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滋润人生温情故事
12889700000008

第8章 陪你走一程(2)

也许是动了怜香之意,一向极少与陌生女性交往的我,走到她身边坐下来,从旅行袋里掏出纸巾轻轻地塞到她的手里。她泪眼婆娑地整理了一下垂至胸前的秀发,冲我微微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尔后又陷入伤感的氛围里。

“如果有什么伤心的事,也许哭出来更好。”我提醒她。

没想到她竟侧身伏到我的肩头,毫不掩饰地大放悲声,引不少人好奇地驻足观看。

就在她的泪雨纷扬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纯真、质朴。

十几分钟后,她拭去泪痕,向我羞涩地一笑:“谢谢你,我没事了。”

“没事就好,刚才看你那样子,好像是。”

“你不知道,我在那家外资公司里上班是多么地紧张,心里好压抑,常常莫名其妙地想一个人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可每次又都忍住了。今天,是你的那一句话,让我终于彻底地轻松了一回。”她脸上重现的笑意,和刚才那伤心欲绝的神态真是判若两人。

两周后,等我采访归来时,在我的办公桌上放着她的一纸薄笺,上面是两行娟秀的楷字——“谢谢你,谢谢你的那一语真正的问候,你让我懂得了怎样爱自己、怎样爱别人。”

默读时,一缕暖意油然而至,我又想起了刚毕业的那年冬天里的发生的事——那天,我正为大学毕业分配的单位不理想、几次跳槽都没成功烦恼不已,又因工作不认真,挨了领导的几句批评。苦闷之中,我独自喝了许多酒,直到午夜时分,还在街头踉跄着。

是一位卖烤地瓜的老人拉住了我,他拨了拨炉中的炭火,热情而自信地问我:“小伙子,有什么不痛快的事儿,跟我说一说,我给你参谋参谋。”

就在那个飘着零星雪花的冬夜里,我竟真的对着那个六十多岁的陌生老头,一五一十地倾诉了心头压抑了快一年的苦闷。

令我惊讶的是——一股脑地倾诉完了,我心里竟换来一片平静,甚至没用老人一句安慰,我就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了。

真的,从那个难忘的冬夜后,我仿佛整个地变了一个人,工作中再不挑肥拣瘦,再不抱怨什么,一心教书、写作。不久,我不仅成了学生喜欢的老师,调到了一所理想的大学,还发表了大量文章,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

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接到来自他人的或许认真、或许是不经意的一句问候,但因为那一份袒露的关切里面,充盈着无限的真诚和爱意,常常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将平素封闭得很紧的心扉打开,在一番淋漓尽致的情感宣泄后,我们蓦然懂得了许多生活的真谛。

正是那似乎微不足道的一语问候,凝聚着纯洁无暇的爱,拂去了我们心灵中的阴翳,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里更多的是阳光灿烂。

过时的明信片

在他上大二之前,他简直可以说是贫穷到了极点。

尽管学校免去了他部分学费,我也拼命地打工,但依然可以算得上学校里最“清贫一族”,穿的最寒伧,吃的最简单,兜里从来就没有过零花钱。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大学两年里,他仅仅给家里写过两封信,原因只是为了节省邮资。每到春节来临时,看到同学们纷纷地向各地的朋友、同学邮寄漂亮的明信片时,他的心里总是非常地难过,因为他连那最便宜的明信片也买不起。

大三开学不久,多年生病的父母实在撑不住了,陆续地住进了医院,高额的药费让家里的债台又增高了许多。好几次,他都想辍学去打工,可看看那些来自农村的打工族们在城市里艰辛的情景,他只能告诉自己。咬紧牙关,等到毕业再说。

正当他在为新学期的学费发愁时,一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上班的师兄找到他,极力地怂恿他去推销保险。受了师兄描绘的灿烂前景的吸引,更受了那低成本投入的诱惑,他听了一段免费的业务培训后,便开始走街串巷推销保险。

但一番艰辛过后,他并没有遇到期望中的成功。三个月过去了,他只卖出一份保险,仅仅赚了120块钱。那天,一位同学给他讲诉美国著名保险推销商的成功经历时,提到其坚持给自己的客户邮寄写满祝福的明信片的情节。他苦笑。我连稿纸都买不起,哪里弄钱买明信片呢?

那天,他正点赶到辅导的那个中学生家里,才知道那个学生去学校补课了。学生的父亲正在整理书房,见他来了,便把学费给他结清了,告诉他以后不用过来了。他心里正有些黯然,忽然发现地上有两捆没用过的明信片。他不禁惋惜道:“怎么没有邮寄出去呢?”

