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分泌与代谢疑难病选方用药技巧
1258400000034

第34章 低血糖症 (2)

第8章 低血糖症 (2)

【药物功效】方中干姜、桂枝,温阳散寒。人参、白术,补益中气,化生阳气。黄连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化痰。全瓜蒌清热化痰。炙甘草补益中气,并调和诸药。

(六)心肾阳虚,痰湿阻窍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心悸,腰酸,视物模糊。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倦怠乏力,肢体困重,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弱或沉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出汗,或面色苍白,或耳鸣,或四肢水肿,或注意力不集中,或思维和言语迟钝,或头晕目眩,或嗜睡,或幻觉,或行为怪异等。

【治则与选方】补益心肾,燥湿化痰;可选用四逆汤与香砂六君子汤合方。

【处方用药】生附子5g干姜5g炙甘草6g人参6g白术12g茯苓12g陈皮5g木香4g砂仁5g半夏6g。

【服用方法】因用生附子,应煎煮5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9~12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痰甚者,加远志、石菖蒲,以开窍化痰;若气虚甚者,加山药、黄芪,以健脾益气;若腰酸者,加杜仲、牛膝,以强健筋骨;若湿甚者,加苍术、薏苡仁,以醒脾健脾燥湿;若出汗者,加黄芪、白术、牡蛎,以益气固表敛汗等。

【药物功效】方中生附子温壮阳气。干姜温暖脾胃。人参、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茯苓渗利痰湿。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砂仁、木香,芳香醒脾,行气化湿。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药性。

(七)脾肾阳虚,瘀血阻滞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腹胀,腰酸,心胸疼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痛如针刺,舌质黯淡瘀紫,苔薄白,脉沉弱或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出汗,或心悸,或腹中饥饿,或口涎多,或四肢软弱无力,或面色苍白,或四肢水肿,或嗜睡,或视物模糊,或幻觉,或行为怪异等。

【治则与选方】温补脾肾,活血化瘀;可选用桂枝人参汤与蛭虻归草汤合方。

【处方用药】桂枝12g人参9g白术9g干姜9g炙甘草12g 水蛭6g虻虫3g当归15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8~12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腹胀者,加砂仁、白蔻仁,以醒脾行气;若气虚者,加黄芪、山药,以补益中气;若心胸疼痛者,加川芎、乳香、没药,以活血止痛;若口涎多者,加吴茱萸、黄芪,以益气温阳固摄;若四肢水肿者,加茯苓、大腹皮,以健脾行气,利水消肿等。

【药物功效】方中干姜、桂枝,温阳散寒。人参、白术,补益中气,化生阳气。水蛭、虻虫,破血逐瘀。当归补血活血,兼防破血药伤血。炙甘草补益中气,并调和诸药。

(八)气血两虚,痰湿阻滞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心悸,头晕目眩,嗜睡,腹中饥饿。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因活动加重,肢体困重,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弱或沉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出汗,或动则气喘;或手足不温,或四肢颤抖,或四肢软弱无力,或面色苍白,或视物模糊,或步态不稳,或幻觉,或惊厥等。

【治则与选方】补益气血,燥湿化痰;可选用八珍汤与二陈汤合方。

【处方用药】人参15g白术15g炙甘草15g茯苓15g熟地黄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2g半夏15g陈皮15g。

【服用方法】煎药时加入生姜18g,乌梅2g;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手足不温者,加附子、桂枝,以温阳散寒;若痰甚者,加天南星、远志,以温阳开窍化痰;若四肢颤抖者,加全蝎、蜈蚣,以息风止痉;若视物模糊者,加黄芪、阿胶、青葙子,以补益气血,上荣于目;若步态不稳者,加黄芪、鹿茸、桂枝,以益气通阳补阳等。

【药物功效】方中人参、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当归、熟地黄、白芍,补血养血。茯苓健脾和胃,益气渗湿。川芎活血行气。生姜、半夏,醒脾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乌梅兼防燥湿药伤阴。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

(九)气血两虚,气郁血瘀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心悸,心痛,抑郁,腹中饥饿。

2.辨证要点因活动及情绪异常加重,舌质黯红瘀紫,苔薄黄,脉沉弱或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倦怠乏力,或头晕目眩,或夜间痛甚,或痛如针刺,或出汗,或手足不温,或四肢颤抖,或四肢软弱无力,或面色不荣,或视物模糊,或步态不稳,或急躁易怒,或惊厥等。

【治则与选方】补益气血,行气解郁,活血化瘀;可选用八珍汤、四逆散与失笑散合方。

【处方用药】人参15g白术15g炙甘草15g茯苓15g熟地黄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2g柴胡12g枳实12g蒲黄12g五灵脂12g。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用药10~12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气虚甚者,加山药、黄芪,以健脾益气;若血虚甚者,加阿胶、龙眼肉,以滋补阴血;若气郁甚者,加陈皮、香附,以行气解郁;若瘀甚者,加水蛭、虻虫,以活血化瘀;若四肢颤抖者,加全蝎、蜈蚣,以息风止痉等。

【药物功效】方中人参、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当归、熟地黄,补血养血。茯苓健脾和胃,益气渗湿。川芎活血行气。柴胡疏肝理气。枳实降泄肝气。白芍柔肝缓急。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

医案助读

文某,男,46岁,新乡人。主诉在2年前出现心悸,心痛,腹中饥饿,曾从糖尿病、冠心病治疗,未能取得明显治疗效果,经省级市级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低血糖,服用中西药仍未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朋友介绍而前来诊治。刻诊:心悸,心痛如针刺,抑郁,腹中饥饿甚于夜间,因活动及情绪异常加重,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出汗,四肢颤抖,软弱无力,舌质黯红瘀紫,苔薄黄,脉沉弱,辨为气血两虚,气郁血瘀证,治当补益气血,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给予八珍汤、四逆散与失笑散合方:红参15g,白术15g,炙甘草15g,茯苓15g,熟地黄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2g,柴胡12g,枳实12g,蒲黄12g,五灵脂12g,阿胶珠10g,香附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心悸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出汗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心痛止,以前方6剂。五诊:夜间腹中饥饿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舌苔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七诊:诸证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30余剂,诸证悉除。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心悸、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辨为气血两虚,再根据抑郁、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气郁,因痛如针刺、舌质瘀紫辨为瘀血,以此辨为气血两虚,气郁血瘀证。方以八珍汤补益气血,以四逆散疏肝解郁,以失笑散活血化瘀,加阿胶滋补阴血,香附行气解郁。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