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近代著名中医误诊换治百案析
1256100000019

第19章 药粉方

(2)药粉方: (2)

1.身肿、咳喘似属肺失宣降,水失通调,故以宣肺疏表治之,但投之肿势不减。细审之,其肿缠绵日久,不同于外束表邪、肺气闭郁、水失通调之肿势骤起。其肿发于全身,异于肺失宣降之面部肿势为著。察其病程迁延,水肿日久不消,中脘胀闷,口渴,脉沉细等症,属脾虚阳衰。脾阳困顿,不司鼓动运行,则食后脘胀,脾阳式微,土不制水,水邪泛溢,津不上承,则口渴,水邪上射于肺,则咳喘。此先病水肿,后见咳喘,足证先病于脾,后涉于肺,且无表证兼挟,故前医断为肺失宣降而用宣肺疏表治之,属于误诊误治。

叶氏明确诊断,辨证论治,施以温阳利水,肿势遂消。阳气振,津气布,虽用附桂姜辛之品,口渴反除。脾阳恢复,清阳自立,中原砥定,运健之力渐增,故中脘闷胀症状遂减。

2.肺位上焦,肺气宣降失常,则肿起于上,继而影响脾之转输,肾之温化,故肿势亦可蔓延至四肢与全身,但因病位在肺,所以仍以面部肿势较其他部位为著。脾位中焦,运化无权,阳虚不能制水,其肿多在中焦或涉下焦,水肿以腰腹以下为甚,且常呈反复不愈之特点。水肿病位在肺者,多病程短近,病位在脾肾者,则病程久远。

3.小儿为稚阳之体,体质多壮实,既或病于水,亦以实证为多见。如非辨证的确,稚阳之体再投附桂,难能决断。

〔体会〕

本证属阴水范畴,为虚证。治疗时虽亦运用利小便(洁净府)之法,但对“开鬼门”、“去菀陈莝”之法则绝对禁用。

误用之则虚其虚,肿势非但不减,反会增重。

74.湿 热 发 黄

关幼波

〔案例〕《关幼波临床经验选·阳黄辨证施治体会》[50]

梁某某,男,36岁,外院会诊病例,外院住院号138764,会诊日期:1954年4月19日。

主诉:身黄,下腹胀,尿赤已3月余。现病史:入院1周前开始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厌油,继而身目发黄,西医诊为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入院后经中西医治疗,曾用过青霉素、金霉素、维生素B12、丙酸睾酮、葡萄糖、可的松等,中药曾服过丹栀逍遥散、茵陈蒿汤等,经治疗3个多月,黄疸仍未消退。全身皮肤及巩膜黄如橘皮色。肝在右胁二横指可及,中等硬度,脾大一横指。肝功能化验:黄疸指数90单位,胆红素18毫克,麝浊18单位,脑絮(++++)。遂请中医院会诊,当时见症,皮肤瘙痒难忍,小便短赤,排尿有灼热感,大便稀。舌苔白,质正常,脉滑稍数。中医辨证属湿热发黄(偏于中下二焦)。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退黄。方药:

茵陈90g瞿麦12g萹蓄12g

石韦12g车前子12g滑石15g

泽兰12g木通10g丹皮10g

泽泻10g赤白芍各15g黄柏10g

当归12g

按上方继服,曾加减使用过茯苓、猪苓、通草、甘草梢、焦白术、知母等。

5月17日第二次会诊,症见右胁痛重,胸满心烦不安,夜间自觉发热,失眠,小便短赤,排尿时尿道灼热涩痒,仍按上方加安神药,并用犀黄丸。

6月10日肝区痛已消失,黄疸已退,化验肝功能全部正常,脾能触及边缘,肝未触及,近期临床痊愈,出院门诊观察。

〔辨析评述〕

1.皮肤巩膜黄如橘皮色,是为阳黄。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脉滑数,属湿热蕴蒸中焦,投以茵陈蒿汤,呕恶厌油已不显,但黄疸不退,肝区痛、肝脾肿大属肝郁气滞血瘀,服以丹栀逍遥无功。察小溲短赤,溺时有灼热感,知湿热不单纯在中焦脾胃肝胆,业已波及下焦膀胱,兼瘀热阻滞血络发为黄疸。故投清利中下二焦湿热、活血化瘀之剂,以茵陈、瞿麦、萹蓄、石韦、车前子、滑石、木通、泽泻、黄柏清利下焦湿热,泽兰、丹皮清瘀热,赤白芍、当归活血化瘀。此方加减化裁,2个月内黄退、肝功恢复正常。

