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12880900000048

第48章 执虚器 如执盈

“译文”

手中拿着空的器皿,就好像在拿着盛满东西的器皿一样小心翼翼。

“注释”

执:持,拿着。虚:空。器:器皿,器具。如:像。盈:满。

拓展故事

表里如一

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5岁就能做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安抚张知白听说晏殊的事迹,极力推荐他进京赶考。次年,14岁的晏殊赴京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并一举从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来他又参加了殿试,事情十分凑巧,复试“赋”时,发现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晏殊非但没有暗自窃喜反而将此事禀告皇帝,并请求另改它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慎言慎行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拒绝各种宴请郊游,洁身自好。后来真宗了解到这个情况,称赞他能够抵御诱惑,安心读书。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

晏殊实话实说,他的这种诚实秉性,表里如一,不但没有得罪皇帝,反而得到重用。不久,他就当上了宰相,成为国家的栋梁。

许衡义不摘梨

元代著名学者许衡早年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这个故事被称为“许衡义不摘梨”,它和“孔融让梨”一样,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

“评析”

“执虚器,如执盈。”此句出自《朱子童蒙须知·杂细事宜第五》中的“执器皿,必端严,惟恐有失。”虚器,就是未盛它物的器皿,如空盘、空碗之类。“盈”即满的意思。“执虚器,如执盈”是说手里拿着空的器皿时,也要像盛满东西时一样小心翼翼,不可轻视忽略,必须端庄严谨,唯恐有个闪失。手拿空气皿的人尚且懂得如此谨慎小心,唯恐失手,若端着一个盛满东西的器皿则会加倍小心。

日常生活中就是这份看似细微的小心,却显示了人与人之间做事的区别;看似多此一举的谨慎,却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不要小看了这种类似于多此一举的小心谨慎,它却造就了一个人事事小心、处处谨慎的为人处世态度,为将来的工作和事业磨炼的一种心境。时刻保持警觉,正所谓:“练兵千日,用在一时。”

此外,“执虚器,如执盈”,也可引申为把器物比喻成人,虚器好比腹中如草莽、无知无德之人,而盈器乃饱学文雅之士,能以待饱学之礼待无知之人,难道不正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升华吗?正如许多所谓的博学鸿儒,他们瞧不起那些出身寒门、苦学求知的白丁,殊不知,管夷吾鲍叔牙贫贱之交,俞伯牙钟子期摔琴之义又是何等让人向往!

每个人都有独处的时候,往往这个时候也最考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思考”

当今社会,信誉被认为是最昂贵的资本;而诚实守信,表里如一则是获得良好信誉的基本途径。若不讲诚信,即使一句微不足道的谎言,一旦被拆穿,就有可能导致名誉扫地。有位作家曾说过,“诚实守信,表里如一是最好的策略,最大的智慧。”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做到诚信?如何做到表里如一?《弟子规》所言:“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执虚器,如执盈”,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到人前人后、台上台下一个样,始终保持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执虚器,如执盈”,只有时时小心,处处警醒,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竭力保持宁静的操守,在义与利的选择面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能阻止我们滑向贪欲的深沟险壑,才能让我们踏实做事,坦荡为人,才能做到处事问心无愧。

名言欣赏

1.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缲出。——《菜根谭》

2.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格言联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