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皮肤病实效经典
1259200000018

第18章 效方疗法 (1)

第五节 效方疗法 (1)

方1当归饮子

配方: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防风、白鲜皮、地肤子各12g,何首乌20g,北黄芪、白蒺藜各15g,苦参、荆芥、甘草各10g。

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配合外洗方药:苦参60g,地肤子、蛇床子、硫黄各30g,黄柏、石菖蒲各15g。每日1剂,煎洗1~2次,每次20~30min。

适应证: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93例,痊愈43例,显效3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最快显效止痒时间3d。

经验体会:根据本病临床风燥瘀虚之特点,以当归饮子加减内服以养血活血、苦参汤加减外洗以祛风止痒治之。当归饮子选自《严氏济生方》卷六处方,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白蒺藜、荆芥穗、防风、何首乌、黄芪、炙甘草组成,具有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之功效,为治疗血虚风燥所致皮肤病的首选良方。主治疥疮、瘾疹、皮肤瘙痒症。其中当归、生地黄、白芍、川芎、何首乌养血活血,使肌肤得养,血行风自灭;白蒺藜、荆芥、防风为血中之风药,具祛风止痒之效;黄芪补气固表,与当归相伍,益气生血;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养血活、祛风止痒之功。外洗所用苦参汤,根据《疡科心得集》所载处方进行加减应用。方中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为君药;辅以地肤子、蛇床子、硫黄、石菖蒲以加强祛风杀虫止痒之效,更佐黄柏以清热燥湿而止痒。内服、外洗合用,药症合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于久治无效患者,应积极诊治原发病。

方剂来源:曾献生,等.当归饮子为主治疗老年瘙痒性皮肤病93例.中医研究,2002;15(5):34

方2六仙止痒汤

配方:白鲜皮20g,苦参、石菖蒲、威灵仙、甘草、牡丹皮、乌梅、五味子各10g,何首乌、麻仁各15g。

加减变化:若风热偏盛加金银花、浮萍、蝉蜕;若血虚明显,皮肤干燥,表皮脱落,神疲乏力加当归、白芍、生地黄、熟地黄等;若阴虚内热,伴手足心热、口干多饮加生地黄、玄参、麦冬、地骨皮等;若烦躁少寐加酸枣仁、首乌藤、百合、生地黄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30d为1个疗程。

适应证:养血祛风、滋阴清热。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6例,痊愈34例,占51.52%;显效16例,占24.24%;有效11例,占16.67%;无效5例,占7.58%。总有效率92.42%。

经验体会:全身性瘙痒症多由血虚风燥、阴虚内热所致。应治以养血祛风、滋阴清热为主。六仙汤源于《验方新编》,由苦参、石菖蒲、威灵仙、何首乌、麻仁、甘草6味药组成,功专祛风止痒,用治荨麻疹、痒疹等颇多效验。我们根据全身性瘙痒症以瘙痒为主要症状,以阴虚血燥为主要病机的特点,根据风热偏盛、偏阴虚与偏血虚的不同,分别在六仙汤基础上加入疏散风热、滋阴清热、养血凉血、酸敛止痒之品,其收效迅速,疗效确切。

方剂来源:张晓晖,等.六仙止痒汤治疗全身性瘙痒症66例.河北中医,2002;24(10):751

方3祛风止痒汤

配方:苦参、防风、荆芥各15g,当归、白芷各20g,藁本、苍耳子、川芎各10g。

用法:将上药放入沙锅内浸泡2h,煎好去渣,待药液凉至40℃左右时,反复熏洗头皮瘙痒处,每次熏洗20min左右,使药液充分渗入头皮,每日熏洗2次。

适应证:祛风散寒、通络止痒。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0例,临床治愈16例,显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

患者杨某,女,50岁。头皮瘙痒月余,受风寒头皮瘙痒加重。经用中西药物治疗,未见明显疗效,诊断为头皮瘙痒。给予祛风止痒汤熏洗治疗,每次熏洗20min,使药液充分渗透至头皮内,每日治疗2次,经药液熏洗治疗2d,患者头皮瘙痒明显减轻,头皮丘疹明显减少,头屑亦减少。经用祛风止痒汤熏洗治疗5d,患者头皮瘙痒及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经验体会:头皮瘙痒症多由风寒湿邪侵袭头皮所致,以头皮瘙痒为主症。“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宜祛风散寒、补血祛瘀、通络止痒。自拟祛风止痒汤方中川芎治血中之瘀;当归有生新血补血的作用;防风、白芷、荆芥祛风湿之邪;苍耳子祛风止痒;苦参为杀虫止痒的特效药;藁本引药上行,有祛风邪、专治头顶作痛之功效。诸药配合应用,药液熏洗直接作用于头皮,局部药物浓度高、药力持久、发挥作用快,具有治疗方法简单、疗效显著等特点。

