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12880900000022

第22章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译文”

作为儿女,在父母过世后,要操持办理父母亲的丧事,办理丧事要尽量合乎丧礼礼节,不能草率马虎,要以诚敬之心对待父母丧礼过程。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诚心。当然,也不要为了面子把丧礼办得铺张浪费,这违背父母节俭的本意。对待父母亲的事要恭敬,对待父母亲谆谆的教诲,儿女要能接受、听从并做到,无论是父母健在,还是父母故去,这才是真孝顺。

“注释”

礼:礼仪,礼节。由风俗习惯或道德传统演变而来的仪式。也可用来表示尊敬的态度和行为。祭:祭祀。诚:恳切,尊敬。事:这里是动词,对待父母的事的处理上,办理父母交办的事上。

拓展故事

王袌泣墓

王袌,是魏末晋初人,以高风亮节和仁孝著称于世。他父亲王仪是司马昭帐下司马,因进军东吴与司马昭意见发生分歧,司马昭借故杀害王仪。王袌因哀痛父亲死于非命,就隐居起来,以教授学生为生。晋的首都在他居住的地方西面,他就誓死不向西坐,后来朝廷平反了王仪的冤案,三征七聘请王袌到朝廷做官,王袌坚决不就。后来他母亲去世,据史料记载,王袌的母亲生前非常害怕打雷,每次下雨打雷的时候,王袌就跑到母亲的墓前,跪在母亲墓前,哭着说:“袌儿在此,母亲不要害怕。”王袌造茅屋在父母墓前,早晚到墓前跪拜,扶着墓前的松柏悲泣,眼泪就落到树下,时间久了,墓前的松柏都枯了。

王袌教授学生读《诗经》,每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就会哀伤流泪,痛哭不止。时间长了,他的弟子每读《诗经》,总会跳过这一段,以免让先生伤心。

“评析”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教育我们成才,常常为我们的成长倾尽心力,鞠躬尽瘁,耽精竭虑。父母在,父母就是儿女的天和地;父母在,父母就是儿女温暖的家。在家里温馨的相聚,在外时殷殷的祈盼,无论何时挚诚无私的惦念,无论何地魂梦缠绕的牵挂,那就是我们的父母啊,那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总想着,等日子好了,我们要好好孝顺父母,总想着,等忙过这段日子,我们就去看看爹娘……山高水长啊,人生苦短啊,不知不觉间,我们有一天猛然发现,父母的双鬓已经染上了雪白,父母的眼角已经有了皱纹,强壮的爸爸那曾经宽广挺拔的脊背,已经不再挺拔,爱干净的妈妈已经开始邋遢。那一刻,我们还在一起欢笑,这一刻,却是生死永隔,天各一方,不能再见啊,永不能再见啊,那梦中牵起的手啊,怎么就这样再拾不起,空欢喜一场。

网上流传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形同陌路,而是天人永隔;世界上最大的悲哀,不是不亲不孝,而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倾尽毕生精力对我们最好,最关注的那个人啊,我们的父母,真的离我们而去啦!无论多少恩情,无论多么不舍,再也不能挽回父母的生命,再也不能在父母膝下承欢,堂前嬉闹……作为儿女,想再去好好孝顺父母,让他们感受你的情谊已经不可能啦,对于父母的身后事,做儿女的要怎么做呢?《弟子规》在《入则孝》这一章告诉读者: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丧礼尽力做到隆重而严肃,俭朴而合礼,祭祀要真诚而恭敬,尊重信仰,合乎社会公德和道义,以此缅怀故去的亲人,也算是抚慰自己因失去亲人的伤痛啦!正如论语中有一句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思考”

茫茫的生命长河,有的时候真的体会到人类生命的渺小,特别是在生死面前,任凭我们有再大的本事,也无力挽留亲人的生命,只能看着他们撒手人寰,没有任何办法。佛经上说,父母对我们有十重恩,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在父母故去后,我们怎样处理丧事和自己的生活呢?

对待亲人的突如其来的变故,有的人常常痛哭流涕,久久难以平复内心的创痛,甚至哀伤过度而生病;有的人虚情假意,走走过场,干啕无泪,甚至雇佣别人祭祀哀号,来充场面;有的人无所适从,木然应对,最后压抑内心,默默承受。对待丧礼,有的人做到诚敬恳切,朴实隆重,有的人极尽奢侈,排场铺张。逝者已去,生者之如何?论语中有一句话:“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对于这些众生百态,冷眼看来,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关键是对待父母丧礼的态度,祭祀父母如敬神,发自内心的诚敬的态度,能让死者安心,生者安慰,这远比形式上的排场来得实在。

当然,从这一节中,我们如果能体会到生命的不可复制性或是不能追回性,我们更应警醒,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孝顺父母,不待父母离去再追悔莫及,那就不会有太多的人生遗憾啦!

名言欣赏

1.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孝经》

2.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孝经》

3.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