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1258700000125

第125章 经络肢体病症 (1)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症 (1)

一、痹症

医案一

蒋某某,男,25岁,某机械厂工人。初诊:1981年11月5日。病史及辨证:患者从1980年12月份始,左侧臀部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直下足跟处疼痛,并逐渐加剧,与气候变化稍有关系,患肢运动受限,走路跛行。曾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坐骨神经痛。在医院就诊先后用过泼尼松(强的松)100片,保泰松100片,吲哚美辛(消炎痛)400片,维生素B1等;服中药40剂,还做过封闭、磁疗、针灸、穴位注射等各种治疗,均未见效,每日靠服吲哚美辛稍能缓解。于1981年11月5日就诊于余。现症同前,视脸色不华,形体偏瘦,患肢无红肿,肌肉无明显萎缩,触之无灼热,抬腿试验80°,舌尖有赤点,舌苔薄白,脉弦紧。此乃由于风寒湿乘虚袭人,留着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筋脉关节缺乏气血濡养,故屈伸行动不便。治则与方药:治拟疏散风寒,除湿通络。五积散(《和剂局方》)加木瓜、槟榔、牛膝。

处方:麻黄4g,当归10g,苍术10g,白芷10g,白芍10g,川芎6g,枳壳10g,桔梗10g,桂枝8g,厚朴10g,干姜3g,木瓜10g,槟榔10g,牛膝12g,茯苓10g,陈皮6g,法半夏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复诊:1981年11月14日。上方服2剂疼痛减轻,再服痛无续减。前方效果不够理想,改用攻逐寒邪为主。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味。处方:川乌8g,麻黄5g,黄芪20g,白芍15g,甘草6g,川牛膝12g。每日1剂水煎服。

1981年11月23日:诉服上方患肢疼痛明显减轻,服3剂后停服吲哚美辛,服完6剂后行走基本不跛。现稍有些痛,舌苔薄白,脉弦紧。效果良好,原方加味续进。处方:川乌8g,麻黄6g,白芍20g,黄芪20g,川牛膝15g,甘草6g,海桐皮10g。每日1剂水煎服。1981年12月16日:上方服后,左下肢疼痛基本消失,行走可自如,体力增强,精神好转,唯在坐着起身站立时,患侧臀部稍有痛感,舌苔薄白,脉弦。仍依原法加减以善其后。处方:当归10g,赤芍l0g,地龙10g,川乌8g,黄芪20g,川牛膝12g,伸筋草12g,甘草6g。追访半年,在气候改变或劳累过度时则患肢稍痛,但步履稳健。

(按)“风寒湿邪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本例患者左侧臀和下肢疼痛,为风寒湿邪痹阻脉络,气血运行受阻而成本病。初用五积散(《和剂局方》)散寒祛湿,加木瓜、槟榔、牛膝利水祛湿,始进痛减,续服无效。后改用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川牛膝,服之收效颇佳,共服20余剂,基本痊愈,因方中川乌、麻黄温经散寒,功专力倍;黄芪益气固胃,可增强药力的作用;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酸甘化阴,又可监制乌、麻之温燥;加川牛膝活血祛湿,能引药下行。而五积散为解表温里,兼治痰、食、气、血积滞,其温经散寒之力不专,且方内加木瓜、槟榔泄利湿邪之品,更为寒盛痛痹所不宜也。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

