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1257800000059

第59章 儿科病证 (1)

第18章 儿科病证 (1)

夏季热——四叶汤(许寿仁方)

(组成) 丝瓜叶2片,南瓜叶、苦瓜叶各4片,荷叶1/4张,冰糖适量。

(功效主治) 清暑益气,生津止渴。用于小儿夏季热。主治暑热耗气伤津,身热烦躁,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等症。

(验案) 王某,女,2岁半。发热20余天不退,肛温39.5℃,上午体温稍降,午后又渐升,皮肤灼热,烦躁不安,口渴多饮,尿多无汗,饮食日见减少。查患儿面赤唇干,舌质红、苔薄白,脉数。此乃暑热伤及肺胃之象。拟四叶汤加梨皮、西瓜皮,治疗1周,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转拟参苓白术散7剂调理善后,巩固疗效。

(按语) 服本方3~7剂后,可使体温逐渐下降。体温正常后仍需再服数剂,以巩固疗效。在炎暑季节,本方亦可作暑热病的预防剂。若在方中加入梨皮15g,西瓜皮30g,效果更佳。

(方源) 《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小儿肝炎——小儿肝炎方(王鹏飞方)

(组成) 青黛5g,紫草12g,贯众10g,寒水石10g,焦山楂10g,乳香6g,茜草10g,木瓜10g,绿茶10g。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行瘀,运湿退黄,调和气血,消积止痛。用于小儿黄疸性肝炎、非黄疸性肝炎。

(方解) 方中紫草、乳香、焦山楂入血分,凉血活血化瘀,以清血分瘀热,血中瘀热得清,脾胃气机得畅,则湿热之邪得除。紫草,味甘咸性寒,专入血分,功擅凉血解毒,血热瘀结,则可活血化瘀,《本草经疏》称本品有“补中益气”的作用;焦山楂消食积,散瘀滞,善入血分,功能化瘀开郁行结,其性平和,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乳香,行气活血而不伤血,气血互相通和,故亦有生血之功,血行畅通,瘀血祛除,解除阻塞,疏通胆道,为除黄疸、缩肝大之主药;青黛,寒水石清热解毒,且有利湿退黄之功,配以贯众则湿热邪毒亦除,加木瓜则咸寒之品中佐以酸温以和胃化湿;绿茶微苦、凉,主治肝胆湿热,利水退黄,对降转氨酶有卓效。全方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清热解毒,正符《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当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之义。

(按语) 小儿肝炎,多由湿热闭瘀脾胃气机所致,邪热瘀结血分,导致湿热发黄,故发黄与邪热伤血直接有关。虽有脾胃气虚为本,但邪实造成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发黄为标,更为主要。邪不去正不复,故采用清热利湿解毒、调气活血化瘀以退黄的治法。

在近20年中,应用本方加减治疗200余例肝炎患儿(其中包括黄疸型肝炎,无黄疸型肝炎),发现本方对退黄、降转氨酶、降浊、降絮均有良好的疗效。一般黄疸型及无黄疸型肝炎,服药1个月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乙型肝炎约需服药2~3个月,可促使部分患儿表面抗原转阴。

(方源) 《燕山医话》

小儿肝病——金蟾疏肝散(韩哲仙方)

(组成) 蟾皮9g,砂仁3g,焦楂曲各15g,炙鸡内金9g,柴胡9g,赤白芍各9g,枳壳9g,郁金9g,青陈皮各9g。

(功效主治) 疏肝消食,杀虫散结。主治:两胁坚满,腹胀如鼓,纳谷衰少,大便或干或溏,苔腻,脉滑,或小儿食癖成积等证。小儿肝病与脂肪肝患者中常用。

(方解) 蟾皮性凉味辛,善消积杀虫,砂仁性温味苦,善行气宽中,二者相合可治鼓胀之起于气结、虫蛊者。由四逆散疏调肝气,焦三仙消散食积,以治肝脾病食气积滞胀满证,赤芍、郁金、青陈皮疏肝破气,活血散结,治胁肋胀满,食积痞满。

