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方新用:临床一通百通的奥秘
1254000000016

第16章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1)

第十三章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1)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厚朴半斤(炙,去皮)(24克),生姜半斤(24克),半夏半升(洗)(12克),甘草二两(炙)(6克),人参一两(3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发汗后,腹胀满。

【方解】 发汗后而伤脾气,汗是中焦水谷之津,汗后亡津液而脾气虚,脾虚则不能转输而腹胀满。人体内上焦之气不降,下焦之气不升,则为胀满。厚朴性温而味苦泄,助上焦之气下降,半夏启阴气,助下焦之气上升,生姜宣通滞气,甘草、人参补中而滋津液,津液足而上下交,则胀满自消。

【应用】

1. 单腹胀 单腹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四肢消瘦,少气,但无腹水。祖国医学认为,胃气主降,肝气主升。今因肝不疏泄,影响胃气之降,使腹内气机上下不能相通而阻滞于腹中,故腹部胀满而少气,不能行津液于四肢,故消瘦。症见上腹部胀大者,可用本方治疗。

2. 胃脘胀痛 胃脘胀痛是胃病的常见症状,多因气机不利,胃失和降,而脘腹胀满痛。症见疼痛拒按、口中和、大便自调,而无呕吐者,可用本方行气宽中、补虚健脾,其症自消。

病案举例

徐某,女,52岁,通渭县徐家川人。1955年8月15日初诊。

患者自感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食欲欠佳,食后胀痛加重,二便正常,得矢气后胀满疼痛减轻。

检查:上腹膨隆,疼痛拒按,肝脾不大,上腹叩呈鼓音,无振水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滞。

方用本方治疗:厚朴24克,生姜24克,党参3克,甘草6克,半夏9克。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服上药三剂后,腹内肠鸣、打嗝,继而腹痛减胀消,各证自愈。停药观察,再未复发。

誅 体会:腹胀一症,有虚有实。实者腹坚硬,拒按而痛,便闭者,宜厚朴三物汤攻里;兼有发热者,宜厚朴七物汤、表里兼治;腹痛连胁,脉弦紧,恶寒甚,大便秘结者,宜大黄附子汤主之;若腹胀而大便不秘结者,属实中之虚,宜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本证虽有脘腹胀满,疼痛拒按,但大便不秘结,故亦为属实中之虚证,所以用此方取得满意疗效。

圣术煎

【方源】 《景岳新方》。

【组成】 白术一两(30克),干姜、肉桂陈皮各三钱(9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饮食偶伤、或吐或泻、胸膈痞闷、或胁肋疼痛,或过食克伐等药,致伤脏气,气怯神倦,脉无力。

【方解】 方中白术、干姜健脾温中,脾得温健而能主运化之权,则吐泻自止;肉桂温肾,使中焦得以受气,取水谷精汁变化而赤为血,则吐泻既亡之血得以补益;胁肋疼痛是气机不疏,故用陈皮理气,气得理而顺,则痛自止;合而为健脾燥湿、温阳理气之剂。

【应用】 单腹胀:单腹胀是胃气不降,肝气不升,以致形成气机阻滞而成。症见脘腹胀大,四肢消瘦,纳减乏力,面色萎黄。治疗时,用本方健脾理气,气机疏畅,升降得宜,腹胀自消。本方应多服,方可取效。

枳术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枳实七枚(6克),白术二两(12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方解】 说水饮,为了别于气分。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方中白术之温以健脾,枳实之寒以消导,消导使已停之水而散,脾健则新入之水不致为患,其症自愈。

【应用】 上腹部包块:上腹部包块,多由胃部病变所致。若症见胃脘部结硬如鸡子大,咽中发呛,食纳减少,二便如常,无明显消瘦者,临床相关检查确不宜手术治疗的,可用本方治疗。取其“心下坚”之意。

