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话中国历史——司马锐中华史
12647000000028

第28章 隋朝专制

周武帝不久病故,其太子宇文赟早亡,这就让外戚隋国公杨坚有机可乘。公元581年二月,杨坚取代宇文阐称帝,年号开皇,隋政权建立。距离北周灭北齐仅仅四年时间。宇文氏的子孙全部被杨坚铲除,包括自己的其亲外孙年仅九岁的宇文阐。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朝正式建立。

杨家世居武川镇,杨坚的父亲杨忠有鲜卑姓普六茹,杨忠本人自称“老胡”,西魏时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独孤信出身关陇鲜卑贵族,他的三个女儿分别成为三个不同朝代的皇后,其中包括隋、唐的开国皇后。虽然隋、唐皇族自己说是汉人,但那是为了统治的需要篡改了自己的出身。西魏、北周、隋、唐的皇族实际上都是鲜卑人。

魏晋南北朝300多年以来,由北方入侵中国的阿尔泰民族最终大获全胜告终,一个全新的汉民族走上了历史舞台。阿尔泰人的入侵带给中国一个全新的局面,隋、唐两代王朝靠着鲜卑人的势力彻底压制了汉代以来门阀。

西魏隋唐的关陇集团分三类,一是宇文泰集团,原六镇鲜卑贵族,是追随贺拔岳入关,并在西魏前期宇文泰任关陇地区最高军事统帅时,为宇文泰军府的将领。二是关陇豪族,其成员是在“六镇之乱”后加入贺拔岳、宇文泰的军府。三是北魏孝武帝集团,即北魏孝武帝的近臣,禁卫军将领与跟随北魏孝武帝入关的部队将领。

杨忠属于第三类。夺取大权的杨坚并无大功,也没有超越诸大臣的实权与重望,仅凭借军事贵族的家世与后父的地位得掌大权,凭借的就是关陇集团内部的孝武帝集团在背后的支持。杨坚集团中,除了其家臣,故吏之外,多是有教养的士大夫,包括胡族中汉化较深的原北魏洛阳公卿集团。出身北齐与南朝系统的僚佐多是硕学之士,而透过早先与杨坚的故吏关系,得以进入相府。总之,经历了西魏,北周的演变,杨坚的心腹僚佐已大不同於宇文泰的班底。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以来,所形成的胡汉统治集团,现在集结在杨坚的阵营下。

当杨坚透过北魏孝武帝军系的人脉,结合了关陇豪族,终至取代了宇文泰集团,这种权力的转移清楚的表现在隋代的文化政策上。当杨坚登上皇位后,便在崔仲方的建议下,废除西魏时代所建立的六官制度,依汉魏之旧,重新回到北魏孝文帝时所要走的文化方向。杨坚以汉为正统的做法是出于维护统治的考虑,至于他本人的真实想法,未必和史书上记载的一样。

杨坚即位前,曾下令让西魏北周时被赐予鲜卑姓的汉人官员改从汉姓,即位同一天,又下令废除北周奉行的周官制度,在中央政府机构上采用魏晋以来不断趋于成熟的三省六部制。保证门阀世袭的九品中正制和传统的辟举制也在隋代废除。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废除表明门阀世袭制的衰落和集权专制的强化。尽管如此,由于隋朝门阀贵族,特别是关陇军事贵族是统治阶级的核心,他们的子弟仍可以门荫出身,即按照父祖官位取得的入仕资格,升任高官。

隋代沿袭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府兵创立时的兵士只限于鲜卑与鲜卑化的各族人,基本上沿袭北魏以来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军民异籍在当时带有种族隔离的性质。北周后期,大量汉人也被募充府兵,但一旦入军就全家由民籍转入军籍。西魏赐汉人鲜卑姓,带有使府兵部落化的性质,恢复汉姓也就具有破除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意义。开皇十年文帝下诏,府兵全家一律归入州县户籍,受田耕作,只本人作为兵士由军府统领。

隋推行的均田制之所以成功,实际上是南北朝混乱减少太多的人口,所以隋初土地兼并不严重。隋初20多年,社会相对繁荣,积累了大量财富,被称为开皇之治。在社会生产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隋朝在短时期内集聚了大量财富,这标志着皇权与门阀发生了激烈斗争,门阀遭到了重大打击。

隋政府的括户制度,实质上是在国家、世家大族和农民之间对经济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作为当时最具势力的山东世族、江南世族和关陇世族这三个私家权力集团,自然成为打击的重点目标。当时山东世族势力的强大,这也使得山东世族成为隋政府首先打击的对象,山东世族的经济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他们对隋王朝的怨愤之情不难想象,隋末****中,山东地区成为反隋力量最集中地区。山东世族暂被镇压之后,江南世族又成为隋打击的第二个对象。因为激化了世族与国家的矛盾,从而爆发了开皇十年江南大族的反隋叛乱。

山东、江南的世族势力暂时被压下去之后,便轮到关陇集团了。关陇集团尽管在一定阶段是杨隋赖以立国的基础,杨隋要利用它们来对付山东世族集团、江南世族集团等异己力量,但对专制皇权而言,关陇集团的力量越是强大,隋朝皇帝越不放心。但与前者不同的是,山东和江南的世族在当时是中央政府之外的在野势力,通过争夺户口,便可削弱他们的势力。关陇世族是隋政府的中坚,掌握着隋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实权,从他们那儿括户,必然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因此,在对待关陇世族方面,隋采取的方式是消灭当时影响最大最具实力的代表人物,以此达到强化国家权力的目的。

隋两代皇帝在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清洗后,世家大族其所拥有的户口自然归国家所有,同时也为包括输籍法在内的国家政令的彻底落实除去障碍,铺平了道路。这四次大规模的清洗首先是针对当时最具影响的势力开刀的,无论是周宗室、太子党,或是开国元勋、达官公卿,都是当时最有实力的权贵。进一步讲,括户是为了消灭世家大族的社会控制权,四次清洗不仅直接夺过被清洗大族的户口,而且还消灭了世家大族在政府中最有地位的利益代言人,以赤裸裸的暴力方式直接接管了当时最具势力的世家大族的社会控制权。隋朝虽然重新集权,但也使得和支持他的世家大族关系越来越远,实际上隋朝的集权是专制制度一贯的铤而走险。隋朝刚刚建立就迫不及待的开始集权,实际上是十分不明智的。

而在这时隋朝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又出现了问题,隋文帝本立长子杨勇为太子,由于杨勇好奢侈,渐渐失宠。而次子杨广与大臣杨素揭露杨勇的“罪行”,渐获杨坚信任。终于在公元600年开皇二十年,太子杨勇被废,而野心勃勃的杨广被立为太子。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热衷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的危害在杨广这里最大程度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