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皮肤病实效经典
1259200000017

第17章 皮肤瘙痒

第6章 皮肤瘙痒

第一节 西医疗法

皮肤瘙痒症是指临床上无原发损害,而以瘙痒为主的感觉神经功能异常性皮肤病。阵发性剧痒发有定时,夜间为重,每因饮酒,情绪变化,遇热及搔抓、摩擦等瘙痒发作或加重。无原发损害由于频繁搔抓,可引起条状表皮剥脱和血痂,也可见湿疹样变,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等继发损害。本病发生随年龄、季节而有不同,老年人因皮肤腺体功能减退、皮肤萎缩、干燥,加之过度热水烫洗,易泛发全身瘙痒,称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与季节关系明显者则称季节性瘙痒症,如冬季皮肤瘙痒症,夏季皮肤瘙痒症等。

一、诊断

1.症状

(1)阵发性剧痒:发有定时,夜间为重,每因饮酒,情绪变化,遇热及搔抓、摩擦等瘙痒发作或加重。

(2)无原发损害:由于频繁搔抓,可引起条状表皮剥脱和血痂,也可见湿疹样变,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等继发损害。

(3)本病发生随年龄、季节而有不同:老年人因皮肤腺体功能减退、皮肤萎缩、干燥,加之过度热水烫洗,易泛发全身瘙痒,称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与季节关系明显者则称季节性瘙痒症,如冬季皮肤瘙痒症,夏季皮肤瘙痒症等。

(4)可泛发全身,亦可局限于某一处:泛发性皮肤瘙痒症,遍布全身,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瘙痒剧烈,长期不安眠,可发生头晕,忧郁及食欲缺乏等神经官能症改变。局限性皮肤瘙痒症,瘙痒症状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以同时数处发病,以阴囊、女阴、肛门等部位最为多见,头部、小腿、掌跖以及外耳道等部位亦可发生。

2.诊断要点根据无原发性损害,仅有瘙痒等,易于诊断。诊断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寻找可能的病因,做全面系统地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二、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积极寻找原因,治疗原发疾病。注意皮肤卫生,避免过度搔抓,热水烫洗等各种刺激。忌饮酒,少吃鱼、虾、蟹及辛辣刺激之品,多吃蔬菜、水果。

2.药物治疗

(1)可选用各种抗组胺药物以及镇静止痒药,如氯苯那敏、赛庚啶、特非那丁、阿司咪唑、多塞平、地西泮等。

(2)全身性瘙痒较重者,可用0.25%普鲁卡因注射液10~20ml,维生素C50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注射前应做皮试。

(3)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可用性激素治疗,男性用丙酸睾酮25mg,肌内注射,每周1次。或口服甲基睾酮5mg,每日2次。女性用己烯雌酚0.5mg,每日2次,口服。月经期瘙痒加重者可在月经前10d肌内注射黄体酮10mg,月经前5d肌内注射5mg。

(4)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E、硫代硫酸钠,谷维素、溴剂及钙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选择应用或与抗组胺类药物并用。

第二节 中医辨证治法

中医称本病为风瘙痒、痒风、风痒。本病多由于禀性不耐,血热内蕴,外感风热或血虚风燥所致。

1.风热血热型

主证:多见于青壮年,皮肤瘙痒剧烈,触之灼热,搔破处呈条状血痕,遇热逢暖则剧,近寒得冷则轻,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结,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则:疏风凉血清热。

方药:四物消风散加减。蝉蜕6g,当归、赤芍、牡丹皮、防风、牛蒡子、知母、苦参各10g、生地黄、生石膏、白鲜皮各15g,甘草3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血虚肝旺型

主证:以老年人多见,皮肤干燥脱屑,有明显抓痕及血痂,头昏目眩,心烦失眠,舌质红,苔薄,脉弦细。

治则:养血平肝、滋阴润燥。

方药:养血润肤饮加减。白芍、生地黄、黄芪、熟地黄各15g,天冬、麦冬、赤芍、当归、鸡血藤、黄芩各10g,柴胡6g,甘草3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第三节 中医外治疗法

方1

取穴:膈俞(双)、肺俞(双)、风市(双)、三阴交(双)为主穴,上肢重加温针灸曲池(双),下肢重加温针灸血海(双)。

治法:每次、每穴均灸两壮,针刺局部消毒后,进针得气、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据患者体质每10min行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温补散寒、祛风止痒。用于皮肤瘙痒症。

