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49

第49章 寿元脉

第三节 寿元脉

寿元脉,又称寿脉或生死脉。主要是探查人体脏腑气血亏盈及生死寿夭的一种脉法。在民间犹为盛行。如“两动一止三四日”;“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十不止身无病,四十一止四年定”等,这些在民间,是医家的独门秘笈,一般不肯轻易示人。综观古今名医贤哲,都通晓“天地人”三才之说,能“决死生之分”(《素问脉要精微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素问举痛论》)。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但还没有达到能推测病者死期的地步,然而,脉学在几千年以前就有这个特殊的独到之处,与周易一样神奇,一样的令人不可思议。

大凡诊察人体寿脉,必在平旦时诊脉,且受诊者还未起床、未进饮食、未活动,除了诊察左右手寸关尺外,还要诊察人迎、气口、冲阳、太溪脉,方可判断。一般的讲正常的脉象要准随时令,而且还要符合三才四维理论。五十动(五十至为一轮)而偶一止,隔四轮再偶尔一止,是正常现象,正如周易所讲的“大(大,通“太”)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这个还与历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呼一吸脉来四至,偶尔一息五至,是闰以太息,凡十九息必有七息稍长,脉来一息五至,此也为常。春季脉常弦,寸部浮取见弦,关部中取见弦,尺部沉取见弦,这也属正常。老年人脉常微弱,年轻人脉常洪数,脑力劳动者脉细而清,体力劳动者脉沉而浊,乃其常也。那么,异常之处就可以类推了。

(诗曰)心肾二宫旺主吉,衰则不利绝归西;老人之脉细微度,弱则连绵未定期;只怕肾脉来洪大,命归黄泉死无疑;平人无脉胃气衰,不病而死在此记。

(释义)心肾二宫,实际上是指左寸脉与两尺脉,若旺则吉,为正常,若衰,则不利,有灾殃,若绝,则无救也。但这也是相对的,倘若是老人,脉象应该细微软弱,只要不出现代脉,则不可以言其死期,倘若老人双尺脉来洪大,乃为残阳复明之象,亦为不吉;若正常人、少年人,突然六部无脉,就是没有出现病变,也会出现暴死证,这与扁鹊望齐侯之色相似也。

(诗曰)小儿之病脉弦刚,濡滞连绵定不亡;只恐弱伤频频止,魂归黄泉主体乡;久病脉大形先伤,暴病脉小有灾殃;脉症相反回光照,人死脉当还原状。

(释义)小儿之病脉,大多见兼有弦刚、濡滞连绵,这是病态,并非死证。若是脉来散乱无伦且弱而无力,几近于无,这些就应该引起高度警惕了。

久病应该脉小,若脉大,是形先伤,不利;暴病应该脉大,若脉小,是气机阻碍,亦不利。久病脉大者,可服用独参汤、生脉散,暴病脉小者,可服用木香、半夏之类豁痰顺气,若服药后脉象仍无变化,法当难治。

出现脉症相反,应该仔细分辨,辨其真伪,若出现汗出如珠,伴随与病态中相反的症状,是为回光返照,是将死之证,而此时脉象亦有平素未病之象,这正是古所谓“人死脉还原”的征兆。

(诗曰)春得秋脉定知死,死在庚申辛酉里;夏得冬脉亦如然,壬子癸亥为期雨;严冬证得四季脉,死在戊己与辰戌;秋得夏脉亦同前,为缘丙丁刑克忌;季月季夏得春脉,期在甲寅病应极;若逢乙卯亦非良,五行鬼贼莫相须。

(释义)春得秋脉,并非春季得秋季时令脉,而是春季得肝部(左关)出现浮取无根萧索、毫不柔和,为秋令真脏之气先泄。肝为春木,本当生发,而得秋之真脏脉,为金之伐木,木在春季无妨,但草木华叶,皆秋而落,秋令金旺,木必死矣。这与周易中讲的“旺相休囚死”十分相近。

所谓庚申、辛酉,是指秋季。因秋令属金,庚辛属金,申酉亦属金,而申酉又指农历七八月,也值秋季。这与下面的壬子、癸亥,戊己、辰戌,丙丁,甲寅、乙卯同义也,亦为时令代称。

