书城童书滋润人生温情故事
12889700000009

第9章 陪你走一程(3)

关歆的字写得很漂亮,像郑老师写的,他说是看了她发表在《中学生博览》上的一首小诗,几经思索后才为她写了这封信,想要同她交个笔友。

落寞中的她,正有许多心事不知向谁倾诉呢,面对关歆的真诚,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提笔写了回信。很快,她们便成了无话不谈的笔友。

关歆似乎有特异功能,第二次来信,他就感觉她有很多的心事,说如果她信任他,可以告诉他,他愿意倾听,愿意帮她分担一份苦恼。

于是,她把积淤在心底的秘密全都写了出来,一下子洋洋洒洒地写了七大张稿纸后,她竟感到一股莫名的轻松。

很快,关歆的回信便来了,如她期望的那样,他像一个老朋友,又像一位师长一样,与她探讨了男女同学之间的那些敏感话题。他告诉她,他也曾有过跟她类似的经历,也曾迷茫过,但很快在老师的帮助下走出了情感的误区。他说她的那些情感都是纯洁的、美丽的,都是应该珍惜的,只是不能让它们成为今后成长的一种负担,因为她们还很年轻,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待着她们。

关歆的话,如一缕清风,拂去她心中的抑郁,让她恍然感觉到自己真傻,竟一度沉迷于情感的泥淖里,而忘了自己还只是一个高中生,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关歆还随信寄来了他写的几首诗歌,其中有一首《走过从前》,仿佛是专门为她写的,让她感到一股特别的温暖。

再开学时,她已从那段伤感的往事中走出,开始埋头复习功课。她和关歆相约每两个月通一次信,互相汇报自己的收获,彼此竞赛,看谁进步得快。

本来基础就不弱的她,突然增加了一股动力,又采纳了关歆介绍的一些学习方法,成绩很快就提了上来。看到老师和父母满意的目光,她在心底十分感激关歆,她写信告诉他,她很想见见他,当面向他表示感谢。他却在信中告诉她——要感谢的是你自己,因为这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打败你,除非你自己先倒下了。

渐渐地,关歆成了她崇拜的青春偶像,她越来越迫切地想见到他了。有一次,她甚至在信中说,他若是不能来,她就请三天假,去长春看他。他慌忙写信叮嘱她——千万不要去,如果她不听话,他就不认她这个笔友了。他又给她讲了钱钟书关于母鸡和鸡蛋的故事,告诉她只要知道朋友在远方关心着自己,去努力不让朋友失望就足够了。

虽说关歆的话不无道理,可她在内心里却真的想早日见到他,哪怕只是短暂地一次会面呢。就在她准备给他突然来一个惊喜时,他的信翩然而至——他说他要和她定一个美丽的约会,等她们都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他亲自来看她,还要送她一份特别的礼物,而现在她们暂时中断任何联系,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真是一个美丽的约会,她听从了关歆的安排,盼望着高考早日结束。

七月里,她又一次走进班主任郑老师的办公室,询问录取通知书是否到了。他微笑着问她:“还在等那个美丽的约会吗?”

“老师,你怎么知道?”她惊讶地望着郑老师。

“告诉你吧,你已经进入重点大学录取分数段,而你的笔友关歆现在要如约送你一份礼物,那上面有真诚的祝愿。”

“你?郑老师。”接过郑老师递过来的一个精致的蓝封皮的日记本,她恍然大悟。

原来,近在咫尺的郑老师,就是她一直在心中感激的笔友关歆,他曾为她那段日子莫名的精神抑郁而焦急,为了让她早日走出那片情感的沼泽,他委托自己在长春一所中学教学的大学同学,帮他寄给她一封封署名关歆的信件,帮她拂去心灵上的阴影,让她重新拥有了青春的梦想和激情。

那今生没有赶赴的约会啊,将永远的美丽深深地写在了她青春斑斓的记忆中。

两毛钱的小费

那一年,家境极苦,他高中没念完,便进城打工了。

没学历、没技术、没特长的他,在民工如潮、力气最不值钱的城市里,只能干最脏、最累的活儿,只能默默地忍受着更多鄙夷甚至是欺辱的眼神,卑微地挣着极低的工钱。可以说,那时,他真切地品尝到了低层打工者的艰辛与酸楚。

在那个毫无生气的小饭店里,他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儿,还得整天提心吊胆看着老板的脸色,生怕哪里一时照顾不到,便要承受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好几次,他热血上涌,差点儿一走了之,但最后他还是忍住了,因为像他这样的人找一份工作太难了,而他的家庭又太需要他每月拿回去那300块钱的工资了。

