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1258700000124

第124章 气血津液病证 (27)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27)

处方:犀角4.5克(另煎兑人),生地15克,粉丹皮9克,元参9克,麦冬9克,杭白芍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9克。二付,一日一付。1975年2月6日二诊:服药后,全身出汗一次,大便一次,发烧停止,体温降至正常。患者自感周身舒服,但疲乏无力。口腔溃疡好转,胸部红疹不见,口唇紫黑大退。舌红减轻,脉左手沉弱,右大于左。根据脉证,改处下方:当归6克,生地6克,麦冬6克,远志6克,柏仁6克,枣仁9克,丹参6克,元参6克,党参6克,茯苓4.5克,桔梗4.5克,五味子1.5克。三付,一日一付。1975年2月9日三诊:发烧消失,精神好转,饮食有味,舌上微有薄苔,溃疡消退,脉缓弱。2月6日处方。三付,隔日一付。1975年2月15日四诊:食睡均佳,二便自如,舌红微红,脉左寸稍弱。补心丸10丸,一日两丸。

(按)此病初诊时为热在血分,血与气不相接续,急需清血热使与气接,刘老选用了犀角地黄汤加味。犀角地黄汤,治热伤血分。犀角清心,去火为本;生地凉血,又生新血;白芍敛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去血瘀。加味麦冬、元参,增液滋阴;金银花、甘草,清热解毒。所以选用这个方子,加上这几味药的根据,是按照温热病的原理和法则而进行的。温热病,是以卫、气、营、血作为病变的发展阶段而辨证论治的。本病基本上符合血分病变的实际情况。如长期发热而不出汗,这是热在血分的发烧(如果热在气分,就会一面出大汗,一面发烧)。再如渴与不渴,发烧当然容易口渴,但热在血分,便不会口渴(热在气分,就会大渴引饮)。又如舌质光红无苔,这是热伤血分的表现(热伤气分就会舌质干燥,苔焦黄,甚至苔上起芒刺)。失眠心悸脑鸣,是血分既有热,又有虚(如果热在气分往往鼾声雷动或发谵语)。口腔有溃疡是血热的病变,口唇紫黑是血热瘀塞的表现。

引自《刘星元医案医论》

医案五

胡××,男,9岁。初诊(1962年1月9日)。患儿高热紫癜三日,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人院,西医已用抗生素及止血剂等药,热已下降,紫癜不退,故请中医会诊。中医诊治:患儿因紫癜高热而人院,症见面黄略浮,身热不清,体温37.7℃,精神萎倦,口唇红而干裂,舌红苔黄腻,两下肢小腿处有紫癜,纳呆泛恶,二脉细软带数,便通色黑,小便通赤,检大便隐血(+),尿中红细胞15~20/HP。证属邪热伤络,阴液受耗,治拟清热解毒,凉血化斑。黑山栀9克,连翘9克,银花9克,丹皮9克,赤芍6克,小生地9克,黄芩6克,藕节碳9克,茜草碳9克,仙鹤草9克,百草霜3克,芦根15克,茅根15克。药服三剂后,热度渐退,舌质稍淡红,苔光,面部肿退,口唇亦滋,便血已和,脉象弦数,原方去芦茅根,加侧柏炭、墨旱莲、冬青子,五剂后,热度退净,紫癜渐隐,胃纳稍动,再加凉血养胃滋阴之剂而愈。

(按)董师认为,紫癜在中医辨证有表里不同,热伤阴络所致的紫癜多见于患儿素体阴虚里热,发病较急;邪热内盛,灼伤血络而致皮肤瘀斑,且常伴有发热、腹痛,或鼻衄、齿龈出血等症状。此时应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先,后以滋阴凉血收功。

引自《董延瑶医案》

医案六

王某某,女,44岁,干部。初诊:1973年7月15日。病史及辨证:患者四肢皮肤长出紫色斑块多处,月经量多,体倦乏力,精神不振已1年有余,经某医院检查血小板60×109/L,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动员做骨髓穿刺,患者不同意,乃延余诊治。现症同前,面色少华,舌苔薄白,脉弦细。此乃血热伤阴,血不循常道,气阴两伤。治则与方药:治拟清热凉血,养阴益气。犀角地黄汤加味。处方:犀角3g,生地12g,丹皮l0g,白芍10g,甘草3g,红参3g,藕节炭12g。每日1剂水煎服。复诊:1973年7月23日。服上药5剂后精神好转,复查血小板上升到90×109/L,舌苔薄白,脉弦细。方药有效,坚守原方继进5剂,每日1剂。随访患者,月艮药后,精神体力好,血小板复查115×109/L,月经量减少,已上班工作。