在某大公司宣传部门工作的学生父亲解释道:“哦,那是两年前单位为了对外宣传印的一批明信片,没有发送完,剩下的便压到柜子底下了。都过时了,没用了。”

“没用了?太可惜了!”他目光紧紧地盯着那印制得很精美的明信片。

“你要是喜欢,都拿去吧,要不,我也得扔掉。”学生的父亲慷慨道。

“谢谢您!那我就全拿走了。”他把那足有三百多张的明信片抱到怀里,欢天喜地地跑回宿舍。

哦,他终于第一次有了明信片,这么多,而且附带邮资的,他只需填上地址就可以将它们邮寄出去。

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他第一次向亲人、朋友、同学及他推销保险拜访时过的客户邮寄出了写满真情的明信片。每一张明信片上,他都认真地用小字缀上这样一句话。“我的明信片是过时的,但我真诚的问候和由衷的祝福永远不会过时。”

没想到,后面的事情竟出乎意料地变得那样美好起来。他很快就收到了许多回信,有好几个人主动找他咨询有关保险的事宜,听过他的认真解答后,其中两个老板欣然地买了五万元的保险,并帮他介绍了几个更大的客户,让他一个月便赚了5000多块钱,还有一家大公司主动提供给他一份报酬不菲的兼职,他困窘的生活由此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再后来,他每年都要买一些当年的明信片,寄给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有时,也买一些陈年的明信片,他坦然地邮寄出一张张不同年份的明信片,因为他知道:只要祝福永远是新鲜的,明信片就永远不会过时。

如今,他已步入中产阶层,已完全由能力购买各种最精致的明信片,但他仍喜欢买一些被很多人视为过时的明信片,轻轻地抚摸着它们,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温暖,是那样地真实而自然。

往事并不如烟

一桢简单的贺卡翩然而至,一语平淡而真诚的问候拂面而来。

于是,在那个接近年关的落雪的日子,我似已平静的心湖里涟漪纷纷,思绪的小舟纵情地逆流而上,回溯到草色青青的年纪,回溯到那一串灼痛心灵的日子。

那年,在“黑色的七月”过后,我又迎来更暗淡的日子,三分之差,让我再次与大学无缘。父母黯然的眼神和亲朋的惋惜之声,犹如一柄利刃,刺得我难以抬起头来,但我除了难过地低下头,别无选择。命运好像成心要跟我过不去,连着两年高考,我都是仅差三分。

最后,父亲卖了大半的口粮,又借了高利贷,将我又送到了县城的高中补习。于是,我有了一段此生难忘的“高五”生活。

认识晓曼是在我心情最糟糕的时候。那天晚自习,被一大堆复习资料搞得晕头转向的我,提前两分钟溜出教室,站到校园门口松口气。一个小女孩“烤地瓜”的传来叫卖声,将我的目光吸引过去。

小女孩的年龄和我相仿,黑亮的眼睛会说话似的扑闪着,怂恿我买一个烤地瓜。其实那会儿我肚子还真有些饿,再说她那香喷喷、黄焦焦的烤地瓜,也颇有诱惑力。我不由自主地将手伸向衣兜,可那里面只有几张食堂的钱票,一分现金也没有。我忙说:“不买不买”,脸上却有一丝慌乱。

她看出了我尴尬,递给我一个很大的烤地瓜,笑着说:“这一个免费给你,算是帮我开个张吧。”

她那诚挚的目光让我连客气都免了,伸手便接了过来。

下晚自习的铃声响了,同学们纷纷地涌来。看到我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烤地瓜,本来对零食就很感兴趣的他们,纷纷地掏钱买下那价格实在很公道的烤地瓜。一会儿的功夫,一篮子的烤地瓜就卖完了。

小女孩笑着转身走了。临走时,还对我道了声“谢谢”,说是我给她带来了“财运”,我不好意思地说:“你明天再来吧。”心里想着到时候一定补上她的钱。

后来,我们就认识了,我知道了她叫晓曼,母亲长年患病在床,父亲去年又在施工中砸坏了腿,她还有一个弟弟在读初中,她高中没念完就辍学,帮着家里过艰难的日子了。这样说来,她跟我真有点儿同病相怜了,这让我们很快便近切起来。

说起来也真怪,自从认识了晓曼以后,我暗淡的心中突然涌入了一缕光亮,学习动力更大了,我觉得自己考大学已不单单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还在帮晓曼圆一个梦。

那是一个周末,我去书店买一本参考书。在一家大商场门口碰上两个流里流气的家伙正冲晓曼说着不干净的话,气得她眼泪含在眼圈里。我跑过去,喊了一声:“不准欺负人”。

“哟,还有想当护花使者的呀,看看你的筋骨硬不硬。”说着,两个家伙朝我扑来。没等我反抗几下子,眼镜便被打碎了,接着身上又挨了好多拳头,直到被打倒在地,那两个家伙才骂骂咧咧地走了。

