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257000000040

第40章 凭脉断病(3)

第八章 凭脉断病(3)

第三节 奇经脉

(诗曰)奇经之义何须猜,无与配偶常脉外;阴维阳维与冲任,阴跷阳跷加督带。

(释义)什么叫奇经?在十二经脉外,无脏腑与之配偶,无可派对,所以叫奇经。《难经二十七难》说:“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这是对奇经八脉的解释。那么奇经八脉有何作用呢?扁鹊说:“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络?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让天雨降下。渠溢满,当此之时,雱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越人的比喻形象生动,可谓是言言金石,字字珠玑啊!李时珍说:“人身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而奇经八脉,阳维也,阴维也,阳跷也,阴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

不拘于十二经,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雱霈妄行,流于湖泽。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巧妙得矣。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矫捷也。冲脉起于会阴,挟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洞悉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

(诗曰)尺外斜上小指寸,阴维胸胁刺痛心;尺内大指斜寸上,阳维寒热眩仆晕。

(释义)从右手手少阳三焦斜至寸上手厥阴心包络的位置,这就是阴维脉;从左手手少阴肾经斜至寸上手太阳小肠经位置,这就是阳维脉。这样叙述也许大家难以体会,换句话说,奇经之所以奇,是因为它不仅不同于十二经,无脏腑与之配对,而且脉搏也十分奇特;阴维脉是从尺部斜向大指而上至寸部(“尺外斜上”),且脉来沉大而实;阳维脉,是从尺部斜向小指而上至寸部(“尺内斜上”),且脉来浮大而实,斜飞脉应属阳维、阴维范畴,大部分属生理性的。

阴维脉循足内侧上行,维系一身的阴血。发为病变,营血虚而不能滋养心脏,就会发生心痛,胸胁刺痛,心悸不安。为什么呢?阴维脉的脉气所发之处,阴维的缝隙,叫做筑宾穴(属足少阴肾经,在内踝上),与足太阴脾经会于腹哀穴(足太阴脾经穴名,在乳下),又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会于府舍穴(足太阴脾经穴名,在少腹下),期门(足厥阴肝经穴名,在乳下),与任脉会于天突穴(任脉穴名,在喉下),廉泉(任脉穴名,在颏下舌骨上)。可见,阴维脉维于胸腹诸阴无一不到,其脉不荣,则不能维。若在胸胁失去纲维的作用,就会心痛、心悸、胸胁刺痛。

阳维循足外侧上行,维系一身的卫气。发为病变,卫虚不能固外,就会恶寒发热;不上于头,则两目眩晕,甚至突然颠仆,僵直不省人事,犹如尸厥。为什么会这样呢?阳维的脉气所发之处,别于金门(足太阳膀胱经穴名,在外踝下),以阳交为郄(阳交,足少阳胆经穴名,在外踝上),与手足太阳经及跷脉会于臑俞(手太阳小肠经穴名,在肩后),与手足少阳经会于阳白(足少阳经穴名,在眉上),上于本神(足少阳胆经穴名,在眉上)和临泣(足少阳胆经穴名,在眉上)上,至正营(足少阳胆经穴名,在目窗上)及脑空(足少阳胆经穴名,在枕骨下),下至风池(足少阳胆经穴名,在项后发际处),哑门(督脉穴名,在风府穴后)。可见,阳维脉维于头目手足颈项肩背诸阳,无一不到。其脉不荣,则不能维。在头目无维则目眩,在颈后肩背无维则僵,在手足无维则仆,在体表无维则恶寒发热。

(诗曰)尺中左右弹如绳,阳缓阴急跷属阴;阴缓阳急为阳跷,左右弹手紧在寸;癫痫瘈疭发寒热,不能自主且神昏;二跷同源病互见,玄机详辨指下明。

(释义)《难经二十八难》说:“阳跷脉起于跟中,阴跷脉亦起于跟中,而又同终于目”。《灵枢脉度篇》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下,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颅,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病相还,则为濡目”。又说:“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可见,阴阳二跷之脉,虽以男女分阴阳,但实质上是同为一辄,所以跷脉为病,就不像他经逐经分属。所以这里所说的癫痫、瘈疭、寒热、恍惚等病变,不是指单纯的某一经的病变,而是两经之病互见。

证虽说有上述四个,但病机却分而为八;阴阳缓急是其中的奥秘。人的身体,背为阳,腹为阴;开为阳,阖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癫则目闭俛首,阳缓而阴急的见证。痫则目直僵仆,阳缓阴急的表现。筋脉掣向里拘,阳缓阴急,毋庸置疑;筋脉纵从外弛,阴缓阳急,当真不假。寒则气收敛,从里从阴,定是阳缓阴急;热则气散漫,从表从阳,必然阴缓阳急。《素问谬刺论》说:“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且合太阳上行而并濡润滋养于目,病属目而从外,阳跷之病,阴缓阳急不假;恍惚,胸中悾惚,若有所失,病属胸腹而从内;阴跷之病,阳缓阴急是真。可见跷脉虽然同出一辙,但其中的奥妙却是很多。望初学者细细分辨,方才指下有神。

(诗曰)直上直下尺寸牢,中央坚实冲脉昭;逆气里急胸塞满,疝气攻心又失溺。

(释义)冲脉起于胞中,后行于背,前行于腹,上行于头,下行于足,以至谿谷肌肉,无处不到,所以把它比作十二经内外上下的冲要,为经脉之海,也称血海。它的浮而外的部分,也循腹而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强半与任脉同。《素问骨空论》说:“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经,挟脐而上行,至胸中而散”。《难经二十八难》说:“冲脉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挟脐而上行,至胸中而散”。两者说法虽有少阴、阴明的不同,要知道自脐至胸,与阳明则并于前,与少阳则并于后,细细思索,其实不矛盾。