(按)患者为血热伤阴,血不循常道,故四肢皮下出血而形成紫癜;月经量过多,亦为血分有热所致。失血之后,造成血虚而头昏,精神疲乏,此为血热致虚所致。方中犀角、生地、丹皮清热凉血,使热清血不妄行而归经;白芍益营阴,使阴阳平衡而血循常道;加藕节炭止血消瘀,能使已离经之血而消散;加红参补益气阴,诚为扶正祛邪之义。药味精简,配伍恰当,疗效颇佳,药服l0剂,症状改善。血小板恢复到正常范围,恢复上班。随访9年9病情未复发。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

医案七

吴某,女,6岁,1980年1月10日初诊。发现皮肤紫斑2个月。现在症见全身紫斑,两腿为多,神态困倦。舌质淡红,脉虚细数。查血小板为6×109/L。西医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诊断为紫斑,证系血虚内热,迫及营血,从肌肉外发所致。治宜滋阴清热,补血止血和营。处方:生地17克,红枣17克,生阿胶7克(烊化),仙鹤草10克,枸杞子10克,党参15克,黄精13克,旱莲草10克。清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剂,紫斑消失,血小板已增到17×109/L,暂告病愈。

(按)中医所说的紫斑,系指发于肌肤表面的片状斑块言,多为外感热病,热盛阳明,迫及营血所致。现代医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其症状相似,但阳明蕴热发斑,身有发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没发热。两者同而不同。本证是血虚内热所造成,故用大量的补血止血药,兼清热滋阴而获效。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林沛湘》

医案八

患者某,男,6岁,住武汉市,大桥局某干部之子。1992年6月某日就诊。其父代诉:一直精神不好,食欲差,牙龈时常出血,身体常见有青紫色斑块,按之无疼痛感,面色萎黄。此乃脾脏虚弱,失于统血,而病“紫斑”,治之宜补脾培土,复其统血功用,借用归脾汤方:炙黄芪8克,党参8克,茯神8克,炒白术8克,远志6克,当归8克,广木香3克,炙甘草8克,龙眼肉8克,酸枣仁8克(炒打)。上10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2次。

(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脏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食欲差,因而气血不足,无以充养形神,故精神不好而面色萎黄。脾主统血,脾虚失其统血之用,血遂妄行,出于齿龈和皮下,形成齿衄和紫斑之证。方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培土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活血,远志、酸枣仁、茯神补心宁神,法“虚则补其母”也。少用木香行气,以防诸补药之壅。诸药合用,以归其脾脏之所固有,而复其统血之权。药服6剂病愈。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今庸》

医案九

柴某,女,12岁,1997年1月6日初诊。患者禀赋素虚,幼年多病,于半月前右下肢皮肤出现弥漫性青紫斑块,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为68×109/L。西医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注射激素药治疗,血小板无回升,紫斑散在,体胖浮肿。观其患儿神疲乏力、懒言气短、面色晄白、面颊虚浮,伴头晕眼花,食欲不振,鼻衄每日2~3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脾肾两虚,气不摄血。治宜调补脾肾,益气摄血,活血化瘀。处方:党参15g,炒白术9g,黄芪15g,淫羊藿15g,仙茅15g,仙鹤草15g,当归9g,丹参9g,鸡血藤15g,赤芍9g,茜草9g,阿胶9g(烊化),枸杞l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甘草9g,三七粉4g(早、晚分冲)。水煎服,日1剂。1月13日2诊:服药6剂,紫斑减少,乏力减轻。原方加山萸肉15g,继服10剂。1月23日3诊:紫斑明显减少,肤色好转,纳食增加。原方加白茅根l5g,炒地榆15g,继服10剂。2月5日4诊:下肢紫斑已退,肤色正常,面色红润,近1月来未流鼻血。为巩固疗效,嘱连续服药半月余。于1997年4月查血小板计数升为157×109/L,患儿一切恢复正常。

(按)该患者禀赋素虚,幼年多病,此知其为脾肾双虚之体。脾虚则生血不力,气弱则无力统血;肾虚则气化失职,血停而为瘀,发为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为虚证,主要责于脾虚,多数医家也多从健脾人手治疗。但“脾阳根于肾阳”,脾之健运有赖于肾阳的推动,脾虚日久亦可牵及于肾,若在健脾同时兼顾益肾,往往效果更为理想。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周信有》

