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12880900000055

第55章 将上堂 声必扬

“译文”

进入厅堂前,一定要大声告诉主人。

“注释”

上:进入。堂:厅堂。扬:大声,提高。

拓展故事

《梦溪笔谈》说沈括

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钱塘县人。少有文名,二十岁进士及第。晚年巨著《梦溪笔谈》是不朽的科学读本,深受青少年喜爱。1073年6月的一天,只见有一大臣在金殿外高声唱诺:“臣乃三司使龙图阁直学士沈括,有事奏明吾皇,请传禀!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震环宇,字吐击钟。太监急岀,引沈括进殿。“不知陛下登记民车,要来何用?”神宗自知理亏,低声道:“北人擅长骑术,常用马队取胜。要抵御骑兵,非用兵车不可!”沈括说:“古用兵车,叫做轻车,回旋轻便。今日民用运输车,笨重,用牛拉拽,一天也走不了30里,稍微下点雨雪,就会止步不前。在平时还好使用,恐怕一上战场就不行了。”神宗大悟,就把登记的数万辆民车圣旨废止。

孟子休妻

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踞坐在地上休息。“踞坐”又叫“箕踞”,就是两腿像八字形一样分开蹲坐于地,这种坐姿在古代是非常不礼貌的。古籍《猗觉寮杂记》里说:古人“席地而坐,坐则跪,行则膝前,足皆向后,以为是敬;若伸两足,则手据膝,故若箕状。箕踞为傲慢不敬之容”。例如,今天的韩国人还有席地而坐的习惯,其女子席地而坐的时候只能跪坐或双腿同时朝一面弯曲,而绝不能“踞坐”。恰恰在这时,孟子突然回家,猛然看见妻子踞坐于地的样子,在那个极重视礼仪的古代,孟子心里便非常不满,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便问道:“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踞坐在地上。”孟母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答道:“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知道事情原委后,便说:“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妻子不讲礼仪。《礼记》上不是这样说,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谁在屋里;将要进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记》之所以这样讲,为的就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踞坐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立刻认识到此事表面上是妻子不对,实际上是自己有错,于是便责备自己而不再去指责妻子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当与人发生矛盾时,在指责别人过错的同时要检醒自己是否有错在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事中孟子指责妻子看似有理,实则是自己错在先,幸而孟母指出了他的不足,才使他看到了自己的过错且知悔改。同时也可见孟母不愧为圣贤之母,知书达理,教子有方。

“评析”

“将上堂,声必扬。”此句出自《礼记·曲礼上》中的“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意思是将要上堂,必声扬之,不要蹑手蹑脚。户外有二履,并长者室内共有三人,三人声不外传,必有密谋,故不闻言不入也。今之进门先敲,应诺方进,也是这个意思。一则说去人家拜访时,进门后走入一个厅堂的时候,为避免这个堂上的人会突然被吓到,所以必须要出一点声音,让里头的人有所警戒,知道有人要进来。二则说从前的房子是大门、二门,大门一进去,一直到二门,这才是住宅。你敲了门,进了大门,迈了二门,才能进入到屋里去。而这个时间较长,距离也较远,里头的人有时不知道有客来,屋里或许有不方便的事情。“声必扬”,就是为避免这种尴尬,跟随主人进屋前,提高声音,怕屋内有女子,夏天衣衫不整,她不知道客来了,你这一扬声,她就会有所准备,或整理衣衫或避入内堂,这都是世故人情。

正如前文所讲“将入门,问孰存”,你是访客,若无主人引领或想拜访的人不在家时尽量不要进门。如果门开着,而敲门却也无人应答,你就应止步不前,若再敲门“问孰存”,还无人回应,那就干脆退出来;绝对不能未经允许擅自闯入,不然到时候人家家里若刚好丢了东西,或只有女眷在家,而一走进来刚好又碰到你,被人误认为非奸即盗,到时候就百口莫辩了。因此,在“入门”后,登堂入室前,定要出声,把声音抬高,说:“有人吗”或者说:“我来了”报个名。这样让人家有个心理准备,不至于失礼。《曲礼》中讲,去人家拜访,进入人家屋里要规规矩矩的,手不要乱动物品,眼睛也不要左顾右盼,恐怕冒犯主人的忌讳或洞察人家的隐私。进去时门是开着的就让它开着,若关着的,进屋后随手也应将其关上,要跟从主人的意图。这是应有的礼节,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人的一生要很注重自己的名节,还有信誉,一不小心沾上污点,就不好了。

“思考”

“将上堂,声必扬”告诫我们,在“将入门,问孰存”后,上厅堂前要高声提醒他人“我是谁”,或者说“大家好”,让里面的人了解有人来了,这很重要,让人有所防备,让人感觉到舒服、感觉到受尊重,这是基本的礼仪。如果是求学期间,进入老师办公室前也可先敲门说“报告”,然后再进去,让里面的老师知道有学生要进来,这也是应有的礼貌。

如何才能让人感到受尊重?比如说话时声音要出得缓和,态度要显得诚恳,而诚恳的态度尤为重要。所以这条规矩要我们学什么?学诚恳、学真诚,学厚道、学笃实,就是让我们学礼。谨慎的态度就是礼的态度,自卑而尊人,放低自己,抬高别人,则恭敬心油然而生。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简简单单,让自己快乐,让他人不尴尬。注重细节从身边小事做起。

名言欣赏

1.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论语》

2.人之有礼,犹鱼之有水也。——《礼记·曲礼》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孟子·离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