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劳动生存的教育
12838300000002

第2章 学生劳动生存教育的指导(1)

1.学生劳动生存教育的作用

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它不仅要教给学生劳动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思想的教育,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义务观、劳动质量观,对学生人生观的树立有着直接的影响。

劳动课教育的作用

劳动课是向学生进行劳动知识传授和劳动思想教育的主导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和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把传授知识同培养劳动品质结合起来,把课内讲授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劳动课上成学生真正喜欢的课。

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它具有不受办学条件的限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以及持久稳定等优势。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从教书育人的大局出发,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劳动教育,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思想的渗透,如自然、社会课中的实验操作、实践活动、手工制作等就是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有利途径,思想品德课、语文课中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劳动品质教育因素。

劳动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小学德育纲要》指出,要“教育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要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社会教育的辅助。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应该采取“校内打基础,校外求发展”的“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即学校教育完成劳动知识的传授和劳动观念的培养,校外实践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则实现观念的形成和技能的转化。这就要求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家庭教育,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

劳动教育与少先队活动有机地结合

劳动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于一体的活动,比如钉扣子比赛、穿衣服比赛等,有条件的还可以搞一些高层次的活动。

2.劳动教育课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德国一直享有“汽车王国”的美誉,利用训练有素的汽车产业工人,一直是德国汽车行业的一个竞争优势。德国的汽车产业工人“优”在何处呢?原来维修人员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首先是做事快,从开始到离开,前后不过十五分钟。其次是迅速利落,询问、查看、检修、收拾工具,井井有条。最后一点是非常细心,检修完毕,他细心地擦净车上的油迹,然后用吸油纸把用过的工具擦得干干净净,一一放回工具箱。最后用脏了的吸油纸仍较干净的一角,把不小心滴在地上的一滴油吸净,然后将吸油纸装到他车上的一个垃圾箱里。这位学者亲眼目睹他的工作之后,内心震动很大:“德国汽车产业工人果然是名不虚传,与德国汽车产业工人相比,我们国内的工人缺少的不只是精湛的技术,还有良好的劳动习惯。”

的确,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影响着劳动的速度,也影响着劳动的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劳技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如何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呢?我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操作的劳动习惯

养成正确使用工具的习惯,这不仅是提高劳动效率的需要,也是在劳动中保证安全的需要。

(1)要有正确的认识我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我给学生讲古庙里的小和尚学剃头的故事,那个小和尚每次练习完总是将刀往往冬瓜上一插,最后习惯成自然,把头当冬瓜,犯下杀人之罪,这不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吗?我还让学生搜集因为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害人害已的真实事例,请有过经验教训的学生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重要性。

(2)正确地使用工具老师要教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工具。与电打交道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在湖北义教版《小电工》的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正确掌握一些常见电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钳子的使用时,我让学生对照挂图,认识钳口,钳刃等各个部位,根据平时的经验说说各部分的用途,然后动手剪一剪铁丝,用铁丝弯一弯图形,使学生对钳子各部分的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让学生表演生活中的一些错误做法,让学生判断对错,说说原因,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中认识到,用钳子当锤子,会缩短钳子的使用寿命,且容易使手柄处的橡胶部分受到损坏,威胁人的生命安全。而使用电烙铁,则要注意在工作中不要触摸烙铁的金属部分,否则就有烫伤的危险。

(3)学会保管工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保管、存放工具和材料。例如,电源线、有绝缘部分的电工工具要避免与锐器存放在一起,以免损伤绝缘部分;小零件之类最好用小盒或玻璃瓶分类存放,工具的存放也要分类有序。这样在劳动时就可以准确快速地拿到所需零件,节省时间。我让学生用鞋盒或小木箱自制工具箱来分类存放,效果不错。

(4)养成工具放回原处的习惯每次劳动完毕,要将工具和没用完的小零件放回原处,以方便下次使用。当然,要让学生养成这些习惯仅靠当时的教导是不行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学生使用工具的情况和劳动情况,及时指正,或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醒,开展“评选安全生产小能手”、“劳技操作比赛”等活动,使学生逐渐养成操作规范、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

注重引导,培养有条不紊的劳动习惯

心灵才能手巧。只要注意合理安排,快工也能出细活。那位德国汽车维修员之所以能给人留下干练的印象,就是因为他懂得合理安排劳动过程。合理地进行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常常能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从哪些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呢?

