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1257800000060

第60章 儿科病证 (2)

第18章 儿科病证 (2)

(方解) 本方主要由健脾、利水、止泻三组药组成。方中苍术、白术、莲子、白扁豆、山药健脾;通草、茯苓、车前子利水;诃子、肉豆蔻收敛止泻;厚朴消胀;甘草调和诸药。共同达到健脾利水止泻之目的。

(按语) 腹泻,其根本原因责之于脾。脾虚则消化运输功能失职。排泄水湿功能失常,致水留肠道(湿盛),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发为泄泻。临床治疗以健脾利水为大法。健脾既可恢复消化功能,利水可使水湿从小肠吸收,自小便排出,称为别开支河。健脾利水是治其本,所以方中以健脾利水这两组药为主,收敛止泻是治其标,所以方中用收敛药为辅。标本兼治,收效良好。此外,对一些兼证要辨证兼治。有惊,惊不去则泻不止,当加去惊药治之,如钩藤、蝉蜕等;有热,热不清,泻也不愈,如黄连炭即可清热止泻;消化不良,饮食积滞者,酌加和胃消食药,如谷芽、麦芽、鸡内金等。

小儿腹泻用药规律。①便稀而次数多:苍术炭、白术炭、莲子、炒白扁豆、炒山药健脾止泻。②便稀如水:干姜、附子温阳止泻。③久泻不止:罂粟壳、赤石脂、禹余粮收敛止泻(新患腹泻不宜用)。④腹胀:姜厚朴、诃子、香附行气散满消胀。⑤纳食不佳:建曲、谷芽、麦芽、鸡内金和胃助消化。⑥恶心:广陈皮、竹茹、藿香和中。⑦呕吐:砂仁、蔻仁、扁豆衣、扁豆花止吐。⑧发热:苇根、连翘、桑叶、豆豉解表退热。⑨惊战:钩藤、蝉蜕、茯神、朱砂安神去惊。⑩口干唇干:石斛、麦冬生津养阴。精神萎靡:人参、党参、太子参补脾益气。四肢发凉:附子、肉桂温里回阳。小便量少:通草、茯苓、车前子、薏苡仁、赤小豆淡渗利湿。小便黄热:泽泻、竹叶、山栀子利尿清热。脱肛:(久泻阳虚下陷)黄芪、升麻、桔梗补气升阳。肛门红:黄连炭清热止泻。

(方源) 《临证医案医方》

小儿慢性腹泻——小儿慢性腹泻方(史正刚方)

(组成) 升麻8g,葛根8g,山药8g,苍术8g,车前草8g,焦山楂8g,石榴皮8g,赤石脂(包)12g。

(功效主治) 小儿慢性腹泻。

(方解) 小儿慢性腹泻多由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所致,亦有因先天禀赋不足,运化力弱而致者。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久泻极易损伤脾胃之气。《脾胃论》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故泄泻日久亦可伤及元阴元阳。史教授在治疗本病时非常重视这一点,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个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基础方,随症灵活加减应用,屡试屡效。史教授治慢性腹泻不拘泥于古方,以八味药为基础方,升提中见渗利,补益中见固涩。方中用升麻、葛根升举阳气;山药补益肺脾肾,因久泻多由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输布失常而致;车前草利水渗湿,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意;苍术健脾燥湿;焦山楂既消食又可止泻;赤石脂专功涩肠温脏;石榴皮敛阴涩肠。全方药简效宏,但要辨证准确,临证灵活加减,方可奏效。

