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71

第71章 祝谌予治疗胆石症验案 (2)

(七)祝谌予治疗胆石症验案(《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 (2)

【处方】山甲利胆排石汤:穿山甲、黄芩、枳壳、白术各9g,柴胡、郁金、鸡内金各12g,金钱草、赤白芍、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甘草3g。每日1剂,并嘱其筛大便。

服上方6剂,效好,继服12剂,服药期间,曾2次突发寒战高热,伴巩膜深度黄染,右胁部隐痛,考虑排石现象,对症处理后,2天热退。

1月15日再诊,患者述无明显不适,右胁胀痛未发作,黄疸消退,纳眠均好。B超:胆囊65 cm×37 cm,壁略毛糙,胆总管内径08 cm,未见结石,查肝胆酶谱正常,患者自服药第4天起,即陆续有褐色、黑色结石排出,经化验见到胆红素结晶与黑色结晶。为巩固疗效,又予上方12剂,经随访半年未复发。

【解析】胆属少阳,居半表半里,与肝同主疏泄,调畅气机,若各种病因作用于肝胆,阻碍气机,使肝失疏泄,胆汁排泌不畅,胆腑“中浊不清”,日久化热,煎灼胆汁,沉积而为石。正如《中藏经》所云“邪热渐强,结聚而成砂”。胆石一旦形成,进一步阻碍气机,使精微不得输布,滞缓而为瘀,瘀热互结,更促进了胆石的形成,使其增多、增大。因此,热蕴瘀阻是胆石症的主要病理因素。朱氏山甲利胆排石汤方中柴胡人肝胆经,疏达少阳,为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之主药;配合黄芩以和解少阳,清肝胆之热;合白芍以柔肝缓急止痛,合枳壳以行气破滞消瘀;赤芍凉血活血,祛瘀止痛;金钱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为肝胆及泌尿系结石必用之品;郁金辛开苦降,行气解郁,凉血破瘀,利胆排石;鸡内金消积化石;蒲公英、紫花地丁解毒消痈;白术顾护脾胃以健运,益气扶正;尤其穿山甲一味,入肝胃经,性善走窜,可透达经络引导诸药直达病所,且有解热败毒,消痈止痛之功效;甘草调和诸药。该方配伍精当,共奏清热消瘀、利胆排石之效。

(十三)卓家和治疗胆石症验案[卓家和,陈寿菲疏肝利胆健脾法治疗胆石症65例中医函授通讯,1998;17(4):15]

王某,女,65岁。1994年6月12日初诊。

患胆道结石9年。7年前因胆总管结石嵌顿行总胆管切开取石术。近1年来反复右上腹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胛,时伴畏冷发热。10天前右上腹部疼痛复发,疼痛拒按,伴寒战高热。B超示:肝外形规则,大小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尚均。胆总管扩张,直径21cm,上段内见多个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大者约10cm×08 cm,下段因气体干扰探查欠清;胆囊体积增大,约74cm×57 cm,壁较厚,内透声好。胰脾形态大小正常,回声均匀。超声诊断意见:①胆总管多发性结石伴扩张;②胆囊肿大、积液、炎症;③胰脾未见异常。症见脘腹胀痛,嗳气、纳少、便秘、溲黄。查体:体温368℃,血压135/83mmHg。神清、巩膜及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心肺(-),腹部平坦,右上腹可见一道约l0 cm长的手术瘢痕,腹软,右、中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胆囊,墨菲征(+),肝脾胁下未触及。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疏肝利胆健脾。

【处方】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金钱草30g,郁金10g,鸡内金10g,虎杖15g,茯苓15g,白术10g,青、陈皮各6g,大黄10g,芒硝10g(冲),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7剂后诸症悉平。减去芒硝,续服3个月后,B超检查提示原结石光团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

【解析】胆石症具有病程较长、病机复杂、反复发作、涉及病变脏腑多(主要是肝、胆、脾、胃)的特点,临床单纯应用疏肝利胆,清热化湿等常法治疗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卓氏在疏肝利胆的同时,并用健脾益气药,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对利胆排石药物的承受力以及疗程的延续,对结石的排出亦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卓氏处方由四逆散、三金汤加味组成。四逆散具疏肝理脾、透解郁热、和中缓急之功。三金汤中金钱草清热化湿、利胆退黄;鸡内金消石化积;郁金行气解郁,利胆退黄;白术益气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健脾,青皮疏肝破气散结,陈皮理气健脾燥湿;虎杖清热化湿,利胆退黄;大黄通腑泻热,利胆退黄。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健脾之效。

(十四)江宁华治疗胆石症验案[江宁华清利宣通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936例体会江西中医药,2000;31(4):19]

