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1258700000126

第126章 经络肢体病症 (2)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症 (2)

处方:萆薢20g,桑寄生30g,川断20g,杜仲15g,怀牛膝18g,制附片12g,独活12g,木瓜10g,茯苓25g,泽泻25g,地龙10g,炙山甲6g,焦槟榔15g,络石藤30g,忍冬藤30g,威灵仙15g,7~14剂,水煎服。二诊:1994年8月2日。服药14剂后,双足肿消,踝、趾关节肿痛基本已愈,活动自如,已上班,恢复日常生活,后来关节肿痛仍未复作,然自昨日始,因浴后吹风扇而致双手环指、小指、拇指关节微痛,舌苔薄白,脉沉略弦细。为巩固疗效,并防双手关节疼痛加重,故请焦老再次处方。处方:桂枝9g,片姜黄10g,茯苓30g,萆薢20g,怀牛膝18g,木瓜10g,泽泻25g,桑寄生30g,川断20g,杜仲15g,地龙10g,炙山甲6g,焦槟榔15g,络石藤30g,忍冬藤30g,制附片12g,独活12g,威灵仙15g。14剂,水煎服(效可继服)。

(按)患者足、踝、指关节肿胀疼痛2月余。西医化验检查均属正常。就诊于吾师。据四诊,知其寒湿之邪为阴邪。下先受之。故风寒湿邪人侵。闭阻经络,发为痛痹。且因邪蕴日久、欲有化热之势,故治宜散寒化湿。祛风通络,佐以益肾清热之品,方中巧用焦槟榔,质重下达,引诸药达下而发挥功效。故服药仅14剂,症状基本已除。

引自《焦树德临证百案按》

医案七

刘某,女,41岁,工人。门诊病历。1997年8月5日初诊。主诉:面及四肢红斑、肿痛近月。患者1988年曾发作一次面及四肢红斑与肿痛,未加注意,1995年以后每逢7月则开始出现上症,至秋季天凉后可自行缓解。今年7月12日又突作四肢及面部红斑、肿痛。7月20日查抗“O”1:1000,类风湿因子(—),血沉40~46mm/H。刻下症见:午后低热37~38.5℃,关节痛,面部及关节四周起红色斑块,色鲜红,局部触之发热,关节晨僵,眠纳可,大便干,4~5日一行,小便短少,月经调。舌红,苔薄黄,中心剥落,脉细数。辨证立法:湿热蕴毒,入血外发。治宜清热化湿,凉血解毒。处方:黄芩10g,生苡仁20g,知母10g,丹皮12g,生地40g,连翘20g,银花30g,地丁15g,野菊花30g,牛膝12g,丹参15g,茜草12g,秦艽12g。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温服。医嘱:避风寒,慎劳作,忌食生冷发物。

治疗经过:二诊(1997年8月19日):服上药3剂后红斑即消退,其后听说疼痛服用激素效果好,便自行加用激素8片/日,服用二天,疼痛缓解后又自行停药,停用激素后关节僵痛更甚,晨重,手指肿痛,红斑复作,自感身热,大便仍干,4~5日一行,尿黄。上方减茜草,加酒军5g,继服。三诊(1997年8月26日):服上药7剂后红斑消退,但颈项、手足关节疼痛,午后5~6时偶作低热37.2℃,眠时梦多,大便转溏,日2~3次,舌红,苔薄黄,根剥落,脉沉细。上方减野菊,加海风藤15g,继服。四诊(1997年9月16日):药后诸症平稳,项、腰、手足关节疼痛多于晨起作,头晕痛,目不欲睁,纳眠可,大便溏,日2~3次,腹胀,舌红,左侧苔薄黄腻,脉沉细数。9月11日查:血沉23mm/H,抗“O”1:500。上方减牛膝、丹参、酒军,加羌活15g,蜈蚣3条,苍白术各15g,继服。1998年l0月,该病人推荐同事前来请高老师看病时告之,该患者服上药二周后停药,诸症至今未作。