医案二

罗某,女,28岁,护士。初诊:1980年8月27日。病史及辨证:患者右侧腰腿(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已2个月,曾服止痛药及针灸治疗未效,今特求治。余审其腰痛轻,腿痛重,步履维艰,抬腿试验阳性。患肢无明显喜温恶寒感,肌肉无明显削减,面色淡黄欠华,舌苔薄白,脉细紧。拟诊为素体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袭人,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然而风寒湿痹之中,由于三气之邪侵袭各有偏胜,如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本例以痛为主,似属痛痹。治则与方药:治予温经散寒,除湿通络。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味。处方:川乌6g,麻黄4g,黄芪15g,白芍10g,当归10g,甘草5g,川牛膝12g。每日1剂水煎服。复诊:1980年9月5日。上方服4剂后,患肢疼痛基本消失,仅在走路时稍有不适感,舌苔薄白,脉细紧。治疗收效,守方续进。1980年9月20日:服药5剂后右侧腰腿疼痛已止,步履如常,唯患肢有麻木感,无其他不适,少苔,脉细。予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以收全功。处方:当归10g,白芍10g,桂枝6g,木通10g,川牛膝12g,黄芪15g,党参15g,川芎6g,甘草6g。上方服5剂,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患者右下肢疼痛,属于中医学的痹症范畴。其病因病机是由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受邪,痹阻不通而罹病。按照《素问·痹论》指出:“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之分类,本病例辨证属痛痹。故用乌头汤温经散寒为主,酌加当归以养血,加川牛膝活血通络除湿,又能引药下行。如此配伍,服之乃验。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

医案三

张某某,女,48岁。1993年9月1日初诊。患者双侧膝关节红肿疼痛已有数年之久,下肢活动明显受限,并且每于经期前后则症状加重,并见白带淋漓不断,小便黄短等症。舌红,苔白腻,脉弦而数。刘老凭脉辨证,认为湿热之邪下注而气血受伤所致。治应清热利湿,补血健脾。选用《医宗金鉴》之加味苍柏散。羌活8克,独活8克,苍术10克,白术12克,生地12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炙甘草6克,木通l0克,防己15克,木瓜10克,槟榔10克。服七剂后腿痛减轻,尿已不黄,腻苔去其大半,带下几愈。又疏原方l0剂,膝关节痛止,诸症亦随之而愈。

(按)本案为热痹之证。感受湿热之邪,或素体阳胜,感受寒湿之邪入里化热,均可形成本证。正如《素问·痹论》所说:“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热为阳邪,其性急迫,侵入人体经络关节之后,与气血搏结,使筋脉拘急,经络瘀阻而发生剧烈疼痛,痛处红肿灼热,且伴有口渴、溲黄、舌红、脉数等症。治疗上一方面要清热利湿,另一方面需活血通经。加味苍柏散方用二术、黄柏、木通、防已,槟榔以清热利湿;当归、牛膝、木瓜活血通经;生地、知母、白芍清热养阴;二活祛风胜湿,使邪从表散。本方清热而不碍湿,祛湿而不伤阴,服之即使湿热去,经脉通,气血和,而痹证自除。本方刘老常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腰、腿及下肢关节疼痛,若湿热较重,可加龙胆草、茵陈以增强其清热利湿之力。

引自《刘渡舟验案精选》

医案四

唐某某,男,42岁。1979年2月21日初诊:自述右上肢疼痛剧烈,抬举不起,不能甩动,痛及手部及足部关节,右肩关节无明显红肿。诊脉左手沉、右手微数,舌边尖红。此乃风寒湿邪杂至,壅阻经络,致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成。治宜祛风胜湿为主,佐以温经活血通络。方用蠲痹汤加味。处方:稀莶草15克,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海风藤15克,秦艽9克,桑枝30克,宣木瓜9克,五加皮9克,千年健9克,钻地风9克,乳香9克,没药9克。三付,隔日一付。1979年3月2日二诊:服药后症状好转,又自己续服三付,疼痛明显减轻,脉沉涩。2月21日处方加苡仁15克,麻黄3克,杏仁6克,甘草3克。三付,隔日一付。1979年3月6日三诊:自感足背部骨节疼痛较为显著,脉缓。2月21日处方加怀牛膝9克,元胡9克。三付,隔日一付。1979年3月22日四诊:足背疼痛消失,右上肢活动较前好转,胸部有气闷不舒之感。脉左手伏匿,右手灵活。2月21日处方加桔梗9克,枳壳9克,茯苓9克,杏仁6克,甘草4.5克。三付,隔日一付。1979年5月5日,患者介绍他人就诊时,自述右上肢活动已完全恢复正常。

