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100名铁骨忠心的共产党人
12711300000015

第15章 “双枪女侠”伍若兰

伍若兰,1903年3月生于湖南省耒阳城郊九眼塘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产主义青年团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县农会妇女部部长。1928年3月参加红军,先后担任过耒阳县妇联主席、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工农运动委员会妇运科科长等职。

伍若兰自幼就同情贫苦大众,疾恶如仇。在大革命中,她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宣讲革命道理。她编写歌谣“如今世道大不公,富的富来穷的穷,富人高楼饮美酒,穷人赤膊喝北风”,通俗易懂且富有鼓动性,在全县流传很广。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记述道:“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长沙“马日事变”后, 伍若兰遭到耒阳反动当局的悬赏通缉,她不惧风险,坚持地下斗争,几次危急关头,都在亲友和群众的掩护下脱险。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在湖南宜章等地活动。此时25岁的伍若兰与耒阳县委一起组织农民自卫队,密切配合朱德、陈毅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作战。他们齐心协力,攻占了耒阳县城。1928年2月19日耒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 伍若兰当选为妇女界联合会主席。不久,伍若兰被调到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政治部。由于工作的接触,她认识了朱德。

据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的同学和战友段子英回忆,伍若兰工作大胆又耐心,有条又有理,能说会写,讲起话来声音很洪亮,行书写得很流利,朱德夸她还是个“作家”。伍若兰泼辣的工作作风,出色的组织能力,广博的知识,深受朱德的赞赏和喜爱,经当时的耒阳县委书记刘泰、邓宗海介绍,朱德与伍若兰于1928年2月结了婚。朱德诙谐地说:你是个辣不怕(指湖南人),我是不怕辣(指四川人),咱们两人辣到一块了。两人结合后,共同投入了火辣辣的革命斗争,并随红军部队上到了井冈山。

身为军长的妻子, 伍若兰从不摆任何架子。她行军有马不骑,总是把马让给病号和体弱的同志,自己穿着草鞋同战士一道步行。平时则经常深入群众谈心,了解情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伍若兰上山后,在红军里不光是一位优秀的宣传员,而且有“双枪女将”的美名。会师以后,部队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伍若兰被任命为军部宣传队队长。伍若兰写得一手好字,是当时红军队伍中的书法家。由于工作需要,伍若兰经常外出执行宣传任务,为确保安全,她通常是身挎两支手枪,再加上她枪法出众,战友们私下里都叫她“双枪女侠”。 她曾经说过,我准备在战斗中右手被打伤,左手能照样杀敌,这就是我苦练左右手射击的原因。

有一次,伍若兰带着两个宣传队员在一个小村庄里写标语,标语写完后刚准备离开,十几个敌人从村后的山坡上偷偷摸了上来。敌人一看伍若兰他们只有三个人,领队的又是一个手握着一支毛笔的弱女子,便怪叫着围了上来。见此情景,伍若兰镇定自若,她一边安排其他队员隐蔽,一边收起毛笔准备战斗。伍若兰抢前几步,隐蔽到一面土坯墙后面,利用墙角做掩护,从腰间抽出两支驳壳枪,稳稳地瞄准了围上来的敌人。伍若兰先瞄准了打头的两个敌人,只听“啪、啪”两声清脆的枪响,两个敌人应声倒地。后边的敌人还没反应过来,伍若兰又迅速地举起双枪,把后边的两个敌人打了个倒栽葱。其他敌人一看前面几个弟兄倒在了地上,一个个脸色蜡黄不知所措,这时,敌人中不知谁喊叫了一声:“红军来了!”顿时,敌人像炸了窝的马蜂,丢下枪械向四处逃窜而去。伍若兰确定敌人已经逃窜以后,带着两名宣传队员捡起敌人的武器,安全返回了部队驻地。

还有一次,伍若兰根据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军委的指示,带领宣传队员来到宁冈白石乡塘南村开展分田运动。塘南村是一个大村子,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土豪劣绅表面上不敢胡作非为,背地却煽风点火,恐吓群众,甚至嚣张地说:“我们是铁打的钉,铆不走,他们是河里的水,要流去。” 伍若兰一进村,即到贫苦农民家中帮助劈柴挑水、洗衣做饭,并举办夜校,帮助农民学习文化,列举事实,摆出铁证,揭露土豪劣绅拖延分田的花招,还重点培养了一批农民骨干分子。经过学习,农民们心明眼亮,很快动员起来,暴动队、农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似的成立起来。他们在群众大会上勇敢登台揭发斗争了谢祖生、龙志思等几个搞反攻倒算的土豪劣绅,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使分田运动迅速发展,战果辉煌,并受到了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的通报表扬。

作为一名宣传队的领导,伍若兰还经常深入连排基层,给战士们讲课、谈心,组织文娱活动。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她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阵地喊话,宣传红军的政策,敦促敌人弃暗投明。伍若兰在生活上总是以一个普通一兵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和红军战士一样行军、打仗,一样吃红米饭、南瓜汤,穿草鞋,睡稻草铺。由于工作需要,军部配给她一匹马,她自己却很少骑,经常让给体弱的女战士或伤病员用。

1929年1月,面对敌人对井冈山的第三次“会剿”,红军和地方党委在宁冈柏路村举行了联席会议,决定留下部分部队守山,红四军主力则向赣南方向转移,以图从外围打破敌人重兵包围,并解决红军给养的困难。当时,已经怀孕的伍若兰也随部队行动。2月2日,红四军主力进驻寻乌县吉潭圩的圳下村。第二天拂晓,敌军乘我军人困马乏之机,突然包围了军部驻地。形势非常紧急,各部队立即投入了战斗。陈毅在转移时被敌人抓住,他用拳头打倒两个敌兵,脱离了危险。这时伍若兰十分着急,她急中生智,为了军部和首长的安全,自己带领警卫排首先突围,把敌军引向自己。天亮了,红四军冲出包围圈,而伍若兰寡不敌众,受伤被捕。

在得知她的身份之后,敌人把伍若兰押解到赣州,敌旅长刘士毅还电告蒋介石邀功请赏,并想从她的口中得到红军的机密。敌人胁迫伍若兰供出红军的情况,还要她劝降朱德。伍若兰痛斥敌人,在严刑中坚贞不屈。凶残的敌人对伍若兰用尽了各种酷刑:吊打,踩杠子,插竹签,坐老虎凳,灌辣椒水,无所不用其极。伍若兰咬紧牙关,决心牺牲自己的年轻生命,保全朱德和红军的安全,决不说出任何军情机密。 她说:“若要我低头,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 2月12日,年仅26岁的伍若兰被敌人杀害于赣州市的卫府里。凶恶的敌人还把伍若兰的首级挂在赣州城门示众。

伍若兰牺牲的噩耗传来,朱德仰天长叹,十分悲痛。据曾志回忆:“朱军长此后独爱兰花,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若兰同志。”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曾经这样记载过朱德对于伍若兰的追忆:“她在农民中真是无人不知,是个坚韧不拔的农民组织者。年龄只有25岁,演讲富有魄力、才智,大脚,体格非常健壮,头发挽在后面,黑黑的皮肤上有些麻点……可是一双大眼闪烁着智慧与果断的光辉。……她后来被国民党抓住,折磨她很久,才砍下了头……”

1962年3月4日,朱德委员长重上井冈山。他临下山时,什么也不要,只带走了一盆井冈兰, 并为井冈兰花写了一首《咏兰》诗:

“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

(撰稿杨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