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12880900000023

第23章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本章共13节,告诉人们,能够友爱兄弟,与兄弟姊妹和睦相处,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孝道。由此及彼,以友爱兄弟的心,对待在生活、工作中接触到的平辈人,以尊敬自家长辈的心,尊重理解天下老人,这是人生中最朴素的与人相处之道,也是最现实和实用的交往之道,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交往之礼。这些浅显的道理和规则,无论是在单纯质朴的古代社会,还是人际关系复杂的现代社会,都同样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参考。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我们现在人都明白吗?都能做到吗?请看《弟子规之智慧人生·出则弟》。

知识要点

1.理解“悌”道的总的纲要和具体要求。

2.理解“悌”的目标。

3.基本掌握友爱兄弟、恭敬尊长的思路。

能力要点

学习本章,了解古人对五伦关系中第二伦关系—兄友弟恭、长幼有序的最基本的标准和理念,推己及人,了解古人对于尊重、关心、爱护大众的心量,充分理解“悌”的真正含义,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

课堂训练

1.在现代社会,您认为“长幼有序,兄弟和睦”是有必要的吗?()

A、有

B、没有

2.兄弟之间和睦相处有助于家庭和谐,您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A、对

B、不对

3.你觉得在以下哪些方面会有伤兄弟和睦?()

A、过于看重财产和物品

B、语言上想占据主导地位

C、计较自己在家庭及社会中的地位

D、逞强斗狠

E、缺乏内心对彼此真正的尊重

4.一个能和自己兄弟和睦相处的人,您觉得他在哪些方面也会有所作为?()

A、孝敬父母

B、关爱他人

C、朋友交往

D、工作上会很顺利

E、能和陌生人从容交流

F、能够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5.你觉得有哪些方式可以处理好和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可以举例说明。

《弟子规》在《总叙》中就将做人的根本纲领提炼出来,并把“孝”、“悌”放在首位,大家都知道孝顺父母是人的基本修养,也是人必须具备的品德,那么“悌”为什么也这样重要呢?如何做到“悌”道呢?做到了“悌”道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

“译文”

作为哥哥姐姐的道,是要友爱关心弟弟妹妹;作为弟弟妹妹的道,是要懂得恭敬尊重哥哥姐姐,兄弟姊妹之间的相处要能做到和睦融洽,父母自然欢喜高兴,孝敬之道就在其中了。

“注释”

兄:指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也指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和称呼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这里可理解为哥哥姐姐。弟:读dì指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小的男子。也指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和称呼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这里可理解为弟弟妹妹。与本章标题中的“弟”不同,本章标题中的“弟”通“悌”,表示悌道,即兄弟姊妹之间的相处之道。道:自然界的自然规律,社会大众应遵守的规则。这里指人们生活所应遵守的伦理道德。友:友爱。恭:恭敬。睦:和睦。

拓展故事

泰伯采药

诗曰:泰伯让国,曲顺其亲,之荆采药,披发纹身。

商朝末年,诸侯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姬泰伯,次子姬仲雍,三子姬季历。

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文王刚出生的时候,有一对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古人认为这是祥瑞,表示圣人要出世。周太王看到了季历生儿子时有瑞相,再看到这个小孙子姬昌的确有不凡之才,所以太王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

泰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德行深厚,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大弟仲雍商量约定,应该顺从亲意。这时,刚好周太王生病了,于是泰伯和仲雍以采药为名离开周国,到南方荆蛮之地,一是逃避父王派人追查;二是表示自己希望把周国的王位让给季历。他父亲去世的时候,泰伯和仲雍也没有回去奔丧,这样就顺理成章让季历继承了王位。当时有许多人到荆蛮寻找泰伯,泰伯为了不被人认出来,就披发纹身,表明自己不想接替王位的决心。季历也是非常仁慈厚道,他看到两个哥哥如此礼让他,就不负众望,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后把王位传给姬昌,就是历史上很闻名的周文王。

“泰伯三以天下让”,他以自己的行动成全了父母的心愿,也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谦让孝贤风气的形成。后来,孔子对泰伯评价,说他已经做到了至德的地步。

刘善人重义

黑龙江省有一位非常令人敬重的老人,他叫刘有声,人称刘善人。

刘善人三十几岁时,哥哥因病去世,留下三儿两女五个孩子,家境贫困。年迈的老母为此特别忧愁,刘善人当时家里也并不富裕,但想到手足之情,想到父母,就决心挑起哥哥家的生活重担。他和夫人商量,要帮助嫂嫂,引领侄子们渡过难关。夫人说:“那好,咱家的事情一概不用你管,爹妈和嫂子那你能管好就行。”刘善人专门负责父母嫂子五个孩子和一个妹妹共九口人的生活,将近两年。后来,嫂子为不拖累刘善人一家决定带孩子改嫁。但不久,两个孩子自己回来了,并且说啥也不走了,要和叔叔奶奶一起生活,刘善人和夫人一商量,就把这两个孩子留了下来。虽然生活有些艰难,但是刘善人一家依然过得其乐融融。可是没过多久,又有两个孩子回来了,也说啥不走了,还是要和叔叔奶奶一起生活,刘善人的夫人真是善解丈夫的心,虽然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裕,但还是将侄子们留了下来。为了全家能一起生活,刘善人的夫人还亲自去把嫂子连同丈夫一家人都接了回来。后来,刘善人和人合伙开了一个粉房,起早贪黑,辛辛苦苦挣了几年钱,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分别给儿子和侄子都娶上了媳妇。刘善人和夫人在兄弟情上,可以说做到了仁至义尽,令儿子佩服,侄子感动,老母欢心。

