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含义看,首先,在个体层面,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特有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知模式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不仅形成特有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参与的行为取向,而且使他能够学习和掌握在政治系统中担任特定政治角色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这一意义上说,政治社会化就是一个人获得“政治人”属性的过程。就政治文化的形成而言,政治社会化在个体的一生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一个人政治文化中情感的成分多在早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而认知的成分则多在青年及成年时期形成。
其次,在社会层面,政治社会化是特定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任何政治系统都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将本系统认同的政治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被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接受,以建立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及其运作的认同感。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政治社会化模式,它决定着该社会政治文化的总体性质。研究表明,参与型的社会化过程将带来民主的政治文化,被动型的社会化过程将导致专制的政治文化。而同一社会中也因不同的地域、阶级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从而使一个社会产生各种亚政治文化。
(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每一个政治体系中都有一些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组织和机构,如家庭、学校、教会、政府、党派、大众传媒等等。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公民的政治态度,向他们灌输政治价值信念,传授政治技能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前者指由专门的政治社会化机构进行的有意识的政治教育和政治信息沟通;后者则指一个人所接受的非政治态度性的信息沟通,如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和情感倾向、审美定势等。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与一个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受刺激的连续性和强度有关。长期接受某一政治观念影响的社会成员,必然对该政治观念产生更为强烈的认同感。
概言之,在现代社会,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包括。
1家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一个人一降生首先必须生活在家庭这一小环境当中。家庭在塑造一个人的政治人格、价值观念、政治态度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在长期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下,父母的世界观、政治态度、政治感情,无时不在影响着子女。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平等的家庭关系对于潜在的参与性价值观和“政治功效”意识的社会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些经常参与家庭决策的人,一般来说,倾向于相信自己能够影响政府。而在传统的家长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要么成为政治上的专断者,要么成为政治上的依从者。
2学校
学校是专门的、系统化而且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机构。与家庭这一非正式的社会化机构相比,学校能够通过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政治教育,塑造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初步的规范知识。任何国家的政府都试图通过系统化的学校教育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将本政治系统特有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等)和历史记忆(如英雄人物的事迹、历史传统等)传递给年青一代,借以诱导他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对整个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研究显示,尽管政治文化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差别,但社会成员所受的正规教育与他们对政治体系的态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受过更多教育的人,对政治问题更加敏感,更关注社会的政治生活,更倾向于参与政治讨论,而且更愿意参与政治。正是由于学校可以帮助强化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培养人们的政治忠诚和共同的政治信条,所以它常常被统治阶级用来向新一代灌输本阶级所主张的政治价值和政治态度。学校教育之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3.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以现代通讯技术为依托,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它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与学校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功能相似,大众传媒在传播政治文化信息和符号的同时,也在引导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研究表明,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等方式,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对特定政治问题的了解程度和关心程度。二是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公众传播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大众传媒在强化社会成员之间的认同感、推动社会和政治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任何国家的政府都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大众传媒,借以向社会成员灌输对国家象征的认同意识。
4.政治组织
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和政党组织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政治体系中,利益集团能够集中各种政治要求,交流政治信息,并极力将本集团的要求纳入政治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集团成员不断熟悉政治体系及其内在的运作规范,人们的“政治功效”意识也借助集团的力量得以强化。所以,在现代社会,利益集团在动员人们政治兴趣和政治能量的同时,也在巩固和强化特定的政治文化模式。
在现代社会,政党发挥着重要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政党宣传自己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并力图使自己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为多数社会成员接受;在吸纳新成员进入政党组织的过程中,政党也使他们受到社会化的培养和训练;在一些西方国家,政党在赢得选民支持以便取得政权的过程中,为公众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和可能。
除了以上列举的主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外,还有教会、工作场所、各种形式的社群、聚居区和同辈集团,以及各种各样的娱乐、职业和文化组织。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三)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意识形态
在任何政治文化系统中,政治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一个政治系统试图说服社会成员、取得后者的认同和支持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权威阐释系统,是一种能够提供政治认同和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符号模型。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中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是由18世纪法国哲学家特莱西首先提出的,用以指称对感觉主义者理论基础所作的系统批判和纠正研究。后来,这一概念更多的被赋予否定性的意涵,借以描述所有夸大自身在构设和变革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性的观念体系。安东尼·唐斯认为,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有关美好社会的文字幻象,一种建构此种社会的信仰形式”①。从早期的古典自由主义到后来的民族主义、保守主义等等,都试图以各自社会改造计划塑造社会成员,借以论证自身政治统治或应该获得这种统治地位的合理性。也有学者(特别是人类学者)力图使这一概念中立化,在功能上将意识形态与科学知识或道德主张区分开来,这样,意识形态并不因缺少科学理论、实用策略或合理的道德哲学所具有的性质而失效,当传统的准则失去其实际效能时,意识形态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对现实世界作出指导性的解释说明,从而为文化构造提供了明晰的范畴。所以,在所有非传统社会中,意识形态在功能上是必不可少的②。
前文有述,任何政治统治不仅意味着掌握足够的强力手段,而且要使社会成员接受并认同政治系统权威的理念阐释,这种阐释能够赋予政治权威以某种“应当如此”的道德感召力和超越具体的利害权衡的正当性。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以观念形式表现在法律、道德等中的统治阶级的存在条件,统治阶级的思想家或多或少有意识地从理论上把它们变成某种独立自在的东西,在统治阶级的个人意识中把它们设想为使命等等;统治阶级为了反对被压迫阶级的个人,把它们提出来作为生活原则,一则是作为对自己统治的粉饰或意识,二则作为这种统治的道德手段。”③这一过程也就是本章所探讨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政治权威通过社会化过程将自己所倡导的政治意识形态传递给每一位社会成员,并使其经过后者的认知过程逐步内化为他们观念结构的一部分。具体做法往往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公共教育机构和传媒进行直接地劝诱,亦可通过各种政治符号、权威象征以及各种社会活动间接地引导。一种政治统治巩固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那种与该统治权威结构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程度,所以,将自身的政治意识形态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切统治权威于政治活动中有意无意间表现出来的政治实践。
思考题
1简述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2政治文化的构成及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政治文化包括哪些基本类型?
4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主要源自哪些方面?
5简论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