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方新用:临床一通百通的奥秘
1254000000015

第15章 小青龙汤 (3)

第十二章 小青龙汤 (3)

吐者,是胃气上逆,故去白术之燥升,加生姜以止呕。

下利重者,是脾阳不升,故用白术,即原方不动。

心悸者,为水气凌心,加茯苓利水以养心气。

渴欲饮水而又下利,是脾阳不升,津不上输,故重用白术,以健脾运。

腹痛喜温喜按,是内虚,故重用人参,以补中益气。

恶寒、肢冷、脉沉细者,为寒甚,故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

腹满,为阳虚寒凝,故去白术之壅补,加附子辛热,以助阳散寒,阳得助则寒凝自散。

【应用】

1. 口多涎 口多涎是脾虚不能散布水津,而水津循脾脉上溢于口中,故涎多。治疗时,用本方加重白术量,振奋脾阳。脾阳得振,则水津四布,而无上溢之患,则多涎自愈。

2. 咽痛 咽痛若伴有胃纳不佳、遇寒加重、大便溏稀等症者,用本方加桔梗,一治脾胃虚寒,二升提肺气,以治咽痛。取脾脉连舌本之意。

3. 手心发痒、脱皮 手心发痒、脱皮,是风湿之邪为患。脾恶湿又主四肢,今脾为湿困,阳气不能充于四末,湿与风合则发痒脱皮。治疗时,用本方白术易苍术以增强燥湿之功,再加防风以驱风邪。湿去风驱,其症自愈。

4. 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多因过食生冷或受寒所引起。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久病则虚,故形成虚寒。症见腹痛喜温喜按,纳差便溏。若见舌苔黄者,是脾不散精,不能上荣,郁而成热所致,可用本方加黄连,以清热燥湿;若伴有大便干燥者,是精不荣于下之故,可用本方加大黄以通之。

5. 慢性阑尾炎 慢性阑尾炎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阑尾部位之炎症。祖国医学认为,久病则虚。大肠为阳明,而本方为太阴之主方,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前人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若症见右下腹部隐痛,时好时愈,按之局部有硬块者,用本方加牡丹皮、桃仁,以补虚兼活血化瘀,其病可愈。

6.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是指腹泻缠绵不愈。若他药又无效时,用本方加赤石脂、茯苓,以理中焦、固滑脱、利小便。中焦得理,滑脱得固,清浊得分,则诸症自愈。

7. 白带过多 白带,是湿邪为患。脾主湿,脾为湿困,不能散精,则湿邪下注而为白带。故治疗时,用本方加重白术量以增强燥湿之力,再加茯苓以淡渗湿邪,其带自调。

8. 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是中气下陷之故,中气即脾气。故用本方以补中气,再加肉桂以温肾阳。脾气得补而能举,肾阳得温而能升,则脱垂之症自愈。

9. 吐血 吐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是脾气虚,脾不统血所致。症见吐血,血量较多,为暗红色,伴有胃痛等症,脉芤甚则可出现革脉,出现革脉者为重危症之脉象。治疗时,用本方干姜易炮姜,变辛温为苦温,以利止血。

10. 单腹胀 单腹胀可有全腹胀、脘腹胀、脐周胀和小腹胀之不同。《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说:“在病名有鼓胀与蛊胀之殊,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病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此处所指是气为病,中空无物,而胀在小腹者,可用本方去白术之壅滞,加肉桂、附子以温化下焦,使气机疏通,则腹胀可消。

病案举例

张某,女,68岁,河北省人,省地质局家属。1980年4月12日初诊。

患者腹泻,日四五次,已半年余。为稀便,不伴有腹痛,内无脓血,食油腻食物后腹泻尤甚。经粪便检查,无异常发现。舌淡苔薄白,脉疲缓。辨证为脾阳虚兼下焦滑脱之证。

方用本方加味治疗:党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甘草9克,赤石脂12克,茯苓12克。水煎分二次服,六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六剂后,腹泻止,但自感小腹发胀。诊其脉缓而不疲。故改用本方加肉桂3克,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三诊:患者上药三剂后,腹胀消失,再无不适之感。停药观察数月,再未复发。

誅 体会:腹泻治法,仲景有三:一理中焦,二固下焦滑脱,三利小便。本方组成,为三法合用,故用之获效甚速。余子临床中,对虚证之腹泻缠绵难愈者,常屡用屡验。

酸枣仁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酸枣仁二升(30克),甘草一两(3克),知母二两(6克),茯苓二两(6克),川芎二两(6克)。

【用法】 水先煎酸枣仁,后入诸药再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虚劳虚烦不得眠。

【方解】 方中枣仁补敛肝气,知母、甘草清热润燥,茯苓、川芎行气除痰。因此症属肝之病,故从肝施治。

【应用】 胃痛连及胸胁:胃痛连及胸胁,是临床上常见症状。若症见胃脘疼痛难忍并伴有呕吐黄酸苦水者,祖国医学认为是肝胃不和,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故呕吐;黄为胆病,酸为肝味,苦为胆火,肝胆为体用,是谓肝胆同病。治疗时,用本方滋补肝阴,收敛肝气。肝气得平,胃气自降,则呕吐自止;肝胃之气和调,则疼痛自愈。

病案举例

邢某,女,38岁,通渭县城关人,1951年4月18日初诊。

患者胃脘疼痛,连及胸胁,剧痛难忍,并伴有呕吐黄绿色苦水。脉弦有力。辨证为肝气犯胃,曾用大、小柴胡汤治之无效。

考虑到病久即虚,同时患者又伴有失眠症状,故改用本方治之:酸枣仁30克,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3克。先煎酸枣仁,后入诸药,再煎分二次服。二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二剂后,胃脘胀痛减轻,呕吐黄水减少,亦不再失眠。继用上方,连服八剂后,诸症消失,病告痊愈。

誅 体会:《金匮要略》云:“夫肝之补,补用酸。”本方为治虚劳、虚烦、不得眠之证,该患者胃痛连及胸胁,并口吐黄绿水,故知为肝胃病变,又因病久必致虚,故用之而获效。

大柴胡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柴胡半斤(24克),半夏半升(12克),芍药三两(9克)黄芩三两(9克),生姜五两(切)(15克),枳实四枚(炙)(12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一方,加大黄二两(6克)。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汤。按:此方原有两法,张长沙并存其说而用之。

【主治】 太阳病未解,便传入阳明,大便不通,热实心烦,或寒热往来,其脉沉实者。

【方解】 方用芍药、黄芩、枳实、大黄,以病势内入,必取苦寒之品,以解在内之烦急,又用柴胡、半夏以启一阳一阴之气;生姜、大枣以宣发中焦之气。病势虽已内入,而病情仍欲外达,故制此汤还藉少阳之枢而外出,不是若承气之上承热气。

【应用】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影响胃的生理功能,可能与发病有关。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多数患者有上腹部饱闷或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若见胃脘部痞硬,按之有硬块者,是饮与食互结所致,可用本方去大黄加白术以化饮开结,饮化结开,痞硬自除,疼痛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