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70

第70章 祝谌予治疗胆石症验案 (1)

(七)祝谌予治疗胆石症验案(《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 (1)

高某,女性,71岁,退休教师。1993年9月17日初诊。

患者1986年初因患胆囊结石在外院行胆囊切除手术,术后恢复良好。1992年秋自觉右上腹隐痛,痛及胁背,两个月后B超检查发现肝内胆管有多个小结石,最大直径03cm。口服消炎利胆片、去氧胆酸治疗半年,再次B超复查肝内胆管结石仍在,最大直径08cm,后方伴有声影。现症见右上腹隐痛,痛及胁背,口干苦,尿黄,纳差神倦。舌边红,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属肝脾不和,湿热内蕴。治以清利肝胆湿热,健脾养血通络法。

【处方】逍遥散加味:柴胡10g,薄荷10g(后下),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0g,炙甘草6g,茵陈蒿15g,金钱草30g,海金沙10g(包),石菖蒲10g,郁金10g,川楝子10g,泽兰叶10g。每日1剂,水煎服。

连服上方30余剂,诸症消失。1994年3月24日复查B超,肝内胆管未见结石影,患者非常高兴。刻下口干思饮,舌边红,脉弦滑。守方去海金沙、石菖蒲、郁金等加天花粉20g,五味子10g,再服15剂,以资巩固。

【解析】本案患者为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手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因不宜再行手术,故多采取保守治疗。祝氏结合患者的症状,辨为肝脾不和,湿热内蕴,治以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方中茵陈蒿、金钱草、海金沙、石菖蒲、郁金以清热排石,川楝子合泽兰理气通络,行气、理血并用,更适合用于肝内胆管结石,故疗效显著,患者药后诸症消失,肝内胆管结石消失。

(八)梁乃津治疗胆石症验案(黄穗平梁乃津用清热通腑法治疗胆石症并发症的经验新中医,1996;1:12)

赵某,女,67岁。1994年5月23日初诊,

患者右胁持续性疼痛伴发热恶寒1周。刻诊时身黄、目黄、尿黄,口干苦,胃纳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数。体查:体温394℃,右上腹压痛,墨菲征阳性。化验:白细胞11×109/L,杆状细胞005,分叶核细胞070;DBIL 36μmol/L, TBIL 548μmol/L。B超与CT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左叶胆管结石。西医诊断为胆石症并发急性胆囊炎。中医诊断为“胁痛”、“黄疸”。

辨证属肝胆湿热蕴结熏蒸。治以清热祛湿,行气通腑法。

【处方】大黄10g(后下),芒硝3g(冲服),柴胡、龙胆草各12g,黄芩、山栀子、川楝子、枳壳各15g,茵陈蒿、金钱草、车前草各3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5月26日二诊:胁痛明显减轻,发热恶寒消退。守上法上方。

5月29日三诊:胁痛缓解,黄疸消失。复查血常规及血清胆红素均正常范围。

【解析】胆石症最常合并胆道感染,其发病机制多为胆石影响胆之气机通降,胆道不畅,湿热内蕴,发为胁痛;湿热交蒸,胆汁外溢发为黄疸。本案的病机特点在于胆郁、气滞、湿热,故梁氏治以清热祛湿,行气通腑,其处方取承气汤中大黄、芒硝以通腑,使湿热之邪从大便得解,方中还合用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以清肝利胆祛湿,用药得当,故疗效明显。

(九)莫顶立治疗胆石症验案(莫顶立蚕矢汤治疗胆石症50例新中医,1994;7:33)

谭某,女,46岁,患者于1968年起患慢性胆囊炎,1975年做胆囊摘除术,手术1年后,仍经常见右上腹部疼痛,间有绞痛发作,每痛必呕吐,呕吐后稍缓解。每次发作均急诊入院注射哌替啶、补液等治疗。于1990年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中山一院CT及B超检查确诊为肝内多发性结石,胆总管粗约2 cm,胆总管内多粒结石,最大的约10cm×08 cm大小。就诊时右上腹部疼痛,呻吟,辗转反侧,巩膜皮肤轻度黄染,呕吐多次,为黄色胃内容物,畏寒微热,右上腹硬满胀痛拒按。小便短赤,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滑而数,辨证为湿热熏蒸肝胆,结石复发。

【处方】蚕矢汤原方:晚蚕沙、茵陈各30g,大黄(后下)、黄芩、白芍、枳实各15g,柴胡、厚朴、尖槟榔、鸡内金各12g。每日l剂,水煎服。

服药后,排大便2次,烂便,腹痛稍缓解,退热,再诊时加茯苓15g,连服4剂,各种症状消失。守上方随证加减连服半个月,每天排大便2次,烂便,无不适,停药。近2年来无复发,经中山一院B超复查,胆总管内结石消失,肝内结石仍存。

