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1257700000054

第54章 坐骨神经痛

(六)坐骨神经痛

朱师认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病机多系寒湿瘀作祟,遂将仲师乌头桂枝汤与甘草附子汤合方,化裁出"寒瘀湿痹汤":生川乌10克,桂枝、炒白术各30克,生白芍50克,生甘草15克,干姜10克,白酒250克,酒水各半浸泡2小时后,再加适量水煎1小时,内服。另以生马钱子薄片30克,生草乌片30克,共煎1小时,取汁400ml,加陈醋100ml混合,用药棉蘸擦患处,日3次,1剂用5~7天。此方用大剂白芍取其补中能泻、收中能散、柔中能疏、敛中能利之功,故凡坚积、血痹、二便不利、筋脉挛急疼痛皆可效也。现代药理亦验证了白芍对不同部位的平滑肌确有明显的解痉作用,证实了仲景用其缓痉挛、通经络的正确。另方以酒水同煎,既使药物有效成分易溶,又可借酒的辛热走窜,更助药效发挥。另此方服后,有人会出现"如醉状",仅舌麻者较轻,休息1小时可好;如全身麻木并头昏较重者,虽《尚书·说命》言:"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而《发挥》作者邱志济也认为"生川乌剂量10克绝对安全",但为稳妥计,定要密切观察,并做好乌头碱中毒的抢救准备。

另对失治或误治致肝肾虚损,不能荣养经络,现寒热虚实夹杂者,朱师则喜投宗张锡纯治肝虚腿痛的"曲直汤"化裁出的"加减曲直汤"(制山茱萸、生地黄、生白芍、鸡血藤各30克,黄芪20克,威灵仙、生甘草各15克,知母、当归、乳香各10克,制附子、肉桂各9克),即使热象较显,并不畏温,仍用附、桂,仅须略减其量耳。此方重用山茱萸,乃因张氏云其"得木气最厚,酸性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条达故也。”《神农本草经》谓主寒湿痹,诸家本草多谓其能通利九窍,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通利气血可知。其若与润燥滋肾、清肺降火的知母合成"对药",可使阳自化,阴气行,慢性痹证的酸痛诸症,常迎刃而解。

案6

葛女,53岁,农民。2000年2月6日初诊。右侧臂部及下肢疼痛1年,行走不利,间歇性跛行,局部肌肉酸痛。腰部CT正常。经西医诊为梨状肌综合征,建议中医治疗。舌正红,苔薄白,脉小弦。此寒湿凝于经脉,筋经痹阻不利之咎,治宜祛寒湿,通络脉,利筋经:伸筋草、鸡血藤、威灵仙、炒延胡索各30克,宣木瓜、生白芍各15克,乌梢蛇、地龙、炙蜂房、土鳖虫、全当归、桂枝、制川乌各10克,甘草6克。14剂。痹痛宁胶囊0.3克×210粒,每服5粒,每日3次饭后服。

2月20日二诊:诸症减轻,效不更方。上方14剂。痹痛宁胶囊0.3克×210粒,每服5粒,每日3次,饭后服。随访已愈。

评述: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吴震西认为本病以风寒型为最多,除可用《金匮》乌头汤外,还可用阳和汤,认为对神经根性的坐骨神经痛兼见肾虚者颇效。对有跌仆损伤史或因腰椎病变致坐骨神经痛,他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彭坚教授均主张用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加虫类药;而遇肝肾气血不足的老弱或久病患者,两人均主张用独活寄生汤。另因突然闪挫致剧烈腰痛(即俗称"闪了腰""榨了腰")影响坐骨神经者,彭坚倡用《局方》复元通气散(延胡索15克,牵牛子、广木香、炙甘草各10克,穿山甲、小茴香、陈皮各5克)(参见彭坚所著《我是铁杆中医》)。另有不少药酒及外治法治此症效亦佳。如吴震西用斑蝥、白芥子等份为末,敷环跳穴,待起泡后,以消毒针刺破、黄水流尽,其痛遂缓,名之为发泡膏。

(七)硬皮病

朱师认为本病应归属于中医虚损范畴,并参阅明代张景岳的温阳理论,经数十载临证创拟出培补肾阳为主、益气健脾为辅、活血散结为佐的治疗大法,对风毒湿热蕴于营分、血滞不畅之弥漫性硬皮病用药有独到之处。朱师辨证分型论治中标本兼顾,虚实同治,故能疗效卓著。

案7

蔡女,34岁,农民。两手指苍白、色紫,交替发作1年。今年入冬后两手指僵硬、冷痛麻木,膝、踝关节疼痛肿胀,面部表情呆板,皮纹消失,夜寐咳嗽,曾在外院治疗,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服消炎止痛药后疼痛稍缓,但面部皮肤僵硬,紧绷感进行性加重,手指苍白,遇冷后紫暗,前来诊治。根据面部表情淡漠,触摸皮肤无弹性、僵硬,鹰鼻,又有雷诺现象。经各项检查,诊为硬皮病。朱师于补益气血、散寒化瘀、蠲痹通络的中药基础上加服益肾蠲痹丸,另又特加蕲蛇末4克分吞。药后初曾疼痛加重,1周后疼痛开始缓解,余无不适。1个月后面部皮肤显见松软、红润,两手指僵硬疼痛亦消,唯双膝关节仍痛,续服药巩固之。

