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64

第64章 慢性胆囊炎 (2)

第18章 慢性胆囊炎 (2)

二诊:7月6日。同时静滴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ml,加维生素C 10g。服上药1剂后,排便4次,体温下降(最高达378℃),睡眠尚好。今晨神志清醒,体温375℃,自觉口干思饮。舌苔黄干,脉弦滑。黄疸未退尽、腹痛已解。上方去生石膏,加鲜佩兰15g,鲜茅根30g。已能进流食,未输液。

三诊:7月7日。体温正常,昨日排便3次,精神转佳。上方去连翘、紫雪,茵陈改为60g。

四诊:7月8日。体温正常,腹痛未作,能起床活动,进食后胃部稍感不适。舌苔薄黄,质淡红,脉弦滑。

【处方】茵陈30g,金银花30g,川黄连3g,鲜藿香15g,六一散12g(包),金钱草60g,赤白芍各10g,杏仁10g,冬葵子12g,天花粉25g,鲜茅根30g,紫菀3g,加味保和丸10g(同煎)。

五诊:7月12日。服上方药4剂后,精神体力恢复,二便正常,黄疸完全消退。复查血胆红素684μmol/L(04 mg%),黄疸指数4U,谷丙转氨酶400U/L,麝浊35 U。继续治疗。

【解析】胆石症患者常伴有慢性胆囊炎,本案患者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肝胆湿热之邪弥漫三焦,故见巩膜、皮肤黄染,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兼感暑邪则高热持续不退,口渴,大汗出。关氏以清热利湿,活血退黄立法,六一散用于方中兼以祛暑。关氏方中茵陈90g,金钱草60g,且药味多,药量重,患者年68岁,正气已虚,临床运用是尤应辨证准确,兼顾病者的体质及其承受能力,把握不大时,不提倡药物的用量过大。

(三)谢海洲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谢海洲论医集》、《医学实践录》)

(1)时某,女,51岁。

患者在北京某医院诊断为“胆囊炎”。拒绝手术治疗,转请中医诊治。右上腹胁部阵发性疼痛,发作时呕恶汗出,面青黄。大便润,小便黄,食少腹胀,舌苔黄腻,边红有剥脱。证属肝胆郁滞,久而化热。当疏肝利胆清热。

【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0g,蚤休9g,金钱草45g,生鸡内金9g,柴胡12g,郁金12g,石菖蒲9g,白芍12g,五灵脂9g,没药3g。水煎服,7~14剂。

二诊:痛缓,口苦消失,饮食、睡眠尚可,二便调。脉弦,舌苔退。遵前法再进:

【处方】柴胡10g,白芍12g,金钱草30g,白花蛇舌草15g,黄芩9g,云茯苓12g,龙胆草9g,生鸡内金9g,香附9g,益母草15g,没药4g,白术15g。水煎服,7剂。

三诊:病情好转,时有微痛。舌淡,脉弦缓。以消炎利胆丸方调治:

【处方】柴胡15g,白芍20g,郁金15g,金钱草30g,石菖蒲9g,白术12g,香附15g,鸡内金6g,白花蛇舌草30g,蚤休9g,黄芩9g,云茯苓24g,连翘12g。

上方共为细末蜜丸,每次6g,每日3次。经随访病愈,又以该丸方二料续服善后。

【解析】肝胆气郁,气血运行不畅为胆囊炎的基本病机,气郁血瘀化热致肝胆湿热,故治疗上应疏利肝胆气机,活血散结,清利湿热。谢氏在本案的治疗中行气活血、清利湿热之品并用,二、三诊时加云茯苓、白术顾护脾胃,防止邪退正伤。

(2)戴某,女,30岁,外籍人员,初诊日期1985年11月28日。

主诉:右胁阵发性绞痛20余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从七八岁开始,经常发生右上腹及胁部绞痛,进食油腻后加重,伴恶心呕吐,疼痛向肩背部反射,大便正常。在本国时3个月左右发作1次,来中国后约1个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持续2天左右可自行缓解。曾在本国做胆囊造影及消化道造影,诊为“胆囊炎”。

既往史:在新生儿时期,曾患溶血性贫血,并有13年吸烟史。

查体:球结膜及皮肤无黄染。舌苔微黄,舌质正常。左脉沉滑,右脉沉滑略细弦。B超报告示胆囊大小为51cm×103cm,胆总管06cm,胆囊壁上有多个形态不规则的强光团,最大约07cm×06cm,后无声影,不随体位移动。肝、脾、胰正常。提示胆囊大,胆囊赘生物,胆囊炎并胆囊炎性渗出物可能性大。总胆红素5841μmol/L( 33mg/dl)。HBsAg阴性,GPT及TTT正常。血红蛋白 144g/L,红细胞601×102/L,白细胞92×109/L(中性粒细胞058,淋巴细胞040,单核细胞001,嗜酸粒细胞001)。