医案十

丁某,男,10岁,小学生。2000年元月10日初诊:诉2个月前因感冒发烧后出现鼻衄,下肢多处散在性紫癜,遂在当地医院就诊。检查示:BPC1.9万,予口服强的松40m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后,血小板升至10万。但停用丙种球蛋白半个月后,血小板急剧下降。就诊时血小板已降至1.9万,下肢又出现多处片状出血,鼻衄,伴头昏,神疲乏力,纳呆,面色胱白,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予先生自拟“凉血消癜汤”治疗,连服15剂。服后鼻衄止,下肢紫癜减少,血小板计数升至5万。半个月后二诊:头昏乏力明显好转,唯纳差,口时干。继用凉血消癜汤加焦二仙各15克、石斛10克,连服10剂。三诊:下肢紫癜基本消失,食饮增,口渴减轻。续用上方加三七粉6克,服用共30剂,血小板上升至9万,紫癜及鼻衄消失。半年后随访无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升至10万。

(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发生,中医认为因实热之邪迫血妄行,或因脾气虚损,统摄无权,或因阴虚内热,损伤脉络而致。离经之血溢于肌肤则成瘀血;瘀血阻塞脉道,致血不循经,又加重出血。故对该病施治应着重于热、气、血三个方面。治疗则以清热凉血、益气摄血、活血化瘀为关键,“凉血消癜汤”中以生地、丹皮、山栀、地骨皮凉血清热、活血化瘀,为主药;仙鹤草、女贞子、旱莲草、茜草炭凉血止血,为辅药;黄芪、当归益气补血。诸药合用,相辅相成,使清热凉血而不损脾气,收敛止血而不留瘀,共收气血同治之效。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舜华》

医案十一

陆某,男,9岁,学生。1978年2月13日初诊:高热后臀部及两下肢透发紫癜,伴见酱油状血尿,在某医院住院,诊为“过敏性紫癜一一肾型”,经过抗过敏、抗感染,使用激素、维生素及对症治疗,有所好转,但不稳定,紫癜与血尿仍时轻时剧。患儿家长要求中医会诊。面如满月,时有烘热感,口干欲饮。臀部与两下肢有散在瘀点,色紫红,按之不退。尿检: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十十),透明管型少许。大便干结,苔少舌红,脉数。此内热炽盛,迫血妄行,外溢肌肤,内渗肾脏。法当清热解毒,凉血消瘀。

生地黄12g,水牛角15g,粉丹皮10g,小蓟10g,生大黄5g,枸杞子10g,旱莲草10g,炙僵蚕5g,甘草3g,4剂。2月20日二诊:药后烘热口干显减,紫癜逐渐消退。尿检:蛋白少量,红、白细胞各(+)。苔薄,舌红稍减,脉小数。内热见挫,血已循经,原法损益。上方去生大黄,5剂。2月28日三诊:精神颇好,紫癜已消,未再续透。苔薄,脉较平。瘀热渐清,肾功能损害未复,继当益肾培本。生黄芪12g,淮山药12g,潞党参9g,全当归6g,白花蛇舌草15g,仙鹤草12g,益母草15g,白槿花6g,甘草3g,红枣5枚,7剂。3月6日四诊:尿检基本正常,精神亦好,苔薄,脉细。症情稳定,惟体虚未复。再为培益,以善其后。上方去白槿花,加菟丝子9g,覆盆子9g,7剂。8月3日随访:精神甚好,紫癜、血尿未再作。

(按)内热炽盛,迫血妄行型,一般以犀角地黄汤为首选之代表方。因该方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化斑散瘀的名方,随证加味,屡收佳效。以水牛角代犀角,不仅价格低廉,而且疗效亦好,它既可缩短凝血时间,又能提升血小板,用于本症,殊为切合。生地、丹皮、小蓟凉血止血。大黄泻热毒、行瘀血,长于止血,并有升高血小板之作用。僵蚕《别录》称其能“灭诸疮瘢痕”,用之可以促使紫癜加速消退,确有良效。血热炽甚者,可加地榆以增强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之功。紫癜肾病的紫癜控制后,而肾功未复者,仍当以益气养血之品,以益肾培本。邪去正虚,脾虚气弱者,又宜培益脾肾,以治其本。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朱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