(加减) 由风寒引起,症见肠鸣腹胀腹痛,泻下稀薄者,加桂枝、藿香、防风、白芷;由饮食不节,积滞内停,症见舌苔厚腻,嗳腐,腹痛拒按,泻下物酸臭者,加槟榔、鸡内金、莱菔子、焦三仙;由贪凉饮冷所致的痰饮内停腹泻,症见舌淡水滑或苔白腻,稀水黏液样便,臭味轻,加桂枝、茯苓、半夏、干姜或生姜;伴有食少神疲,睡中露睛,流涎等脾虚症状者,加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腹泻日久,气短懒言,脱肛等中气下陷症状出现者,加补中益气汤;久泻伤阴,症见舌红少苔,唇干,音哑,尿短赤涩者,加党参、麦冬、五味子、芦根;损伤阳气,症见畏寒神疲,面色淡白,泻下清冷,加炮姜、吴茱萸、补骨脂。

(验案) 患者,女,2岁,腹泻10天,每日泻下3~5次,泻下物初始3日为淡黄色,稀薄夹有泡沫,经口服西药及输液治疗1周,效果不明显,转中医门诊治疗。现泻下物清冷,稀水样,日泻4~5次,面白,畏寒,神疲,舌淡,苔白水滑,多于午后至夜间作泻。辨证:泄泻(脾肾阳虚)。处方:升麻8g,煨葛根8g,炒山药8g,苍术8g,车前草8g,焦山楂8g,石榴皮8g,赤石脂(包)12g,炒白术6g,干姜6g,补骨脂8g,吴茱萸8g。5剂,水煎服。2剂后,大便1日2次,质稀,精神转佳,4剂后大便正常。

(方源) 高峰.史正刚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经验浅识.中国民间疗法,2006,14(10):11

婴儿伤乳腹泻——婴儿伤乳腹泻方(朱锡祺方)

(组成) 山楂炭12g,青皮6g。

(用法) 上为1剂量。共研极细末,混匀。以水160m1(约12汤匙)调成浆水状,加红糖适量,隔水蒸20分钟。每服15m1(约1汤匙),每日4次,即1剂量分3天左右服完。

(功效主治) 消脂疏利止泻。主治婴儿伤乳腹泻。症见大便稀溏,常夹有奶块。

(验案) 李某,女,6个月。初诊:1982年6月1日。患儿3个月时,因感冒咳嗽,过服竹沥油,引起腹泻。当时大便溏薄,每日7~8次,伴有呕吐。3个月来历服中西药,因收效不显,转请朱氏诊治。诊时患儿大便稀烂,夹有奶块,每日5~6次,不思乳食,苔薄腻,脉滑数。此乃药石乱投,脾胃受戗,乳食不化。处以上方1剂,如法制服。药后大便减至日2~3次。继服1剂,大便成形,每日1次。1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 本方药精效专,有较好的消脂止泻作用。且服用方便,易为患儿接受。经治近100例,一般1~2剂即能见效。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婴幼儿泄泻重症——健胃运脾汤(王静安方)

(组成) 紫苏梗9g,陈皮3g,苍术3g,广木香3g,川黄连3g,白豆蔻3g,木通9g。

(功效主治) 健脾佐以利湿。用于婴幼儿泄泻重症。

(方解) 王老认为,婴幼儿泄泻在临床上多为过食伤中,胃肠积热及脾胃气机阻滞。而其中最基本的病机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脾失健运,清浊不分。诚如《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同时,脾胃病变又是泄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原因,甚至是产生危重变证的条件。所以,婴幼儿泄泻治疗的基本方法应当健脾佐以利湿,用健胃运脾汤为基础方。

(加减) 若伤食,症见大便酸臭,口气酸馊,手心蒸热,腹胀腹痛,加大腹皮、槟榔、山楂、神曲、谷芽、麦芽。若湿热泻,症见大便色黄或褐,粪质黏稠如涕,肛门焮红,便前腹痛,而无后重,加枯黄芩、马齿苋、车前仁;若偏寒者,症见腹痛喜按,加草果、砂仁;若脾虚日久,症见腹泻久不愈,溏便,食后即泻,加米炒怀山药、米炒白术;若挟风热,症见发热,口渴,加葛根、紫苏叶。