(按)此例上肢关节疼痛出现在右侧,右主气,气伤则痛,活动时疼痛剧烈,并牵引肩部肘部,尤其是向上抬举和向后甩动的功能受到影响,但无红肿热痛等感觉,这些都说明病在气分。初诊选用了蠲痹汤加味,服六付后,症状明显减轻,但未能彻底解决,因此二诊时加用麻杏苡甘汤,使药力加强。这种风邪中于气分的痹证,往往此伏彼起,上下流窜,三诊时又出现足背骨节疼痛的症状,因此再加用怀牛膝、元胡,以止下肢疼痛。四诊时,肢体感觉已微,胸部又出现气闷,胸中为宗气之腑,这是关节病的气伤,又影响到胸部的关系。随证加入茯苓杏仁甘草汤及桔梗、枳壳,使胸部气机得畅。风湿病常是起于局部,不及时治疗,便会发展到全身,酿成大病,早期及时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这就必须临证做到法据理出、方随病异、药视证变、药随变续,阻断病邪的进一步发展。

引自《刘星元医案医论》

医案五

王某某,女性,39岁。1972年12月4日初诊:自述腰腿酸困疼痛八九个月,伴有下肢和面部浮肿,时轻时重。尿少,月经提前,白带多。既往有膀胱炎病史。脉伏匿不出,苔白微腻。此为湿浊内阻、阴寒内盛之证,治宜温阳舒筋,利水化湿。方用真武汤加味。处方:茯苓15克,白术15克,白芍9克,附子3克,生姜9克,稀莶草15克,木瓜9克,桂枝9克,甘草6克,桑寄生15克,秦艽9克,细辛1.5克,威灵仙9克,淫羊藿15克,伸筋草15克,大枣3枚。三付,隔日一付。1972年12月10日二诊:药后腿痛减轻,右脉稍活,左脉伏匿。

原方加怀牛膝15克,杜仲15克。三付,隔日一付。1972年12月17日三诊:腿痛继续减轻,尿量接近正常,仍感腰痛,且口亦干,脉伏。此因湿阻气滞,津液不得上承。12月4日处方加葛根15克,白芥子4.5克,橘核9克,小茴香6克,用以通理上焦气机。三付,隔日一付。1972年12月24日四诊:腰痛、口干皆减轻,脉气转为缓象。继服12月17日处方。三付,隔日一付,巩固疗效。1973年1月1日五诊:腰腿痛皆大减轻,腰窝处有冒风感,脉和但右尺独微。此为肾阳命火不足之候。12月17日处方加破故纸15克,经服药五付,尿利肿消,腰腿痛完全痊愈。两年后见面,诉一直未犯。

(按)此为寒湿阻滞,以致脏腑经络不通,因而腰腿疼痛,浮肿尿少,脉伏匿,苔白腻。方用真武汤加大队温通经络、舒畅筋骨、化湿利水之品,使寒邪得散,湿邪得化,因而尿利湿去,阻碍全除,疼痛消失。二诊加味,以治腰疼为主;三诊加味,因于气机不利;四诊未加药继服原方;五诊加味,在于加强肾气。

引自《刘星元医案医论》

医案六

患者徐某某男54岁。初诊:1994年6月17日主诉:足肿,踝指关节痛2月余。现病史:患者于2个月前始两足肿胀,踝、趾关节肿痛,自服“索米痛片”等对症处置,然无显效,于一个月以前赴西苑医院,查血沉及尿酸等,均属正常范围。服中药祛风除湿、散寒之品达月余之久,然关节肿痛仍作,双足仍肿,故请焦老师诊治。现症:两是肿,踝、趾关节肿痛,屈伸活动不利,沉重酸软不适,畏寒不明显,喜将患处放于被外,晨起僵直明显,纳食尚可,二便调,夜寐尚安。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高血压及冠心病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个人史:吸烟20余年,10~20支/日,少量饮酒。查体:脉沉弦细,舌苔白微黄。诊断:中医:痛痹。西医:关节疼痛原因待查。辨证:肾虚,风寒湿邪入侵,闭阻经络,邪蕴日久,欲有化热之势。治法:散寒化湿,祛风通络,佐以益肾、清热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