脉来直上直下,弦长相似,尺寸俱牢,也兼弦长,这就是冲脉的脉象。气不顺,血不和,则胸腹之气循经壅逆而里急;疝气攻心,是正气逆急的结果。肢满,就是腹胀,为里急;失溺(溺,此处音义同“尿”),是冲气下逆所造成的。可见冲脉有内外上下相冲的可能,在发病上也是千变万化,不可执一而论。

(诗曰)尺寸紧实细而长,男疝女瘕任脉详;带主带下关脉紧,脐痛精失且不安。

(释义)任脉总持诸阴之脉。它起于胞中,循腹里,为阴脉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里上行于咽喉,别而络唇口。《难经二十八难》说:“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至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络舌”。任脉发生病变,多为血分的血寒,运行阻滞,便发生寒疝(腹痛,绕脐痛,手足厥冷),水疝(肾囊肿痛,阴汗湿痒,小腹时鸣),筋疝(阴茎痛,筋急缩,或缓持不收),血疝(刺痛如锥,手不可近),气疝(阴囊痛,上连肾俞穴,偏坠,生气即发),狐疝(睾丸偏有大小,时上时下),疝(阴囊肿大,麻痹不仁,妇女则阴户凸出),或瘕积一类(在本书的《妇儿脉》中做详细论述)的硬块病。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如带,在人腰间,所以在脉位中应于关部。脏腑十二经脉,都被带脉贯通,若湿热下注,或风入胞宫,带脉不任,与邪俱陷,则下赤白(男子遗精,女子带下)。《素问痿论》说:“带脉起于季胁章门,前则当脐上”。所以或为脐痛。《灵枢经别篇》说:“肾足少阴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肾主藏精,带固腰膂,虚则一不能藏,也不能固,则精关不固,精液必然遗滑。《难经二十九难》说:“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可见带脉为病,不仅有肚腹膨胀,还有腰间畏寒,坐卧不安等症。

(诗曰)直上直下尺寸浮,中央浮起督脉求;脊柱强直腰背痛,或癫或痫风为寇。

(释义)张洁古说:“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其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之端,络阴器,绕篡,绕臂,至少阴。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其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上头,下当肩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自目内眦上额,下循膂,络肾,皆合太阳而并行者也。与太阳、少阴合入腹内,贯脊,属肾。与太阳起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髀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臀”。可见,督脉大多与太阳经并行,且贯脊,风邪相客,则项脊僵急,腰背疼痛,若风邪侵袭表阳,阳气虚而痰湿阴邪偏盛,就会发生癫病或痫病。至于督脉的脉象是,寸关尺三部脉来俱浮,且直上直下,颇有弦长的形象。

(勘评)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是有明显区别的,十二正经都与腹脏相络属,可以一一派对,而奇经则不一样,它是无以配偶,而且它们一旦病变发生以后,在脉搏上也独具特色,所以把它单独抽出来详细论述。

喻嘉言说:“人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络者,兜络之义,即十二经之外城也。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络乃有十五者,因十二经各有一别络,《难经》以阳跷,阴跷及脾之大络组成之。后世遂为定名,反遗《内经》‘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噄紧一段。人知之而不敢翻越人之案,遂曰宜增为十六络,是十二经有四大络矣。尝谓《难经》以二跷为络之名原误,当是胃之一大络,共指奇经八脉者为一大络矣。此外有胃之一大络。由胃下贯盲,统络诸络脉于中。复有奇经之一大络,由奇经环贯诸经之络于周身上下。总之,十二络以络其经,三大络以络其络也。何以知阳跷,阴跷之不当言络也。盖尝推奇经之义,督脉督诸阳而行于背,任脉任诸阴而行于前,不相络也。冲脉直冲于胸中,带脉横束于腰际,不相络也。阳维,阴维一起于诸阳之会,一起于诸阴之交,名虽曰维,乃是阳自维其阳,阴自维其阴,非交相维络也。

至于阳跷,阴跷同起于足跟,一循外踝,一循内踝,并行而闘其捷,全无相络之意。设阳跷,阴跷可言二络,则阳维、阴维何不可言二络乎?推广之而督、任、冲、带,何不可言八络乎?况《难经》有云:‘奇经八脉,如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图’。细推其意,乃则以奇经命等之一大络。不然,夫岂有大经如江如湖之水,而反拟之沟渠者哉?又云:‘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此全是经盛入络,而其溢蓄者止在于络,不能环溉诸经也。合两说而通会其意,奇经乃自共为一大络,更复何疑!若时珍以任、督二络为据者,恐亦未当”。至于喻嘉言所说的是否完全正确,还有待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学术思想是崇高的,他不迷信权威,不受经旨的束缚,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才是科学之道。诚如英国著名医学家、物理学家托马斯所说:“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百无一失的……”笔者认为这才是科学的态度,迷信权威往往会使自己丧失独立思考的勇气,同时也把真理的宝库大门闩得死死的,丝缝不透,这样发明创造也就与你失之交臂了!

张紫阳说:“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跷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跷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炁冲开,故能得到。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阴跷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死生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倘能知此,使真炁聚散,皆以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和炁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嘿嘿,如醉如痴。要知西南之乡,在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此言专论阴跷,从周易的思维入手,上穷天纪,下极地理,中悉人事。其中奥妙的确令人难知,今附此以让更多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