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画说千古中医
1254900000025

第25章 杏林传奇 (11)

第六章 杏林传奇 (11)

◎治疔疮:老南瓜蒂数个。焙研为末,麻油调敷。(《行箧检秘》)

◎治烫伤:南瓜蒂晒干烧灰存性,研末,茶抽调搽。(江西《草药手册》)

八文钱莱菔子救人一命

据传,苏州府有位姓杨的富家公子,年已三十多岁,仍然沉溺于声色犬马,不务正业。有一次,这个杨公子为了狎妓,偷着花了家里一千两银子,被父亲发觉后挨了一顿责骂。他本来就身体虚弱,精神受了刺激后竟病倒了。一开始像是伤寒,后来渐渐地神志昏迷,卧床不起。其父请来一位医生,诊视之后,认为是纯虚之证,只有大补一法,每日用人参三钱。

谁知愈补痰火愈结,最后竟身强如尸,腹胀如鼓,皮下还大大小小地生了许多痰核。家里人都以为他不行了,已开始哭哭啼啼地准备后事。这时,有一位乡邻对其父说:“叶天士是当今名医,住处离这儿也不算远,何不请他来看看,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其父一听,心想也对,反正死马当着活马治,于是立即派人去请。

叶天士诊视之后,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那些围在四周的亲属都吃了一惊,顿时止住哭声,朝他观望。叶天士说道:“你们哭哭啼啼地准备后事,都以为病人无救了是不是?你们拿来大板,重打他几十下,他都死不了”。

其父一听叶天士出言不逊,大不以为然,当即对他说:“我这个儿子自得病后,光吃人参就花了一千两银子。你要是能治好他的病,我就再拿出一千两银子作酬谢”。

叶天士摇摇头,说道:“这样一大笔银子,能让别人动心,对我却动不了心。再说,我自从行医以来,还没有收受过这么丰厚的诊金,咱们还是先治病人要紧”。说罢,便开了一张方子,上面都是些清火安神之类的普通药。然后,又留下些自带的药末,嘱家人给病人一起服用。病人服药之后,三天就能讲话了,五天便坐了起来,一个月便行动自如了。

杨公子病愈之时,正值杨家花园里的牡丹花盛开,全家人会同亲友饮酒赏花,以庆贺公子病体的康复。叶天士此时刚好出诊路过此处,顺便来看看杨公子身体恢复得如何,大家便邀其入席,杯酒之间少不了一番感谢之辞。叶天士推杯换盏之后佯装醉意地对其父笑道:“令郎服了一千两银子的人参差点儿送了命,吃了我带的那种药末转危为安,少说也得把药的本钱还给我吧!”其父连忙点头称是,说道:“那当然、那当然,还请先生说个数目”。 叶天士回答道:“增病人参,价值千两,去病药末,自当倍之,多了不要,就二千两银子吧!”其父一听,顿时哑然失色。在座的其他人也都面面相觑,一言不发。

叶天士见众人我语,突然又放声大笑起来,说道:“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我就以实相告吧——那药末是我花八文钱买来的萝卜籽(中药名莱菔子)研成的”。大家这才知道叶先生方才是故意开的玩笑,便也一齐大笑起来。

莱菔子

(释名)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成熟种子。俗名萝卜子。

(性味)辛甘,平。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主治)下气定喘,消食化痰。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气虚者慎服。

中医常识

莱菔子即萝卜子。《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盖凡理气之药,单服久服,未有不伤气者,而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莱菔子可抑制胃排空,增强肠肌节律性收缩,利于食物机械性消化。本品还长于降气消痰,故亦常用于痰涎壅盛之咳喘证。

精方简药

◎治气胀气臌:莱菔子60克,缩砂仁30克,炒研为末。每饮服3~6克。(《朱氏集验医方》)

◎治百日咳:白萝卜种子,焙燥,研细粉。白砂糖水送服少许,一日数回。(《江西中医药》1963年第12期)

◎治食积: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陈皮、连翘、萝卜子各30克。上为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新安名医程杏轩轶事

(梅悟得良药)

清代名医程杏轩次子患病腹胀,自夏至冬,缠绵不愈,渐至食入则呕,腹大如鼓,百治不效。时值腊月,杏轩忽见梅花初绽,触景生情,随即采摘数十枝,令以汤泡代茶,日饮数次。后又合以木瓜、橘饼及酒,啜饮3日,腹中微鸣,不时矢气,已见转机。旬日,胀势减半,食入不呕,一个月后腹胀全消。

