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12715500000009

第9章 现代化只能是手段,不能是目的

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具体表现为: 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

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是三柄锐利的双刃剑,我们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20世纪50至70年代,国有经济发展为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每一项重大工程的背后,都有通过计划调拨的木材。经过几十年的突击跃进式砍伐,东北森林可采资源枯竭。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经济建设累计消耗森林资源达86亿立方米,相当于把1949时全国所有的森林都砍了一遍。据1957年调查统计,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为22%,经过半个世纪的农耕垦殖和商业采伐,到20世纪末,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下降为10%。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7%,而中国林地面积却只占世界林地总面积的4%,居世界第111位。隋唐时期我国森林覆盖率约为33%,明清时期下降到17%,皇帝修筑故宫所用的木头,只好到遥远的西南边陲去采伐了。新中国森林覆盖率最低时仅有8.6%,现在官方公布的数字是18.21%,而俄罗斯是50%,美国是44%,世界平均值为33%,相当于我国隋唐时期的森林覆盖状况。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到内地中小城镇,几乎所有的水系都被污染。90年代至今,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急速的城市化,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劳力、能源,甚至大树、花卉、草皮、大大小小的石头。内地农村日渐空巢而贫乏。在全球化的旗帜下,招商引资,只要你是资本的化身,许诺多少投资,可以拉动地区GDP增长多少个百分点,要山给山,要水给水。

从一切以救亡图存为中心,到一切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再到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题变换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乘客变更了,火车依然如故。以组织群众运动,开展人民战争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作风,进行经济建设,战斗力、突击队、歼灭战、庆功会,等等,在一定条件下很有效,很崇高,很伟大,但其效能不是无限的。以工程项目的管理方法,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实施社会综合管理,立项、测评监理、项目责任制、重点工程,等等,在出现经济效率和社会繁荣的同时,逐渐暴露出单一思维模式,以及社会分工机械化的弊端。

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地球世界,可是,我们却始终高喊着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在我们的心底、潜意识中,实际上是把西方发达国家当作“世界”,或者是世界的中心。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骨子里埋藏着西方化、西洋化的情结。这是一种被历史扭曲了的价值判断,残暴地取代着事实判断,我们几代中国人在传习的精神心理。只有走遍世界、融贯中西的中国人,才终于感悟到,全球化不是西方化,而是寻找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你我与你不一样,你与我也不一样。

2006年8月20日,王晓明先生应邀在浙江人文大讲堂演讲,谈到“现代中国何以立国”,认为所谓“立国”,并不只是说没有被人瓜分,是一个主权国家,或者街面平静,人民能过日子,而是说“国家有立场,人民有尊严,社会蓬勃向上,对整个世界有较大的正面影响力”。

艰难都在征途上。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无法回避地需要回答一个价值取向、前途归宿的问题,即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是为了什么,奔向何方。GDP增长不是目的,经济繁荣不是目的,国家强大也不是目的,能够成为目的的只能是“国家有立场,人民有尊严”。有立场才有主张,这种主张不仅是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言,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诸如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认定,全球定位标准系统的设置,尺寸大小的度量衡,科学技术名称的符号字体,人文学说的表述语言,等等。尊严,是内有规矩外有法度,是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近悦远来,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立场、有尊严的国度,一定是文化昌明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