六君子汤

【方源】 《医学正传》。

【组成】 人参、茯苓、白术、半夏各二钱(6克),甘草(炙)陈皮各一钱(3克),加生姜、大枣。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脾胃虚弱,痞满痰多。

【方解】 方中人参扶脾养胃,补中益气;白术健脾燥湿,扶助运化;茯苓合白术,以健脾渗湿;炙甘草补中和胃,陈皮顺气,半夏除痰;合而为甘温益气、健脾养胃、顺气除痰之效。

【应用】 溃疡病:溃疡病是指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故其形成和发展均与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由于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所以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胃痛、胃脘痛范围,以胃脘部有节律性疼痛、嗳气、泛酸等为主证。祖国医学认为,其发病与忧思恼怒、脾胃素弱、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症见胃脘部有凉感,隐隐作痛,喜暖喜按,饥时痛甚,食后痛减,呕吐清水,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便溏,少气懒言,舌质淡苔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治疗时,可在配合西医抗酸、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用本方加芍药、当归、赤石脂,以健胃养胃、活血通滞、护溃止痛。

乌头赤石脂丸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乌头一分(炮)(8克),蜀椒、生姜各一两(30克),附子半两(炮)(15克),赤石脂一两(30克)。

【用法】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豌豆大,食前三丸,不知,稍加服。

【主治】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方解】 方中蜀椒、乌头、附子辛辣以温散阴邪,又在温药中,取用干姜之守、赤石脂之涩,以填塞厥气所侵占之部位,使胸之气自行于胸,背之气自行于背,各不相犯,其病自除。

【应用】 胃脘痛:胃脘痛是指慢性胃炎,常为长期反复发作。祖国医学认为,系脾胃虚寒性疼痛。若遇冷加重,经久不愈,用其他温补药治疗无效者,可用本方以驱痼寒,使阳气复,寒邪退,则其痛自愈。

病案举例

姜某,男,28岁,通渭县城关人。1954年4月8日初诊。

患者胃脘疼痛2年余,经常复发,遇冷加重,痛甚时冷汗出、食纳减少。舌淡苔白,脉紧。辨证为寒凝气滞性胃痛。

方用本方治疗:乌头8克,蜀椒30克,干姜30克,附子15克,赤石脂3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豌豆大,每服5丸,日服一次,早饭后服。

患者经服上药数日后,症状减轻,疼痛明显缓解。继服一月之后病愈,再未复发。

誅 体会:本方为治胸痹证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之方。考虑到本方药为一派辛温之药;且古人对心与胃脘往往联系在一起,如胃脘痛常称心口痛等。今患者为寒凝气滞之证,病位在胃脘,故用本方获取全效。

甘草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甘草二两(18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少阴咽痛。

【方解】 甘草生用能清上焦之火、调经脉,火清、经脉调,咽痛自愈。

【应用】 口唇溃疡:口唇溃疡是脾经有热所致,口唇属脾,脾经有热则发溃烂。其色发红,疼痛,甚至溃烂出血者,可用本方治疗,以清脾经之热邪。热邪得清,溃疡自愈。

甘露饮

【方源】 《时方妙用》。

【组成】 天冬、麦冬、地黄、熟地、枇杷叶、黄芩、枳壳、石斛、茵陈、甘草各三钱(9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胃中湿热,尿赤色黄,口疮,吐血,衄血。

【方解】 胃喜润而恶燥、喜降而恶升,故用二冬、二地、石斛、甘草之润以补之,枇杷叶、枳壳之降以顺之。若用黄柏之苦则反增其燥;若用黄芪、白术之补则虑其升;既有湿热,只用黄芩、茵陈以清热利湿,因阳明的治法重在养津液。此方中的二地、二冬等药,即猪苓汤用阿胶以育阴之意;黄芩、茵陈清热利湿,即猪苓汤用滑石、泽泻以除垢之意。

