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63

第63章 慢性胆囊炎 (1)

第18章 慢性胆囊炎 (1)

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慢性炎症,病情呈慢性迁延性,临床反复急性发作为特点的疾病,以中年发病最高,女性尤为多见,多由于胆囊结石、虫积等,致胆腑气机郁滞,胆汁淤滞,胆汁浓缩,高浓度胆盐损伤胆囊黏膜,引起急性或慢性炎症改变。

本病相当于国家标准中医病名的“胆胀”,中医命名首载于《内经》,谓:“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

病因病机为气机不行,胆汁淤滞,复加肠中邪浊;或邪毒壅滞胆囊,生湿化热生毒,湿热或热毒壅积胆囊,阻滞胆汁,灼伤胆囊,化腐成脓。

一、辨 证 论 治

慢性胆囊炎临床以辨虚实为要点,尤以辨气滞,瘀血,结石,气血不足,阴亏火灼为关键,又因发病病程较长,所以要辨邪气轻重,正气盛衰,以及虚中夹实情况,治疗以疏肝利胆,和降通腑为其原则,虚者宜补中宣通,实者宜泻中通降。由于肝胆相表里,利胆要兼疏肝,肝气条达则胆腑通畅。

(一)胆胃不和

【证候】胁痛而胀,疼痛随情志变动增减,腹胀,恶心,嗳气,纳差,舌淡苔白,脉弦缓。

【分析】胆附于肝,肝失疏泄则胁痛而胀,疼痛随情志变动增减;胆气横逆,胃气上逆,故腹胀,恶心,嗳气,纳差;舌淡苔白,脉弦缓为肝郁脾虚,胆胃不和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利胆健脾。

【方药】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若气郁症状较重,可酌加理气之木香,青皮;疼痛较重,可重用白芍,加延胡索;兼有黄疸者重用茵陈;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

(二)肝胆郁热

【证候】肋胁疼痛较剧,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肝胆气郁,郁而化火,肝胆火盛则心烦易怒、口苦口干;煎熬津液则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胆郁热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利胆。

【方药】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味。

血热,加沙参、麦冬、五味子;热盛,加青蒿、板蓝根、蒲公英;肾虚,加黄芪、淫羊藿、覆盆子;脾虚,加升麻、山药、大枣;血瘀,加三七粉、茜草炭、乌贼骨。

(三)肝胆湿热

【证候】肋胁疼痛拒按,口苦咽干,嗳气,便结,尿黄赤;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

【分析】肝胆郁滞,湿热内生,气血阻滞,则肋胁疼痛拒按,口苦咽干,嗳气,便结,尿黄赤;湿热蕴结则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味。

黄疸,加茵陈、栀子;恶心呕吐者,加生姜;热盛,加金银花、板蓝根。

(四)瘀血阻络

【证候】胁痛隐隐,间有痛如针刺,消瘦,面色晦黯,目眶发黑,舌边尖有瘀点或舌紫黯,脉弦涩或沉涩。

【分析】本病日久,肝血瘀阻,则胁痛隐隐,间有痛如针刺,消瘦,面色晦黯,目眶发黑;舌边尖有瘀点或舌紫黯,脉弦涩或沉涩为瘀血阻络之象。

【治法】疏肝通络,利胆止痛。

【方药】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味。

疼痛较甚者,可加入乳香、没药、延胡索、三七粉;气滞甚者,加入香附、青皮、郁金、川芎。

(五)肝肾阴虚

【证候】脘胁疼痛,面色晦黄,口干欲饮,饮而不多,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舌面光亮剥脱,脉细弦。

【分析】本病日久,累及肝肾阴液,阴液耗伤,络脉失养,则脘胁疼痛;阴血不能养肤,则面色晦黄;虚热上炎,则口干欲饮,饮而不多,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舌面光亮剥脱,脉细弦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活血利胆。

【方药】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加味。

疼痛,加延胡索、乳香;热盛,加地骨皮、青蒿、金银花。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蒲辅周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蒲辅周医疗经验》)

(1)黄某,女,48岁,因畏寒发热,右上腹疼痛1天半急诊。

既往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此次因吃喜酒后,当晚疼痛发作,并伴有寒战,旋即高热达40℃,恶心呕吐,吐出黄水,口苦口黏,大便未解,尿黄赤,脉弦数,舌苔黄腻,查体: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部肌肉紧张,有压痛,胸胁苦满,莫非征阳性,查总胆红素4446μmol/L(26mg%),谷丙转氨酶185U/L。中医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少阳肝胆郁热,阳明湿热发黄,拟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方用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30g,黄芩15g,白芍30g,枳实10g,法半夏10g,全瓜蒌30g,陈皮10g,竹茹6g,酒大黄6g(后下)。

