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方新用:临床一通百通的奥秘
1254000000017

第17章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2)

第十三章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2)

小建中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三两(9克),甘草二两(炙)(6克),芍药六两(18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4枚),胶饴一升(24克)。

【用法】 水煎二次,去渣,入胶饴,用微火消解,分二次温服。

【主治】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

【方解】 悸则阳虚,烦则阴虚。故用芍药之苦以益阴,生姜、肉桂之辛以扶阳,甘草、大枣、胶饴之甘以建中气。中气建,则气之源不乏,而阴阳虚之证自愈。

【应用】

1.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实为病毒性肝炎,一般分为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接触而经口传染,亦可由输入带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传染。两型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主要表现有食欲减退、恶心、上腹不适或肝区疼痛、乏力等症。祖国医学认为久病多虚,虚者应补之。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的运化依赖于肝的疏泄,前人又有“食气入胃,淫精于肝”之说,故肝脾关系甚为密切,肝病常伴有脾胃之症状是其明证。治疗时,用本方建立中气,中气强健则能淫精于肝,肝受益则能疏。肝脾调和,其病自愈。

2. 黄疸 黄疸是肝细胞坏死或胆管梗阻,致胆汁外溢入血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是湿热郁结而成,热胜于湿则为阳黄,其黄色鲜明;湿胜于热则为阴黄,其黄色晦暗不明;也有因虚劳致营卫失调而成黄疸者。此处所指是虚劳性黄疸,其特点是小便自利,故用本方加茵陈以调和营卫,并退黄。

3. 急性胁痛 急性胁痛,原因不明。祖国医学认为是因虚作痛,症见疼痛难忍、脉沉细无力者,可用本方以补虚止痛。

病案举例

杨某,男,32岁,东北人,西北铝加工厂工人。1975年4月6日初诊。

患者左胁疼痛半年余。疼痛为阵发性,每日发作数次,无明显诱因,也不向其他部位放射。于间歇期间,无不适之感,而疼痛发作时则剧痛难忍。西医曾做肝胆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辨证为荣虚作痛。

方用本方治疗:桂枝9克,甘草6克,白芍18克,生姜9克,大枣4枚,饴糖24克(烊化)。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患者服上药三剂后,疼痛缓解,脉转为有力。停药观察数日,再未发作。数月后随访,其病再未复发。

誅 体会:祖国医学认为,两胁属肝之部位。两胁痛应责之于肝,但有肝实、肝虚之分。此患者脉细无力,属虚证。而中焦为气血之源,故用本方以建立中气。中气得建,则荣气自足。荣气足,肝得养,其痛自愈。

二陈汤

【方源】 《和剂局方》。

【组成】 半夏二钱(6克),茯苓三钱(9克),陈皮、甘草各一钱(3克),加生姜一钱(3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肥盛之人,湿痰为患,痰喘胀满。

【方解】 本方为祛痰的通剂。痰之本水,故用茯苓制水以治本,痰之动湿,茯苓渗湿以镇动,更用半夏辛温性燥,燥湿化痰,消散胀满;气机不畅则痰凝,痰凝则气机更为阻滞,故用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又益以甘草调中,中调则湿化痰消。合而为化痰燥湿、理气和中之剂。方中陈皮、半夏二味,贵在陈久,则无过燥之弊,故有二陈之名。

【应用】 疝气:疝气是因腹股沟韧带或肌肉薄弱,或因腹腔内压力增加,使小肠或肠系膜等组织由腹股沟深环脱出于皮下而出现的症状。一般多为可复性的,当体力活动或站立过久时可脱出下垂,当仰卧或休息后可自动回复,此称为可复性疝;若经休息或仰卧后不能回复,用手法复位仍不能还纳者,称为钳闭性疝。后者,需立即进行手术。祖国医学认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又足厥阴为病,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据此,知疝气以任脉病肝病者居多,小肠病亦有,其他各经也或有之。但其治法统以本方加泽泻、木通,猪苓、小茴香、白术、桂枝、川楝子以调膀胱之气,则其他各经之气自调,其症自愈。

五淋散

【方源】 《和剂局方》。

【组成】 赤茯苓三钱(9克),芍药、山栀子各二钱(6克),当归、甘草各一钱四分(4.5克),灯蕊。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涩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沙石,或有膏汁,或热沸便血。

【方解】 方中栀子、茯苓治心肺,以通上焦之气,而五脏火清;当归、芍药滋肝肾,以安下焦之气,而五脏阴复;甘草调中焦之气,而阴阳分清。太阳之气化,而膀胱之水洁,其症自愈。

【应用】 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是指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很多细菌均可致病,其中以大肠埃希菌的发病率最高。祖国医学认为是湿热为患,侵及下焦,故称为下焦湿热。症见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腰痛等症。治疗时,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并用本方清利和血。热清湿利,其症自愈。

茵陈五苓散(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泽泻9克,猪苓6克,茯苓6克,白术6克,桂枝1.5克,加茵陈十分(9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黄疸病。

【方解】 五苓散功专发汗利水,助脾转输;茵陈功专治湿退黄,合而为解郁利湿之用,黄疸病是由于湿热遏郁,熏蒸成黄,非茵陈推陈致新,不足以除热退黄;非五苓散转输利湿,不足以发汗行水。二者合用,取其表里两解,为治黄之良剂。

