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医案选
1257100000011

第11章 (11)

(11)

按:面颊为阳明之分野,前人有“面病者属胃”之说。盖手足六阳之经虽皆上至头,而足阳明胃之脉起于鼻,交中,入齿挟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维络于面部。故凡火热之邪上乘,阳明脉气失宣,皆能导致面痛。临床所见面痛患者以老人为多,尤以阴虚火旺者为最。然亦有丁壮之年,将息失宜,阳明郁火上炎,或则多食炙炮厚味,生痰化火,均能导致面痛。本例患者劳累后发病,大便溏薄,脉濡缓,舌胖苔白腻,是一派脾虚湿困之象,惟脉小弦而舌质见红,乃系虚火内郁之候。

盖阳气者烦劳则张,患者为脑力劳动者,心神过劳,则心火炽张,引动肝阳,挟湿浊上侵阳明之脉,是故患者面痛每因午后疲劳虚阳浮动时发作。陆师辨证审因,妙在化裁,清肝泻热以治标,化浊和络以治本,标本兼顾,故能效为桴鼓。至于用穴及手法,陆师取右风池、太阳、迎香、颊车,配左合谷以宣通阳明壅滞之经气而住痛移疼,手法用捻转泻法。阴陵泉乃脾经之合水穴,配足三里(胃经之合土穴),泻水补土,健运中洲而渗利水湿;加中脘穴补之,同是健运化湿之意;兼泻行间(肝经荥火穴)以平肝潜阳:均用提插补泻,此皆治本之法。陆师认为,面痛之疾,治标固然需要,但若不顾病本,单治其标,虽也能奏效于一时,然则愈而复发,临诊者务须注意。

二十三、咽痛(1例)

(病例) 姜某,女,20岁。

初诊:陡病咽喉肿胀作痛,吞咽不利,咳呛不畅,舌红少苔,脉弦紧。风热肺闭之证,治以清热宣肺。

处方:少商刺,尺泽-,侠白-,天府-,合谷-,丰隆-,均双。

手法:少商,点刺出血;尺泽,赤凤迎源法;合谷-,丰隆-,提插,不留针。

二诊:初诊针后约半小时,咽喉肿胀疼痛均已消失,吞咽无阻,咳呛大减,舌淡红苔少白滑,脉浮。再以宣肺化痰为治。

处方:少商刺,列缺-,合谷-,丰隆-,均双。

手法:少商,点刺出血;列缺、合谷、丰隆,提插,不留针。

按:咽喉肿胀作疼,中医概称为喉痹,意指咽喉闭塞不通。临床所见多为外感风寒,热积肺胃,上蒸咽喉而致。也有真阴不足,相火上攻,或肾阳不足,无根之火上浮咽喉而成,但发病不如前者为急。治疗重在分辨病因,热者清之,虚者补之,虚阳上浮者引而归之。此为陆师常用治喉痹之大法。本例患者为风热壅闭肺胃,故取少商出血,以泄风热之邪;泻尺泽、侠白、天府,以清肺经风热;泻合谷、丰隆,泻阳明之热,赤风迎源,为泻血行血之法,陆师用尺泽穴,以伸“实泻其子”之意。故二诊而病愈。如为阴虚火旺,则须兼取足少阴穴滋阴以降火,如复溜、大钟、照海之类;虚阳上浮者,可灸关元、气海,以引火归原。

二十四、面瘫(3例)

(病例一) 叶某,女,32岁。

左侧口僻,筋惕肉,病起2天,脉象虚弦,舌红而干。此乃阴虚火旺、肝风鸱张所致。治宜养阴祛风。

处方:风池(左)-,地仓(左)-,口禾髎(左)-,合谷(右)-,行间(双)-,太溪(双)+。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

中药:天麻9克,钩藤9克,生石决明12克(先入),牛膝9克,杜仲9克,桑寄生15克,首乌藤12克,麦冬9克,石斛9克。

七诊而痊愈。

(病例二) 王某,男,60岁。

肝肾两亏,风阳内动,突觉面部麻木,口僻向左,脉象弦硬,乃类中风之先兆。急则治其标,宜祛风和络为先。

处方:地仓(右)-,颊车(右)-,大迎(右)-,口禾髎(右)-,百会-,丰隆(双)-,太冲(双)-,三阴交(双)+。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

每日1次,六诊后间日1次,八诊而痊。

按:以上两例患者,皆风阳窜入阳明颊筋,亦乃类中风之属。陆师为取地仓、口禾髎、颊车、大迎等穴以疏通颊部经筋,泻风池、行间、太冲以泄风阳,泻丰隆以降痰火,补三阴交、太溪以滋阴潜阳,“病例一”更配养阴祛风之剂,故皆收显效。

