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100名铁骨忠心的共产党人
12711300000016

第16章 《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原型聂槐妆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当这耳熟能详的歌声响起时,激起的是一代人对过往的回忆。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的国产故事影片《闪闪的红星》,曾经伴随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给当年很多青少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一个贫苦出身的穷孩子潘冬子,在革命处于低谷,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父亲潘行义随红军开始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跟随母亲,在地下党领导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与以胡汉三为代表的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仅仅入党一天的母亲,在组织宣讲革命真理时,为掩护危机中的群众英勇地牺牲了,幼小的革命后代冬子沦为孤儿,在地下党同志吴大叔和宋爷爷等人的关怀下,他将仇恨的火种埋在心里,擦干眼泪,毅然投身到与反动派的战斗中,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一步步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

时光流逝,或许您已回想不出这些故事的情节,不过少年潘冬子的坚强勇敢的形象,一定会在您的脑海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他的影响力至今仍深深地考验着我们当代青年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生活热情。

一个民族有自己传承的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骄傲,电影《闪闪的红星》里潘冬子巧计送盐的故事,其实是根据井冈山时期农村妇女干部聂槐妆的原型创作的。

聂槐妆,1907年生,湖南酃县十都人,1927年嫁到宁冈茅坪苍边村。一年多后参加革命,因工作积极肯干,担任了宁冈县茅坪乡工农兵政府妇女主任。1929年1月底,井冈山根据地第三次反“会剿”失败后,大小五井、茨坪等地皆被敌人占据,红五军主力从遂川向赣南转移,红三十二团和宁冈赤卫大队掩护着200多名伤病员,转移在油路坑、金狮面一带的深山老林,与敌兜圈子,坚持斗争。敌人四面封锁,企图把红军困死在冰雪封冻的深山老林里。红三十二团特务连连长托人带来口信:红军眼下最困难的、最缺的是盐,盐不但可食用,而且可用于伤口消炎,红军指战员中很多官兵一度全身浮肿、虚弱不堪,有50多个伤员需要盐水洗伤口,要乡政府赶紧设法弄盐。

聂槐妆知道,这些日子来,为了解决红军的困难,能用的办法都用尽了,比如将盐装在竹竿内、装在双层的粪桶内等,都被敌人发现了,送盐的群众都被吊死在路旁的树上。敌人加紧了岗哨盘查,出入更加困难。要想把盐送进山里,只有另想法子。

为此,聂槐妆想出一个新办法。她将两斤盐水浸在夹衣里,晾干后穿在身上,外面罩了一件蓝布扣衫,挎上一个装有薯片、杨梅干之类的竹篮,进山了。从茅坪到深山油路坑,敌人在坝上、半江山设了两道哨卡。聂槐妆佯装走亲戚,一路顺利通过,将盐衣送给了红军班长左盘生,解决了伤病员们的危难。她用这个办法一连送了四次。就在1929年2月下旬她第五次为红军送盐时,被敌人发现了秘密。敌人把她押到坝上李家伺,绑在屋柱上,严刑拷打,用香火烧她的乳房,逼她带路去诱歼红军。聂槐妆闭口不语,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枪杀了。

这位年仅22岁的女烈士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为了生动地展示聂槐妆的英雄事迹,部队作家王愿坚根据她的原型创作了后来广为人知的《闪闪的红星》主人公“潘冬子”。这位优秀的红色“娘子军”,她对理想、信仰的执著追求,她那种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撰稿戴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