对婴幼儿泄泻重证,王老认为,常因感邪较重,治疗不当,或调护失宜所致。而临床上后两种情况多见,因婴幼儿从生理上讲,具“稚阳稚阴”之体;从病理上讲,多“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之变。婴幼儿泄泻重症最易损伤气津,即使婴幼儿腹泻时间不长,常在几小时至1~2周,就会出现泄泻无度,时作时止,下利便溏,完谷不化,睡卧露睛,舌淡,脉微等气随津脱之症,所以在此治疗中,当触机而动,明其主因,详其兼并,防其变证,重在益气且固脱,同时佐以健胃运脾利湿。此方疗法,貌似不合常理,实即切中要害,往往是一剂知,二三剂瘥。方药仍以健胃运脾汤加红参,煅赤石脂等。

(验案) 张某,男,6个月。初诊2003年4月14日。患儿腹泻6天。曾在某医院输液治疗3天,期间查大便常规见白细胞和脓细胞,经治疗大便常规正常。继口服西药仍腹泻。患儿昨日至今已腹泻8次,便质稀伴有黏液,色黄,神差,指纹淡滞,舌淡红苔微黄腻。诊断:泄泻。辨证:湿热蕴结肠胃,气耗津伤。治法:涩肠固脱,健脾燥湿清热。药用红参5g,煅赤石脂30g,紫苏梗6g,广木香3g,炒苍术3g,白豆蔻10g,大腹皮10g,炒谷麦芽各30g,川黄连3g,枯黄芩6g,陈皮3g,姜竹茹6g,马齿苋30g,木通6g,车前草30g。1剂,嘱禁食。复诊:2003年4月15日,服上药后患儿腹泻已基本停止,因昨晚受凉又泻2次,便质稀有黏液,舌淡红苔厚,此时病危势已去,患儿兼有外感,于上方加芥花6g,高良姜1.5g,后随访,患儿于4月17日病愈。

(方源) 刘亮,张文平.王静安治疗婴幼儿泄泻重症浅识.中医药学刊,2004,22(6):985

遗尿——遗尿方(孙一民方)

(组成) 益智仁、茯神、女贞子、覆盆子、金樱子各6g,菟丝子、生龙骨、生牡蛎各9g,莲须3g,桑螵蛸6g,五味子3g,白果6g。

(用法) 水煎服。为10岁左右用量。

(功效主治) 养脑固肾,收涩止遗。用于遗尿。睡眠中不自觉排尿者。

(方解) 方中用益智仁养脑;女贞子益肾;茯神安神;覆盆子、菟丝子、金樱子、桑螵蛸、五味子固肾缩小便;龙骨、牡蛎、白果、莲须收敛固涩。上药合用有养脑固肾、收涩止遗之功效。

(按语) 由于小儿白日游玩过度疲劳或因精神受到刺激,引起膀胱括约肌的功能失调,以至睡中遗尿。上方养脑固肾,使脑健膀胱括约肌功能恢复正常,遗尿自愈。

(方源) 《临证医案医方》

小儿屏气发作——调神汤(王烈方)

(组成) 当归5g,远志5g,郁金5g,白芍5g,麦冬5g,百合5g,丹参5g。

(用法) 1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 用于小儿屏气发作。

(方解) 患儿每于哭喊之后气憋,属祖国医学厥证范畴,即现代医学之小儿屏气发作。婴幼儿发此病,多由七情内伤,气逆为病,以因怒而厥者为多。若所愿不遂,随即哭喊,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气上逆,或因火怒而气血并走于上等,以致阴阳不相顺接而发为厥证。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王老临证针对病因、病机,治以调神汤加减。方中郁金行气活血开郁,伍以当归、丹参以增强活血之效。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有养血、活血之效。白芍养血柔肝潜阳,远志安神开窍,麦冬、百合养阴安神,诸药合用,标本兼顾,调和气血阴阳,共奏“行肝气,开郁结,平冲降逆,养阴安神”之功,在临床中较多加减应用于小儿神志病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