晓曼一边擦拭着我脸上的血污,一边说我不该吱声,这样的事她碰到不止一次了,能忍就忍了。我很英雄气地说:“那个可行,好人可不能叫坏人欺负住了。”话一出口,自己就不好意思了,踢着那碎眼镜片掩饰心里的羞愧。

晓曼说:“看来,我还得赔你一副眼镜呢。”

“不用了,我能想办法的。”我嘴上这么说,心里却直后悔没保护好眼镜,多挨些拳头没关系,借钱买眼镜,可不是我愿意的。

“哎,你的眼镜是多大度数的?”晓曼问道。

“我说过不用你买就不用你买”。我故作潇洒地冲她笑笑,但还是告诉了她眼镜的度数。

“太好了,我妈妈有一副眼镜很新的,跟你的度数一样,她不戴了,晚上我给你送学校去。”她又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没等上晚自习,她就来了,交给我一个红绒盒子,里面是一副崭新的眼镜。我怀疑地问她:“你母亲真的不戴吗?”

她笑了:“要戴,还舍得给你呀?快戴上,看看合适不合适。”

“正合适,像专门为我买的似的。”我跟她开玩笑:“看来,今后我还真得多见义勇为几次,鸟枪换炮了。”

她咯咯地笑起来:“你还是先练好本领,再充当英雄吧。”

后来,她常来学校卖烤地瓜,还常常硬塞给我几个小的或形象不佳的,说是卖不掉的,让我帮她消灭了,免得她扔掉。我就很痛快地帮她这个忙儿,狼吞虎咽地消灭了她的不少烤地瓜。

直到有一天,她来告诉我,她要跟姑姑一起去南方做买卖,恐怕一时回不来了,要我多多保重,别忘了一定要考上大学。

我心里涩涩的,不知道该对她说些什么,只是一味地点头。

“看你这副悲伤的样子,高兴点儿,我这是去挣大钱。等我发财了,请你下最好的饭店。”她笑着,可我觉得心被刺了一样疼痛。

没想到,那一别,我们竟十五年音信杳无。我断断续续地知道了她的一些情形,她生意做得并不顺利,奇怪的是她一直没回来,没给我写信来,好容易找到一个她的地址,连着写了两封信,她也没有回音。似乎我们一下子都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再难相逢。

后来,我才知道她送我的那副眼镜根本不是她母亲的,而是她用姑姑给她买衣服的钱买的,还有那些烤地瓜,都是她特意为我留下的。

直到今天,一张素洁的贺卡从南国飞来,我才知道,她和我一样,身陷红尘,但彼此并非已经忘怀往事。面对那一声迟到的问候,缕缕温馨自心中涌起——哦,纵使时光流逝,往事也永远年轻。那似乎已经尘封的日子,还会訇然走来,清晰如昨,不会成为随风飘散的烟云。

今生没有赶赴的约会

读中学时,她还是一个性格内向而又有点儿自卑的女孩。

高二那年,理科班一个很帅气的男孩扣动了她心扉。她常常在操场上寻觅他的身影,每当看到英俊潇洒的他,她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平时不大喜欢运动的她,经常捧着一本书,站在球场边,看他在篮球场上飞奔,默默地为他精彩的投篮喝彩,但没人知道她心底的秘密,她也从未向他表白过什么,只是站在那个情感的距离上,悄悄地喜欢他。

有位诗人说过——喜欢不等于爱,却是通向爱的桥梁。在那个朦胧的花季里,那个青春洋溢的男孩,让她欢喜让她忧,几天见不到他,她心里就会空落落的。

没想到,那男孩像一阵风似的,突然从她的视野中消失了——他随父母搬到南方去了。他走得那样匆忙,永远也不会知道有个女孩曾暗暗地喜欢他。

也许那根本算不上是她的初恋,可却是那样刻骨铭心,好长一段时间里,她变得更加寡言少语了,整天是一副郁郁不乐的样子。

年轻的班主任郑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里,关切地询问她怎么了。她咬着嘴唇说没什么,其实那会儿她难过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是的,她无法忘怀那个可爱的男孩。

她开始在课堂上走神,老师讲的内容有时根本不往耳朵里进,作业也常常丢三落四的,常常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高二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她的总成绩跌到上高中以来最惨的地步——全班倒数第七,最拿手的外语竟然只得了59分,让父母为她长嘘短叹了好几天。

她也好几次提醒自己忘却那个男孩吧,她却难以做到,像宋词中所写的那样,常常是“刚下眉头,却上心头”,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弄得她身心憔悴。

就在那个暑假里,她收到了一封来自长春的信,写信人是和她一样马上要升入高三的男孩,名字叫关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