方2

取穴:双耳取神门、内分泌穴。

治法:患者取坐位,术者先在患者双耳取神门、内分泌穴,注意寻找敏感压痛点。将炒酸枣仁开水浸泡后去外皮,分为两半,再取胶布剪成大于酸枣仁的小块,后把酸枣仁平面贴于胶布中心,分贴在双侧耳穴上。让患者自己用手指按揉2min,另嘱患者每晚睡前指压按摩3~5min。每天更换1次,5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激发经气、祛风止痒。用于老年皮肤瘙痒症。

方3

取穴:肺、大肠、风溪、内分泌、神门、枕及与瘙痒相应的部位;配穴:老年血虚瘙痒者加心、肝、脾穴;兼见黄疸者加肝、胆穴;糖尿病者加胰、胆穴。

用法:常规消毒后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固定于敏感点上。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5~6次,每次每穴按压15~20次。一次贴压单侧耳穴,3~4d换贴对侧,两侧耳穴交替使用。换贴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d。

适应证:皮肤瘙痒症。

方4

取穴:曲池、血海、三阴交、膈俞、风池。

治法:①刺络拔罐法:取曲池、血海、三阴交、膈俞、风池。患者取坐位或俯伏坐位,充分暴露穴区皮肤,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以围刺法在穴位及穴位周围5mm范围内点刺4~5下,然后用康祝牌真空抽气罐在点刺的穴位上拔罐,留罐5min,将罐取下。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②艾灸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神阙穴,进行雀啄灸,使患者神阙穴有温热感而无灼痛,10~15min,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活血调营、祛风止痒。用于皮肤瘙痒症。

方5

取穴:双侧血海、曲池,合谷、外关、太冲。

治法:嘱患者仰卧,先取双侧血海、曲池,用30号2寸长毫针直刺;又取双侧合谷、外关、太冲,用30号1寸半长毫针直刺。以上诸穴所行手法:突然发痒,无休止,有大块皮疹,搔抓后稍轻,苔白脉浮,用泻法;逐渐发痒,时轻时重,年龄偏大,伴有头晕、失眠、心慌,舌红脉细数,用平补平泻。继取双侧风池,用30号1寸长毫针,针尖对准鼻尖方向,达到麻胀感即可,行针20min;最后取大椎,用30号1寸半长毫针,先直刺皮肤,然后按倒针柄,与皮肤成15°~30°的夹角,向下透刺,使麻胀感向下传,行捻转泻法,2min后出针。配合火罐:将神阙穴及其周围皮肤常规消毒,取2号玻璃火罐1只,用闪火法在神阙穴上拔罐,停留3min,将罐取下,间隔1min再拔第2次,连续拔罐3次。每天1回,连续拔罐3d。休息3d,再连续拔罐3d。

适应证:皮肤瘙痒症。

方6

配方:红花、紫草、栀子、大黄各20g,冰片5g。

治法:将红花、紫草、栀子、大黄烘干研末,加入冰片,用凡士林调成糊状,摊成3cm×3cm×1cm大小饼块,贴于脐上,再用敷料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最长敷药时间15d。

适应证:清热凉血、祛风止痒。用于老年瘙痒症。

第四节 验方疗法

方1苦参菖蒲洗剂

配方:蛇床子、金银花各30g,苦参、菊花各60g,白芷、黄柏、地肤子各15g,藏菖蒲9g,猪胆4~5g。

用法:先将以上前8味中药入锅加水3000ml,煎熬30min,弃渣取汤,加入猪胆搅拌均匀。先熏后浴,每次20~30min,每日早、晚各1次,7d为1个疗程。

适应证: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用于瘙痒性皮炎等症。

方2滋阴凉血汤

配方:当归、白芍、玄参、党参、酸枣仁、牡丹皮、天冬、麦冬各10g,丹参15g,茯苓、柏子仁、远志各9g,生地黄15~30g,水牛角30g。冬令加麻黄、荆芥、防风;夏令加石膏、蜈蚣、乌梢蛇各10g(冲服);皮肤潮红者加地龙;疹点暗红者重用水牛角;老人血虚者加鸡血藤;便秘者,加麻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适应证:皮肤瘙痒症。