方剂来源:焦红波,等.自拟祛风止痒汤熏洗治疗头皮瘙痒症20例.中医外治杂志,2004;13(1):50

方4养血祛风汤

配方:熟地黄20g,黄芪12g,生地黄、枸杞子、生何首乌、当归、天花粉、白芍、白鲜皮各15g,麦冬、天冬各8g,红花10g。

加减变化:若心烦不寐者加酸枣仁2g,生龙骨20g;剧烈瘙痒,遇风加重者加钩藤20g,地肤子12g;头晕目涩者加菊花12g,桑叶10g;口干苦者加北沙参15g,黄芩20g;大便秘结者加牛蒡子12g,火麻仁2g;每晚临睡即痒者加知母12g,生牡蛎30g(先煎)。

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配合外用方:黄芩20g,花椒10g,苦参、黄柏、地肤子、蛇床子、黄精、大黄各30g。每日1剂,煎汤外洗。以上10d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

适应证:补气填精、养血祛风。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0例,1个疗程显效52例,2个疗程显效2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75%。

经验体会:皮肤瘙痒症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原因多责之为“风”邪作祟所致。而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大多数以肝肾精亏、气血两虚、血不荣肤所致。养血祛风汤中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何首乌、麦冬补肾填精;当归、黄芪补气血、润肌肤,而黄芪又能固表;当归、红花养血活血;白鲜皮祛风止痒。全方共奏补气填精,养血祛风之功。

方剂来源:董淑侠.养血祛风汤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80例.河南中医,2004;24(1):48

方5凉血解毒汤

配方:牡丹皮、赤芍、益母草各20g,生地黄、玄参各15g,金银花、连翘、芦根各12g,木通、竹叶各10g,生大黄、生甘草各6g。

加减变化:皮肤瘙痒严重者,可加用外洗方以增加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之功。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分2次口服。可配合外洗方:蛇床子、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野菊花各30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约500ml,温洗患处,每天1~2次。清洗前先用温热水洗澡或清洁患处皮肤。也可将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糖尿病患者改用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应证: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祛风止痒。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0例,痊愈30例,一般服药12剂后症状体征缓解,服药23剂后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平均12d治愈。

经验体会:皮肤瘙痒伴皮疹色红者,属中医风热疹,多发于夏季,也见于春秋季节,冬季少发。故此症为感受风热之邪,热郁于内,侵入营血所致。治疗当以疏风清热、凉血活血为法。凉血解毒汤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祛风透疹;芦根、木通、竹叶、生大黄利尿通腑泻热,使热毒随二便而除;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益母草凉血活血;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祛风止痒之功。

方剂来源:桂裕江,等.凉血解毒汤治疗皮肤瘙痒症30例.湖北中医杂志,2002;24(3):43

方6乌蛇止痒汤

配方:乌梢蛇、川芎、荆芥各15g,黄芪30g,当归、生地黄、防风、白蒺藜、制何首乌各20g,桃仁、红花、甘草各10g。

用法:服药2周为1个疗程,每日1剂,早饭前,晚饭后各温服200ml。服用2个疗程统计疗效。忌食辛辣,腥膻发物,禁搔抓及热水烫洗。

适应证: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7例,痊愈17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6%。

经验体会:乌梢蛇甘平无毒,善行走窜。《开宝本草》谓其“治诸风顽疾,皮肤不仁,风瘙瘾疹,疥癣”。可驱久郁之邪。黄芪益卫固表,补脾肺之气,以益生血之源;用当归益血和营,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川芎入血分理气,桃仁、红花入血逐瘀行血,润燥使补而不滞;制何首乌补肝肾,摄精养血祛风,为滋补良药;荆芥祛风解表性较平和,防风辛温轻散,润泽不燥,使邪从毛窍而出;白蒺藜可平肝潜阳,宣散肝经风邪,祛风止痒,甘草则调和诸药。方中诸药配伍,共奏养血润燥,活血祛风止痒之功。疗效安全可靠。

方剂来源:刘拥军,等.乌蛇止痒汤治疗老年顽固性皮肤瘙痒症.中医药学报,2002;30(3):29

方7当归百合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