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65

第65章 赵绍琴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 (1)

(六)赵绍琴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1)

李某,女,65岁,于1993年10月17日初诊。

患右胁胀痛4年余,时轻时重,近半年来又增至发冷发热时作,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曾服中药、西药等,疗效不佳。现右胁及右上腹部胀痛,痛及肩胛,饮食不佳,自觉恶寒发热,心烦急躁,梦多失眠,大便干结,数日未行,小便黄少,舌红苔糙垢厚,质红且干,脉弦滑而数,体温372℃。此属胆热郁滞,气机不畅。治拟清泻胆热,疏调气机。

【处方】柴胡6g,黄芩6g,川楝子6g,炒五灵脂10g,香附10g,木香6g,片姜黄6g,旋覆花10g,生蒲黄10g,延胡索6g,焦三仙30g。7剂。

水煎服,忌食辛辣油腻,宜清爽,每日早晚各走路锻炼1小时。

二诊:10月24日,服药之后,疼痛减轻,发热未作,精神转佳,大便干结如球状。仍以前法佐以消食导滞。

【处方】片姜黄6g,柴胡6g,川楝子6g,旋覆花10g,炒枳壳6g,黄芩6g,焦三仙30g,炒莱菔子10g,大黄2g,水红花子10g,玄明粉2g(冲服)。7剂。

三诊:10月31日,服药2剂,大便泻下,心情舒畅,疼痛消失,余症皆除。7剂服完,大便由日3~4次,转为每日1次,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改为养血柔肝,疏调木土。

【处方】当归10g,白芍10g,炒枳壳6g,郁金10g,木瓜10g,竹茹6g,龙胆草2g,焦三仙30g,香附10g,柴胡6g,炒莱菔子10g。14剂。

四诊:服上方2周,无其他不适,改龙胆泻肝丸与加味逍遥丸交替服用。饮食当慎,防其复发。

【解析】赵氏认为本案患者为胆热郁滞,热邪上扰心神,故恶寒发热,心烦急躁,梦多失眠;热灼津伤则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肝气不畅故右胁及右上腹部胀痛,治以柴胡、黄芩、香附、木香疏肝理气,金铃子散合黄芩疏肝泄热,失笑散合姜黄疏通肝络,以焦三仙健运脾气。药后大便泻下,心情舒畅,疼痛消失,诸症皆除,赵氏又以养血柔肝,疏调木土立法处方以巩固疗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强调饮食调养及锻炼。

(七)杜社全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杜社全健脾益气法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体会新中医,1994;4:21)

张某,男,48岁,1991年3月8日初诊。右上腹胀痛反复发作2年,症状加重1周。患者2年来反复出现右胁下胀痛并牵及右肩背部,进食稍有不慎疼痛即加重。1990年8月经B超检查确诊为“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曾服中药、胆石通及耳穴贴压等疗法排石治疗半年余,症状无好转。1周前因进食鸡蛋后出现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腹胀,恶心,呕吐,厌油腻,乏力纳差,口苦口干,便秘等症。刻诊:面色萎黄,巩膜无黄染,胆囊可叩及肿大,墨非征阳性。舌偏红,苔微黄,脉沉弦滑。中医辨为胁痛证,属饮食所伤,脾胃受损以致升降失常,胆汁淤滞。治宜健运脾胃,恢复枢机,疏通胆汁。

【处方】自拟三金六君子汤:金钱草30g,黄芪、党参各20g,郁金、鸡内金、茯苓、白术、姜半夏、陈皮、木香、枳壳、柴胡各l0g,炙甘草6g,生大黄(后下)10g,生山楂15g。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40余剂,症状基本控制,巩固治疗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惟B超检查胆结石仍存在,继用上方略有加减调治近半年。1991年12月B超复查肝胆正常。观察1年多,症状无复发。

【解析】慢性胆囊炎病位虽在肝胆,但在发病过程中与脾胃密切相关,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湿阻中焦影响脾胃气机升降运动,使肝胆失疏,气机郁滞为发病的中心环节。由于本病缠绵难愈,甚至多次急性发作,在临床上屡受通下药攻伐,以致正气耗伤,使脾胃更虚,形成体质愈虚而发作愈频,发作愈频而体质愈虚的恶性循环。因此,在选择治法上就不能拘泥于“六腑以通为用”,杜氏根据其病机提出以“补”代“通”的原则,采用健脾益气法,旨在健运中气,恢复中焦枢机,使脾胃升降有序,胆气得以通降,病自可向愈。同时通过补益增强了体质,提高抗病力,减少复发率。三金六君子汤以六君子健运脾胃、益气补中为主药;辅以金钱草、郁金、鸡内金利胆、行气、解郁;柴胡、木香、枳壳增加理气通滞之功,以舒展脾胃气机,复其升降之职。尤其重用参、芪,一则增强补气之力,二则防止病程中结石的形成。现代研究证实,党参、黄芪有明显的收缩胆囊作用,可促使成石性胆汁的逆转,使胆汁中胆红素浓度降低,胆酸浓度升高,防止胆结石形成,并可促使结石的排出和溶解。