几个孩子都结婚后,刘善人和夫人一直和自己的二侄住在一起,侄媳妇对刘善人和夫人就像是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这都是刘善人和夫人多年来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自己孩子们的结果。一家人在一起快乐幸福,感动了很多人,给我们当代社会做出了兄友弟恭的榜样。

“评析”

《弟子规·出则弟》通篇都在讲与人相处之道。出,是相对“入则孝”中的“入”而言的。出: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离开自己的房间;第二层,离开自己的家庭;第三层,离开自己的家族。这就涉及一个人与除自己父母外的不同类型的人群交往相处的问题,所以用了一个“出”。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在人生中获得成功,就要先从修身开始,然后与家里的人能够和谐相处,家里最近的人是谁呢?当然是父母,所以《弟子规》第一要义讲了“入则孝”。人们会生出疑问:和自己父母相处还有什么方法或技巧吗?当然,和任何人相处或交往都应该有方法。这就是人伦关系中的“道”,也是“沟通”。其实《弟子规》也是一门重要的沟通学。那么和自己的父母本着什么原则来相处呢?那就是要本着“孝”道的原则。就是说,儿女和自己的父母相处,无论父母是否尽到“慈”道,做子女的要做到“孝”。如果儿女是本着这个原则与父母相处的,那儿女一定能够做得很好。

和自己的父母相处本着“孝”道,那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如何相处呢,那就是“弟”道,这里的“弟”通“悌”,指友爱团结,即用心感受兄弟之间的情谊。也就是要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引领提携弟弟妹妹成长;也要尊重敬爱哥哥姐姐,要关心照顾哥哥姐姐的工作生活。如果你能做到了这些,如果你能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这样用心,就做到了家里面的“弟”道。我们再把“弟”扩大到在社会上交往的同辈之中,比如亲戚家族的兄弟姐妹、一起学习、工作、生活的同学、同事、朋友,我们都能用心交往,本着关心爱护、尊重恭敬的角度去交往,我们一定可以获得更多的兄弟姐妹。正如高适所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泰伯的故事中,还有人会问:“为什么‘断发纹身’的人不能被任用呢?”因为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是一个文明的国度。古人对父母是非常尊敬和孝顺的。古人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他们一般从出生开始就不剪头发,如果头发长了,就把头发挽起来,编起来,用簪子把头发束起来,用布包起来。除非洗头洗澡的时候,头发是不可以披散开给别人看的。古人认为受之父母的身体,甚至毛发甚至皮肤,都是父母生命和希望的延续,不能轻易伤害它,所以决不能做出纹身等伤害身体的事来。正因为如此,古人才把崇尚披头散发,纹身的民族称为“蛮夷”,即野蛮粗鄙的民族。而泰伯为了成就父亲的“慈”道,跑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南方,学着少数民族的风俗,把头发剪短,披散开来,在身上纹上图案,让别人认为自己已经不能够也不应该被任用,宁可被人误解,也要成就父亲的心愿和“慈”道,真是太仁德了。所以孔夫子评价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思考”

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今社会,对于独生子女而言,如何落实“弟”道呢?

其实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家庭交往问题。我们先不看如何落实“弟”道,而看每个人出门在外如何与人交往或相处?现代社会提倡和谐,即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集体,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的概念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其实在我们所提倡的诸多和谐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因为人是社会的细胞,人与人之间和谐了,上述几个方面就都不难做到了。

人要想能够和他人和睦相处,必须学会谦恭、礼让、尊敬、理解。本着这样的原则,想做到和谐相处就不难了。

当代社会“弟”道也促使现代人思考独生子女怎样体会浓浓的兄弟姐妹之情?

独生子女从小就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中长大,他们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兄弟言欢的快乐。那就必须放大“弟”道,先与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家族中的兄弟姐妹好好相处,再与校园生活中的同学、工作单位中的同事,社会交往中的朋友和睦相处。相处的原则:敬重而不谄媚,恭顺而不失原则,礼貌而不卑不亢。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那我们一定能够获得如兄弟般的情谊!正如孔夫子的学生子夏所云:“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

人生处处是修行,人生时时是提升,如果我们都能以“悌”道与周围的人相处,这个社会将是多么和谐。小悌孝亲,中悌兴企,大悌爱国,我们能在家庭中厉行“悌”道,可以让家里的老人开心欣慰,我们在企业中厉行“弟”道,可以让你所在的团队、企业和谐,我们在所在的生活环境中处处厉行悌道,就可以改变你生活环境的气场,让你生活的环境变得和谐,气氛融洽,这从另一个角度说,不也是爱国吗?

名言欣赏

1.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羣从疏薄,羣从疏薄则僮仆为讎敌矣。—《颜氏家训·兄弟》

2.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清程允升《幼学琼林·兄弟》

3.兄弟和顺家必昌。—清史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