2.本案前后辨证皆按阳黄论治。前用茵陈蒿汤偏治脾胃(中焦)湿热,后改清利膀胱(下焦)湿热。两者差异,在利小便。改法根据是:身热已退,呕恶不显,惟尿短赤、溺时灼热涩痒为著。《临证指南医案》云:“上盛者,一身尽热,下郁者,小便为难”,所以利尿退黄已成为治疗上的关键。

黄疸之转归同小便通利与否关系密切,《伤寒论》阳明病篇早有阐发,如云:“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小便不利者,必发黄”。后世医家更肯定:治疗湿热发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结合本案治疗实践,加重了利尿,黄疸迅即消退。足证黄疸辨证,辨明湿热部位所在,关乎疗效矣。

〔体会〕

阳黄之湿热在上焦,一身尽热;在中焦,呕恶厌油;在下焦,小便必难。临证须辨明湿热部位所在,不可一概茵陈蒿汤主之。

75.肝气

黄文东

〔案例〕《黄文东医案》[51]

张某某,女,20岁,教师。

初诊:1965年10月29日。

目前胸胀闷不舒,大便2日未行。前医曾予理气消滞之剂加更衣丸3钱(9克)吞服,连进2剂后,两天来大便日行数次,腹痛,平时左胸胁部抽痛,有时作咳有痰,夜寐尚安,纳谷减少,口淡无味。舌苔薄黄,脉象濡滑。肝胃不和,又因通利过峻,胃气受伤。治拟和中调气之法。

紫苏梗6g陈皮6g姜半夏9g

广木香4g白蒺藜9g六神曲9g

焦山楂9g炒谷芽9g炒麦芽9g

服前方后,各症均减,大便正常,胃纳亦佳,遂停药。

〔辨析评述〕

1.本案主症为胁痛,伴见大便2日未行。此气滞、气逆所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则胸胁胀;胸胁为肝之分野,肝左升右降,有升无降,肝气上逆,则“左胸胁部抽痛”;肝气犯脾则“胸脘胀闷不舒”;至于“有时作咳”,为肺失宣降表现。气机郁滞,不能宣达,升降失调,大肠传导功能紊乱,使糟粕内停,发生大便秘结,肺失宣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则大肠气滞,传导失司,亦可发生便秘。此为“气秘”。《金匮翼》说:“气秘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即属气有余、气上逆而不降之证。伴见纳谷减少,口淡无味,脉象濡滑,此属木郁克土,肝胃不和,中焦有停滞之象。前医予“理气消滞之剂”尚属不误,但投大剂苦寒润下之更衣丸则无道理。更衣丸中芦荟为大苦大寒润下之品,本证虽有舌苔薄黄之热象,但苔黄而不厚、不燥,脉象滑而不劲,绝无阳明腑实之象,更无津枯肠燥证候,且更衣丸常用量为3~6g,此投9g,已属大剂峻下,遂使胃气受伤,大便日行数次,腹中攻痛,纳少口淡无味。

2.黄氏分析精辟,辨证准确,施苏梗、木香、白蒺藜疏肝理气,陈皮、半夏降肺胃之气,神曲、山楂、谷麦芽和胃化滞。方证契合,救治得法。

〔体会〕

本例若于理气行滞之中少佐杏仁、瓜蒌仁之类足可;或者用更衣丸3g亦无不可。误治之处在于滥施大剂苦寒通下。误治之由在于对临床症状间的病机联系认识不够,对“气滞便秘”的病机认识不确。

本案以肝气横逆为主证,气滞便秘为兼证,治疗重点应侧重于疏肝理气;倘若气滞便秘为主证,势急时治当顺气行滞,降气通秘。本案大便仅2日未行,便秘症不重,势不急,显非主证。前医将兼证误为主证,标本缓急不辨,岂能不误。

76.疝气

李斯炽

〔案例〕《李斯炽医案》[52]

朱某某,男,38岁,1961年5月4日初诊。于2月发觉睾丸肿痛。由于当时患水肿,迄未处理,及至肿病治愈,睾丸肿痛日增。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睾丸鞘膜炎。诊得脉象沉弦,舌润无苔。此属中医的疝气,过去虽曾服疏肝利湿药多剂,始终未见好转,且病人宿有哮喘,不耐劳累,加之水肿病久,肾气虚惫可知。由于肾虚,阴湿得以下聚。古法治疝虽多从肝,此则当助命门以散积液,拟济生肾气丸加味治之。

党参9g熟地9g山药9g

丹皮9g泽泻9g枣皮9g

茯苓9g车前仁9g牛膝9g

附片15g(先熬)肉桂3g(后下)五味子3g

5月16日二诊,服上方4剂后,自觉睾丸肿已见缩小,不像从前那样胀痛,脉象平和,舌润无苔,大便稍觉干燥,亦肾气不足之征。因天气渐热,改用丸剂常服,以期后效。按上方加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枸杞、故纸、胡芦巴、牡蛎作蜜丸,早、晚服用。