(按)本案发病季节多在湿热最甚之长夏,午后低热,小便短少,痛伴红肿,均示湿热为患,且已入血蕴毒;舌红,苔黄,中有剥苔,脉细数示不仅有热,尚有阴伤存在。对此湿热痹,治疗时一方面用苡仁、黄芩、知母、秦艽清热利湿;另一方面须用野菊花、连翘、银花、地丁加强清热解毒的力量;同时还要用丹皮、茜草、丹参、生地、牛膝等药凉血养阴,使邪去而正不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患者医学常识的缺乏,擅自加停激素,使病情出现反弹,给治疗带来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所以在诊病过程中,告之病人不可滥用药物,尤其是激素类的药物,也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引自《高忠英验案精选》

医案八

王某,男,64岁,工人,门诊病历。1999年2月4日初诊。主诉:全身关节疼痛1周,加重4日。患者10天前曾因感冒雨发热,未加注意,其后便出现双膝、双腕、手指(趾)、双肩等关节肿痛,疼痛呈游走性,近3~4日右下肢疼痛加重,行走及活动不利。刻下症见:持拐由家人挟人诊室。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痛处有灼热感,以右下肢为甚,因疼痛不能行走,手关节有压痛,不能持重物,低热,微恶风寒,汗出,咽干痛,微咳,纳眠可,二便调,阴囊潮湿。舌红,苔黄腻,脉滑稍数。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抗“O”(ASO)(+),血沉29mm/h。辨证立法:湿热内蕴,经络阻滞。治宜清热化湿,疏风通络。

方用大秦艽汤加减。处方:金银藤30g,连翘20g,苍术15g,生石膏20g,酒黄芩l0g,海风藤12g,秦艽12g,防风10g,独活10g,苎麻根15g,没药l0g,川芎10g。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温服。医嘱:避风寒,忌生冷之物。治疗经过:上药服用1个月后,咽干痛已消,游走性关节疼痛亦有所减轻,自己持拐进人诊室。上方减防风、没药、川芎,加木通10g,乌蛇12g,栀子10g。继服1个月后关节串痛已止,已可不用拐杖行走,汗出正常,阴囊潮及手足和膝关节痛减。上方加减继服20日后,诸关节痛已消,患者未用拐杖,步行自如,复查血沉20mm/h,ASO(RF)(+),抗“O”(ASO)(+)。继服上方加减调理。

(按)本病发于感冒之后,虽仍有发热恶寒之表证,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提示为风湿热邪毒已内传至筋骨关节,故现关节灼痛。此风湿热痹来势较猛,血沉较快说明正处于风湿活动期,此时治疗及时则恢复也较快。对此类病人高老师比较喜用苎麻根、没药,意在加强活血通瘀、祛风除湿之力。

引自《高忠英验案精选》

医案九

黄某,男,26岁,经商。初诊(2005年3月7日)缘于2005年2月18日因跑业务,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天气寒冷而受风寒,头痛,周身痛,麻木,坚持工作,回重庆来我院神经科脑一病房,MRI:颈段脊髓内异常信号,考虑为炎症病变可能性大。2月21日肌电图:①左右股四头肌、腓肠肌放松为静息电,随意用力Mup无反应②左右胫后N,腓总N技质Sup有反应,左腓总Nsup异常(波幅降低)。诊断为急性脊髓炎,神经科给予甲基强地松龙、盐酸赖氨酸针、弥可保等对症治疗。3月7日中医科会诊。刻诊:腰痛,周身痛,麻木,二便不能自解,小便少,或导尿,大便不解,每隔2~3天灌肠一次,舌质淡,灰腻苔,两脉沉细雨弦,此风寒外袭,督脉闭阻,先以急则治其标,拟养血、通络、逐瘀通阳。处方:枳实l0g,川朴12g,川军9g,当归30g,丹参15g,桃仁10g,鹿角霜15g,怀牛膝15g,芒硝(分冲)6g。3剂,每日一剂,分三次。