【应用】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多为维生素B2缺乏所引起。症见口腔黏膜、咽部及食道均可呈红肿、上皮脱落,并有表浅性溃疡,往往引起舌痛及进食下咽困难,唾液分泌增多。祖国医学认为口腔属脾,溃烂为脾阴虚引起胃阳亢所致。治疗时,用本方以滋阳明之燥,并清热利湿。使燥得滋,湿热得清,其症自愈。

病案举例

王某,男,44岁,兰州市人,教师。1979年4月2日初诊。

患者口唇黏膜和舌尖部经常反复出现白色小丘疹,伴有疼痛,吃饭、说话时疼痛加剧。曾用硝酸银、甲紫局部涂搽和内服维生素B2等药无效,遂来中医就诊。舌红苔薄白,脉稍数,口腔黏膜和舌尖部仍有数个白色小丘疹。

方用本方治疗:地黄9克,熟地黄9克,天冬9克,麦冬9克,茵陈9克,枳壳9克,石斛9克,黄芩9克,甘草9克,枇杷叶9克。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丘疹消失,病告痊愈。但在2周后病又复发,仍用上方三剂后病愈,再未复发。

誅 体会:口腔属胃,其病变为胃有湿热所致。但胃喜润恶燥,故不用连柏之苦,恐增其燥,而用养津液、清湿热之本方。该方治本病,也屡用屡验,不一一叙述。

术附汤

【方源】 《医宝金鉴》。

【组成】 白术一两(30克),熟附子三钱(9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脾阳遏郁而自汗,以及寒湿相搏,身体疼痛。

【方解】 方中附子温阳,白术燥湿,三药合用为温阳燥湿的方剂。

【应用】

1. 唇炎、口角炎 唇炎、口角炎,常是维生素B2缺乏病的一种表现。症见下唇微肿、脱屑和色素沉着,偶有糜烂、裂隙、破皮,产生痛感,口角乳白色糜烂和裂隙。祖国医学认为是湿邪为患,而口唇属脾,脾主湿,故应从脾治。治疗时,可用本方温阳燥湿,阳得温,湿得燥,其症可愈。

2. 烂眼边 烂眼边称为睑缘炎,为睑缘皮肤、腺体及毛囊的慢性炎症,多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根据临床征象分为鳞角性、溃疡性、眦性三类,此处所指为溃疡性。症见睑缘充血,黄痂、脓痂满布,除去痂皮可见睫毛根部有多数的小脓疮及溃疡,因毛囊已破坏,睫毛不能再生;重者,睑缘肥厚、变形、睫毛乱生;更严重者,发生秃睫,上下眼睑变短、不能闭合,睑外翻等并发症。祖国医学认为,是脾为湿困所致。若症见溃烂色白者,可用本方治疗。

3.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疼痛发生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者,疼痛自臀部沿大腿后面、小腿后外侧向远端放射,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此处所指是坐骨神经痛伴有眼睑沉重难抬者,亦是湿邪侵犯太阳经脉,故用本方治疗。

病案举例

田某,男,22岁,通渭县人,火车列车员。1972年4月2日初诊。

患者右侧坐骨神经痛2年余。右下肢沉重不能抬举,抬腿试验阳性,疼痛常呈阵发性加剧,气候变化时疼痛加剧,曾有受潮湿的病史。舌体胖、苔白,脉滞。曾以风湿论治,用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由表及里的治法,虽也有轻微疗效,但仍有疼痛存在。在无法治疗的情况下,详问病情得知,患者于疼痛发作时常伴有双眼睑沉重难睁之感,故又改用本方治疗:白术30克,附子9克。开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疼痛减轻,眼睑较前有力,舌脉同上。继用上方,连服十余剂后病告痊愈,下肢活动自如,至今再未复发。

誅 体会:本例患病日久,成为里证,故先用的几个方药并未能取效。疼痛发作时眼睑沉重难睁者,是眼睑属脾,脾为寒湿所困之征象,故用振奋脾阳的本方以祛寒湿而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