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54300000055

第55章 五官科疾病 (2)

第十六章 五官科疾病 (2)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1至尾椎)颈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再重点刮胸1~3(风热盛)和胸9、10(肝火盛)或腰1~5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以指点揉配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

主治:迎风流泪。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床屡用,均有一定疗效,若配合药物、针灸疗法,则疗效较佳。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睛明、阳白、攒竹、承泣、丝竹空、肝俞、肾俞、合谷;二为攒竹、承泣、风池、曲池、合谷。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第1组先刮或点揉头面部睛明、阳白、攒竹、承泣、丝竹空,再刮背部肝俞、肾俞,然后刮上肢合谷。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第2组先刮或点揉头面部攒竹、承泣、风池,再刮上肢曲池、合谷。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泪溢症(第1组)、急性泪囊炎(第2组)。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

沙眼

沙眼是指眼睑内面生红色细小颗粒或淡黄色颗粒为主症的眼疾,是眼科常见病症。

(病因)多因外感风热毒邪,内有脾胃蕴热所致。

(症状)证有轻重。轻者微觉痒痛,睑内延内眦处红赤,并有少量细小颗粒,色红而硬;重者睑内形成片状、网状瘢痕。

(疗法)

配穴方一分3组:一为风池、大椎、身柱、肝俞;二为曲池、合谷、三阴交;三为攒竹、睛明、鱼腰。并随证配穴:风热壅结配风府、章门和厉兑;热毒瘀滞配光明和大椎、四白、太冲。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点揉第3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并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其中:厉兑、四白、太冲以针点刺(不刮),大椎刮后点刺。

主治:沙眼。

附记:王平经验。用于轻证,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如配合药物疗法,则效果较佳。重证者只可作为辅助疗法。应保持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肝俞、光明、风池、大椎、曲池、三阴交;二为阳白、攒竹、瞳子髎、听宫、承泣、四白。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依次刮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亦可用毫针作中刺激。然后温灸听宫、 肝俞各3小炷,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颗粒性结膜炎(沙眼)。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验之临床多效。

配穴方三瞳子髎、阳白、睛明、太阳、大椎、脾俞、胃俞、曲池、肝俞、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太冲。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或点揉头面部瞳子髎、阳白、睛明、太阳,再刮背部大椎、肝俞、脾俞、胃俞,然后刮上肢曲池,最后刮下肢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沙眼。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近视

近视是临床常见的眼病,尤以儿童及青少年居多。

(病因)多是后天形成的。多因青少年时在光线不足处学习(看书)或工作,或阅读体位不正,或常读细字体,或病后目力未复和用眼过度所致。

(症状)外眼无异常发现,视远不清,移近则清楚,故又称“能近怯远症”。而症有轻重之分,一般分轻度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3种。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前额区,颈1~4及其两侧。配穴:睛明、风池、承泣、攒竹、瞳子髎。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7至尾椎)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颈1~4及其两侧3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用棉线团擦刮前额区或用椎压法(指针),以双手拇指腹同时从印堂推向太阳穴(双)。反复推压多次。然后以指点揉配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

主治:近视(假性近视)。

附记:程爵棠经验。坚持治疗,多有较好的疗效。

配穴方二分3组:一为风池、肝俞、肾俞;二为合谷、光明;三为攒竹、睛明、瞳子髎、承泣。并随证配穴:心阳不足配心俞、脾俞、神门、内关;肝肾亏损配手三里、阳陵泉。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点揉第3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并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近视。

附记:王平经验。对于单纯的假性近视治疗效果较佳,若因其他病症而引发此证,当需配合原发病灶的治疗,方可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

年龄愈小,病程愈短,病变程度愈轻者治疗效果愈好。本病以预防为主,即眼距所视之物保持30厘米以上,不连续时间用眼,不在光线昏暗下用眼,行走、坐车时不要看书。坚持做眼睛保健操,保证充足睡眠,加强锻炼,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锌、硒、铁等微量元素食品,经常望远,是预防近视的好办法。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风池、膏肓、肝俞、肾俞、合谷、光明、三阴交;二为攒竹、睛明、瞳子髎、承泣、阳白、鱼腰。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依次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

主治:近视。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坚持治疗,多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若配合药物,针灸疗法治疗,可增强疗效。

配穴方四肝俞、肾俞、合谷、攒竹、睛明、瞳子髎、承泣、风池、光明。

治法:用刮痧、点按法。先点按面部攒竹、睛明、瞳子髎、承泣,再刮后头部风池,然后刮背部肝俞、肾俞,最后刮下肢外侧光明。用补泻兼施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近视。

附记:王富春经验。屡用有效。

远视

远视是指近视力不好的一种慢性眼疾,尤以中老年人为多见。

(病因)多因肝肾不足,精血亏损,阴不制阳,浮阳外越或久病伤肾而致。

(症状)视远清晰,视近模糊,甚则视近或视远皆模糊不清。远视久之亦会出现目胀、头晕、眼花,休息片刻又多可缓解。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眼区,前额区,颈2~5及胸8~12,腰椎及其两侧,肘弯区,肘外侧区。

治法:用刮痧法。用补法轻刮。先在脊柱两侧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颈2~5、胸8~12与腰椎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肘弯区及肘外侧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远视。

附记:程爵棠经验。坚持治疗,确有较好的疗效。

配穴方二分3组:一为风池、肝俞、肾俞;二为合谷、光明;三为攒竹、睛明、瞳子髎、承泣。并随证配穴:肝肾阴虚配三阴交、太溪;气血两虚配膈俞、气海、血海、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点揉第3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并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局限。