(病例三) 张某,女,41岁。

病左侧口眼斜,时延半载,穷极其治,毫无寸功,前来针灸治疗。按脉浮缓,舌苔如常,乃风邪入中阳明经筋所致。治拟宣通。

处方:攒竹(左)-,晴明(左)-,四白(左)-,丝竹空(左)-,瞳子髎(左)-,地仓(左)-,口禾髎(左)-,承浆(左)-,合谷(右)-。

手法:捻转泻法。

针治6次,病候有减,半载后,始得显效。

(讨论) 面瘫,古代文献称口眼斜,或称口僻,病因在于风邪袭入面颊部经筋而致。古代医家偏执于外风立说,陆师则提出“肝肾不足”“风阳上扰”的内因致病说,完善了对面瘫针灸治疗的方法。总结为:第一,古人治疗面瘫的经验用穴以面部手足三阳经为多;第二,面部以足阳明之经筋分布最广,所以取穴以手足阳明为主。认为这是治疗面瘫的选穴两大原则。至于治疗方法,古代医家多有用灸法的。但陆师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不宜多灸,以针刺为好。其治疗面瘫的常用穴位以颊车、地仓、下关、四白、风池、丝竹空、阳白、合谷等八穴为主,迎香、口禾髎、瞳子髎、听会、上关、翳风、攒竹、颧髎、承浆等九穴为辅。每次轮流使用7或8穴,其中颊车、地仓、合谷三穴为必取之穴。

地仓应沿皮透向颊车,针入1.5~2寸,手法以捻转提插补泻为主。青壮年应行泻法,年老体弱者当先泻后补,手法后留针10~15分钟。陆师在针刺治疗面瘫过程中,还分别使用以下三种辅助方法:其一为温针,但肝阳偏亢者忌用。其二为拔罐,可在颊车、下关、颧髎、四白、风池等穴处吸拔小火罐1或2个。其三为外敷,有二方:①生白附子30克,冰片6克,共研末,以面糊作饼,敷下关、颧髎(病侧),每天1次,每次8小时,可连用3天。②麝香6克,蓖麻子50粒(去壳),捣烂作饼,贴翳风穴上(病侧),外用热水袋烘熨。每日4~5次,每次约10分钟。上述三种辅助方法,常随症选用。一般病例每天治疗1次。连治6次后,改为隔日1次。针刺治疗面瘫,疗效甚为显著。

二十五、瘿气(1例)

(病例) 胡某,女,23岁。

患瘿气已七八年。1959年在上海某医院治疗2个多月未效,后来经常吃含碘的海带、紫菜等副食品,效果亦不显著。颈项浸肿,心情容易激动,烦躁不宁,皮肤灼热,多汗,胃纳亢进,易感疲劳,胸闷不舒,呼吸急促,时有心悸,脉细弦,苔薄滑。证系肝失疏泄,气血郁滞,痰气相结,经络阻塞,搏于颈下。治拟疏通经气。

处方:昆仑(双)-,人迎(点刺)。

手法:昆仑用双侧,捻转补泻。令患者仰卧,伸下足,医者立于患者对面,双侧同时捻转,得气后,大指向后搓几下,反复操作8次。

第1次针刺时,即感颈项轻松,针后昆仑穴颇觉沉重,次日颈项漫肿略小。第2次再针昆仑,手法同前。翌日颈项已基本好转,虽工作紧张,亦不感觉劳累。

按:瘿气,中医学亦称影袋,其皮宽肉不变,总由痰气相结而成。随其症状有石瘿(坚硬不移)、肉瘿(肉色不变)、筋瘿(筋脉露结)、血瘿(赤脉交结)、气瘿(随气消长)等之分。本例患者,似属筋肉之瘿病,盖痰气瘀结于足太阳、阳明之筋分而致。以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另一支者,出缺盆斜上出于)、足阳明之筋(上颈,上挟口)皆经过颈部,故陆老独取此二经。用昆仑施捻转泻法,疏通太阳之经气;取人迎点刺,以决阳明壅滞之气血。二诊而症情好转,疗效令人满意。

二十六、麻风(5例)

(病例一) 徐某,女。

病麻风,眉毛先脱,四肢不仁,痒麻相兼,犹如虫行,脉缓涩。此毒在肺也。

针灸处方:中府(双)-,天府(双)-,云门(双)-,刺3分深去毒血;孔最(双)-,太渊(双)-,刺4分深去毒血;臂臑(双)-,手三里(双)-,温溜(双)-,偏历(双)-,刺4分深去毒血。

中药:表汗灵丹,每次6分,热酒调下,被覆取汗,3日服1次,3服止。

表汗灵丹方:川当归18克(酒洗切片焙),麻黄18克(去节研碎焙),番木鳖9克(小浸去毛,黑枣包,新瓦上焙,烟尽为度,连枣研入)。上药研匀,针刺后尽去毒血,患者渐觉轻爽,而犹未尽瘥,再与表汗灵丹。汗出遍身,自觉皮肤知觉逐渐恢复,经治数旬而愈。

陆师按:毒在肺,易治,以其症根尚浅,可汗可泄而已。肺与大肠相表里,刺肺不足,兼刺大肠,以泄表里毒风。方以番木鳖为君,专解邪毒,治邪风,通经络,和以当归养阴活血,佐以麻黄疏表发汗,故可治肺经之风毒。