春节前夕一个飘着雪花的晚上,店里来了一家三口人,从他们的衣着打扮和言谈举止中,他一下子就猜出他们是刚从外地来打工的。

两大碗煮得有点儿过头的面条,再加上几瓣干瘪的大蒜,他们竟吃得津津有味,像是吃着生猛海鲜。尤其是那个六七岁左右的小女孩,边吃边玩着他用拣来的糖纸给她折叠的小飞机,高兴得叔叔长、叔叔短地跟他攀谈不停。

难得有这样好的氛围,在三个陌生的顾客面前,他竟有了见到亲人般的感觉,抑郁多时的心情陡然好了许多。瞧着老板转身出去了,他便给他们加了一碟免费的小咸菜,换来他们一连串的“谢谢”。

闲聊中,得知他们刚刚从河南来,听说这里修鞋的河南人不少,年轻的夫妇俩也准备支一个修鞋摊。他们畅快地喝着他勤快地续上的白开水,脸上挂满了对未来自信的憧憬,仿佛他所讲的那些关于打工的种种艰难,根本没什么了不得的,在他们眼里似乎挣钱是件挺简单的事情,只要肯吃苦就行。他们还开导他好好干,先学好本领,以后自己出去也当老板。

老实说,以前他从未奢望过自己能当老板,只想着能舒心地打工就很知足了,但听了他们的话,他竟真的有些心动了。

送一家人出门时,那个小女孩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转身跑到他跟前,把两枚面值1角的硬币塞到他的手里:“叔叔,这是我给你的小费,祝你新年快乐!”

他连忙推辞:“叔叔不能要你的钱,快攒着过年买好吃的吧。”

“电视里面上饭店的顾客,都要给服务好的服务员小费的。叔叔,你的服务非常好,我应该给你小费,再说了,这是妈妈给我的压岁钱,我想怎么花都可以的。”小女孩仰起头来,两眼黑亮黑亮的,脸上写满了可爱的认真。

“可是,我…我。”他眼角有些灼热,执意要把钱塞还给小女孩。

“拿着吧,小兄弟,那是孩子的一片心意。”女孩的父亲用力地握住了他的手,不容推辞地命令他接受这份无比珍贵的馈赠。

那一家人的身影早已在夜色中消失了,他还紧紧地攥着那两枚硬币,呆呆地伫立在北方深冬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心里翻涌着无法形容的温暖。

就是那冬夜里那小女孩纯净的亮眼睛,就是那久久温暖心扉的两毛钱的小费,让他恍然懂得了许多许多,尤其是他懂得了——无论怎样的一个人,无论其身处怎样的境地,都不应失去梦想,都应该学会自强。

数年后,像一个梦幻中的奇迹那样,他竟真的拥有了资产近百万元的公司,真的当上了大老板。虽然他再也没见到那位可爱的小女孩和她的父母,但每每看到珍藏的那两枚硬币,他都会无比清晰地回忆起那个冬夜里的那些动人的情节,都会在心底默默地说一声——谢谢,谢谢给我带来幸福的“天使”。

后来,他读到一部名字叫《天使在人间》的小说,不禁由衷地感慨——天使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带给自己和他人幸福的天使。

感激生命中那枚红色的标签

升入高二时,我的作文依然写得一塌糊涂,即使绞尽脑汁拼凑出一篇自以为还可以的文章,交到了老师那里,也常常换来诸如“中心不明确,材料庞杂,层次不清晰,语言罗唆”之类的批语。时间一久,老师也不愿意看我的作文了。于是,我更感到“作文之难,实在是难于上青天了。”

高二的下学期,我们班的语文老师由一位当时在省内已小有名气的诗人担任,他就是我让我一生感激不尽的孙老师。

记得我交给孙老师的第一篇作文是《我爱。…》,在那篇作文中,我洋洋洒洒地将自己喜爱的许多事情,都一股脑地搬了进来,末尾还来了一句“我爱。。”连续的两个省略号,以示我的爱还有许多许多。

没想到,作文讲评课上,孙老师竟在班上当众朗读了我的文章,而且夸赞我的文章有真情实感,不造作,思路也很开阔。老实说,那一刻,我真是激动极了。要知道我的作文一向是给同学们作“反面教材”的,能得到写作上很有名气的孙老师的夸奖,实在出于我和同学们的预料,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了毛病,我还看到不少同学怀疑的目光,但千真万确的,是老师真的当众表扬了我的作文的成功之处。