(验案) 吴某,男,4个月龄。1983年9月24日就诊。周身皮肤微泛黄赤,腹胀如鼓蛙,青筋隐现,胸满胁癖,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辨证:胎中热毒壅盛,产后哺乳失节,血瘀气滞,乳食壅结,重熏而发胎赤、胎黄、乳癖诸证。治则:疏肝理气,凉血行瘀,消积导滞,散癖退黄。方用:软柴胡4.5g,赤芍9g,郁金9g,炙鸡内金9g,砂仁2g,牡丹皮9g,丹参9g,焦白术9g,猪茯苓各9g,干蟾皮9g,泽泻9g,焦楂曲各9g,西茵陈15g,金钱草15g,白茅根35g。嘱:以脱脂奶粉及粥脂浆为哺食。上方7剂,腹胀减轻。复加入下瘀血汤,化瘀消癖。诸症消除。

(按语) 小儿,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其两肋缘之骨质尚未发育健全,在正常的情况下,其肝脏可在肋下2指。一旦感染各类病毒而罹患肝病时,往往表现为两胁胀满,腹如鼓蛙,并多有发热、黄疸等见证,中医谓之“癖积”“疳积”等证。以金蟾疏肝散出入,理气散积,消食杀虫,往往有治本之效。本方用于脂肪肝,两胁胀满,体态肥胖,肝功能持续异常者,辨证加减施治,也有桴鼓之效。

(方源) 《韩哲仙治肝经验录》

疳积——牛黄散(王瑞五方)

(组成) 牵牛子、大黄等份为末。

(用法) 治疳积,每日每岁0.5~2g,服7~10天,停1周,再照服。如此2~3个疗程可愈。治食伤,每日每岁2~3g,使之缓泻,服1次或2次即止,不可尽剂。治纳呆,每日每岁0.5~1g,服1~2日便可愈。

(功效主治) 消食导滞,祛积化疳,健脾调中。用于疳积、食伤、纳呆等。本方使用时,用量不同,药理作用也不同。大量每日每岁2~3g,可攻坚去滞、荡涤胃肠;中量每日每岁1~2g,能清热泻火,宽中消食;小量每日每岁1g以下,则健脾止泻,清热厚肠。小儿腹泻多为饮食不节、食滞不消而作,以小量牛黄散健脾消食,调中和胃,宿食得消,腹泻可止。

(方解) 大黄推陈出新,调中化食,疳积食伤,非其不治;牵牛子治一切壅滞、胸膈食积。

(按语) 牛黄散一药,药方峻猛,最易伤人,服后以大便稍增为度,勿令大泻,特别是体弱及先天发育不良之患儿,更应慎用。先生谓牛黄散可驱虫,吾未置信。后在临证中以牛黄散治疳积,屡听家长言病儿服药后下虫数条云云,方忆先生言之不谬。以牛黄散驱虫,每日每岁1~2g,分3次服以缓泻为度,虫即下。疗程3~5天,停药1周再服第2个疗程,3个或4个疗程可愈。

(方源) 《黄河医话》

腹泻——小儿止泻散(马莲湘方)

(组成) 苍术180g,羌活120g,车前子90g,生大黄、熟大黄各30g,制川乌30g,生甘草30g。

(用法) 上药共为末,过细筛,贮瓶备用。6个月以内,每次1g;6个月~3岁,每次2g;3岁以上每次3g。每天3次。

(功效主治) 健脾燥湿,升清降浊。主治小儿急慢性腹泻及痢疾。

(方解) 小儿腹泻病因不一,临床表现复杂,但总以“脾为主脏,湿为主因”。脾虚既能生湿,湿盛亦可困脾,两者相互影响,均能致泻,而外邪是导致泄泻的诱因。临床常表现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但其病机多由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前人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小儿止泻散源于《验方新编》,为治成人水泻、痢疾的验方。止泻散以苍术健脾燥湿,羌活祛风胜湿,车前子清热利尿以实大便,三者相伍,使湿从上、中、下分消,湿除则脾运得健,泄泻自止;大黄熟用健脾和胃,清热除湿,生用苦寒专于下行,能泻热通腑,荡涤积垢;川乌辛温,温养脏腑,散寒止泻,与大黄配合,一温一寒,不但可治热实积滞,也用于寒实积滞,积滞去则肠胃洁而升降复,实含“通因通用”之意;甘草调和诸药,解毒缓急。全方有寒有热,能疏能清,健脾之中补消兼施,和中之内兼散风寒暑湿之邪,故对小儿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脾虚泻,均有显著疗效。对于湿热、寒湿、积滞之小儿痢疾也有一定疗效。

