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1257800000047

第47章 妇科病证(5)

第13章 妇科病证(2) (2)

溢乳闭经综合征——清肝下血方(蔡氏妇科方)

(组成) 当归9g,生地黄9g,白芍9g,川牛膝9g,生大黄4.5g,玄明粉4.5g(冲),川郁金9g,石菖蒲4.5g,生麦芽30g,穿山甲9g,鸡血藤12g。

(功效主治) 泄热回乳,活血通经。主治:溢乳闭经综合征,经闭不行或经行涩少,乳汁自溢或挤之可出,头晕烦躁,便艰口干,或体型渐胖。脉略弦。苔薄腻。

(方解) 本方以张子和玉烛散加减化裁。玉烛散是以四物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减而成,养血泻火,清胞络结热。方中去川芎香燥上窜之弊,加牛膝活血下行、通利下焦;穿山甲散血中之滞,通经络之闭;鸡血藤气清而香,补血和血,宣通经络;川郁金顺气开郁,活血调经;菖蒲能辛散肝而香舒脾,通脑髓而利九窍,除痰浊而宁心神;麦芽健脾下气,回乳消胀,具有调节泌乳素分泌的作用。全方养血活血,通脑利窍,顺气舒络,退乳行经。

(加减) 肝肾阴虚,去玄明粉,加女贞子9g,炙龟甲9g,制首乌9g。脾肾阳虚,去大黄、玄明粉,加紫石英12g,淫羊藿9g,鹿角霜9g。兼有痰满,加白芥子3g,法半夏6g,制胆南星4.5g。兼肝郁头痛,加白蒺藜9g,生石决明15g,菊花6g。兼血瘀腹痛,加莪术9g,红花4.5g,延胡索9g。兼气虚疲惫,加潞党参12g,炙黄芪12g。兼血虚眩晕,去玄明粉、大黄,加枸杞子9g,穞豆衣9g,龙眼肉9g。

(方源) 《蔡氏妇科经验选集》

月经先期——清肝调经方(蔡氏妇科方)

(组成) 生地黄12g,当归9g,地骨皮9g,牡丹皮6g,柴胡4.5g,制香附9g,黄芩4.5g,泽泻9g,白芍9g,白术6g,茯苓12g。

(功效主治) 疏肝清热,滋阴养血。主治:月经先期,或经前淋漓,乳胀,郁闷不欢。脉细弦,舌质偏红。

(方解) 方中柴胡、黄芩、牡丹皮疏肝清热为主,苦寒入内,下通血室,以清冲任蕴热;当归、白芍柔肝养血为佐,以敛肝木阳刚之气;香附为理气调经之圣药,气调则血和;泽泻清泄下焦之火,火熄则血宁;生地黄、地骨皮滋阴凉血,清其骨热则肾气自清,使热去而阴不伤,水盛而火自平;配白术、茯苓培本资源,扶土则抑木,以护胃气。全方正本清源,气顺血安,而经自调矣。

(加减) 阴虚烦热者,柴胡改银柴胡,加炙龟甲9g,炒知母6g,炒黄柏6g。肝郁头痛者,去柴胡,加白蒺藜9g,生石决明15g,怀牛膝9g。经期延长者。加煅牡蛎30g,墨旱莲15g。脘腹胀痛者。加广木香3g,青皮4.5g,陈皮4.5g,川楝子9g。经量偏多者,加焙白薇6g,黑芥穗9g,地榆炭12g。

(方源) 《蔡氏妇科经验选集》

月经不调——调经方(于述宗方)

(组成) 肉桂、木香、红花各3g,桃仁7粒,黄酒3两。

(用法) 共煎后送服大黄丸(醋制大黄丸:醋大黄15g,研细末,香油、醋适量,合成豌豆大丸即可)。

(功效主治) 凡妇女由气郁、气血不调、经络郁滞、瘀血内留而引起的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不孕等症,本方均适宜,血瘀引起的癥瘕积聚等也可运用本方。

(验案) 痛经并经前头痛 徐某,女,24岁。1960年3月18日诊。经前经期腹痛,头痛2年,逐渐加重,医院按痛经、神经性头痛治疗效果不显。刻诊:眼周色暗,精神抑郁,时太息,月经不调,经来量少、有瘀块,腹胀痛,经前头痛、经后痛减。脉沉涩,苔薄白。证属肝郁气滞,经行不畅。治宜疏肝解郁,活血调经止痛。先用醋制大黄丸合调经汤3剂,每日1剂,经前10日按法服药。药后腹痛肠鸣,泄下黏滞物甚多;后以逍遥丸加丹参、川芎、郁金、桃仁、红花,6剂调理而愈。

闭经 刘某,女,23岁。1963年10月28日诊。4年前正值经期与人纠纷,气恼后发生闭经,多处治疗不愈。刻诊:面色萎黄,形瘦,胸胁胀痛,四肢疼痛,小腹胀痛有块,舌质暗,脉沉弦。证属肝郁气滞,血瘀经闭,气血双亏。治宜疏肝解郁,化瘀通经,健脾益肾。先用醋制大黄丸合调经汤方6剂,泻下黏滞物甚多,经来量少,疼痛亦减。继以八珍汤合逍遥散方加减10余剂调理康复。

