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方新用:临床一通百通的奥秘
1254000000021

第21章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第十五章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9克),甘草二两(6克),大枣十二枚(4枚),生龙骨、生牡蛎各三两(9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方解】 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阴虚而阳浮越,故用以敛其浮越。

【应用】

1. 多梦、梦交 本证是神经衰弱的常见症状。神经衰弱的发病机制,迄今仍有不同的认识,但精神因素在发病上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一般承认的事实。由于精神因素,可造成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而发为本病。祖国医学认为,阴虚不能潜阳,阳气浮越则多梦、梦交。症见虚热自汗,脉象左尺沉而无力、右尺稍浮数者,可用本方去桂枝加白薇益阴以退虚热,加附子以引浮阳归源。

2. 多梦遗精、阳痿 多梦遗精、阳痿是性神经衰弱的常见症状,也属神经衰弱范围。祖国医学认为是阴虚阳亢,封藏不固,则多梦遗精,阳虚浮则肾不能作强,故成阳痿。治宜益真阴、敛浮阳,可用上方治之。

3. 多梦尿床 多梦尿床多见于小儿。祖国医学认为,肾主二阴,司开合。司开合之功能为肾阳所主,尿床为开合失司。阳亢阴虚,均可引起开合失调。若因阳亢所引起者,可用本方加阿胶,以滋阴潜阳。

4. 癫症 癫症与精神分裂症相似,是指精神分裂症出现有忧郁症状者。然本病病因目前仍不清楚。症见满面愁容,比平时苍老憔悴,对任何事物都兴致漠然,忧念丛生,悲观失望,甚至消极厌世。有些病人自觉变得麻木不仁。不能体会欢乐,对同志、对亲人丧失了原有的亲切感情,较深的忧郁情绪总是带来负罪感。迟钝的病人担心自己丧失工作能力,有些病人把过去的缺点错误无限上纲,有的病人拒绝进食,有的病人认为亲属厌恶他,有的甚而疑别人陷害他等。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有关,前人有“阴气衰者为癫”之说。故治疗时用本方以滋阴潜阳镇静,使阴气得益、阳气得潜,癫症自愈。

四逆加人参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5克),干姜一两半(4.5克),甘草二两(炙)(4克),人参一两(9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霍乱,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

【方解】 本方为温经回阳的主方。附子温经回阳,干姜温中散寒,甘草调中补虚,加人参以生津养血。

【应用】

1. 尿床 尿床,是肾阳不足所致。肾主二阴司开合,今肾阳不足开合无权,开合失司则尿床。症见无梦尿床者,可用本方治疗,以回阳益阴。

2. 遗精 遗精,是性神经衰弱的常见症状之一。祖国医学有遗精与滑精之分,有梦而遗者为遗精,无梦或见色情而精自出者为滑精。此处所指是无梦滑精。症见阴头冰冷,滑精频作,精气清冷(精虫量少),伴有面色白、精神萎靡、舌质淡苔白、脉沉弱者,用本方以回复阳气。阳气得复,滑精自愈。

病案举例

王某,男,14岁,兰州市人,兰州医学院职工家属。1977年11月4日初诊。

患者自小尿床,经久不愈,多方治疗无效。别无不适之感,尿床时也不做梦,脉平。

方用本方治疗:附子3克,干姜5克,甘草(炙)6克,党参9克。开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三剂后,已不尿床,故再未及时来诊治。但从1978年元月开始,近几日来又有尿床发生。仍用上方三剂。之后,再未发生尿床现象。

誅 体会:肾司二阴,而肾阳司开合。患者无梦尿床为肾阳虚,阳虚则开合不得,故在夜间阴盛时阳更显其虚而出现尿床现象。用本方以温补肾阳,加党参以其尿床日久而气阴两虚之故。本方治无梦尿床甚多,也屡用屡效,特举一例说明之。

天雄散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天雄三两(9克),白术八两(24克),桂枝六两(18克),生龙骨三两(9克)。