方3经验方

配方:麻黄、蝉蜕、荆芥、川芎、当归、生地黄、白鲜皮、苦参、皂角刺、乌梢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适应证:皮肤瘙痒症。

方4桂枝麻黄各半汤

配方:桂枝、杏仁各5g,麻黄、炙甘草各3g,赤芍、大枣各10g,生姜3片。瘙痒剧烈、皮肤粗糙肥厚者,加威灵仙6g,苍耳子5g;气血亏者加黄芪、当归各10g,鸡血藤15g;阴虚者加熟地黄、麦冬、制何首乌各10g;夜卧不宁者加合欢花10g,首乌藤15g,灵磁石20g(先煎)。

用法:治疗组用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证: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方5活血通络止痒方

配方:当归、生地黄、红花、茜草、丝瓜络、鸡血藤、白鲜皮、荆芥、苦参、白蒺藜、甘草。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太子参;肝肾阴虚者加熟地黄、白芍、何首乌;血热者加牡丹皮、金银花、连翘、黄芩。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适应证:老年皮肤瘙痒症。

方6清肺救燥汤

配方:桑叶、火麻仁、杏仁、炙枇杷叶各15g,生石膏、党参、阿胶(烊化、每日分3次冲服)、麦冬各每30g,甘草6g。纳呆、夜寐不安者加白术、茯苓、生龙骨、生牡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温服。

适应证:单纯性老年皮肤瘙痒症。

方7桂枝汤加味

配方:桂枝、白芍、当归、防风各10g,鸡血藤30g,炙甘草5g,大枣5枚,生姜3g。

用法:将上药水浸1d后,第1次煎取250ml,早、晚2次分服;第2次煎取2500ml,于晚上服药后,趁热擦洗患处15~25min。每日1剂。

适应证:老年性皮肤瘙痒。

方8益肾养血方

配方:生地黄或熟地黄12~45g,何首乌12~30g,菟丝子、白芍、枸杞子各15g,川芎6g,当归10g,丹参、白鲜皮各15~30g。瘙痒剧烈者加苦参、地肤子、钩藤;夜寐不安者加炒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合欢皮、首乌藤;头晕目涩者加菊花、苦丁茶;畏寒肢冷者加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便秘者加肉苁蓉、火麻仁、生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外用洗盐水或艾叶、花椒、白矾、炉甘石煎汤熏洗。

适应证: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方9黄柏止痒洗剂

配方:黄柏、苍术、荆芥各6g,蛇床子9g,白矾3g。

用法:将黄柏、苍术、荆芥、蛇床子、白矾同研粗末,加水3000ml,煎熬20min,弃渣取汤。先熏后浴,每次20min,每日早、晚各1次,10d为1个疗程。

适应证:祛风止痒。用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方10苍艾止痒洗剂

配方:苍艾草、艾叶各50g,蜂房、白鲜皮、苦参、地肤子、川槿皮各30g,花椒、白矾各20g。

用法:将以上9味入锅加水3000ml,煎熬30min弃渣取汤。先熏后浴,每次20min,每日早、晚各1次,7d为1个疗程。

适应证: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用于皮肤瘙痒症。

方11七味地黄益母汤

配方:熟地黄、山茱萸各20g,山药、益母草各30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d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宜保持室内湿度。

适应证:老年皮肤瘙痒症。

方12养血祛风汤

配方:太子参、苦参、地肤子、桑椹、炙黄芪各15g,炒白术、熟地黄、当归、赤芍、白芍、防风各10g,茯苓、丹参各12g。痒剧者加土槿皮、乌梢蛇;头昏目涩者加菊花、枸杞子;少寐多梦者加柏子仁、首乌藤;纳谷不香者加白豆蔻、炒谷芽、炒麦芽。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20d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止。

适应证:老年皮肤瘙痒症。

方13变通归脾汤

配方:党参、黄芪、当归、茯神、蒺藜各12g,白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各10g,制何首乌25g,磁石30g(先煎),防风、炙甘草各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证: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方14养血润肤汤

配方:丹参、赤芍、白芍、生地黄、熟地黄、柏子仁、石菖蒲各15g,川芎、乌梢蛇各10g,红花3g,首乌藤、蒺藜、全瓜蒌各30g。

用法:本方亦可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禁食辛辣刺激之品。

适应证:老年性皮肤瘙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