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劳动生存的教育
12838300000003

第3章 学生劳动生存教育的指导(2)

重视实践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劳动教学是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在制作、实验、探究的同时,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深层次地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尤为重要,面对问题时要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因为质疑正是创新的前提,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才能进一步积极地去释疑、解惑,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投身实践活动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向老师、教科书进行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自身信心,进一步激发出个人独特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十分注意这一点。比如在制作“会跳的玩具”时,教师就没有一步步地教给学生如何去做,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制作的方法,总结出制作步骤,共同解决发现的问题,例如:老师带来的玩具为什么会跳?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想让玩具跳起来应具备哪些条件?怎样才能跳得更高点?等等。在讨论、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时,我欣喜地看到,很多学生能踊跃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青少年应具备的那种质疑问难、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再如,在进行“制作泡塑小家具”这一活动时,不少学生针对“用哪种工具材料来进行固定”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经过反复探究、分组试验才最终达成共识,寻求到最美观最可靠的解决方法。

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创造天性

劳动教学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蕴藏着一定的技术含量的,活动时往往需要一些特定的计划和程序,比如浇花的方法、毛衣反正针的技巧、如何削苹果等,但我觉得最有价值的还是课堂上学生发挥想象、动态生成的部分,如果拘泥于特定的程序,把学生禁锢在定式思维圈里,是无法点燃他们的创新火花的。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想象就谈不上创新,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掘学生那天马行空、自由驰骋的想象潜能,鼓励学生种种奇思妙想,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创造才华。

“削苹果”是一项很简单实用的生活技能,学生很快就能初步掌握,但我在与学生进行这一活动时,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拓展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尝试、想象。比如,除了用小刀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把苹果削好?苹果削皮器有哪些种类,你想怎样改进?有无更新的设计构想?科技发展到二十年后,人们将如何吃到削好的苹果?学生兴味盎然,尽情畅想,一个小小的苹果引发出了无穷的超乎寻常的想象。

在制作“有趣的袜子玩偶”时,当学生掌握了粘、扎、缝、剪、缠这些基本技巧后,我发现个别学生已开始临摹范作了,为避免学生制作出现千人一面、异口同声的现象,我预设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前先大胆想象一下,打破老师演示的基本程序,构思一个与众不同的玩偶。于是,有的说要做个比卡丘,有的要做芝麻娃娃……教室里活跃起来,不少学生还自编自创了某个离奇故事情节中的主人公形象。我觉得此时每个孩子的回答应该都是他脑海中最美丽的画面,所以教师应及时给予赞许和鼓励,使学生能充分发挥个性自由,大胆展现自己的构思,让创新意识乘着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

寻求多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劳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经验,也改造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劳动课一直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它是跨学科的,综合运用了数学、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环保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劳动教学的空间得以拓展,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改变了过去那种过于重视劳动技巧的传统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激活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随着绿色环保活动的不断开展,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了周围的生存环境。三年级的同学在一次劳动课中,就利用废旧材料进行了巧妙的服装设计与制作,用孩子自己的方式来宣传环境保护,弘扬绿色环保理念。

他们先是利用业余时间,分组调查了生活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污染状况,整理有关数据,然后收集各种废旧材料,根据材料特征、质地等设计出新颖的服装,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来进行制作、装饰,并进行了小范围的汇报演出。这一活动将一个普通的课题巧妙地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缝补装饰等动手能力、语言文字组织能力以及音乐舞蹈表现能力,也向周围人们宣传了环保。其间学生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创造能力无疑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永远不会终结的过程。无论儿童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创新意识都将使他们受益匪浅。因此,教师要抓好劳动教学这一涉及面较广、涵盖内容丰富、操作性极强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创新,用巧手慧心打造更精彩的人生。

4.劳动教育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指定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以学生参与典型经历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设计时要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注意激发学生的技术学习兴趣。在保证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的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

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

因此,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前进一步提高该课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在劳动与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挖掘创新的潜质

(1)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在学生面前摆上问题,让他们去解决,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学《缝布袋》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各种设计精美、缝制精细的布袋,并明确告诉学生缝好后后,要评选出十个参加阳光小巧手的实物展出。直观性、竞争性的现场气氛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将有一批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布袋参加展览,既强化了学生积极探索追求完美的心理取向,又活跃了学生们的思想。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因素,就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掌握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

(2)增加趣味性和时代性在学生的作品制作训练中,要不断增加趣味性和时代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手工缝纫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安排手缝作品的制作训练中,我注意接受和采纳有关手缝工艺作品的新信息,安排一些具有一定时代性和趣味性的作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训练,从而使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如,学习单枝花的制作,请学生们为自己的亲人制作一枝漂亮的单枝花,以报答亲人对自己的哺育之情。制作单枝花也能给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念:学习手缝工艺并不难,只要稍作努力就能成功。由此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又如,学习了锁针针法后,请学生学习制作一件可爱的小星星布玩;学习了回针针法后,请学生学习制作一件逼真的小香蕉,等等。这些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趣味性的作品,学生制作起来乐此不疲,在不知不觉的制作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学习自信心不断增强,也培养了他们的高尚情操。

寻找时机善于质疑,挖掘创新的潜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潜力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倡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

例如在上《个性布包秀》这一课时,事先一个月左右,我先缝制了一些比较别致、款式独特的布包造型:如一些小动物,象小毛、小兔等。上课一开始,我组织一些同学当模特在音乐声中展示这些作品给,让学生先欣赏这些独特的造型,作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的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这么漂亮的布包是怎么缝制的呀?老师,这小兔的嘴巴是怎么缝出的?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作为老师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旧衣裤,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

在学生的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鼓励每个学生自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学生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学生认识和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就等于确立了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索的目标,它是培养发现力的前提,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又如,在上《钉纽扣》一课时,我在教学生学会钉双眼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学习钉四眼扣这一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将家人的衣服带到课堂上,自己观察尝试钉四眼扣的方法,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生,从而挖掘了学生创新的潜力,使学生在自己学会了传统的几种方法后,自己还创新了多种方法,我就马上要用鼓励性的言语激发诱导,调动他们发表意见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回答的答案不合情理时,我没有用不对、太差之类的话语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而是用勉励性的言语婉转地说出不对之类的话,鼓励学生勇于发问,表扬他们的点滴思维成果,以引起探求结果的兴趣,挖掘创新的潜力。

创设宽松的氛围,激发创新的意识

在我们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就班,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何从培养?

当然,留给学生自由,并非放任自由,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同时,应正确把握教学的流向,给学生以恰当的规范,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如在教学《个性布包秀》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出各种各样的布包,让学生一幅幅的欣赏,极富立体感。设计独特的的布包令学生无比惊奇,猜想一定出自裁缝之手。在学生不息地赞美声中,教师适时导问:同学们,看了这些精美布包,你们有什么想法?同学们有的说,我真想拥有一个;有的说,我真想把它收藏到我的小房间里;也有的发出感叹,要是我也能缝一个多好啊!看到学生议论纷纷,兴致盎然,教师又引导说同学们,像这样的布包,你们也完全能做,你们想学吗?这一问,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创设导课情境,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学生奇中生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起来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培养。

合理的引发想象,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火花。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在进行《缝制小布袋》一课的教学时,我并没有千篇一律地让学生依照一种样子做,于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的同学给小布袋镶上了美丽的花边,有的同学把小布袋做成了简单的几何形状,有的同学给小布袋做了一个小内袋,还有的同学给小布袋贴上了可爱的卡通贴画。学生做出来的布袋有大有小,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点,都有可取之处。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出了比范例更实用,更美观的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