当时有人有觉得非常神奇,有一位同仁问他“梅花治胀,出于何书?”程氏答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是我会心偶得,并不是从前人的书籍或老师的传授中获得的。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其气芳香,故能醒肝舒脾;橘皮调和诸气;肝以敛为泻,木瓜酸柔,能于土中泻木,更借酒力,是以得效。”

[按]梅花治此久胀,程氏似乎偶然得之,实则素有根底,方能一触即发,顺势体悟。如若胸无点墨,即便踌躇再三,望梅恐亦熟若无睹。故悟性固然得之于天机,后天努力也不可或无。

(黄芪与黄芩之误)

乡绅陈某之妻忧劳太甚,加之外感风寒,突然周身不适,头痛寒热,程杏轩投用香苏饮,一服之后,病人汗出而痛解。后来又因没有好好调理,陈妻病症重发,口苦如食黄连,听觉也严重减退。鉴于病人正值行经期,程杏轩恐怕热邪侵入血室,便拟用紫芩煎,加入生地、赤芍、丹皮。可是服用后仍然无效,病人开始高热不退,面赤苔黄,胡言乱语。程杏轩再诊脉,知是邪犯少阳,仿用小白汤,将炒黄芩改为生黄芩另加竹叶、灯芯为引。嘱其依方配药服用。

次日中午,程杏轩回来,得知陈家已派人来请,而且催促很紧。程杏轩立即赶到陈家,陈某说:“贱内病情大变,已经昏迷不醒了。”程杏轩问了病情恶化的始末,上前察看病人症状,只见病人双目紧闭,昏睡不醒,连大小便都失禁了。就说:“昨天病虽沉重,我已增加药味,即使不见效,也不至于这样,……快将已服过的药渣取来。”程杏轩检查了药渣,果然是药铺错将黄芩配成了黄芪,这一字之差,效果适得其反。就说:“药铺配药有误,以黄芪代替黄芩。那黄芪,将邪热补住,内攻心房,蒙闭心窍,以致病情恶化。今唯有急泻心房之热,通窍辟邪,或许还有转机。”使用导赤各半汤,去人参,加金汁、银花,外用紫雪散点舌。连续用药抢救,至天黑时刻,病人病情基本稳定。程杏轩改用清热安神之剂,数服后病人神志稍清,再用养阴方剂,月余之后,病人转危为安,直至完全康复。

黄芩·黄芪

(黄芩)清热药。味苦,性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黄芪)补气药。味甘,性温。功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

编者的话

这个故事来源于《杏轩医案》。这是他讲述一个亲历的故事,即因一字之差,黄芩换黄芪,几乎断送一条人命!这个故事告诫医家用药、病人服药皆要谨慎,往往差之毫厘,便会谬之千里,甚至酿成惨祸。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中药中,一字之差而功能不同甚至相反的药物比比皆是,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大错,杀人在顷刻间也是有的。药乃医人物,人命关天,千万不可粗心!

中医常识

梅花在中药学中称“绿萼梅”,微酸而涩,性平气香,既能疏肝解郁,又能理气和胃,现代研究还表明,它有调节神经,助胃消化之功。木瓜平肝舒筋,和胃化湿;桔饼甘平,香气浓郁,味甜爽口,具有开胃通气功能。再借酒行药力之势,实为行气消胀之良方。

谢映庐——初出茅庐显身手

清代名医谢映庐,祖居江西南城,熟读医书,临证40余年,声誉卓著。谢映庐治病救人,崇尚医德,对因疾求诊者,不论路途远近或雨夜,从不推辞,立即应诊。对无钱看病、买药的贫苦患者,不计酬金。他家世代从医,兼营药铺,店铺后设有制药作坊。每年从端午至重阳都要自制时令成药“金不换正气丸”布施于人,受益者不计其数。

据载:清嘉庆初年,有一个叫丁麒寿的人,暑夏时患腹泻,自汗、神倦,吃了几剂街头郎中拟出的温补之剂,病情却日趋严重,二便不能自制。正巧邻居有一位老中医,为病人诊断后,对其家人说:“这病已多日,病人日夜毛窍出汗不止,现已四肢逆冷,病属不治之症,而且服过附子、鹿茸之类补药,也没有效果,还是准备后事为妥”。丁家一向贫寒,只能听从吩咐。无奈病人日夜呻吟,惨不忍睹。邻里百姓告诉丁家,说谢映庐父亲乐于助人,且医术高明,善治危重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