【应用】 急性肾盂肾炎:由各种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或阳性球菌感染肾盂及肾间质所致。祖国医学认为肾盂肾炎或膀胱炎均属湿热为患,侵及下焦,故称下焦湿热。症见尿急、尿痛、尿频或尿道灼热,口干、喜凉,或有发热、腰痛,脉滑数。治疗时,选用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治疗,并用本方清热利湿,其症可愈。

猪苓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9克)。

【用法】 水先煎四味,煎二次,去渣,再入阿胶烊化,分二次温服。

【主治】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发热者。

【方解】 阿胶育阴以利水,滑石去热,二苓淡渗利水,合为育阴利水之方剂。

【应用】

1. 肾炎 肾炎是指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由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双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临床上以浮肿、高血压、血尿和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为肾阴不足,阴虚阳亢所致。若症见血尿、蛋白尿、浮肿、尿急、尿频,脉浮数有力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选用本方育阴利水。阴得益,阳亢自平,气化得通,诸证自解。

若遇尿系感染而有以上诸症者,亦可用本方治疗。

2. 发热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祖国医学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若内伤发热伴有咳嗽、胸痛、血痰、心烦失眠、小便短赤、口渴不欲多饮,脉数者,可用本方治疗。

病案举例

例一:杨某,男,5岁,新疆军区某部家属。1979年9月随父母探亲来兰州。

患儿因不慎感冒,继而发生血尿、浮肿。遂去陆军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经服激素类药物,并输血多次,仍浮肿不消,并伴有少尿、恶心欲吐、纳差乏力、卧床不起;化验尿常规,蛋白+++,红细胞满视野,颗粒管型3~5个/HP,舌体胖尖红,苔黄腻,脉滑数。本证属下焦湿热,法宜清利下焦湿热。

方用本方治疗: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滑石9克,阿胶9克(另包,烊化)。水煎分三次服。三剂。

二诊:服药后患儿食欲增加,精神较前好转,开始在床上玩耍;小便量增多,浮肿稍减,尿常规化验:蛋白+,红细胞20~30个/HP,颗粒管型1~2个/HP;舌体胖尖红,苔黄腻,脉滑数。仍用上方,继服三剂。

三诊:患儿服上药后,食欲和精神继续好转,已能下床活动,尿量多,浮肿明显消退;尿常规化验:蛋白++,红细胞10~20个/HP,白细胞5~10个/HP,未见管型;舌体略胖尖红,苔黄腻,脉滑数。仍用上方加茵陈9克,再服三剂。

四诊:服药后,浮肿消尽,食欲和精神基本恢复;尿常规化验:未见异常;舌尖红,苔薄白,脉转平。仍用上方去茵陈,以巩固疗效。经尿常规复查三次以上,未见异常成分。嘱其回家疗养。

誅 体会:本方为治疗下焦湿热之专剂,淡能渗湿,寒能胜热。茯苓甘淡,胜脾肾之湿;猪苓甘淡,泽泻咸寒,泄肾与膀胱之湿;滑石甘淡而寒,体重降火、气轻解肌,彻除上下表里之湿热,阿胶甘平滑润,既能通利水道使热邪从小便下降,又能止血。故从始至终用原方主治,加茵陈者以增强其清利湿热之功。患儿从服中药开始,逐渐撤除激素,于三诊时激素已全部撤完。

例二:袁某,女,25岁,兰州制箱厂干部。1980年3月24日初诊。

患者于1周前自感尿频、尿痛,头痛,全身不适。检查:心肺未见异常、血压120/80mmHg;尿常规化验:红细胞0~2个/HP,白细胞满视野,脓细胞5~9个/HP,蛋白微量;舌淡苔薄白,脉沉滑。

证属下焦湿热,仍用清利湿热之剂治之。方药: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9克,滑石9克,阿胶9克(另包,烊化),茵陈9克。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服上药后,尿频、尿痛等症消失;尿常规化验:白细胞1~2个/HP,余无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平滑。继用上方去茵陈,以善其后。

三诊:服上药三剂后,尿常规化验正常。停药,复查尿常规三次均无异常改变,证已痊愈。本方治疗本证,疗效颇佳,屡治屡验,这里仅举此二例说明之。

五苓散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猪苓十八铢(6克),泽泻一两六铢(9克),白术十八铢(6克),茯苓十八铢(6克),桂枝半两(去皮)(1.5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两次温服。若用散剂,将上药为末,每服3克,开水冲服,服后多喝开水,汗出则病愈。

【主治】 外有表证,内有蓄水,头痛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水入则吐;或呕吐泄泻;或水肿,小便不利;或痰饮,脐下动悸;或吐涎沫而眩晕者。

【方解】 本方是化气引水之主方。方中茯苓、猪苓、泽泻皆属化气之品,使气行则水行;白术以健脾除湿,脾健则能散精而水精四布,使新入之水不致蓄而成灾;桂枝以解表邪,并多喝开水以助之,则表里通而各症自愈。

【应用】

1. 耳流清水 耳流清水,祖国医学则责之于肾,因肾开窍于耳。耳流清水无臭味者,为肾水上泛,而肾与膀膀相表里,水之出路为膀胱。故用本方从膀胱以利其水,水有出路,则不致上犯于耳,其症自愈。

2. 口流涎水 口流涎水,祖国医学认为是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故水停中焦,不能布散周身,而沿本经上溢,因脾脉连舌本、散舌下,所以口中常流涎水。用本方以利水健脾,利其已蓄之水,脾健则水精能以四布,使新入之水再不致停而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