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方新用:临床一通百通的奥秘
1254000000022

第22章 甘草附子汤

第十六章 甘草附子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甘草二两(炙)(6克),白术二两(6克)桂枝四两(去皮)(12克),附子二枚(炮)(6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风湿相搏,骨节痛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方解】 本方为两表两里之药,风邪在表,湿流关节,治宜表里两兼。白术、附子在里以胜湿,桂枝、甘草在表以胜风。汤名以甘草者,病深关节,义在缓图,若驱之太急,则风气去而湿仍留,反有后遗之症。

【应用】

1.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如前所述。若痛重并重者是风湿并盛,可用本方以缓图治疗,使风湿去,痛重自愈。

2. 膝关节痛 膝关节痛,亦有风、湿偏盛和并重之别。在临证治疗时,应依其偏盛如痛甚于重者为风气盛,则用桂枝附子汤[桂枝12克,生姜、附子各9克,甘草(炙)6克,大枣4枚];如重甚于痛者为湿气盛,则用白术附子汤[白术12克,生姜、附片各9克,甘草(炙)6克,大枣4枚];如痛与重并甚者为风湿之气俱盛,则仍用本方治疗。

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甘草、麻黄各二两(6克),附子二枚(炮)(6克),白术、知母、防风各四两(12克),生姜五两(15克)。

【用法】 水先煎麻黄,去上沫,入诸药再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方解】 本方用桂枝汤去大枣,加麻黄以助其通阳,加白术、防风以伸脾气,芍药、附子、知母以调阴阳,多用生姜以平其呕逆。

【应用】 脚肿疼痛:脚肿疼痛是湿热为患,常见于酒家在老年时。若脚肿疼痛不能履地,足底足背肿胀增厚,压之不凹陷,时好时坏,反复发作者,可用本方以清热除湿。用麻黄、桂枝者,使湿邪有其出路。热除湿去,肿消痛解。

藜芦甘草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方未见。常用藜芦、甘草各一两(30克)。

【用法】 水煎外洗。

【主治】 病人常以手指臂肿痛,此人身体。

【方解】 此病为风、痰、湿邪为患。藜芦性毒,以毒攻毒,吐久积风痰,杀虫,通支节;甘草能解百毒。风痰湿毒去,其症自除。

【应用】 脚肿: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脚肿。此处所指脚肿,是足背足底均肿胀增厚,伴有疼痛,难以履地,遇冷加重者,可用本方以攻散湿毒。寒湿去,则其症自愈。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三两(9克),大枣二十五枚(8枚),甘草二两(6克),通草二两(6克),生姜半斤(9克),吴茱萸二升(9克)。

【用法】 酒水各半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若酒量不大的人,即用水煎,服后再喝酒适量即可。

【主治】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其人内有久寒者。

【方解】 方中桂枝、细辛散表里之寒邪而温通血脉,当归、芍药养血和营,甘草、大枣温养脾气,通草入经通脉,合用成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剂。再加生姜、吴茱萸二味能增强坚中散寒之功,因生姜、吴茱萸二味适宜于阳虚有寒而又有阴虚血弱的寒证。

【应用】

1. 身冷 身冷是阳虚所致,祖国医学有“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之说。本证为阴盛阳衰,阳气不能卫外而身冷、脉弦。治疗时,用本方温阳散寒。

2. 下肢冰凉 下肢冰凉仍属阳虚不能达于下肢所致。症见下肢冰凉、脉微者,可用本方治疗。

越婢加术汤

【方源】 《千金要方》。

【组成】 麻黄六两(去节)(18克),生石膏半斤(24克),甘草二两(6克),生姜三两(切)(9克),白术四两(12克),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 水先煎麻黄,去上沫,入诸药再煎,一次温服。恶风,加附子一枚(3克)。

【主治】 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而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方解】 方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维正气之根,不使阳随汗出,阴随热化。恶风加附子,以防其亡阳。

【应用】

1. 周身肌肤痛重 周身肌肤痛重,是湿邪为患。湿性重浊,今湿留肌肤则重;湿邪阻塞气机则痛。症见周身痛重,伴有发热、无汗、脉浮数者,可用本方治疗。

2. 小儿周身起水疱 周身起水疱,是风水为患。症见全身水疱,其色白清亮,于数日内可遍及全身,并伴有发痒、脉数者,医院明确诊断,正规治疗同时,可用本方减半量治疗。

3. 膝关节肿痛 膝关节肿痛,是湿流关节。若症见关节痛重,伴有局部发热、脉浮数者,可用本方散风、清热、除湿,湿化、热清、风去,其症可愈。

白虎桂枝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知母六两(18克),生石膏一斤(48克),甘草二两(炙)(6克),粳米六合(18克),桂枝三两(9克)。

【用法】 水煎米熟汤成,一次温服。

【主治】 温疟,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痛烦,时呕。

【方解】 方中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甘草、粳米和中,并能泻火,不使大寒之品致伤脾胃,加桂枝引领石膏、知母上行至肺,从卫分泄热,使外表之郁邪很快和解,则其证自愈。

【应用】 关节疼痛:关节疼痛,是指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期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疼痛。若症见关节疼痛伴身热或关节局部发热、脉数者,可用本方清热散风,使热清、风散,则疼痛自止。

病案举例

张某,男,20岁,永登县人,中医学校学生。1963年3月6日初诊。

患者膝关节疼痛三天,伴有全身发热,尤以膝关节为甚。疼痛难忍,自汗出,脉平。辨证为风热为患。

方用本方治疗:知母18克,生石膏48克,甘草(炙)6克,粳米18克。桂枝9克。水煎分二次服。一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一剂后,疼痛即止,再未发作。

誅 体会:祖国医学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该患者为风热之邪为患,故不用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而用本方治之,以其本方原治温疟之身疼痛而借用之。该患者证见但热不寒为热,自汗、疼痛为风,故用本方而获效。

乌头桂枝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三两(9克),生姜三两(切)(9克),甘草(炙)二两(6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乌头五枚(9克)。

【用法】 蜜煎乌头,去渣,再将诸药煎成,入蜜溶解后,服一次。不知,再服。又不知,又服。若知即如醉状,得吐为中病。

【主治】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

【方解】 本病为外内寒邪所侵,故用桂枝汤以解外寒,乌头以伸内寒。服药后如醉状,是外寒方解,得吐是内寒已

【应用】 下肢关节疼痛:下肢关节疼痛是临床常见之症,多属风湿性关节炎。祖国医学认为是寒湿为患而偏于寒者,症见下肢关节疼痛、难以屈伸、卧床不起、疼痛难忍者,可用本方一解外寒,一伸内寒。寒邪解,湿邪去,其症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