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72

第72章 祝谌予治疗胆石症验案 (3)

(七)祝谌予治疗胆石症验案(《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 (3)

【解析】胆附于肝,能贮排由肝分泌之胆汁,为“中精之府”,胆汁能辅助脾胃参与消化。然而情志抑郁,过食厚味,均能影响肝主疏泄、胆汁的分泌、贮存、排泄,进而引发结石。蔡氏自拟胆石汤中金钱草、茵陈、郁金、柴胡、栀子疏肝利胆,清热除湿;延胡索、甘草利气缓急止痛;鸡内金、大黄、半夏消积通降排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方药分别具有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增加肝胆管胆汁容量,松弛胆道括约肌,加强肝胆舒缩力;抑制平滑肌痉挛,减少排胆汁阻力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清热除湿,从而达到溶石排石治疗的目的。

(十七)张友礼治疗胆石症验案[张友礼,丁红辨证论治胆石症228例湖北中医杂志,2001;23(50):31]

刘某,女,30岁,1995年3月10日初诊。诉右胁下阵发性胀痛半年。曾经某医院B超诊断为:①胆囊结石;②胆囊炎。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遂求治于本院。症见右胁下胀痛,牵引右肩背不适,纳减,无发热。查体:右胁下有轻度压痛,墨菲征(±),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辨证属肝气郁结,脾运不健,结石梗阻。治以疏肝解郁,利胆排石。

【处方】柴胡、琥珀粉各6g,木香、陈皮、鸡内金各10g,香附、枳壳、川楝子、延胡索各12g,白芍、薏苡仁、山楂、王不留行各15g,砂仁7g。共1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自觉上述症状好转,仍觉上腹闷胀,食少,口干,大便不爽,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肝失疏泄,脾不健运。予健脾益气为主,佐以利胆排石。

【处方】茯苓、山药、莲子、陈皮、鸡内金、郁金、延胡索各10g,白术、炒扁豆、薏苡仁各15g。砂仁5g,厚朴12g,琥珀粉6g,海金沙30g。30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无特殊不适,守原方续进10剂,诸症悉除。于1995年5月10日B超复查,胆囊无结石,仍有胆囊炎。续服香砂六君子汤以善其后。

【解析】《难经》曰:“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各种原因致肝脏不疏,胆腑不畅,气机郁滞,湿热内蕴,胆汁郁积而成结石,不通则痛故见右胁下阵发性胀痛,初诊时张氏先予疏肝解郁,利胆排石。二诊时症状好转,因胆石阻滞气机,脾失健运故上腹闷胀,食少,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以健脾益气为主。效不更方,三诊时守二诊方续进,使结石得以排出,脾气得健则诸症悉除。

(十八)谢乐治疗胆石症验案[谢乐清石汤治疗胆石症189例四川中医,2002;20(7):41]

贾某,女,49岁,2000年3月13日初诊。患者自1990年起有反复发作右上腹痛伴畏寒、发热、黄疸,以进生冷及油腻饮食易于诱发。本次发病缘于吃冷苹果后诱发,患者腹痛剧烈,急性痛苦面容,巩膜轻度黄染,胆囊区有压痛和反跳痛。体温389℃,白细胞159×109/L。CT诊断:胆总管结石17cm×16cm。经服清石汤,同时配合抗生素,治疗4天后,腹痛减轻,体温正常。停用抗生素,继用清石汤。6天后腹痛消失,能进饮食,随大便排出结石15块,最大者16mm×16mm×13mm,随后B超复查结石消失。

【处方】清石汤:金钱草30g,柴胡12g,大黄、芒硝、生甘草各6g,郁金10g,青皮、木香各9g,白芍、山楂、滑石各15g,鸡内金5g。每日1剂,水煎3服。

【解析】谢氏自拟清石汤中,金钱草软坚化石,柴胡、白芍泄肝胆之邪,平抑肝阳;大黄利胆泻热,促进胆汁分泌;郁金、青皮、木香行气解郁,化瘀止痛;鸡内金、山楂活血化瘀,祛除结石;滑石、芒硝清热利湿,软坚散结,消石排石;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诸药共奏消炎利胆、溶石排石之功。

(十九)吴辉治疗胆石症验案[吴辉四金汤治疗胆石症104例湖北中医杂志,2002;24(12):38]

刘某,女,48岁,1999年11月6日初诊。诉右胁下疼痛,时轻时重,并痛引肩背,恶心呕吐,腹胀纳差,口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辨证属湿热蕴结、肝胆气滞郁阻。治以清利湿热,疏肝利胆。

【处方】金钱草、海金沙各30g,鸡内金、郁金各15g,山楂、白芍、枳实、延胡索各12g,川牛膝、柴胡各10g,丹参20g,半夏、栀子各10g,大黄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20剂,诸症尽失。原方加减调治10天,B超复查胆囊内未见结石异常回声团。随访1年,未再复发。

