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滋润人生温情故事
12889700000029

第29章 学会用幸福造句(4)

这是一位著名企业家讲的影响自己一生的故事。他说正是那一节课,让他明白了“什么叫做敬业”、“什么叫做认真”等等那些曾无数次空泛地谈论过的大道理,并由此深深地影响了他此后对学习、事业及人生的态度和方式,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走向。

时光荏苒,如今虽然他已记不清老教授当年的授课内容,但老教授抱病面对两个学生时的那份认真,那份一丝不苟,那份声情并茂的投入,却深深地铭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爱意永远年轻

在众多的校园类期刊上,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名字——阿梅,她那些朝气蓬勃的美丽的青春故事和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的精美短文,频频地被各类文摘报刊转载,连自诩为“校园写作高手”的我,也不禁心生敬慕,我想象她肯定是一个很聪颖、很青春的女孩。

这一天,受一家校园杂志社的编辑委托,我去给杂志写一篇阿梅的人物专访。

乘车欣然来到那座小县城,我扣开阿梅家的门,迎接我的竟是一位白发苍苍老奶奶。见我一脸的惊讶,老奶奶哈哈地笑了起来:“阿建,你肯定把阿梅想象成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女孩了吧?”

我笑着点点头:“曾读过您许多清纯的文章,我还一直以为您和我一样年轻呢。”

“哦,可能是我犯了一个方向错误吧?快70岁的我,是不是该给《老年之友》一类的杂志写写稿,不应当再冒充少男少女了?”阿梅老师的幽默,一下子冲淡了我的拘谨。

随着亲切的交谈,我更惊讶了——阿梅老师原来曾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数学老师,她是在退休后才开始创作的。她告诉我,偶然的一天,她翻阅了孙女带回的几本杂志,看到上面刊载的几位中学生倾诉的成长中的苦恼,而编辑的解答却显得很简单、很空洞,她便萌生了写些美丽的故事,把深邃的生活哲理融入其中,更加形象生动地引导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们健康地成长。

没想到,她一发不可收拾,越写越有激情,尤其是众多读者那纷纷而至的来信,更让她觉得自己的选择无比正确。

阿梅老师的孙女告诉我,阿梅老师几乎每天都忙碌着给各地读者回复着一封封来信、来电,耐心地解答着同学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帮助他们走出情感的误区,在热情的关心中,真切地感受着他们的快乐与烦恼。就在我们交谈中间,阿梅老师就接了三个外省读者打来的电话。

看着她洋溢一脸的幸福,再看着她的桌子上摊满的读者来信和没写完的稿件,我恍然大悟——阿梅老师能写出那么多令少男少女喜欢的好文章,是因为她心里盛满了对年轻人真诚的关爱。

正如一位诗人所写的那样——“眼睛也许会苍老,但爱意却永远年轻。”阿梅老师用朴素的行动,对此做了最好的诠释。

学会用幸福造句

那天,去幼儿园实习,我给幼儿班的孩子们出个一道题——用“幸福”造句。

很快,孩子们便造出了一个个漂亮的句子,我一一地把它们抄写到了黑板上。于是,我看到了这样一些句子:“妈妈又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我真幸福。”、“爸爸带我去公园过了一个幸福的周末。”、“爸爸妈妈都爱我,我真是太幸福了。”、“我的七岁生日过得很幸福”、“老师表扬我了,我好幸福。”、“我幸福我的绘画获奖了”。

望着满满一黑板的造句,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孩子们的造句里,几乎清一色地说到了自己的幸福,却不约而同地忽略了他们的父母、亲属和老师的幸福。

我先表扬了孩子们造句造得漂亮,又把黑板上的一个个“我”字用红粉笔圈出来,启发孩子们:“老师从这里看出来了,小朋友们确实都很幸福,那我想问是谁给了你们这些幸福?”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回答,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老师等等。

我欣慰地笑着追问道:“那他们幸福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继续启发道:“那你们给过他们幸福吗?如果给过,就请小朋友们再造一组让他们幸福的句子,好吗?”

