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1258700000119

第119章 气血津液病证 (22)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22)

(按)大便中经常杂有血液,并有后重感,作慢性痢疾治疗,又能取得一些效果,这原是临床上的一般诊治步骤。但久治不能根除,便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疾患,如痔、直肠癌、直肠癔肉等等。既经确诊为痔所引起,就当侧重治痔;痔愈则便血自止。先生当年在医案中总是时时引导后学在临证察病时,不要就事论事,应付了事,如果效果不好,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多方面考虑,深人探求病因,作出确当处理。这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方法,是很可取的。处方中棉花子能补虚、止血,善治肠风下血、痔瘘、血崩、肠疾等症。

引自《章次公医术经验集》

医案五

萧××,男,68岁。初诊(1978年1月24日)。久有胃病史。近因情志悲忧,胃痛复发,便下黑血,并有低热,胁胀脘痞,嗳气较舒,舌红,脉弦。症属肝郁克土,血热离经。治宜疏肝解郁,平本止血。柴胡4.5克,丹皮9克,黑栀子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3克,藕节炭9克,薄荷3克,苏梗9克,枳壳4.5克,地榆炭9克。七剂。二诊(1月31日)便血已止,气郁较舒,胃痛不作,低热亦平,但大便转秘,唇口稍干。肝胃郁火还须疏解,高年用药当须轻清。全瓜蒌12克,柴胡4.5克,炒白芍9克,丹皮9克,黑栀子9克,苏梗9克,炙甘草3克,麻仁12克,川石斛9克,陈皮3克。七剂。服后诸症均安。

(按)本例之出血,起于情志刺激,悲忧肝郁,气郁化火,木横犯土。故治以丹栀逍遥加减。方以柴胡、薄荷疏肝而顺其条达之性,丹皮、山栀清热而平其内郁之火,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枳壳、苏梗行气除胀,另加藕节、地榆二炭凉血止血。二诊仍步原法,略减疏解之药,而增以润降之品,遂应手获得良效。

引自《董延瑶医案》

医案六

黄某,男,33岁,1992年7月22日初诊。解黑便2天。病人于前天早上发现大便为黑色,油亮稀烂如柏油样。2天里解此样大便6次,总量约1000毫升。伴头晕眼花,乏力心悸,出虚汗等症。昨天曾到医院诊治,因惧怕打针治疗,故今天转中医医治。病前3个月有胃脘痛病史,但未做过相应检查。诊见面色苍白,精神不佳,舌质淡,舌苔白腻,脉虚细数。血常规:血红蛋白81g/L,红细胞3.02×1012/L。大便隐血(++++)。中医诊断为便血,证属脾胃虚弱,脾失统血。西医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治宜健脾和胃,活血止血。方用异功散加味,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3克,炙甘草7克,百合30克,乌药7克,白芍10克,田七末3克(冲服)。3剂,水煎服,每日1剂。上药服用3剂后,大便颜色转黄,成形。复查大便隐血为阴性。继续守方治疗1周,在此期间2次查大便隐血均为阴性。

(按)便血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血脉之外。出血之病证,既有出血,也有瘀血,治疗出血也应同时消瘀。不论是么原因引起的出血病证,林氏都善用田七来治疗,其谓田七一药,既可止血,善消瘀,还可养血,其性比较丰和,不动血,不耗气,不伤阴,是治疗出血病证的要药。导致便血的病因很多,证候各异。治疗出血除止血之外,辨别其不同的证候以治之。本于即为脾胃虚弱,使脾气失于统血,故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方中用药如前述一样,坚持了宁血而不动血的原则。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林沛湘》

医案七

患者某,女,33岁,住湖北省江陵县农村,教师。1971年10月某日就诊。发病半月,大便下血,血色鲜红,全身乏力,少气,口唇淡,面色眺白,脉虚弱。乃络脉损伤,血出后阴。治宜养血行血止血,佐以益气。借用胶艾汤加味:生地18克,当归10克,炙甘草l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炒白术10克,党参10克,干艾叶10克,炙黄芪10克,阿胶l0克(烊化。)上10味,以适量水先煎前9味,汤成去渣取汁,纳阿胶于药汁中烊化,搅匀温服,日2次。

(按)《灵枢·百病始生》说:“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阴络损伤,血溢络外,自后阴漏泄而出,是为大便下血。血虚少则无以华色,故口唇淡而面色毗白。血为气之府,有载气之用,血虚则气失其载,亦为之不足,故见少气而全身乏力。气血不足,则脉见虚弱。借用胶艾汤方滋阴补血,止血活络,导血彭亍于经络。《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加党参、黄芪、白术益气而同血,以血为阴雨气为阳也。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今庸》

医案八

王某,女,21岁,农民,五台县人。门诊号:67841。1973年4月29口初诊:大便下血已月余,先便后血,血色不鲜,全身无力,面色晄白,食欲欠佳,大便偏溏,小便尚可,月经忽前忽后不调,舌淡苔白,脉象沉弱。此属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所谓“远血”也。治以健脾温寒,养血止血。仿《金匮》黄土汤之意,处方:当归15克,乌梅3枚,白术15克,生地18克,阿胶10克,黑地榆10克,椿根皮12克,甘草6克,炒黄芩6克,灶心土120克,水煎口服。5月2日二诊:上方2剂后,大便出血显著好转,偶然见血,量已很少,食欲、睡眠、精神均可,唯大便仍偏溏,脉沉弱。上方当归减为10克,继服2剂,诸症痊愈。1978年4月随访:治愈后,身体健康,再未便血。

