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41

第41章 至数脉

第四节 至数脉

(疾脉体状诗)疾为极疾病乃狂,七至八至与数攘;伤寒热极亦可见,唯有幼儿作吉看。

(疾脉主病诗)一息七八病甚难,若兼洪大苦烦满;极疾沉细腹中痛,涩中雾露滑热伤。

(疾脉预后诗)疾阳渐加阴气竭,脉号离经虚魂绝;性急大累不为例,不论尺寸定极热。

(脱脉预后诗)一息九十人当困,昼加浮大夜细沉;大小均匀犹可治,大小不定难回春。

(夺脉预后诗)两息一至曰夺精,十一十二也同名;浮大昼死沉细夜,旦夕占死勿尺寸。

(损脉体状诗)一息二至名曰损,虽健必有卧床病;皮血肉筋骨五损,详看《脉经》与《难经》。

(损脉主病诗)损至之脉何能分,下上为至上下损;毛落血少肌消瘦,筋缓骨痿皆困沉。

(损脉预后诗)损至相逆恐殒命,治损益气营卫心;脾调饮食适寒温,肝损缓中肾益精。

(败脉预后诗)一息一至曰无魂,人虽能行也危困;两息一至曰夺精,旦夕之间赴阴庭。

(释义)李延昰说:“疾为疾急,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而疾脉多是指一息八至,一息七至的叫极脉,但无论是极脉还是疾脉都是阳热过盛,阴液枯竭的表现。李延昰说:“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旦夕损灭,毋论尺寸,短期可决”。疾脉虽是离经之脉,但不是孕妇将产的离经之脉,二者名号相同,但实质上是两回事,犹如人的姓名,同名者多,但完全一样的却没有。脉来疾极若其中带有阴阳相等,应指柔和,不做死脉看。若兼洪大,必然烦满不已;若兼沉细,腹中必痛;若兼涩脉,是中雾露的表现;兼滑象,定是伤热。若疾极之脉,至数渐加,脉来应指躁疾,为死脉。这就是繁弦急管,乐作将终,烈焰腾空,薪传欲尽,当然不能长久。

《难经十四难》说:“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死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这是说明损脉与至脉的区别,至脉呼少至多,属阳,诊在至数;损脉呼多至少,属阴,诊在呼数。所谓离经,是指离其常经,不同于迟、缓、数等至数脉。所谓失精,就是夺其精华,阴阳衰竭的意思。一呼四至,则阳胜于阴,一吸四至则阴胜于阳,一息十至,为阳盛阴亡;三呼一至,则阴盛阳亡;一息十二至,为阳亢太极;四呼一至则阴亢太极。如此看来,这么多至数脉都叫损脉,不好区别,所以笔者把它加以整合,把一息九至十至的叫做脱脉,把两息一至和一息十一、十二至的叫做夺脉,把一息二至的叫做损脉,把一息一至、两息一至的叫做败脉。

这里将重点强调一息八至的疾脉和一息二至的损脉,因为一息九、十、十一、十二至的和一息一至、两息一至、三息一至、四息一至的脉象都是死脉,沉细夜死,浮大昼死。疾脉为阳亢阴竭,损脉为阴亢阳竭。古人只认为愈数者愈虚,但我认为愈迟者亦愈虚。

扁鹊说:“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息八至病情要比一息六至要严重一些,若兼洪大,必然阳盛,阳盛则热甚,则烦满(烦为不安,满为饱胀);沉细属阴,一息八至,阴盛搏阳,主作疼痛,背为阳,腹为阴,所以腹中痛;滑脉为阳,又一息八至,为热甚,可知是伤热;涩脉为阴,八至而涩,为阴湿与寒作热,于是就知道是中于雾露。治疗疾脉的病,应当滋阴泻热,急下存阴,救阴泻火等。

扁鹊又说:“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强调了五脏虚损的成因、病机、临床表现及预后。血行之期始于肺,终于肾,若先病骨痿不能起床,逐渐有筋缓、消瘦、血少,再到皮聚毛落,是从下到上,为逆,必死。若先病皮聚毛落,逐渐血少,消瘦、筋缓再到骨痿,是邪气渐深,也难治。扁鹊说:“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气血皆不足故也”。这就是损脉的体象,损脉的出现多是气血不足,心肺俱虚,将来损肾,所以说虽现在安步如常,将来必然卧床不起。《易经》说:“履霜坚冰至”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怎样来治疗损脉所主之病呢?扁鹊说:“然,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通‘暖’)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这就是说要温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