孩子们又愉快地造了一大串因为自己优秀的表现,而让父母、亲人、老师及陌生人等感觉幸福的句子。

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小朋友们记住了——幸福,除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以外,更多的还需要从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中得到。别人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我们也应该送给别人幸福。而且给予别人的幸福越多,自己也会收获的幸福也越多,就像送别人玫瑰,手上也会留有余香一样,让别人因我们而幸福,我们自己也是幸福的。”接着,我又给他们讲述了几个因帮助别人而让自己和他人都倍感幸福的故事,让他们明白一些有关幸福的道理。

给自己留一份好心情

那天,我因为一点儿很小的事,跟领导大吵了一顿。气愤之余,搭车去S市,打算去找好友丽丽,倾诉一下积蓄于心头已久的对人生世事的诸多忧怨。

不巧,列车晚点,到达S市已是晚上十点多了,因事先未曾告知丽丽我的到来,我不想这么晚了去打扰她,便决定先找一个地方住下来。

出了车站,走了不远,寒风中飘来一股烤地瓜的气味。虽然自己此时并无一点儿饥饿的感觉,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朝那个飘着香味的小摊走去。

走近时,才看清楚摆摊的是一个穿着破旧军大衣的老妇人。她正细心地翻烤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地瓜,她脸上抹了一块炭灰,让人看了难免要产生些许怜悯。

“小伙子,天冷,来吃个热乎的、又面又甜的地瓜暖暖身子吧。”老妇人很热情地招呼我道。

“我…我…”我迟疑了一下,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背微驼的老妇人。她脸上堆着笑,头上那顶老式的毡帽上挂满了白霜。

“吃一个吧,这是木炭火烤的,卫生着呢。”老妇人似乎看透了我心中的忧虑。

“好吧,先拿一个。”我不再迟疑,倒不是因为听了她的解释,而是想到她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在这么寒冷的冬夜里,挣两个钱实在太不容易了,我不能再让她失望。

“来,坐下,我帮你剥皮。”老妇人递给我一个绑着棉垫的小凳子。

“这么晚了,还不收摊呀?”我搓了搓冻得通红的双手,凑近她那用铁桶制成的烤炉。

“啊,这才几点?怎么也得再卖两个小时呀。”老妇人笑嗬嗬地,很麻利地剥好地瓜,用一块干净的纸托着递给我。

看着手中烤得焦黄的地瓜,我忍不住咬了一大口。果然味道好极了,禁不住一口接一口地吃起来。

“怎么样,我烤的地瓜确实好吃吧?”老妇人满脸的自豪。

我点点头,一边吃着,一边跟老人攀谈起来。于是,我知道了关于老人的一些情况:她今年已经七十二岁,她和老伴原来的单位效益不好,两人的退休金也开不出来。前年老伴又患病卧床不起。她的大儿子经商赔了五万多块钱,为了躲债一个人跑到南方打工去了;二儿子的工厂也很不景气,眼下正张罗着卖房子,准备和几个朋友一道开个商店;她从去年就开始出来卖烤地瓜了。

“老天真是太不公平了,这么多不顺心的事都让您摊上了。”我不由得替老人鸣不平。

“那也不能抱怨什么,眼下虽说我们的日子艰难些,可一家人都在憋着一股劲儿干哪,相信日子会慢慢地一点点好起来的。”老人拨了拨炉中的炭火,满怀信心地反过来安慰我。

“可你这么大的年纪了,按理说,该在家里呆着享享福了。”我不无同情地望着她那张饱经风霜的皱纹密布的面庞。

老人笑了:“小伙子,谁也没有规定年纪大了,就一定要呆在家里享福呀,你看我大冷天的,还在这儿摆摊,受点儿苦不假,可细细一想,自己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养活自己,心里就感到挺舒坦的。过日子嘛,想不到的事儿,谁都难免要碰上一些,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心里有奔头,给自己留一份好心情,咬咬牙,就没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老人像一个哲人似的娓娓道来。

我慢慢地嚼着地瓜,默默地听着老人的絮语,一时无以言对。

“小伙子,你看我今天晚上,到现在只卖了你三个地瓜,可也不用抱怨,想想还有一晚上卖一百多个的时候呢。过日子就跟卖地瓜似的,今天顺心了,明天可能就不大如意,后天或许又变好了。人哪,就得常开导自己,别让烦恼缠住自己,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地好好地过日子。”

老人的一席话,不由令我怦然心动:是啊,生活里总是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干嘛要让烦恼缠住自己呢?

望一眼炉膛内红红的炭火,我顿感周身一热。我感激地和老人挥手道别,走出很远了,仍禁不住回头朝老人的方向张望。

我决定不留宿S市了,不去找丽丽述说那些抱怨的话了,而是连夜返回单位。

许多年已经过去了,我已在事业上取得一些成绩,可我仍然清晰地记着那位在寒冷的冬夜里,只卖了三个烤地瓜的老妇人和她说的那些话,并且相信自己将会一生铭记。

拾破烂的亲戚

春节回家,看到阳台上堆了好几个装废纸、空瓶子的垃圾袋,我过去拿起来要把它们都扔了。母亲拦住我,说不能扔的。我纳闷:母亲一辈子爱清洁,以往家里有一点儿垃圾,她都要赶紧扔到楼下的垃圾箱里,怎么现在突然攒起这些破烂来了?