(按)便血一证《内经》谓之“结阴”。《金匮要略》分为“远血”、“近血”。张景岳指出:“血在便后来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胃”,“血在便前来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金匮要略》曰:“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本案先便后血,又兼血色不鲜而黯,全身乏力,面色晄白,便溏,舌淡,脉沉弱等,皆为中焦虚寒,脾不统血之象。但无畏寒、神疲、肢冷等阳虚征象,故原方去附子之大辛大热。用大量灶心土,性温人脾,善于止血祛寒,合白术、甘草健脾行气,脾行统摄之权,则血不离经安行当归、生地、阿胶养血止血,地榆、椿根皮、乌梅国涩止血。药证相合,故4剂而痊。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子琳》

医案九

陈某,男。一诊,六月二十二日。四日来泻血盈盆,心悸荡漾,眩晕昏花,如在云雾,心中嘈饥,腰酸如解,手指清冷不暖,脉虚细软涩,舌淡白而嫩。阳不温化,气不摄纳,血不归经,有此三者,脏血不藏而暴脱于下也。去血过多,势必气失依附,于是喘冒浮肿,皆不可忽。炮姜炭三钱,炙甘草二钱,潞党参三钱,于术炭三钱当归炭六钱,甜官桂三钱,大熟地六钱,荷叶炭四钱,陈艾炭一钱,侧柏叶四钱,牡蛎一两二钱。另:赤石脂一两二钱,禹余粮一两二钱,煎汤代水。二剂。二诊,六月二十四日。

脉濡细而涩,舌淡白而嫩,夫血为阴,气为阳,阴血统藏,须赖阳气固密。故大出血者,当急顾其阳,此要诀也。前服温阳益气,固涩大肠,便血已减。再参甘酸固纳。潞党参五钱,炮姜炭二钱,炒于术三钱,炙黑草二钱,当归炭六钱,荷叶炭四钱,陈艾炭二钱,山萸肉四钱,菟丝子四钱,大熟地六钱,鹿角八钱。另:赤石脂、禹余粮各一两二钱,煎汤代水。二剂。三诊,六月二十八日。便血后,阳虚渐复,阴血难充,手足已转温暖,尚感头昏目花,夜寐神不守舍,肢体虚软乏力,舌淡脉细。以缓调为宜,从脾肾论治。潞党参五钱,大熟地六钱,当归四钱,鹿角胶四钱,菟丝子四钱,甘杞子四钱,山萸肉四钱,生白芍三钱,茯神五钱。五剂。

(按)本案由于便血过多,引起阳虚气脱。“阳不温化,气不摄纳,血不归经”,是本案病机的三个主要方面。“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张景岳说:“血脱之甚,气亦随之,因至厥逆昏愦者,速当益气以固生机。”故提出用六味回阳饮温阳益气。本案宗其意面化裁之,在理中汤基础上加熟地、当归、官桂,一面补益中焦阳气,一面温养营阴,又加上赤石脂禹余汤甘温收涩,固肠止血,也是经方活用的一个实例。处方严谨,深得景岳补法的要旨。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宋爱人》

医案十

苗某,女,58岁,患者大便后流鲜血,或无大便亦流大量鲜血。每次流血量约1~2茶碗之多,每日2~3次,已20余日。两少腹有隐痛,自觉头晕心慌,气短自汗,脸肿,饮食尚可,素有失眠及关节疼痛,月经已停止2年。脉沉数,舌微淡无苔,《内经》谓:“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人肠间,今去血过多,治宜温养脾肾,方用《金匮要略》黄土汤力口味:熟地一两,白术六钱,炙甘草六钱,黑附子三钱,黄芩二钱,阿胶五钱,侧柏叶(炒)三钱,黄土二两。用开水泡黄土,澄清取水煎药,服2剂。复诊时,服上方已有好转,昨日大便3次,只有1次流血,今日又便后流血1次,仍有心跳气短,已无头晕及自汗出,饮食尚可,眠佳,舌无苔,脉仍沉数,原方再服3剂。三诊便血已很少,心跳气短亦减,舌薄苔微黄,脉如前。此证血虽渐止,但日久伤血,中气亦伤,仍宜益气滋阴补血以资善后。处方:生黄芪五钱,当归二钱,干地黄四钱,东阿胶三钱,甘草二钱,生地榆二钱,侧柏叶(炒)二钱,枯黄芩一钱五分,炒槐花二钱,地骨皮二钱。5剂。3个月后随访,未再便血,心跳气短亦较前为佳。

(按)古之所谓结阴,即今日所谓便血。《金匮要略》“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黄土性温入脾,合白术、附子以复健行之气,血得温即循经而行;又用阿胶、地黄、甘草,滋肾以益脱竭之血。又虑辛温之品,易致出血,故又以黄芩之苦寒制之,本例采用全方再加侧柏叶,增强止血作用。善用经方者,常能应手而效。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蒲辅周》

医案十一

周某,女,42岁。初诊:1991年11月7日。代诉:因黑便3天于11月1日人院,入院前解柏油样大便3次,每次约750克左右,质稀,解大便后感头晕乏力。人院时检查:面色苍黄,胃脘部略有压痛,肝脾未及,肠鸣音略亢,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血色素61克/升,血沉3毫米/小时,血糖4.7毫摩尔/升,谷丙转氨酶正常,白蛋白2.1,球蛋白2.8,乙肝三系阴性。心电图示:轻度T波改变。人院诊断:上消化道出血,胃、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中医诊断:血证,远血(湿热蕴结肠胃)。给予氨甲苯酸、止血敏静注,雷尼替丁、氨苄西林、氯唑西林静脉滴注,706代血浆及输血400毫升,并用中药苏木合剂加味煎汤服用。入院3天中未解大便,但继之发热,体温39.6℃,上腹部压痛,昨日一次解大便800克左右,质稀、色黑,解大便后昏厥约1分钟,经旁人抬至床上平卧后清醒。因黑便、晕厥伴发热,请杨氏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