夏得冬脉,是指心部(左寸)脉来沉弱无力,有鱼翔虾游的感觉,且不柔和,为冬季真脏之气先泄,至冬令水旺而必死。

冬季若肾部(两尺)脉来一息四至,不柔和,如雀之啄,为四季之令真脏气泄,至三六九腊月必死。

秋季若肺部(右寸)脉来浮洪搏指,指力极强,但不柔和,有如弹石之感,为夏令真脏之气先泄,至夏必死。

四季之末,脾脉(右关)脉来弦刚而紧,来如切绳,或脉来如拉锯状,去如解索,且不柔和,为春令真脏之气先泄,至春必死。

这些都是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推衍的,其精确度较高,在民间特别盛行。

对于民间的,我们不能因为其有一点错误,就认为一无是处,也不能因其有一些正确,就认为万无一失,要批判性地继承,借鉴性地创新。

(诗曰)指下如汤沸涌时,旦占夕死定无疑;尾掉摇摇头不动,鱼翔肾绝亦如期;命脉绝来如弹石,去疾来迟势辟辟;亡阳无气久空虚,胃气分明屋漏滴;散乱还同鲜索形,髓竭骨枯两尺遇。

(释义)脉来指下如汤液沸腾之象,毫无根蒂。出现这种脉象,则知元阳元阴已耗尽,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若脉来只有尺部在蠕动,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感觉,又如鱼翔尾动的感觉,这是肾气将绝的表现,为先天滋始之气先衰,朝发暮死,暮发朝死。若脉来势如弹石般的坚硬,去势匆匆,呈现来疾去迟的征象,这是命门相火气绝的表现。若脉来如屋漏水,时有时无,又如雀之啄食,时而连连,时而无无,这是胃气空虚,阳气衰亡的表现。若脉来散乱无伦,犹如绳索解散,这是骨枯髓竭的表现,这种脉象常在两尺见到。

(诗曰)银游状若蛤蟆游,魂去行尸定生忧。雀啄连连来数急,脾已无气定难留。欲知心绝并营绝,如刀厌刃细推求。更有肺枯并胃乏,如麻戚促至无休。指下浑然如转豆,三关无气水漂流。

(释义)若脉来时而静中一跃,时而伏匿不出,状如蛤蟆游于池中,为魂先死,纵然无重病,亦不能长久。若脉来如鸟之啄食,时而数急,时而停歇,是脾已无气,即使没有卧床,亦难能持久。若脉来如手指摸到刀锋的感觉,细而如刺,这是心气心血已绝的征象。若脉来如麻豆躁急转动,毫不柔和,轻虚而涩,又如豆浮水中,无止浪迹,则是肺胃气绝之征象。

(诗曰)五十偶止身无病,大衍之数乃合经。四十五动而一止,其后五载恐殒命。四十一止及四年,三十一止三年定。二十一止为二年,一十一止一年认。五动一止半载事,此为代脉遗龟镜。两动一止三四日,短期便可决死生。

(释义)脉象一般在搏动五十次后,出现偶然歇止,且歇止后又正常的搏动,不属于病态,这是正常的代偿。一般来讲,脉象搏动五十次,称为一轮。一般脉象搏动六轮出现两三次歇止,也应视为正常生理现象。这与天文学中关于一年的时间为365°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在历法中就出现了闰年或闰月的理论。周易中讲“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是同一原理。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就是天地十数中所藏双数之和,既“天一:一单,地二:一双, 天三:一单一双,地四:二双, 天五:一单二双,地六:三双,天七:一单三双; 地八:四双;天九:一单四双;地十:五双。 天数共计五单十双,合二十有五,地数共计十五双,合三十。天数中的十双与地数中的十五双合二十五双(五十)”,即易传中“大衍之数五十”的来历。所谓“其用四十九”来源于商周历法,即用“大衍之数五十”个朔望月,编制四个历法年,只能组合出四十九个整天数月,用于编制历法。这一法则与脉搏的搏动极其相似,也有大衍之数的代偿。

若脉搏搏动四十五次而歇止一次,一般为肾脏真气先泄,其后五年之内必死;搏动四十次而歇止一次,为肝脏真气已泄,其后四年之内必死;搏动三十次而歇止一次,为脾脏真气已泄,其后三年之内必死;搏动二十次而歇止一次,为心脏真气先泄,其后两年之内必死;搏动十次而歇止一次,为肺脏真气已泄,其后一年之内必死;搏动五次而歇止一次,为五脏真气先泄,可以决短期了,一般半年之内必有大恙,与“春得秋脉,死在金日”有类似之处,若脉搏搏动2~3次就歇止,定是三四日之内之事,必有凶险。

当然,这些在现代社会中,其亦有不妥之处,比如真脏气泄,如果有条件可以作器官(脏腑)移植,可以延缓死亡,在预测上就不是百无失一了。对待这些文化,我们不能盲目皈依,也不能盲目否定,应该有所批判的兼收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