(八)郑建森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郑建森,郑伟杰柴木芍药汤治疗胆囊炎102例疗效观察甘肃中医,1991;7(3):30]

庞某,女,61岁,农民。1992年元月16日以上腹痛就诊。患者上腹痛6月有余,以右侧为甚,每因生气则疼痛加剧,痛甚时引起背及右肩胛下酸困隐痛不舒,纳差。时有泛酸,舌苔薄黄,脉沉弦。B超诊为慢性胆囊炎,中医辨证属于肝气郁结型。治宜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处方】柴胡、木香、郁金、香附、栀子、砂仁各15g,白芍、延胡索各30g,陈皮、枳壳各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日1剂。

2月1日复诊:自述症状减轻。上腹有时隐痛,肩背仍有困重感,舌苔薄白,脉沉弦,原方去栀子,加川楝子15g,再服3剂。

2月5日三诊:痛已止,但饭后上腹有胀闷感,别无不适,以舒肝和胃丸调理。

【解析】胆囊炎属于祖国医学胁痛、肝胀、胆胀、郁证、黄疸、上腹痛等范畴。治疗宜疏肝利胆、活血通络、理气止痛。郑氏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有疏畅气机,解郁退热之效;木香、枳壳行气止痛,宽中和胃,特别是木香中含有挥发油,有解痉镇痛作用,现代多为治疗胆结石、胆囊炎的主药;延胡索、郁金活血行气,化瘀止痛,郁金又有清心解郁、利胆退黄、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白芍养血敛阴、疏肝清胆、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通降解郁、行气活血、缓急止痛的功效。

(九)吴光烈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吴盛荣,吴一飘舒肝利胆汤治疗胆囊炎225例小结湖北中医杂志,1995;17(114):11]

刘某,女,35岁,农民,1992年12月3日初诊。患者右上腹部经常疼痛已近3个月,伴有低热,375℃左右,纳差、厌油腻、恶心,大便2~3天1次。患病后按胃痛治疗,服中药10余剂,未见明显效果,求诊于吴老。诊时右上腹疼痛,时而加剧,痛引肩背,伴有畏冷发热、呕吐胃内容物及黄水,口苦咽干,脉弦滑数。舌质红,苔厚黄。体检:体温378℃,右上腹腹肌紧张,胆囊区压痛(+),肝脾未触及。B超提示:胆囊壁厚05 cm,未见明显强点回声。诊断为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型,治宜疏肝利胆、清利湿热。

【处方】舒肝利胆汤:金钱草、赤芍、薏苡仁、茵陈各15g,大黄、白术、川楝子各12g,柴胡、蒲黄、五灵脂、黄芩、鸡内金、枳壳、青皮各9g,木香(后下)、玄明粉(另冲)、龙胆草6g,竹茹9g,半夏9g,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服上方3剂后,诸症减轻。药已中病,再守原方,继服6剂,低热亦除,不再厌油腻,食欲大增。1个月后,患者因其他事来院,顺告:服上方9剂,诸症消失,一切正常。为慎重起见,嘱再行B超检查,胆囊壁未见增厚。

【解析】吴老认为胆囊炎的病位在胆,主要病理变化为肝胆气滞、湿热蕴结,虽然涉及肝胆脾胃等脏器,但以肝胆为主,故吴老在治则上着重以疏肝利胆、清利湿热为法。疏肝利胆汤系吴老临床50余年之经验方,不仅可治疗急慢性胆囊炎,而且凡是由于肝胆湿热、气滞瘀结而致的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石症以及胰腺炎等用之均收到显著之疗效。方中柴胡、枳壳、青皮、木香、川楝子、郁金疏肝理气,解肝胆之郁,最能调畅肝木,推陈致新以生气血,有助于肝胆功能的改善;蒲黄、五灵脂、赤芍理气行血而止痛,可明显缓解平滑肌痉挛,为痛引肩背必用之要药;金钱草、茵陈、黄芩、龙胆草能增加胆汁分泌,为利胆退黄之圣药,尤其是茵陈能消除残存肝胆之病毒,改善消化功能;大黄、玄明粉荡除积秽、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鸡内金消石顾护脾胃;薏苡仁、白术补脾利湿,增进食欲,且能产生肝糖原,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与苦寒之剂配伍,可免害胃之弊。诸药合用,使肝气疏、湿热去,则病自愈。

(十)李金声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李金声,刘秀云,王东风等.丹栀逍遥加味散治疗慢性胆囊炎169例中医研究,1995;8(2):44]

张某,女,39岁,教师。1989年9月5日初诊。患者于1989年4月5日发作右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口苦,咽干等症。曾于当地以慢性胃病服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终不见好转,而来我院就诊。刻诊形体肥胖,表情痛苦,动则气喘,舌淡红,苔白稍腻,脉弦细,触诊胆区有明显压痛,B超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处以丹栀逍遥加味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