【用法】 共为细末,每服3克,用酒或温开水冲服。若用汤剂,将上量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服后喝酒适量,若不能用酒者不要强用。

【主治】 《金匮要略》缺。据《方药考》云:“此为补阳摄阴之方,治男子失精,腰膝冷痛。”

【方解】 方中白术健脾,脾健则运化加强而能食,能食则后天水谷之精气充足,桂枝化气,气化则能生精;龙骨能使精归于肾,阴精不固是阳虚不能摄阴之故,用天雄以壮阳气,若无天雄,以附子代之。

【应用】

1. 无梦遗精 无梦遗精亦属神经衰弱,是指不做梦而精液自遗于外者。祖国医学认为阳虚,肾的封藏不固,致精外溢。症见身体困倦、滑精,并伴有脉沉迟无力者,可用本方治疗。

2. 眼疾 眼疾指眼球困痛、羞明,伴有滑精、脉沉迟者,可用本方治疗。

病案举例

姜某,男,24岁,通渭县城关人。1954年5月8日初诊。

患者眼球疼痛、羞明,眼部无充血现象,伴有滑精,已2年余。脉沉迟。辨证为虚寒性眼痛。

方用本方治疗:天雄9克,白术24克,桂枝18亮,生龙骨9克。共为细末,每服3克,日服二次,开水冲服。

二诊:患者服上药一料后,诸症消失。但数月之后该病又复发,继服上药,并嘱其节制房事。而后,观察数月,再未复发。

誅 体会:眼疾,古人有八廓五轮之分,《内经》又有“五脏之精华上注于目”之说。该患者眼疾伴有滑精,知其为肾精不能上注于目,故而羞明。脉又见沉迟,证为虚寒。本方为治疗阳虚而阴精不固之方,故用之获效,也是病在上而取诸下之意。

四逆散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十分(9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方解】 凡少阴病,四逆,大都属阳气虚寒。但也有阳气内郁不能外达而四逆的,如本方主治。方中枳实宣通胃络,芍药疏泄经络的血脉之滞,甘草调中,柴胡启达阳气而外行,阳气通而四肢即温。

咳者,加干姜、五味子各4.5克,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4.5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4.5克;腹中痛者,加附子3克(炮);泄利下重者,加薤白18克。

咳是肺寒气逆,用五味子、干姜温敛肺气,又主下利,取温散酸收之意;悸是心气虚,加桂枝以保心气;小便不利,是水道不行,加茯苓以行水;腹中痛是里寒,加附子以温寒,泄利下重是阳气郁于下,用薤白以通阳气。

【应用】 阳痿:阳痿即阳事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的一种病症。多由肾阳虚引起,表现为畏寒肢冷、阳事不举、脉沉迟等。此处所指是因阳郁于里所致,症见阴头冰冷,阳事不举,但脉有力而兼滞者,可用本方加薤白以疏畅其阳,使内不郁,阳气透达,则阳痿自愈。

五积散

【方源】 《和剂局方》。

【组成】 当归、麻黄、苍术、陈皮各一钱(3克),厚朴、干姜、芍药、枳壳各八分(2.5克),半夏、白芷各七分(2克),桔梗、甘草(炙)、茯苓、肉桂、人参各五分(1.5克),川芎四分(1.3克),姜三片(3克),葱白二根。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感受寒邪,头痛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肚腹疼痛,以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骨髓酸痛、痘疮寒胜等症。

【方解】 本方为寒、食、气、血、痰五积而设,故名五积散。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干姜、肉桂温中散寒;苍术、厚朴燥温健脾;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和血活血;芍药、甘草和中止痛;桔梗、枳壳同用,有升降气机之效,常用于痰阻气滞之证。