杨某,男,65岁,1992年5月7日,因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前来我院门诊内科就诊。血压正常,血常规:白细胞135×109/L,中性粒细胞081,淋巴细胞019。B超示:胆囊充满泥沙样结石,有数枚约05 cm×07 cm大小结石卡在胆囊颈部,胆壁毛糙增厚。即收外科住院手术治疗。患者无钱住院,不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未办入院手续,乃来我处就诊。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吐后绞痛略缓解,局部压痛明显、拒按,皮肤巩膜无黄染,苔黄厚,脉弦数而紧。证属热瘀气滞,治宜清热宣通,疏肝健脾。

【处方】云茯苓、川黄连、桑白皮、黄芩、生白芍、枳壳、生黄芪、党参、金银花、黄柏、青皮、降香、北山楂。日服1剂。

5剂服后复诊,热退痛止,仅有上腹痞满,胃纳渐开,守原方加金钱草,再服10剂后,B超示胆囊及胆总管有少量泥沙样结石。守前方又服15剂后,B超示胆囊、胆总管内清晰。

【解析】胆石症为多发病、常见病,发病率很高,一般保守治疗未愈,即外科手术治疗,但术后多有胆总管结石复发,且泥沙状混合性结石居多,极易复发。江氏认为本病治疗关键在于清热化湿和宣通气机。以川黄连、金银花、黄芩、黄柏清热解毒,以云茯苓、黄芪、党参健脾化湿,则胆囊、胆管之炎症水肿或化脓均能很快得到控制;以桑白皮、黄芩宣肺,佐以枳壳、青皮、降香行气降气,肺气得宣,全身气机亦即通畅,自然通则不痛,并可促使胆囊收缩、胆总管及肝胰括约肌扩张以利胆石排出。本病的病位虽在肝胆,但不能只顾疏肝利胆,而应该始终不离健脾益气,脾胃健,气血生,正气旺,则可祛邪外出,病自愈矣!

(十五)姬云海治疗胆石症验案(姬云海四金化石汤治疗胆石症160例吉林中医药,2000;6:26)

薛某,男,48岁。1997年9月11日初诊。主诉右上腹胀痛,反复发作5年余,近日症状加重。诊见食欲缺乏,神疲乏力,腰酸、腿软、口干咽燥,右上腹胀痛、牵掣至右肩部,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有裂纹,脉弦滑。B超检查:胆结石约05 cm×16 cm和13 cm×11 cm。脉证合参,此乃气机郁滞,湿热蕴结所致。治宜清热利湿,行气消石,破结化石之法。

【处方】四金化石汤加减:金钱草30g,海金沙、鸡内金、郁金各20g,香附、木香、延胡索、大黄各15g,茵陈、黄芩、枳壳各l0g,柴胡6g,金银花15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每次用药汁冲服琥珀3g(研细)。

服药 20剂,诸症明显减轻,又续服上药40剂,自觉右上腹疼痛剧烈,约15分钟后痛减,后复查B超,胆结石消失。后用参苓白术散调理1个月余以扶正气。随访1年未见复发。

【解析】胆石症属于中医胁痛、胆胀、黄疸、腹痛、郁证等范畴。其病理特点是肝胆湿热蕴结,气滞瘀阻,肝胆疏泄功能失常。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过食肥甘,近几年胆石症发病率明显升高。肝气郁滞,外邪内侵,过食肥甘,蛔虫上扰等均可阻碍气机,影响肝胆疏泄功能,导致胆汁瘀积,湿热内蕴,煎熬日久,沉积而成沙石。四金化石汤中,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郁金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排石,消石破结;香附、木香、延胡索、枳壳、柴胡疏肝理气,化瘀止痛,调理气机,以利结石排出;茵陈、黄芩、大黄清热利胆,通腑化石,使邪从二便出。全方组合标本兼顾,临床疗效显著。

(十六)蔡力民治疗胆石症验案[蔡力民,肖南,黄军杰等自拟胆石汤治疗胆石症100例陕西中医,2001;22(7):401]

李某,女,55岁。右胁胀痛,巩膜黄染,伴口干苦,纳差10余日,加重1天。查B超示泥沙样结石。治宜疏肝利胆,清热除湿。

【处方】胆石汤加减:金钱草30g,茵陈20g,郁金、鸡内金各15g,柴胡、延胡索、半夏、栀子、大黄(后下)各10g,甘草8g,川楝子15g。水煎服,每日1剂。

服10剂后排出米粒样结石90余粒。胁痛大减,继续以上方加减,共排石200余粒,B超示胆管内光团消失,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