7月因它病来诊,据述服前方后,睾丸已恢复原状。其夹杂症状亦完全消失。嘱其加意调摄,以免复发。

〔辨析评述〕

1.“疝”是指少腹痛引睾丸,或睾丸肿痛的一种病证。《医学心悟》说:“经云任脉为病”,称“阴囊肿大如斗如升”者为“癞疝”,认为“疝之根起于各脏,而归并总在厥阴,以肝主筋,又主痛也”,并制橘核丸通治七疝,癞疝加赤白茯苓、陈皮各3g煎汤送下。于是后世治疝必宗肝寻。

2.本例病人宿患水肿,喘不耐劳,舌润无苔,皆为肾阳不足之征。肾阳不足,水湿泛滥,溢于肌肤为水肿,下聚睾丸为肿痛,肾气虚惫,气不摄纳,动则气喘。可某医拘于治疝多从肝之法,叠投疏肝利湿药多剂,始终未效。李氏不守陈规,从临床四诊调查所获资料辨证分析出发,断为肾阳不充,阴湿下聚,投以寄生肾气丸加味,强肾利水而获显效。

3.大便稍觉干燥,亦肾阳虚,阳不布津之象,加以肉苁蓉最合,补命门火、润泽大肠,实属一箭双雕。

〔体会〕

古人经验诚可贵,今人实践价更高。治疝从肝,可谓常法,本案治则从肾,可谓独到见识。治病不可墨守成规,必从实际辨证分析出发,有是证,用是方,处是药。

“疝”之辨证,以余之短见:以“痛”为主者,多为寒滞肝脉;以“胀”痛为主者,多属肝经之湿(或寒湿、或湿热);以“睾丸肿大为主”兼痛者,多系肾虚水邪泛滥所致。前二者治当宗肝,后者治当宗肾。

77.筋痿

赵明锐

〔案例〕《经方发挥·芍药甘草汤》[53]

张某某,男,55岁,农民。自觉上下肢无力1年余,每行至1千米以外的路程即感到两腿酸软无力不任使用,需坐下来休息数十分钟以后才能行走,两上肢也不能举重物。患病以来曾服过不少滋补药品,如虎潜丸、健步丸之类,毫无效验,且病情日见加重。

患者四肢软弱无力,脉弦而数,但还可走近路,荷轻物,其他方面均属正常。给服芍药甘草汤原方,前后共20余剂,上下肢再不感到酸软无力,恢复了正常。

处方:

芍药45g炙甘草30g

〔辨析评述〕

人身之筋脉强壮有力,刚柔相得,运用伸屈灵活自如,需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若气血一旦失调,筋脉失其温养,或因邪伤阴液,致筋脉失养,既可导致筋脉枯槁而发生挛急之证,亦可导致筋缓而松弛无力,不任使用。治则以和血养阴、濡养筋脉为主。芍药甘草汤既可治因伤阳而致的筋挛,又可治疗因伤阴而致的筋缓,对因肝阴不足,肝血亏损引致的筋痿轻证,表现为行走无大障碍,仅走远路及爬坡、上楼时感到下肢酸软无力,上肢不能举重物等,以之适当加减,颇有效验。若病情重,站立不稳,行走困难,步履不能自持者,单用本方治疗则难能胜任。

本案前曾用虎潜丸(《丹溪心法》)不效者,以虎潜治阴虚火旺之下痿,方中知母、黄柏苦寒坚阴平相火,熟地滋阴,龟板潜阳,白芍补血,加锁阳、干姜取其阳生阴长,配以虎骨强壮筋骨,对阴虚火旺之下痿证甚合。但本案证无潮热盗汗、足膝痛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无力等阴虚火炎之象,用之药过苦寒,反可化燥伤阴耗血,故服之毫无效验,且病情日渐加重。

〔体会〕

《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主治筋脉挛急,属于营阴不足之证者。本案用于治疗筋脉弛缓之筋痿证,从治疗病证言,扩大了应用范围,而且“挛急”与“弛缓”恰属相反证情,一方主治,可谓发明。但从病机、证候言,皆属肝之阴血不足,实属异病同治,并无新意。

78.血 分 水 肿

邹云翔

〔案例〕《邹云翔医案选》[54]

唐某某,女,20岁。

一身悉肿半年,同时经闭,用疏风宣肺,通阳利水等法少效,面部浮肿得减,而腰腹以下高度浮肿,腹部有移动性浊音,下肢按之没指。形体消瘦,面色暗黄,脉象细弱。尿蛋白(+++)。此属血化为水,治当活血化瘀。

生黄芪9g桂枝尖4.5g赤芍药9g

西当归9g单桃仁9g杜红花4.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