等拿到作文本时,我看到孙老师在上面用红笔,将我的那些错别字和病句都一一地更正过来了,还写了密密麻麻的批语。其中有几句话让我终生铭记——“看得出你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相信你只要多读书,再加上不懈地努力,肯定能写出很优秀的文章的。”

啊,孙老师都说我能写出优秀的文章了。我感到受了莫大的鼓励。原本对作文已泄气的我,又兴致勃勃地拿起笔来,认真地写起来。而孙老师从我的每一篇文章里,都要找出那么一两条优点加以肯定,当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其中的不足。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的作文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我竟爱上了写作,高考志愿上全填上了“中文系”。又经过大学中文系四年的磨练,我的文章开始陆续地见诸各种报刊,在各类征文比赛中也频频获奖。大学毕业三年后,我加入了省作家协会,成为我们班级同学中的“第一个作家”。

极其偶然的一次,我在一本散文选刊上,读到了孙老师写的题目为《给年轻人贴一枚红色标签》的文章。才恍然醒悟:原来孙老师努力地从我那写得很一般的文章中,寻找出些许亮色,加以圈点,是要点燃我的写作激情,让我从自卑中抬起头来。他那充满期待的话语,无疑是贴在我心灵上的一枚红色标签,火焰一样照亮我前行的路程。

哦,那一枚看似寻常的红色标签,不仅仅给我勇气、催我奋进,甚至还影响了我一生的选择。

多少年后,每当我面对我的学生,面对那一篇篇带着墨香的文章,我总会满怀感激地想起孙老师,想起那一枚永远鲜亮的红色标签。

教育的威力

那是一个极为闭塞的山村,由于令人难以想象的贫穷的长期困扰,好容易分来的几个老师都很快调走了。时间一久,许多被生活艰难熬苦了的村民,也开始对教育麻木不仁了,那座破烂不堪的学校更加破烂了,仅剩本村的一个瘸子,在教孩子们认识几个字。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越穷越不重视教育,越不重视教育越穷。

那年春天,村里分来一个中师毕业的女孩,女老师多才多艺,课讲得很好,许多已下地干活的孩子,抽空也往学校里跑。

起初,村民都以为年轻的女老师呆不了多久也会走的,因为这个村子实在是太穷了,许多孩子连课本都买不起。然而,女老师偏偏留了下来,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工资掏出来贴补给家境困难的学生。

村民们都感动地说:“真是遇到了一位难得的好老师啊!”

谁也不会想到,那天大雨过后,在去家访的路上,大家敬佩的女老师摔下了山崖,任孩子们苦苦地呼唤,她再也没有睁开那美丽的眼睛。

两年后,村里考出了第一个中专生——女老师最得意的学生拴柱。

拴柱的父亲兴奋得赶到县城里,卖了300cc的血,请全村人喝了一顿喜庆的酒。去省城读书前的那些日子里,全村人都对拴柱流露出无比羡慕的目光,大家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一样——拴柱的双脚已经迈出了穷窝窝,再也不用回来受穷受苦了。

但谁都没想到,三年后,中专毕业的拴柱,在大家的一片惊讶中,又回到了依然很穷的村里来,乐呵呵地当上了一名清贫的老师。父母满怀失望地骂他,村民们也纷纷困惑地摇头,说他好容易考出去又回来,实在是犯傻。对此,拴住只重复了一句当年那位女老师曾说过的一句朴实无琢的心里话,大家便都沉默不言了。

拴柱一生铭记的老师的那句话是——要改变困境,总是需要有人先做一点儿奉献啊。

这就是教育的威力——不仅仅在于传递知识、开启心智,还在于塑造心灵,让即使十分卑微的生命,也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

祖父最珍贵的遗产

在他出生前两个月,祖父便去世了。借助于父辈和乡亲们零零碎碎的讲诉,他脑海中印下了祖父这样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他祖居浙东,少年得志,18岁入京城名牌大学,中年经商,生意做得很大,成了省内外有名的富商,六十年代初那场铭刻历史的大灾来临时,祖父散尽了万贯家产,挈妇将雏来到东北的一个林区小镇,默默地走完了此后清贫的人生。

“如果祖父当年不那么实在得犯傻,不把自己用智慧和汗水赚来的财富,那么慷慨地分赠给那些素不相识的灾民,而给我们每个儿女都留下一些遗产,让我们后来能有创业和发展的资本,说不定我们现在都富裕起来了。”这是他从叔叔婶婶们口里常常听到的慨叹,那口气里有些许的遗憾,有些许的抱怨,也有些许苦涩的无奈。听得次数多了,再看看父辈们如今一家比一家清苦的日子,他也在心底认为祖父当年的举动的确有些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