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12880900000056

第56章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译文”

屋子里的人询问是谁时,要把自己的名字告诉对方。如果只答“是我”或者“是吾”,那对方就弄不清楚到底是谁在外面了。

“注释”

对:回答,应答。以:用,拿,将。吾:就是我的意思,古人对自己的称呼。分明:清楚明了。

拓展故事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三试后,秦大士金殿面试。乾隆爷问:“你果真是秦桧的后代吗?”这一问,岀自皇上圣口,单刀直入,泾渭分明,违忌了“绝勿问”之训。主考官望着考生,心里嘀咕:看来这状元郎是当不成了。可秦大士跪拜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回答一来似乎在为秦桧辩解,他当时的所作所为都是奉宋高宗之命。二来则是暗示自己和秦桧是不一样的。秦大士绕开了皇帝的问题要害,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又顺带拍了皇帝的马屁,不露声色,恰到好处。乾隆何等聪明,哪会听不出“吾我不明”的弦外之音,更加欣赏他的过人才智,欣然点秦大士为新科状元。秦大士后来在西湖岳飞坟前题诗一首曰:“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表明他是秦桧的后代。

宝玉误踢袭人

一日,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大观园怡红院内,宝玉的一群丫头和两个小戏子把院门紧关了起来,积了一院子的水,打着伞,把些鸭子、鸳鸯等捉的捉,赶的赶,缝了翅膀的便放在院内玩耍。玩得正欢时,宝玉淋着雨跑回来了,此时宝玉早已浑身湿透,寒颤不止,连打喷嚏,在外面把门拍得咚咚作响,敲了半天,那群疯玩的丫头才听见,但她们谁也料想不到此时此刻竟是宝玉回来了,还问:“是谁?”宝玉只答:“是我”,却没想到平日里这群和宝玉朝夕相处的丫头们谁也没听出来是宝玉的声音,还说:“谁这会子叫门,又不是二爷回来了,没人开去。”后来宝玉急得在外面连声大喊:“我是宝二爷,快开门!”袭人听到有人提“宝二爷”三字,隔着门缝一瞧才知是宝玉回来了,赶忙开门。宝玉在门外窝了一肚子火,见门一开,照着开门的丫头就一脚踢了上去,他原以为踢的是小丫头,没想到踢的却是他平时最为称心喜爱、也是伺候他最为体贴周到的大丫头袭人!

“评析”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在跟人家交谈时,当人家问我们的名字,我们应该怎么回答。应该报出自己的真实名字。古代大臣去参见国君或下级拜见上级的时候,都要自己报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国君或上级就清楚是谁来了。只有很有威望或者与皇帝关系密切的人入朝求见,可不报自己的名字,这在古代叫做“赞拜不名”。史载汉朝丞相萧何就享有这一待遇。今天虽然上下级没那么严格了,但是在拜访别人时,还是要清楚地介绍自己,以便对方对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便于进一步的人际交往。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应懂的礼节。

“人问谁”是说当人家问我叫什么名字时,“对以名”是说我要如实地报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只用“吾”和“我”来回答,那么就会“不分明”。若对方一旦忘了你的名字就会想半天无语,这样就很失礼,或者根本就不认识你,那么人家就无法分辨你是谁,这样就会很尴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比如你给对方打电话,对方会问:“你找谁?你是谁?请问你是哪一位?”如果你不报名字,只回答“是我,你不知道吗?你把我忘了?我的声音你都听不出来?”对方可能回答说“我就是听不出来,很抱歉我忘记了,确实想不出来……”诸如此类的话,这样反而会搞到尴尬的场面出现。再以按门铃为例,我们按门铃,当对方拿起话筒问“你是谁”时,我们一定要具名以告,让对方清楚地知道你是谁,然后再表明来意,那么主人肯定会开门的。切勿鲁莽行事,拼命地按门铃。这样不但会吵到别人,让人心生反感,而且会显得很没礼貌,有失尊重。所以,我们按门铃应该轻缓地去按,并停一会等候接听回复。所以说话要以分明清楚为准,这也是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虽是细微之处,更应小心谨慎。由此可见,说话如此,做事亦如此,也要懂得分明,主次先后,轻重缓急,这既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尊重。

“思考”

古人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便是说做事情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不弄虚作假,更不怕别人质疑抓住把柄,在任何时候都无愧天地鬼神,敢于报上大名。反观当今社会,如果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敢于自报家门,大声报出自己的名号来,以名为荣,为誉而战,讲诚信,创品牌。而不是想方设法隐藏自己的身份或假借他人之名冒名顶替做坏事做虚假之事,做肮脏之事,害人害己,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和谐统一的景象,这个世界也因此会变得更加干净透彻。

可见在当今社会,《弟子规》中的“对以名”不仅是对人们言行举止的行为规范,更是对人们求真务实,回归本我的道德规范。

名言欣赏

1.大丈夫行事,当礌(磊)落落,如日月皎然。——《晋书·右勒载记下》

2.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朱熹《朱子语类》

3.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行万事的通行证,是要通达践履的。——《常礼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