【解析】吴氏的四金汤以“通”为法,重在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利胆消石。方中金钱草清热利湿,溶石排石;海金沙清热利胆排石,鸡内金消坚散结;郁金行气解郁,凉血破瘀。枳实为排石要药,又是利胆要药;山楂能利胆消石排石,白芍有缓急止痛作用,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柴胡疏肝理气,丹参活血化瘀止痛,川牛膝散瘀通络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消石排石之功。药理研究证实,金钱草能使结石溶解,增加胆汁的分泌,松弛胆道括约肌;郁金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并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综观全方,具有扩管解肌、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增强胆囊收缩等功能,具有消溶排石等作用。

(二十)王梧川治疗胆石症验案[王大宪王梧川先生肝病验案4则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3):160]

周某,女,51岁。患者1990年行胆囊切除,日前B超检查:肝管结石,胆总管结石,胆管扩张。1994年4月18日初诊,右胁、胃脘胀痛不舒,时时呕吐,纳差,二便可。舌淡稍黯,苔白微腻,脉弦细。此乃胆腑气机通降失常,瘀浊湿热,久酿成石。以疏肝化瘀,化石除痞为治则。

【处方】柴胡、金钱草各30g,枳壳、川厚朴、姜半夏、陈皮、青皮、砂仁、白寇仁、川楝子、白术各10g,郁金、延胡索、海金沙各20g,生姜3片,大枣3枚,服20剂。

二诊:右胁痛基本消失,惟感胸胁堵闷。上方去延胡索、青皮、姜半夏,加玄明粉6g,金钱草40g,增强清热利石之功,1剂。

三诊:右胁仍觉堵塞,动则汗出,上方加三棱、莪术各10g,白术、香附、金钱草各30g,另用大枣4枚,服近2月。

四诊:右胁轻微堵塞感,复查B超示:结石较前变小。前方加冬葵子30g,甘草6g,再服20余剂。1994年8月5日在某医院B超示:结石消失。继以上方加减复20剂,右胁堵塞已消失,纳可,二便调。

【解析】本案患者为胆石症,因胆石致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故表现为右胁、胃脘胀痛不舒,时时呕吐,王氏治以疏肝利胆、和降通腑、化石除痞。方中柴胡、郁金、延胡索、川楝子疏肝行气止胁痛,枳壳、川厚朴理气宽中,半夏、陈皮、生姜、大枣和胃降逆,砂仁、蔻仁和中化湿,海金沙、金钱草利胆排石。服用月余,加三棱、莪术以活血,增强利胆的功效,加冬葵子以通利润肠。王氏处方和降并用,疏利兼施,达到了整体调节的功效,使肝胆之气机恢复正常,诸症自除。

(二十一)李晓强治疗胆石症验案[李晓强,党晓静,李铭扩管排石汤治疗胆石症145例陕西中医,2003;24(4):327]

刘某,女,68岁,农民。于2002年3月15日初诊。主诉:右胁部疼痛1周。1周前患者由于吃肉食后,即感到右胁部疼痛,放射至右背及右肩部,上腹部胀满,痞闷不舒,口干、口苦,恶心欲吐。B超显示:胆囊内有大小不等的结石,最大的08 cm,胆囊壁增厚、毛糙。查体:面色萎黄,精神不佳,墨菲征阳性,上腹部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胆囊炎合并胆石症,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

【处方】自拟扩管排石汤:柴胡、虎杖各15g,青皮、枳壳、木香、白芍、厚朴各12g,白术、郁金、延胡索各10g,金钱草30g,甘草6g。水煎早晚分服。

山莨菪碱片5mg,口服,每日3次。连用5日,各种症状减轻,随即续服扩管排石汤35剂。B超显示:胆囊结石消失,胆囊壁稍厚。余无不适,病告痊愈。

【解析】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该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感染、水肿和管道痉挛、狭窄等现象。传统的疗法,对胆石症病人,往往采用排石药物治疗,然而由于局部感染、水肿等所致排石通道不畅,有时会将结石排到狭窄区后引起嵌顿,使分泌物排出受阻,而产生局部疼痛,瘀阻现象。李氏以扩管排石为治疗大法,使用扩张管道的药物,促使管道平滑肌松弛,管腔容积增大,形成利于结石排出的顺畅通道,然后予以强效系列的药物排石,以提高排石率和治愈率。方中选用柴胡、青皮、枳壳、木香、厚朴行气止痛,并有明显的利胆作用,使胆汁流量增加;金钱草、海金沙、虎杖、大黄相互配伍,清热利胆、泄下排石;鸡内金化石消积,帮助消化;莪术、郁金破血祛瘀,使瘀阻不通之管道得以畅通,促使结石的顺利通过;大黄“以通为用,以泄为用”,据报道,大黄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扩张肝胰括约肌等作用;白芍配延胡索缓急止痛,缓解症状;白术固护脾胃,防止大黄苦寒伤及胃气。诸药合用,达到清热利湿,行气止痛,利胆排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成都中医学院李斯炽医案.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8:56

2余瀛鏊现代名中医类案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3张镜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镜人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

4王发渭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5:103

5董振华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 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