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是鲜卑人的同族,是北方游牧的阿尔泰民族。契丹族最初活跃于赤峰境内的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公元10世纪,契丹族建立了契丹帝国,又称大辽帝国,国土直至天山,与西方世界有一定联系,西方国家认为契丹就是中国。定都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名上京,曰临潢府。
辽文化即以根植本土的土著文化为主体,吸收唐文化、西域、东北等各民族先进文化的内容,构成了独特的契丹文化。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与汉人迥然不同。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裤脚放靴筒内。女人袍内著裙,亦穿长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带,上挂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饰件,还有随时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发型怪异,无论男女皆髡发。男子在两鬓各留一绺头发,别处的头发全剃光。妇女仅剃沿前额边的头发。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婚俗特点是娶亲不论辈分,近亲结婚、离婚和再嫁均不受限制。
有了鲜卑人汉化后亡族的前车之鉴,契丹人选择发展自己的文化,所以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创造了和汉字系统截然不同的、更符合阿尔泰读法的拼音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区别不是因为字写得大小,而是因为创造时间的先后和拼音程度的强弱。先创造的拼音制度不太完备的称大字,后创造的拼音形式比较完备的称小字。契丹文字极大地影响了后来其他民族创造的文字,例如西夏和女真文字。
辽帝国的奠基人耶律阿保机不同于其他可汗,他自称“天皇帝”,并称其妻为“地皇后”,这表明从一开始,他就要力图在这样两个问题上有所作为:一是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二是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建立一种能够保证他居高临下地威制各部的政治格局。
然而,这些都是违背契丹氏族社会传统的,为此,他就只能求助于中原统治者。就在他即汗位的同一年,公元907年朱温代唐,建国号为梁。他要在政治上借助于朱温,朱温则要借助他的实力消灭自己的对手李克用。原来,他即汗位之前曾与李克用结盟。然而,为求封册,此时他不惜背信弃义。当时,他的地位正受到来自族内的严重挑战。他原来是要用中原皇帝的封册来抵制契丹族传统的世选,但与他同样具有当选资格的兄弟们不服,其弟剌葛等自公元911年发动叛乱,一直持续了三年多,才告平息。此后阿保机的地位虽得以巩固,但那时的契丹仍不过是一个强大的部族联盟。征服渤海不久,阿保机病故,先是述律后摄政,后立次子耶律德光,是为辽太宗。德光在位初期,曾出兵帮助石敬瑭夺得帝位,取代了后唐。本来石敬瑭坐镇太原,是为了抗击契丹,而反向辽国投降。辽国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后晋许割燕云十六州。燕云地区在整个两宋时期都被外族统治。如果没有石敬瑭的出卖,契丹南扩并不容易。
中国本土混战,使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它的首都临潢,被称为上京,汉人几乎占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他地区也都有专居住汉人的街市城堡,一律称为“汉城”,这些汉城都是有主人的,它们连同其中的居民都是契丹贵族各自的私产。越向南这种汉城越多,带给契丹人工农业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级的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鹘等其他阿尔泰民族,建立起来一个现代化的帝国,几乎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对汉人有特别的保护——主要的是严厉防止汉人逃回中原。
辽帝国政府是双轨的。一为“北面政府”,治理故疆,内部再分南北,原则上北府北院治理契丹人,北府南院治理汉人。一为“南面政府”,治理以汉人为主的新占领的中国本部土地,如燕云十六州,完全效法汉人政府结构,以便汉人适应。
而辽国真正的目的是入主中原,后来辽太宗再度自将南伐,这一次终于一鼓作气灭亡了后晋。准备直接统治中原。但辽军进入开封后却大肆屠杀百姓,使中原上下不寒而栗。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辽太宗还纵容骑兵四出以牧马为名抢劫粮草、财物,同时又以赏军为名向各地百姓、官吏及士族收刮钱财。不少地方出现了官民杀逐辽国派来的官员。在这种情况下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定国号汉与辽分廷对抗。辽在中原短短不足一年的统治结束,辽太宗德光病逝于北返途中。
德光死后。跟随他南下的耶律倍之子兀欲在军中即位,是为辽世宗。世宗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五年,但辽朝由部族联盟向中央集权体制的转变,却是由他实现的。大同元年八月设置北院枢密使。九月,设置南院枢密使,至此,辽朝始有北、南枢密院。北、南枢密院是辽朝真正的宰辅机关,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始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至各部族。南枢密院之下还有南面宰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以及各职能部门。枢密院虽然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所以,北、南枢密院的建立即标志着辽朝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
辽世宗以后,同中原诸王朝一样,辽朝也有一个号令-切的朝廷以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不同的是,辽的朝廷不设在都城,而设在皇帝的行在——捺钵。契丹部族是兵民合一的组织。长期战争只会加强契丹贵族的地位,滋长分权倾向,并造成政局不稳。只有长期的和平环境,才有利于辽朝专制皇权的形成和巩固。辽中期以后,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有了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捺钵。行宫——捺钵,不只是皇帝一般的居留地,除此之外它还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场所。天祚帝不坚守广平淀而退守中京、燕京、西京,从而丢掉了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捺钵,因此也就很难再号令全国——尤其是北方广大游牧地区,而这些地区正是辽朝武力赖以存在和壮大的根本。
辽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国内的地位是不同的,契丹是最为尊贵的民族,所以在法律上享有很多的特权。在这一时期开始剥夺契丹贵族所掌握的司法权力,使司法权力逐渐归于皇权。五是改革赋税制度。辽代的赋税基本因袭唐代的两税法。在契丹的内部还推行了屯田。经济上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许多契丹部落都已经是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了。
辽国自耶律德光始,辽国开始重视并保护农业生产,严令游牧成习的契丹族人破坏汉人的田园,此外他吸纳儒家的一些简明礼仪,废除契丹一些落后的风俗、倡导辽国国内所有民族间均可自由通婚。除此之外,汉人、契丹人以及辽国制下的各族人都穿自己的本民族服装。而金国百余年,汉与女真民间80年没有通婚。金朝为了防止女真人的彻底汉化,一向是不允许与汉人通婚。在辽国原来的法律中,契丹人的地位明显高过汉人等其它民族。后期改为只要是辽国子民,无论是契丹族还是汉族,都一律平等对待。所以虽然辽国内部的********还是趋向激烈,但还是好于后来的金、蒙、满。
辽代中后期的政治越来越腐败,辽朝最后一个皇帝天祚皇帝。在他的统治比起他的祖父和曾祖父来,更加的黑暗。所以辽朝内部的社会危机空前高涨。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辽朝内部政变不断。民族压迫使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已经不可遏制地兴起了。腐朽的辽朝在女真人的面前显得是不堪一击。就在这个时候南面的宋朝看到有机可乘与女真人进行结盟,也对辽国落井下石。辽朝就在内忧外患的交袭下走向了它的末日。1125年2月,天祚帝被追击的金兵所俘获,辽朝的统治就此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