(病例二) 顾某,女。

病麻风,四肢麻木,肌肤不仁,左目先损,不能视物。脉之寸部细涩,此毒在心也。

针灸处方:青灵(双)-,少海(双)-,灵道(双)-,神门(双)-,出恶血。

中药:疠风神丹,每次3钱,每日早、晚2次白滚汤送下,从口碎,用米泔调儿茶末1匙。

疠风神丹方:蕲蛇15克(酒润去鳞骨),轻粉12克,儿茶6克,血竭6克,没药3克,朱砂3克(水飞),麝香0.5克,冰片0.6克。上药共研细末,炒黄打糊为丸,芥子大。

针刺后,麻木减轻。治疗3个月,左目复明,右目亦较清晰,更与疠风神丹,服完2料,得以收功。

陆师按:本方以蕲蛇为君,搜风索毒;轻粉、儿茶、血竭、没药以行血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矣;麝香、冰片透窜搜邪,无所不达;朱砂辟秽而除恶,护其神明,镇其心神。此行血中之毒,确有神效。眉脱轻者1料,重者3料,百日后可望眉发复生。

(病例三) 李某,女。

病麻风,肌肤麻木不仁,渐至手指脱落,此病在筋也。

针灸处方:①刺四肢皮黑处,出恶血。②期门(双)-,章门(双)-,阴廉(双)-,五里(双)-,阴包(双)-,膝关(双)-,中都(双)-,中封(双)-,太冲(双)-,行间(双)-,大敦(双)-,出恶血。

2. 中药:筋风丸,早、晚各服9克,温酒送下。

筋风丸方:牛膝30克,秦艽30克,木瓜30克,晚蚕沙30克,五加皮30克,防风30克,白蒺藜30克,胡麻30克,明天麻30克,虎骨酥30克(代),炙防己30克,川贝母30克,橘红30克,红花30克,苦参30克,白藓皮30克,羌活15克,苍术15克,薄荷15克,麻黄15克,黄芩15克,川乌15克(炮),白芷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上药研细末,酒发为丸,绿豆大。

经针治30余次,溃烂处渐敛,肌肤渐仁,更与筋风丸收功。

陆师按:肝主筋,筋受毒,当泄肝经之毒。丸药方以牛膝为君,能引药入筋也;秦艽、五加皮、防风、独活、蒺藜、天麻、防己、白藓皮、羌活、薄荷、麻黄、川乌以疏风搜邪;胡麻以润燥:虎骨(代)以健筋骨;红花、乳香、没药活血行瘀;苍术、陈皮化湿辟秽;苦参、黄芩清利湿热,更能监制川乌之燥,寒热互用,能收祛风搜湿之功;晚蚕沙辟恶破结,以解恶风凝滞。

(病例四) 汪某,男。

病麻风,初则肌肤不仁,肢体麻木,后上肢溃烂,流黑水,鼻柱骨坏。蓄毒入肾经,损及骨骼也。

针灸处方:①于未溃烂处,以针刺出恶血。②阴谷(双)-,筑宾(双)-,交信(双)-,复溜(双)-,太溪(双)-,然谷(双)-,照海(双)-,涌泉(双)-,出恶血。

中药:以导风汤洗患处。内服追骨风丹,每天24克,热酒调服。

导风汤方:防风、当归、川芎、荆芥、薄荷、白芍、连翘、白术、明天麻、胡麻子、栀子、黄芩、麻黄、石菖蒲、僵蚕、蝉蜕、苦参、大黄、滑石、甘草各30克。煎汤洗之。

追骨风丹方:川乌12克,草乌12克(切片炒黄,趁热下火硝120克,急炒至硝化尽停冷),白芷12克。共捣细末,每服24克,热酒调服。

治疗3个月余,诸恙俱减。

陆师按:毒在骨者,最为难治。追风骨丹,药仅3味。川乌、草乌入骨搜风,破邪毒,行死肌,除冷而消积;益以火硝,祛除沉寒;助以白芷,疏风泄邪,功益显矣。

(病例五) 郁某,男,40岁。

肌肤麻木,四肢不遂,无名指及食指脱落,此为麻风。指脱者筋死,溃烂者血死,麻木不仁者皮死,麻风三死症已具,病属重危,然医乃仁术,虽重症亦不可轻弃,悉心治之毋怠,以观后效。

针灸处方:太渊(双)—,孔最(双)—,神门(双)—,少海(双)—,太冲(双)-,行间(双)-。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留针10分钟。

中药:漆雄丸,每次五六十丸,渐加至七八十丸,1日2次,醇黄酒送下。

漆雄丸方:严生漆500克,漆蟹10只(爪全者,麻丝扎定,用竹片打碎壳),醇黄酒500克,共入瓶内封固,重汤煮三炷香,取起,用夏布滤去渣待用。

明雄黄120克(另研),明天麻120克,草胡麻120克,真羌活120克,川独活120克,豨莶草120克,苍耳子120克(炒,去刺),小穿山甲1对(首尾全用,剥下片子,黄沙衬,炒为末),蕲蛇1条(酒炙),苦参240克。上药磨末,和前漆酒,加米糊为丸,桐子大。

治疗1年余,麻木除,溃烂瘥,指脱处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