(1)要让学生学会统筹安排事实已经证明统筹安排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劳动前不妨让学生开展讨论:完成这次劳动,在时间上怎样安排最省时,最合理?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劳动才能避免窝工?这次劳动中难度最大的环节是什么?经常这样训练,就能让学生学会从“小”处着手节省时间。比如,要使用电烙铁的时候,在进行其他工作的时候提前两三分钟把电烙铁插上,就可以利用等待的两三分钟时间去做其它的事情。如果劳动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妨让学生列一个统筹安排流程表,把时间安排,劳动过程按顺序列出来,争取每次劳动前都让学生对安排做到心中有数,杂而不乱。

(2)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劳动离不开协作。劳技教学的很多任务学生是难以在课堂上单独完成的,有些即便是在课外完成有些学生也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妨让学生分工合作,将劳动任务分解到人,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攻克难关。

(3)分小组学习这是一种较好的合作形式。为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我在安排学习小组时,注意好中差各个层次学生的搭配,让学生遇到困难发挥集体的智慧,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与别人团结协作。

教给方法,培养勇于创新的劳动习惯

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汽车产业工人在工作中更有思想,对于他们在做什么,甚至是最简单的组装工作,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对他在做什么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对自己在做什么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这正是德国汽车能不断领导世界新潮流的原因所在。

如果在劳技教学中,只把劳动当作一种简单的体力活动,让学生机械地去模仿,去重复,天长日久,就会使学生懒于思考,疏于创造,这样的学生将来也只会是傀儡式的平庸劳动者,我们的下一代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在劳动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明,去创造。

为此,在劳动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我一方面结合劳动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中外名人进行发明创造的科学故事,激发学生进行创造发明的兴趣。如在向学生介绍木工工具,即锯子时,我给学生讲了鲁班的故事,当学生在劳动中遇到困难灰心丧气时,我给他们讲爱迪生经过上千次失败才发明了电灯的故事,教育学生胸怀大志,向这些科学家、发明家学习,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使命感。

另一方面我常常介绍一些寻常百姓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尤其是一些中小学生的发明故事,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发明的欲望和勇气,使他们懂得“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你留心观察和思考,劳动中时时处处都有发明的素材。

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教会学生如何在劳动和生活中去寻找发明创造的课题,产生发明创造的灵感。例如,在使用电工工具时,有的学生因为有过被电麻的经历,害怕插插头,这时我把这个问题在劳技课上提了出来,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插头使用起来更加安全。有的学生提出把插头的金属头部分隐藏起来,让人在插插头时不接触到。还有的小孩喜欢把手指伸到插孔里,最好在插座插孔周围安上一个凸起的防护罩头。最后学生们把这两个想法结合起来,做出了一个改良的防触电安全插头。学生完成这个作品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在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许多用品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的地方,如何克服这些“不如意”就是创造发明的发明点。

我把劳技教学与学校科技发明专题培训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尽快让学生掌握一些发明方法,如列举希望法、组合法、移植法、类比法等,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解决劳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改进劳动工具,改进劳动作品,创造更新更好的劳动新产品。杨晨同学的发明“不会倒转的水表”还在省小学生第十九届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撒下花籽,将收获鲜花。播下种子,将收获粮食。播种良好的习惯,我们将收获效率与质量,收获高素质的劳动者。

3.劳动教育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劳动教育,历来是中华民族广为推崇的传统育人手段,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现代劳动教育较之传统劳动教育,内容上已有了很大扩展,并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显示出其教育效果,但是在劳动教学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只重视了劳动的德育功能,或者过多地关注某些劳动技能技巧的传授,这些倾向无疑大大削弱了劳动教学的教育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而今,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新的课程理念赋予了劳动教育更丰富的内涵。在劳动教学的不断实践与感悟中,在传统意识与新理念的不断碰撞与反思之中,我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劳动教学所蕴含的多重教育价值。我觉得在劳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其德育功能的实现和劳动技术的传递,更应该渗入一些与现代和未来社会相适应的、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教育意识——尤其是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劳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劳动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验丰富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劳动创造着美,劳动教学中产生的所有成果、所有作品,无一不体现着劳动者的智慧、勤劳和各自的审美感受,是师生巧手慧心的完美结合。但是科技文明发展到今天,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天真纯朴、未谙世事的孩子整日被电视中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卡通形象所包围,这些程式化的形象势必会逐渐淡化学生的审美感受,遏制其创造潜能的开发。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以丰富而健康的审美感受去打动学生,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无处不在的,孩子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创造的灵感才会源源不绝地激活起来。

在带学生一起制作泥玩具时,我特意把所能收集到的泥制工艺品连同图片展示出来,学生一下子被那些琳琅满目的土玩艺迷住了,那憨态可掬的簸箕孩儿、胖乎乎傻呵呵的泥娃子……都让学生爱不释手。这些作品以其鲜艳明快的色彩、稚拙简朴的造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学生,与孩子童真纯朴的天性引起共鸣,激发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审美的热情。欣赏过程中,孩子们那种跃跃欲试、渴望表达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的橡皮泥手工制作时,学生积极性一直很高,手中揉捏出的形象千姿百态。有的学生还把橡皮泥当作课余的主要娱乐工具,随时随地不经意间,一件件生动有趣的泥制艺术品就在翻飞的巧手下诞生。这种自然而然的创造活动使我深深意识到:激发了孩子们的审美热情,便是引发了他们的潜在动力,使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