原按:在本案中朱师除在辨证与辨病的基础上已用露蜂房、土鳖虫、乌梢蛇等虫类药入汤剂,突出的是在方中另用蕲蛇末分吞,使顽疾得以瘥解。蕲蛇又名白花蛇,朱师谓其能外达皮肤,内通经络,而透骨搜风之力尤强,被称为截风要药,凡疠风顽痹,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惊痫抽掣,隐疹瘙痒,症势深痼,而风毒壅于血分者,朱师均以其为主药,屡屡获效。因为蛇类含有动物异体蛋白质,对机体具有补益调整的特殊作用。还具有促进营养神经的磷质产生之功,对控制因神经系统引起的拘挛、抽搐、麻木有缓和作用,对促使失调的神经恢复有良好作用。此外,蛇类制剂还能促进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从而具有抗炎、消肿、止痛作用,且无激素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毒蛇,效果更为显著。

评述:本案因限于篇幅,原作者朱建平并未将朱师所用药物列出,学者不妨根据"补益气血、散寒化瘀、蠲痹通络"的治法“以法测方”。但由按语中可知,虫类药绝不会少用。尤其是蛇药,可能不止一种。另多数虫药因含动物异体蛋白,故味较腥秽,故一方中如用虫药过多,应酌参芳化助运之品。

(八)骨质增生症

本病的病机可概括为正虚与邪实两个方面。正虚乃气血不足,筋骨失养,此为发病之根本;邪实是在正虚的基础上,产生痰、瘀,或感受风寒湿热,以致风寒湿热与痰瘀阻于经络,此为病之标。朱师因以治风湿性疾病而名冠海内外,故对此病的辨治亦能渊源精湛,应付裕如。

案8

王女,47岁。1971年4月开始腰痛,逐步增剧,脊柱渐趋弯曲,头向前倾,不能直立,呈严重驼背状,且掣及两腿疼痛,行走不利。叠经中西药、针灸、理疗治疗未效,于1972年8月30日至南通医学院附院诊治。经X线腰椎正侧位摄片:腰椎4~5椎轻度增生、腰椎5椎下缘许氏结节,诊为增生性脊柱炎。曾多方求医年余,并常服止痛片,仍不能劳动。且因行走不便,难以继续外出求诊,1973年3月15日由其友携X线片及病历求诊于朱师,朱师诊为"顽痹",以其病邪已入经隧骨骱,骨节蹉跎,非虫蚁搜剔难效。因久病正虚,不耐大剂攻伐,加之经济困难,拟益肾蠲痹丸守服之,处方:熟地黄、当归、淫羊藿、仙茅、炙蜂房、炙乌梢蛇、炙僵蚕、鹿衔草、骨碎补各150克,炙蜣螂虫、炙土鳖虫各100克,生甘草50克,炙全蝎、炙蜈蚣各40克,上药共为细末,用豨莶草、鸡血藤、寻骨风各200克,煎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早晚各服8克。

复诊:75天后,告知腰痛大减、寐安,行走较前灵活,腰椎弯驼亦稍好转,苔薄质淡红,脉细弦。效不更方,原方续服1料,腰痛消失。并能直立行走,能从事一般轻活,惟觉口燥而干、舌质红、脉细弦,有伤阴之征,上方去仙茅,加生地黄、生白芍、川石斛各150克,如法制丸守服,以巩固疗效。

原按:增生性脊柱炎致严重驼背,当是外邪深入经隧骨骱,属中医“顽痹”范畴。如以经络辨证,其腰痛与督脉关系最为密切,盖督脉功可总督诸阳,沟通阴阳,统摄诸经,其失约则阴阳失衡,诸经统摄失灵,病邪深入经隧、骨骱,如油入面、非虫蚁难效。《内经》早就提出"肾主骨"。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明言痹证病因:"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因此朱师治顽痹之"益肾蠲痹丸"着重以蠲痹通络与益肾壮督并进,标本同治,收效较速。但风药多燥,易伤津耗液,故三诊现口燥咽干,舌转红苔糙,脉弦细,朱师随证加用滋养阴津之品,而获大效。

评述:本病因属于一种慢性骨关节退行性病变,故多见于老年人,中医多责之于肝肾精血虚馁。长春名老中医刘柏龄对本病研究有素,研制出骨质增生丸:熟地黄30斤,干燥后研净末21斤;肉苁蓉20斤,干燥后研净末17斤;另以鹿衔草、骨碎补、淫羊藿、鸡血藤各20斤,莱菔子10斤,放入浓缩大缸,禁用铁锅,浓缩成流浸膏,再加炼蜜3斤,与熟地黄、肉苁蓉粉末为丸。因效颇佳,一时曾引起较大轰动,使该方被多部相关书籍及教材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