【应用】 关节疼痛:关节疼痛是指肩关节与膝关节疼痛。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发生,主要由于身体素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肌肉,气血运行不畅而成。故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由于体质、生活环境和病邪之性质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如风气偏盛的,疼痛游走不定,称为风痹;寒气偏盛的,疼痛剧烈,痛处固定,称为寒痹;湿气偏盛的,痛虽不甚,但肢体沉重,活动不灵,称为湿痹。此处所指是寒痹,症见疼痛难忍,固定不移,前人有“有寒故痛”之说。治疗时,可用本方辛温解表、活血止痛。寒得温而散,血得活而行,其痛自止。

病案举例

马某,男,51岁,甘肃人,干部。1978年11月24日初诊。

患者平素身体尚健,但自1978年入秋以来,自感左肩关节疼痛,遇感冒时加重。曾多法治疗,效果不显。随着气候之变冷,病情日益加重。现已肩关节活动受限,故穿脱衣服时左上肢需先穿后脱,否则穿不上也脱不下。西医诊断为肩周炎。经检查,左肩关节局部并无红肿瘀血,肩胛冈之上下凹均有明显压痛,关节活动受限。左上肢活动范围:前屈90°,后伸10°,外展90°之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为寒邪侵入太阳经,致使经脉为寒邪所阻,不通则痛。拟用温通经脉、驱散寒邪之本方:当归、麻黄、苍术、陈皮、厚朴、干姜、白芍、枳壳各3克,半夏、白芷、桔梗、甘草(炙)、茯苓、肉桂、党参、川芎、生姜各2克,葱白2根。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自感疼痛大为减轻,左上肢已能自如地穿脱衣服,左肩关节活动良好。唯肩关节内酸困,活动过多仍有疼痛。检查:左上肢可做旋转运动,肩胛冈上下凹触诊时重压有酸困感,余无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仍用上方,再服三剂,以求彻底根除。

誅 体会:本方原为寒、食、气、血、痰五积而设,而陈修园却谓:“表里俱寒,外而头项强痛,内而肚腹亦痛,较桂枝证更甚者服此汤。”桂枝汤为太阳经之方药,肩胛又属太阳经脉循行之处,肩胛疼痛是寒邪侵袭太阳经脉,致太阳之经气不舒而作痛。故用本方温通经脉,驱散寒邪,其症自愈。

桂枝附子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桂枝四两(去皮)(12克),附子三枝(炮)(9克),生姜三两(切)(9克),甘草二两(炙)(6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方解】 本方治风寒湿痹而偏于风气胜者。方中桂枝温通经脉以散风邪,附子逐里寒,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炙甘草缓急止痛。

【应用】 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前已论及。若伴有痛甚于重者是风盛于湿,可用本方治疗;若重甚于痛者是湿盛于风,可用本方去桂枝加白术;若伴有上眼睑沉重而懒于睁眼者,用上方更加重白术量以振奋脾阳,湿邪得以运化,其痛重可解。

病案举例

王某,男,25岁,通渭县城关人。1955年5月6日初诊。

患者右下肢疼痛,不能着地,屈伸时疼痛加剧,由臀部沿下肢后外侧放射性疼痛,疼痛剧烈时患者哭啼难忍,与气候无关。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弦。

方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方药:桂枝9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附子3克,白芍9克,大枣4枚。开水煎分二次服。二剂。

二诊:服上方二剂后,疗效不明显,仍疼痛难忍。故改用桂枝附子汤。方药:桂枝12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附子9克,大枣4枚。开水煎分二次服。二剂。

三诊:患者服上药二剂后痛止,下肢活动自如。停药观察数月,再未复发。

誅 体会:本病为风湿相搏之病,先用桂枝加附子汤不效者,一为桂枝、附子药量不足;二是湿为阴邪,方中白芍属阴药,湿得阴助,故其病不减。后用桂枝附子汤,去其芍药之阴,又同时增大桂枝、附子药量,使风湿俱去,其病自愈。因前方在《伤寒论》中治“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阴阳不足之证,故用之无效,而后方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痛掣痛,近之则痛剧”,故用之取效甚速。由此可见,仲景之方,治则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