母亲见我茫然不解,笑着说:“那是给一个亲戚留着的。”

我更糊涂了:“这破东西哪个亲戚能要啊?”

“有要的,有要的,你放在那儿吧,不用你勤快了。”母亲把我撵回屋里。

父亲见我一脸的困惑,向我做了解释——母亲认识了一个收破烂的妇女,听说日子过得挺艰难的,就告诉人家,她的破烂今后只送不卖了。打那以后,每听到有收破烂的吆喝声,母亲都要趴在阳台上看看,只要一见到是那个妇女,就招呼她,然后乐颠颠地亲自跑到楼下,把攒了好多天的破烂分文不收地送给人家。

我不以为然道:“拾破烂的生活可能都不大容易,你不想卖钱,随便送一个人就行了,干嘛非得等那个妇女?”

母亲认真起来:“那可不一样,我认识的这个人心眼儿好,那天你父亲不在家,是她帮我把一袋面抬上楼的。”

“那你不是谢过她了,还送了她不少的破烂吗?”我从父亲那里知道母亲对那样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一直耿耿于怀。

“谢是谢了,送也送了,可越送越有感情了,慢慢地我就把她当作咱乡下的一个亲戚了。她和咱们一样,都不在乎那一点儿破烂,可这里面的情分却是千金难买的。”母亲语气里透着满足。

说话间,楼下响起了收破烂的吆喝声,母亲笑嗬嗬地告诉我:“我听出来了,是她来了。”

看到楼下母亲和那位衣着俭朴的中年妇女站在阳光中亲切交谈的身影,我的心中倏然滚过一个温暖的词汇——感动。真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感觉母亲认识了一个非常好的亲戚,那在简单的馈赠中,流溢的正是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浓浓真情啊。

投递阳光

第四份工作很快又丢了,她年轻的心空一片阴郁。

那天,她去邮局取汇款。一想到自己都二十多岁了,还要靠母亲救助,她心里别提多难过的了。

“姑娘,帮她我把最上面那个信箱打开,好吗?”一个矮矮的老妇向她求助道。

“哦,这么多呀!”她惊讶地将那几乎塞满信箱的报纸交到老妇手里。

“都是爱看报的老头子订的,他的腿摔坏了,医生让他在床上躺几个月,只好让我来给他取了。”老妇谢过她,拄着拐蹒跚着要出门。

忽然脚下一个趔趄,老妇差点儿摔倒。她赶紧上前扶住老妇,关切地提议道:“我家就住在附近,我正好闲着没事儿,要不以后我帮你取报刊吧。”

“那可太好了!”老妇露出一脸慈祥的笑,当时就信任地把钥匙放到她手里。

第二天,她早早地把报纸送到那对年过七寻的老夫妇手里,他们连着说了好多的感谢,让她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转身离开时,那位卧床的老头冲她喊了一句:“姑娘,你给我送来不止是报纸,那是我的阳光啊。”

此后的数天里,老人灿烂的笑容和真诚的话语,让她幽闭的心田里仿佛涌入了缕缕阳光,暖暖的,温馨如春。

一个难眠的晚上,一个灵感突然降临,并很快扩展为一连串让自己激动不已的设想。

第二天早上,她敲开了《滨江晨报》总编的门。听了她侃侃而谈的那套送报构想,总编兴奋地告诉她:“好点子,你这是在帮我们提高服务质量、赢得更多的读者啊,你大胆地去做吧,我们全力支持你。”

很快,她的“阳光投递公司”成立了,她先招募了5名下岗女工,带着她们每天早早地从报社取回报纸,分装好,然后分头骑着自行车走街穿巷,把一份份带着墨香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这一天,她听到了100多次“谢谢”,而到了月末,她惊喜地拿到了报社付给的1500元的报酬。

加上媒体不失时机的宣传,阳光投递公司迅速家喻户晓,公司经营的规模和范围也在急速扩大,佩戴“阳光投递”标识的职员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数人都曾和她一样深陷下岗的苦恼中,但在公司里每个人都绽开了灿烂的笑容,他们不仅仅因为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还因为在忙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成了公司老板的她,整日忙忙碌碌,几乎已不再送报,但有两位特殊的客户,她仍一直坚持亲自上门服务,他们就是送给她最初阳光的那两位可爱的老人。每当他们高兴地接过她送来的报纸时,她的心里都像撒了阳光一样。

某日,一位她曾敬慕至极的白领丽人一脸羡慕地对她说:“最好的工作,不在于赚钱多少,而在于心情愉快,真想到你的手下,做一名快乐的投递员。”

白领丽人说得真诚而恳切,她不无得意道:“我们是传递阳光的公司嘛,谁能够拒绝阳光的抚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