【解析】胆道结石及胆道手术后,结石遗留、复发在临床上常碰到,也是病人手术后最感痛苦的问题。《灵枢·本脏》云:“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其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故“腑以通为用”。凡邪气壅结,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以痛为主的各种急腹症。胆为奇恒之腑,承受肝之余热;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故胆腑亦以疏泄通降为顺。今湿热熏于肝胆,以致结石内生。蚕矢汤是由大柴胡汤加味而成,有利胆泻热作用。方中蚕沙和胃化浊,茵陈、黄芩清泄胆热,大黄通腑泄下,白芍、枳实、柴胡、厚朴、槟榔疏理肝胆气机,诸药合用使胆道疏通,则湿热可去,结石得以排出。

(十)丁庆学治疗胆石症验案[丁庆学,田河水硝石矾石散治疗胆石症体会甘肃中医,1994;7(3):22]

李某,男,38岁,于1990年4月就诊于我门诊,自述右胁腹部胀痛2年余,加重半个月,胃脘胀满痞闷,痛连右胁背,每喝酒或高脂餐复发,舌质紫黯,苔薄黄,脉弦滑数。B超提示:肝内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患者呈慢性病容,体质消瘦,面色晦黯,毛发稀疏,血压120/80mmHg,脉搏78/分,体温36℃,心肺(-),腹软,右胁轻度压痛,墨菲征(+),肝脾未触及,化验血常规(-),肝功(-)。诊断:胁痛(胆结石)。治则:清利肝胆,化瘀排石。

【处方】火硝、皂矾等分为末,每服5g,大枣15枚,金钱草30g,煎汤送服,每日3次。

嘱咐病人服药后,宜多喝水,多活动。倘大便黑绿色属药物所致,坚持用药2个半月,排石60余块,症状消失,B超复查证实结石已经消除。

【解析】胆石症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感病邪等因素,致肝胆郁滞,湿热蕴结,日久则生本病,治宜疏利肝胆,清热利湿,行气化瘀为主。硝石、矾石散药仅2味,硝石即火硝,能入血分消瘀活血,消化诸石;矾石即皂矾,入气分化湿利水,泻肝胆郁热。二者共奏清肝利胆,化瘀消石之功。硝石矾石2药皆为石药,开破之品,易伤胃耗血,丁氏在临床运用时取“十枣汤”之意,运用大枣顾护胃气。

(十一)张吉正治疗胆石症验案[张吉正自拟利胆排石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69例疗效观察甘肃中医,1994;7(5):7]

翁某,男,42岁。1993年6月30日初诊。患者于2周前因右胁下绞痛以“急性胆囊炎”在我院外科住院治疗。经抗炎、止痛,疼痛缓解,血象恢复正常,出院。B超检查发现胆囊内有04cm结石1个,要求服中药排石。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无寒热,无汗,二便调,食欲差,口苦,右胁下不适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体查:患者一般情况尚可,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腹软,肝脾未触及,墨菲征(-),查三大常规未见异常,肝功正常。

中医诊断:胁痛。西医诊断:胆石症。

病家因肝胆疏泄不利,瘀阻不通。经曰:“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故宜疏肝利胆,祛瘀化石,用利胆排石汤5剂。

【处方】金钱草20g,海金沙20g,郁金20g,柴胡15g,黄芩10g,党参10g,半复1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10g。水煎20分钟,两煎取汁300ml,分2次温服,每日1剂。

服后右胁下不适感减轻,食欲转好。继服上方50剂,自觉无任何不适。B超复查胆结石消失,恢复正常,至今尚好。

【解析】胆附于肝,内藏精汁,其经脉络肝,肝胆相表里,肝胆气机不畅则胆汁疏泄失利,湿郁化热而引起胁痛;口苦,咽干,不欲食,胁痛等症,这些多为少阳胆经症状。张氏治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以小柴胡汤为主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金钱草、海金沙有清利湿热作用,且有化结石之功能。郁金辛苦寒,能行气解郁破瘀,亦有利胆作用。研究表明金钱草、柴胡、黄芩均有使胆汁流量增加的作用,金钱草、柴胡有解热、抑制胆道炎症作用。

(十二)朱振铎治疗胆石症验案[朱振铎,赵立群,张恭新胆石症从热瘀论治陕西中医,1997;18(6):259]

患者沈某,男,59岁,农民。1995年12月27日就诊。近1个月来反复低热、乏力,伴恶心、纳呆,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偶感右胁胀痛,虽经青霉素静滴热可退,但易反复。患者面色晦黯,巩膜轻度黄染,舌质黯红、苔黄腻。查腹软,墨菲征(+),脉弦滑。当日B超:胆囊张力大,11cm×48cm,胆汁透声差,胆总管内见数个强回声光团,范围约19 cm×12 cm,后伴声影,胆总管最宽16 cm,示胆总管结石、胆汁瘀积。化验检查示肝胆酶谱及总胆红素明显升高。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诊为胆总管结石伴胆系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