(验案) 郭某,男,6个月。患儿日前受凉发热,体温39.8℃,咳嗽痰鸣,腹泻每日7~8次。经治后,热退咳止,但腹泻日达10余次,泻下黏稠水样便。大便检查:白细胞、脂肪滴及黏液少许,便少色黄,口渴饮不多。肛门红赤,舌质偏红苔黄腻,指纹偏紫。证属邪热与内湿相搏,下迫大肠。给予止泻冲剂,每次2g,每日服3次,口服补盐液。3天后大便减至每日4次或5次、溏薄、气秽,舌苔薄黄腻,指纹淡紫。继服3天后,大便成形,每日1次,镜检正常,胃纳好转,病趋渐愈。

(按语) 止泻冲剂对小儿各类型的急慢性腹泻均有较好疗效,特别对脾虚湿蕴食滞所致迁延性腹泻疗效更为理想。但对暴泻脱水及久泻脾胃阴伤,舌红苔光者,宜同时配合输液,或配用酸甘化阴之剂。

(方源)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小儿久泻——小儿久泻方(董廷瑶方)

(组成) 乌梅6~9g,川椒目2~5g,桂枝(或肉桂)1.5g,附子1.5~3g,细辛2~3g,干姜1.5~3g,川黄连1~2g,黄柏3~6g,党参6~12g,当归6~9g。

(功效主治) 儿童泄泻迁延不愈,症见便下黏胨,甚至脓血,少腹或脐侧疼痛,进食生冷则泻甚,舌苔薄白质红,脉弦细,辨证属肝脾失调,寒热夹杂,多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者。

(方解) 本方由仲景乌梅丸化裁而成。方中乌梅大酸,急泻厥阴;川椒目苦辛寒,行水消胀;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坚阴;党参、当归甘温,补气调中;附子、桂枝、干姜、细辛辛热诸品,通启阳气。全方酸柔甘缓,以和肝扶脾,苦寒辛温,以清火达木。

(加减) 舌淡苔白,加吴茱萸;舌苔厚腻,加苍术、川厚朴、山楂;舌质不红、无热性症象,去黄连、黄柏;腹痛较甚,加白芍;大便滑利,加赤石脂、禹余粮;胃脘不舒,加木香、砂仁、陈皮。

(验案) 吴某,男,6岁。1986年9月21日初诊。久泄腹痛,利下黏胨,次数频多,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胃口不开,汗出淋多,舌苔薄白,舌质偏红,脉象弦细。病程数月,肝脾失调,寒热夹杂,治拟乌梅丸主之。处方:乌梅6g,川椒目3g,细辛3g,肉桂1.5g,党参4.5g,淡附片3g,炒当归6g,炮姜3g,炒黄柏4.5g,炒川黄连2g。7剂。服药1周后,泄泻已和,腹痛亦除,胃纳稍动,再以乌梅丸为主,调治1月而告愈。

(方源) 邓嘉成.董廷瑶验方二则.中医文献杂志,2001(2):34

小儿腹泻——小儿止泻散(孙一民方)

(组成) 苍术炭、白术炭各4.5g,莲子6g,炒白扁豆、炒山药各9g,通草1.5g,云茯苓6g,车前子(布包)4.5g,煨诃子6g,煨肉豆蔻3g,姜厚朴4.5g,甘草1.5g。

(用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日1剂,水煎服,分3~4次服完。1岁小儿用量。

(功效主治) 健脾,利水,止泻。用于小儿腹泻。大便溏泻,日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