不孕 张某,女,24岁。1973年3月15日诊。痛经8年,婚后3年未孕,婚后痛经加重,月经不畅,经色紫黑如豆汁,经前脐下胀痛,脉弦滑,苔白。证属寒湿瘀滞。治宜活血化瘀,温脐化湿。先用醋制大黄丸合调经方。6剂后,痛经好转,后以白术、巴戟天、山药各15g,菟丝子、熟地黄各12g,白扁豆、莲子、茯苓、肉苁蓉、白果各10g,香附、郁金、当归、延胡索各9g。服6剂,2个月后已怀孕,后足月生一女婴。

(按语) 注意事项:服药后多有肠鸣腹痛之感,泻下黏滞物较多,少数病人有欲呕之感,皆无妨。血热经多,妊娠禁服。

(方源) 王勇.于述宗妇科用药经验点滴.四川中医,1991(8):41

月经不调——导痰顺气方(蔡氏妇科方)

(组成) 川芎4.5g,当归9g,制香附9g,川牛膝9g,石菖蒲4,5g,制胆南星4.5g,白芥子3g,法半夏4.5g,枳壳4.5g,白茯苓12g,焦白术9g,青皮4.5g,陈皮4.5g。

(功效主治) 化痰导滞,行血通经。主治:积痰下流胞门,闭塞不行,或肥人脂满,痰涎壅盛,月事不行。

(方解) 朱丹溪云:“经不行者,非无血也,为痰所凝而不行也。”庞安常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证治准绳》谓:“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方中白术燥痰湿而补脾元;枳壳泄痞闷而消积滞;二陈为治痰要药,化痰理气,运脾和胃,加胆南星、菖蒲祛痰宣壅,开窍通闭;加白芥子辛散利气,温通豁痰,兼搜皮里膜外之痰湿;用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润燥而不腻;加香附理气调经;加牛膝引血下行,通利冲任。使气行水行血亦行,痰饮既去,经脉已通,气血流畅,月事以下。

(加减) 气郁胸闷,加广木香3g,瓜蒌皮9g。血郁腹痛,加延胡索9g,丹参9g。血虚眩晕,加柏子仁9g,枸杞子9g,鸡血藤9g。纳谷不馨,加谷芽12g,麦芽12g,焦六曲9g。肝郁乳胀,加柴胡4.5g,广郁金9g,穿山甲9g。面热升火,加炒知母6g,炒黄柏6g,左牡蛎30g。烦躁易怒,加淮小麦15g,川黄芩4.5g,生甘草4.5g。

(方源) 《蔡氏妇科经验选集》

月经不调——安冲调经汤(刘奉五方)

(组成) 山药15g,白术9g,炙甘草6g,石莲白术9g,川续断白术9g,熟地黄12g,椿根白皮9g,生牡蛎30g,海螵蛸12g。

(功效主治) 平补脾肾,调经固冲。主治:脾肾不足,挟有虚热所引起的月经先期、月经频至,或轻度子宫出血。

(方解) 月经先期,月经频至、轻度子宫出血均有虚实之分。对于虚证一般多用参、芪补脾;桂、附、鹿茸、鹿角补肾,这些仅适用于纯虚证类。刘老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很多病人属于虚中挟实。特别是女青年月经初潮之际,脾肾不足,而阳气初升,虚象之中往往挟有热象,表现为脉细,面色萎黄,疲乏倦怠,四肢无力,而月经色黑有块。若妄用参、芪、桂、附之属,则热益内炽,月经更加提前,血量反而增多,若见有热而过用苦寒芩、连之类,则伤正而脾肾更虚,在这种既不能过于温补,又不能苦寒直折的矛盾情况下,摸索出平补脾肾、调经固冲的经验方药。本方主要由补脾、补肾、清热固涩3个药组而组成。

其中山药、白术、炙甘草补脾;川续断、熟地黄补肾;石莲、椿根白皮、生牡蛎、海螵蛸清热固涩。平补脾肾,补而不燥,清热固涩又不伤正,是本方的主要特点。在补脾肾药中不用参、芪,而以山药为主,取其味甘入脾,液浓益肾,性平可以常服。川续断苦微温,既能补肾,又为治崩漏带下之要药。清热药中选用石莲,系莲子坠入泥土中多年后出土之品,性苦偏寒,既能清热又有健脾补肾之功;椿根白皮性寒凉血止血又有固涩之效。在固涩药中重用牡蛎,既能育阴清热而又能收涩止血,若血量较多则用煅牡蛎,血量少或无血时则用生牡蛎。总之,本方平补脾肾,脾气充则能统血,肾气足则能闭藏,清热收涩,清补兼施,标本兼顾,气血调和而经水自安,所以定名为安冲调经汤。

(方源) 《刘奉五妇科经验》

月经不调——加减桃红四物汤(张学文方)

(组成) 生地黄12g,川芎8g,赤芍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8g,丹参15g,益母草15g,三七3g(冲),阿胶10g(烊化)。

(用法) 清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养血活血,调经止血。主治:妇女月经提前,量多,色紫质黏稠或有血块,腹痛腹胀者;各种疑难疾患属血热血瘀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