辨证:肝经气血郁滞,枢机不利,疏泄失职,木郁犯土,土木失和。

治法:调肝疏郁,行气和中,佐以活血。

【处方】燮枢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炒川楝子12g,红花10g,皂刺6g,泽泻15g,白蒺藜10g,香附10g,焦四仙40g,丹参30g,檀香6g(后下),砂仁5g。7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40余剂,疼痛不再发作。1986年4月3日复查:无不适症状,脉沉细而缓,舌苔微黄。B超复查:胆囊前后径47cm,囊壁光滑,胆总管内径06cm,胆囊疾病已经痊愈。再予下方7剂,巩固疗效。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2g,橘红12g,茯苓25g,炒川楝子10g,红花10g,皂刺5g,白蒺藜10g,香附10g,丹参30g,檀香6g(后下),砂仁6g。7剂,水煎服。

【解析】肝经布两胁,肝胆枢机不利,疏泄失职则胁肋疼痛,木郁犯土,土木失和则恶心呕吐,患者右胁阵发性绞痛20余年,“久病入络”,故谢氏在调肝疏郁,行气和中的基础上佐以活血,以燮枢汤加减。方中柴胡疏泄肝胆郁滞之气机,黄芩清泄肝胆之郁热,川楝子、皂刺、白蒺藜、香附、檀香行气解郁止胁痛,半夏、焦四仙、砂仁行气和中;红花、丹参活血通经。诸药合用,恢复气机升降之常,气血通畅,故临床症状及胆囊赘生物消失,胆囊炎获愈。

(四)时振声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时门医述》)

王某,女,40岁,教师。

因上腹部阵发性疼痛1月余来诊,曾在某医院胆囊造影示胆囊收缩功能不佳,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来诊时上腹部疼痛、痞满,恶心呕吐,纳差厌油,疼痛剧烈时出汗,但身无寒热,口苦口黏,口干而不欲饮水,舌有瘀点苔黄腻,脉象弦细,证属脾胃湿热,肝郁血阻,拟辛开苦降合舒肝活血,并佐清肝。

【处方】全瓜蒌、金钱草各30g,半夏、黄连、枳实、川楝子、生蒲黄、五灵脂、制香附、焦(山)楂肉、六(神)曲各10g,夏枯草、蒲公英各15g,延胡索3g(研冲)。

6剂后,上腹部仅略感隐痛,痞满大减,精神好转,食量增加,舌苔黄腻消退,亦无恶心呕吐,仍予上方继续加减调理,病情稳定,未再急性发作。

【解析】本案为慢性胆囊炎患者,以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同时有痞满,恶心呕吐,口黏,苔腻,此为中焦湿热之象,时氏辨为脾胃湿热,肝郁血阻之证,以小陷胸加枳实汤行气疏肝,宽胸除满,以金铃子散、失笑散加香附疏肝活血,焦(山)楂肉、六(神)曲健运中焦,以夏枯草、蒲公英、金钱草清肝利胆。

(五)张耀卿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膨胀卷(上)》)

俞某,女,65岁。主诉:右上腹疼痛伴眼白发黄4天。

4天来,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兼有眼白发黄、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便秘等,经西医对症治疗及中药清利湿热,均未获效。以往有多次类似发作史。体检:巩膜及皮肤明显发黄,面部及下肢凹陷性水肿,肝肋下触及,有叩击痛,血压174/106mmHg。血常规:白细胞11×109/L,中性粒细胞094;锌浊度16 U,谷丙转氨酶364U/L。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阻塞性黄疸,慢性肾炎,高血压。中医诊断:黄疸,胁痛,水肿。肝胆之气郁结不畅,脾肾之阳不振,水湿凝结中焦,遂使胸脘痞闷,不思纳谷,腹中时有胀痛,上至中脘,旁及右胁,忽来忽去,时轻时剧,面目肌肤色黄,肢体水肿,苔薄白,根厚腻,脉沉细。拟温调脾肾,疏泄肝胆,畅通气机。

【处方】肉桂心2g,鹿角霜片各9g,紫苏梗9g,姜半夏45g,广陈皮45g,云茯苓、神曲各12g,炒六(神)曲12g,金钱草12g,炒川黄连1g。

服药7剂,果获效果。继之随症加减,连续十二诊,诸恙如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尿蛋白消失,血压降至143/83mmHg。随访1年,无反复发作。

【解析】患者有多次右上腹持续疼痛发作,今查巩膜及皮肤发黄,此为湿热之邪郁滞肝胆,气机不畅所致。患者年老,脾肾之阳气已虚,水湿内停不能运化,发为面部及下肢水肿;水湿不运,阻滞气机,中焦运化失司故食欲减退、腹胀、便秘。治病求本,张氏以肉桂、鹿角等温热之品调养脾肾,使脾肾之阳得复,则水湿可退;又肝木亦获滋养,肝气调畅,胁痛可解。方中以陈皮、半夏、紫苏梗、云茯苓、六(神)曲和胃化湿,佐以川连、金钱草疏泄肝胆,寒温合用,使疏泄肝胆又不伤脾肾之阳。本案不以茵陈、山栀等退黄药而黄疸自退,不用车前子、泽泻等利湿之品而水肿自除,因为从温补脾肾、疏泄肝胆入手,实乃切中病机,故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