二诊(2005年3月10日)服药后语言亦流利,手足麻木有减轻,大小便已能自解,继以前法。前方:改鹿角霜30g,加川断24g,威灵仙20g,天花粉15g,继服5剂,以观后效。三诊(2005年3月25日)前方已服15剂,腰已不痛,肢亦不麻。3月22日复查肌电图示“左右股四头肌、腓肠肌随意用力,肌电图基本正常”。今继以养血通络、补肝肾。处方:丹参30g,当归12g,怀牛膝15g,威灵仙15g,制半夏15g,陈皮9g,茯苓12g,甘草4g,胆南星12g,枳实9g,石菖蒲9g,远志6g,竹茹15g,女贞子l2g,旱莲草12g。5剂。每日1剂,水煎服。四诊(2005年4月1日)腰痛、身痛已除,有时肢体尚有麻木,苔薄白,脉沉。今拟益气活血通络,宗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40g,赤芍20g,川芎9g,地龙l2g,当归9g,川牛膝30g,胆南星l2g,制半夏12g,桃仁9g,红花9g,石菖蒲9g,天花粉15g,陈皮9g,茯苓12g,甘草4g。5剂。隔日1剂。水煎服。

(按)本例急性脊髓炎,一诊根据临床症状辨证为痹证。腰痛,肢体麻木,大便不解,乃风寒外袭,督脉闭阻,拟标本兼治,养血通腑,振奋督阳。以大承气汤加活血养血之当归、丹参、桃仁,用鹿角霜、怀牛膝以通阳,3剂见效。二诊加强通阳之品,共服15剂,最后以补阳还五汤培补气血收功痊愈出院,可谓中西合治之明鉴。

引自《戴裕光医案医话集》

医案十

丁某某,女,35岁。经商。初诊(2004年2月20日)主诉:反复双下肢水肿1年,复发2月。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去某医院查血尿酸(—)、RF(—)、抗“O”(—)、肾功(—)、尿常规(—),在当地服中药后缓解。2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水肿复发,服中西药物治疗无效,又去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不明。现症:双下肢水肿,久行后踝关节疼痛,尤以左踝前外侧疼痛明显,纳可,眠可,背部皮肤满布细小疹子,瘙痒,月事可,白带黄,舌苔白,脉沉,有服“减肥”药史。西医诊断: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湿热下注)。辨治:患者形体肥胖加之多饮酒,所谓“肥人多痰湿”,又较多饮人助湿生热的酒类,形成湿热内蕴的病理,湿邪重浊,湿热下注,故双下肢水肿;湿热阻滞故踝关节气血不畅而疼痛;皮肤疹子亦为湿热之达外象。拟当归拈痛汤加减清热化湿。

处方:当归9g,羌活9g,防风9g,升麻9g,猪苓l2g,泽泻12g,茵陈l5g,黄芩9g,葛根15g,苍白术各15g,苦参12g,知母9g,土茯苓30g,怀牛膝15g,甘草6g,大枣l5g。6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2004年6月21日)前服当归拈痛汤6剂后,双下肢水肿、踝关节肿胀疼痛均消失,今日因背部小丘疹再次就诊,大便日一行,但不畅快,月经规律,白带少,舌淡红,苔白,脉沉。经云:“肺合皮毛”,患者湿热内蕴,外袭皮毛致肺气闭郁,故背部出现小疹子;肺主宣发肃降,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气不降,故大便不畅,治疗当先宣肺疏表,兼清热利湿。处方:前胡12g,杏仁12g,桔梗9g,荆芥12g,防风9g,甘草6g,苍术15g,川朴9g,猪苓12g,泽泻12g,黄芩9g,羌活9g,当归9g,苡仁15g,茵陈9g,滑石12g,山栀6g,淡豆豉l2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按)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诸病源候论·风痹候》:“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正气不足为发病的内在因素,而感受风、寒、湿、热为引起本病的外因,其中尤以风寒湿之三者杂至,而致病者多。风偏胜者为行痹;寒偏胜者为痛痹;湿偏胜者为着痹。主要病机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下畅。临床多风寒湿痹及热痹两大类。治疗的基本原则为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及疏经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