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48

第48章 江湖脉

第二节 江湖脉

在民间,有很多游医穿梭于大街小巷,托刀圭以糊口,其中诊脉治病,往往灵验非凡。民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应该大力发掘,但其间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保留其原有的状态,不妄加增删。不因其有偶尔灵验而认为其百不失一,亦不以为偶尔没有得到临床经验就认为其一无是处。施国祁注《元遗山诗集笺注卷十四论诗三首之三》,诗曰:“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古人大抵都有点保守思想,便有“秘而不传”、“传男不传女”等思想。作为学术思想,不应该“吾家有女初长成”之后,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倘若“天生丽质难自弃”,必亦可有“一朝选在君王侧”的机会。笔者赞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张辉博士的说法:“古人云:‘鸳鸯绣罢从君看,莫将金针度与人’。中华绝技要想延续其生命力,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绝技练成从君看,要将金针度与人’”!余出生民间,尤爱民间奇方异术,寻求先生数十人,得其秘传佛点头脉诀(又称江湖脉诀),献于此,以飧读者。

(诗曰)腰腿疼痛浮尺寸,沉细浑身骨节疼;脾胃无力食不进,关脉浮数胃膈膨。尺浮无力梦香暝,尺大水大涩难行;两尺紧数病倒起,腹中膨胀六脉紧。女子浮迟沉细紧,半夜腹疼至五更;人迎浮洪表可愈,气口脉大劝下行。心数紧涩是劳瘵,卢医难救此等病;大抵迟缓病易瘥,急数如何得长生。六脉俱按肝独少,病必归西明年春;五行生克一般论,此是绝招妙通神。六脉乍短又乍长,大小匀困祸鬼侵;数而兼紧主鬼击,遁尸急紧定然真。伤寒六日传一变,症退脉缓急眩暝;俱以得病日数传,断后有人说鉴定;左大右小且浮紧,伤寒表证明如镜;浮缓太阳中风证,夹食伤寒兼紧形。浮数不热痛疮见,六部俱实毒痈甚;肠痈数热薏附酱,刀斧浮微涩在寸;肠痈沉紧脓未成,洪数脓成攻下禁;心腹疼痛脉沉弦,洪大无热蜜草粉。孕妇嗜酸且停经,脉虽不滑宜早孕;伤寒重在六经变,伤寒杂病详细分;脾脉浮紧真中湿,疟疾若来关弦紧;脉理浩繁胸了然,佛也点头秘也真。

(释义)脉象出现尺寸俱浮,大多可以表现为头痛、腰痛、腿痛;若脉来沉细无力,定有浑身骨节疼痛的表现;右关脉搏动无力,病在脾胃,定有饮食不进、纳差等消化不良的表现;若右关脉来浮数,定是热犯胃脘,导致胃膈膨胀,胸闷不舒;左脉浮大,定是心肾不宁,阴阳未交,导致欲寐而又失眠,多梦等一系列表现;右尺脉大,定是龙火亢奋,阴液不足,腰腿酸软,行走不便,失眠多梦亦在其中;两尺见紧脉,定是疼痛卧床之病;若六脉见紧,可见腹中胀满等病;女子脉象见到浮迟沉细紧诸脉,多数会有腹痛的征象;人迎(即本书中所讲虎口探物诊法,气口脉即右手相应部位)脉大主要是表证,可发汗解表;气口脉大主要是伤于饮食,可用吐下之法;左寸脉象紧涩,多属于劳瘵,治疗起来难度较大,若脉象兼有迟缓,病情相对而言要轻一些,若脉象兼有极急,病情相对而言就严重一些;六脉皆沉,唯有肝脉浮而萧索,是肝脏真脏之气先泄,于次年草木萌生之时必死。

其他几脏脉的演化与此相似,可以类推,这些都是用五行生克理论推衍的。六脉一时长、一时短,大小不等,这种脉象称为祟脉,数而兼紧或有急象,定是感受山岚瘴气或突发病症,在古代叫做鬼击、遁尸。伤寒是按照六经辨证来进行临床辨证的,一般脉缓病退,脉紧急为病进。在伤寒中,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有顺经传,有越经传,有直中经脉,有数经合病,不能机械地从得病之日数其传变日期,这些也有特殊规律,若不灵活变通,照本宣科的断定后,会有人来“打抱不平”的。左手脉大、右手脉小,且脉象浮紧,伤寒表证无疑,需发汗解表,麻黄、桂枝方可;若浮缓为太阳中风,兼紧为夹食伤寒。

脉象浮数,但无热证,若身有痛处,定是痈疽发作;若六部脉象实而有力,定是热毒壅盛;肠痈(相当于西医的阑尾炎)脉来见数,为热毒侵袭肠胃,可用薏苡仁、附子、败酱草服之。若被刀斧所伤,一般寸部脉象可见浮微而涩,这是失血之故。若肠痈脉见沉紧,是脓未成,若脉洪数是脓已成,不可攻下。心腹疼痛,脉来沉弦或洪大,且无热证,可用蜂蜜、甘草、黄连粉服之。育龄期已婚妇女停经后,喜食酸味,脉虽不滑,也可考虑为早孕,当然还需借助辅助检查(如B超等)。伤寒重在六经辨证,杂病重在脏腑辨证,二者既有联系,也有不同,所以要详细分清。脾脉浮紧,多是感受湿邪;关脉弦紧,多是疟疾。脉理浩繁,需长期“坚守阵地”,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能领会浩繁的脉理,能够成竹在胸,才能布指如有神。所以说“佛也点头秘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