主治:远视。

附记:王平经验。对于单纯性的远视治疗效果较佳,如因其他疾病而引发此症,尚需配合原发病的治疗方可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

配穴方三睛明、承光、百会、承泣、四白、头维、足三里、三阴交、照海、太冲。

治法:用刮痧、点按法。先点按头面部睛明、承泣、四白、百会、承光、头维,再刮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照海、太冲。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远视。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

白内障

白内障,属祖国医学的“眼内障”、“圆翳内障”和“惊震内障”等病范畴,是晶状体或其囊膜失去正常的透明性,发生局部或全部晶状体浑浊而影响视力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眼底病。老年性白内障,为后天白内障中常见的一种,常见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

(病因)一般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2种。先天性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虚,肝肾虚损;后天性多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或年老体弱,或肝肾亏损,或心肾不交,以致精气不能上荣于目,目失所养所致。

(症状)初起视物不清、模糊,并逐渐加重,或眼前有黑点,或素有黑影随眼移动,或如隔轻烟薄雾,或有单眼复视,甚则仅能分辨手指或明暗。

(疗法)

配穴方一分2组:一为百会、风池、肝俞、肾俞;二为太阳、丝竹空、攒竹、四白、合谷、太溪、太冲。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用补法。

主治:白内障。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早期发现,早期坚持治疗,可稳定或延迟晶状体进一步浑浊,提高患者的视力。至晚期成熟阶段,宜手术治疗。

配穴方二第6颈椎棘突处、第7颈椎棘突处、第1胸椎棘突处。以上各处周围约0.5厘米处的6个点作为挑治部位,每7个点构成1个梅花形。

治法:用挑痧法。患者取坐势,头略低,暴露局部皮肤后选定挑治部位。最初3次分别在第6、7颈椎,第1胸椎棘突处挑。第4~12次分别在棘突处周围上下左右相对称的两个点挑治。按常规消毒皮肤,然后用特制钢针(长约5厘米,直径1毫米)挑破皮肤。从皮下组织中可挑出白色纤维样物数十条,至白色纤维挑尽为止。白色纤维病理切片,证明为肌纤维。将白色纤维挑断或用手术刀切断,挑治部位或出血少量,消毒擦干即可。然后在该处拔火罐,吸出少量血液即行起罐。将血液擦干再用乙醇消毒,盖上消毒敷料并以胶布固定。第1~4次每日挑治,从第5日起则每周1次,12次为1个疗程。休息1个月后开始第2个疗程。其部位在上述梅花点旁开或上下挑治。挑治次数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主治:老年性白内障(初期)。

附记:引自《中国针灸》。治疗40例,总有效率为67.6%。按国际标准视力表测量,其中显效10例(16只眼),进步18例(34只眼),无效12例(24只眼)。在挑治过程中禁食辛辣和有刺激性的食物,禁房事。

配穴方三脊柱两侧,颈6至胸1与胸9、10,腰骶椎及其两侧,肘弯区。配穴:太阳、膏肓、养老、光明、三阴交、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椎至尾椎)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颈6、7,胸1与胸9、10和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肘弯区,然后刮或点揉配穴。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多用轻中度手法。

主治: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尤宜。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验之临床,对早期白内障治疗多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贵在坚持,久治缓图,其效始著。对于晚期应以手术治疗为宜。

配穴方四睛明、攒竹、鱼腰、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点按法。先点按头面部睛明、攒竹、鱼腰,刮后头部风池,再刮背部肝俞、肾俞,然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老年性白内障。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

青光眼

青光眼,属中医“绿风内障”范畴,是一种较常见的内障眼病。危害甚大。

(病因)本病有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之分,致因亦异。继发性青光眼是因其他眼病累及所致;先天性则因房角发育不全所致。原发性青光眼又可分充血性和非充血性2种。充血性多因情志过度刺激,精神紧张,或思虑过度(肝胆之火上扰或外感风热,诱发内风等)而导致气血不和,脉络受阻,以致房水瘀滞,眼压增高,瞳孔散大。非充血性多因劳神过度,真阴耗损,肝肾亏虚或七情内伤,肝经郁热,脉络受阻,目失滋养所致。

(症状)视力模糊不清,看灯光时有虹视现象或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仅存光感,伴眼剧烈疼痛,目侧头痛,眼眶、鼻额牵痛,或伴指压眼球较硬,眼压升高,一般多在清晨或夜间。晚期可见视神经乳头凹陷或萎缩,直至失明,口干或不干。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眼区,患者主诉症状的某些部位,颈1~4及其两侧,肘弯区,上肢末梢(肘至指尖)。配穴:恶心呕吐配中脘、内关、足三里;头昏或眼压增高时配合谷、光明、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7至尾椎)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颈1~4及其两侧3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患者主诉症状的某些部位或随症配穴及肘弯区及上肢末梢,然后用梅花针在眼区叩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青光眼。

附记:程爵棠经验。用之临床,多可收到一定效果,久治效佳。若配合二肥膏擦目,效果尤佳。方药见《百病中医诸窍疗法》。晚期无效。

配穴方二分3组:一为风池、肝俞、胆俞;二为三阴交、太溪、太冲;三为攒竹、瞳子髎、四白、合谷。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点揉第3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青光眼。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要早诊断,早治疗,应节制房事,避免劳倦,保持心情愉快,慎用山莨菪碱、颠茄等解痉药物。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大椎、心俞、肝俞、足三里、内关;二为身柱、风门、胆俞、三阴交、合谷。

治法:用刮痧加拔罐法。每次取1组,交替使用。依次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刮后拔罐及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青光眼。

附记:程功文经验。临床屡用,多有一定效果。若配合其他疗法综合治疗,效果为优。但久病重症疗效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