3剂后复诊诉:服药次日仍稍有往来寒热,但体温最高仅38℃,大便已解,疼痛缓解,3剂服完已无发热,未再疼痛,大便日二三次,为稀便。乃改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汤治之。

【处方】柴胡15g,枳实10g,白芍30g,黄连6g,法夏10g,全瓜蒌30g。

7剂后复查总胆红素在171μmol/L(10mg%)以下,谷丙转氨酶正常。嘱注意饮食,避免反复发作。

【解析】本案患者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病史,因饮食不慎致胆囊炎急性发作,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辨证属阳明湿热发黄,然而病之本在肝胆,肝胆之气机疏泄失常,故本案属少阳、阳明合病,蒲氏拟大柴胡汤加减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药后疼痛缓解,然仍有往来寒热,再予四逆散合小陷胸汤,疏理肝胆之郁滞,清化未散之热结,则黄疸可退,肝功能恢复正常。

(2)王某,女,50岁。1961年5月16日初诊。

患胆囊炎,经抗生素治疗好转,但3个月后又复发,右胸胁前后均痛,并向肩背部放射作痛。恶心,有时呕吐,嗳气,食欲不佳。大便干燥,每日1次,小便正常,睡眠不佳。月经过去提前,现常错后,头有时发晕。脉右寸弦、尺弱、关滑,左寸尺沉细、左关弦大有力,舌微有黄苔。

辨证属胆火上逆,影响胃气。治以清胆和胃降逆法。

【处方】柴胡45g,白芍6g,炒枳实45g,炙甘草3g,吴茱萸15g,桂枝3g(去皮),当归45g,川芎3g,香木瓜45g。3剂。

5月20日二诊:服药后自觉好转,两侧胸胁稍隐痛,右季肋下痛,仍向右肩背放射,纳食欠佳,睡眠仍不好,大小便已正常,有时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濡,关弦数。仍宜疏肝降逆。原方加黄连3g。3剂。

5月23日三诊:药后胸胁疼痛减轻,睡眠及食欲仍不佳,耳鸣,右上肢麻木,二便调。舌质红,黄腻苔渐退,脉略缓和。宗原方加佛手3g,生姜3片。5剂。

5月30日四诊:服药后右胸胁下痛减。二天未服药又觉疼痛,睡眠好转,头晕,食欲略增,口苦,右耳鸣,大便略干,小便正常。脉弦缓有力,黄腻苔已减。病势正在好转之中,治宜育阴潜阳,改药末缓治之。

【处方】炙甘草60g,白芍60g,大枣30g,小麦90g,龟甲60g,鳖甲60g,石决明60g,珍珠母90g,刺蒺藜60g,石斛30g,炒枳实30g,火麻仁90g,柏子仁90g,肉苁蓉30g。

共研为粗末,分成30包,每日1包水煎,加一小汤匙蜂蜜,和匀,2次分服,感冒停服。

6月27日五诊:服药后右胁下疼痛减,睡眠好转,食欲增加,口已不腻,右耳尚鸣。检查认为是传导性耳聋。有时右手右面部均有发麻感,二便正常。脉已缓和,舌微有黄苔。前方去蒺藜,加地骨皮30g,女贞子30g,枣仁30g,桑枝90g。共研为粗末,分60包,煎服法同前。

【解析】本案为慢性胆囊炎患者,以右胸胁前后均痛,恶心,嗳气,食欲不佳为主要表现,蒲氏辨为肝火上逆,胃气失和之证,治以四逆散、左金丸加减,使肝火清,胃气降。药后自觉好转,蒲氏又以龟甲、鳖甲、石决明、珍珠母育阴潜阳安神之品改善因阴虚阳亢引起的睡眠不佳、头晕等症,且诸药为末缓图疗效。

(二)关幼波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郝某,女,68岁。

初诊:1965年7月5日。

主诉:两天前右上腹突然剧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当日下午去某医院急诊,发现巩膜及皮肤轻度黄染,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观察治疗2天,黄疸逐渐加重。今日上午来我院门诊,收入病房。西医诊为胆石症。

诊查:诊见高热持续不退,口渴喜饮,大汗出。小便短赤,大便5日未解。舌苔干黄、舌质红,脉弦滑数。

辨证:肝胆湿热,弥漫三焦,兼感暑邪。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退黄,稍佐祛暑。

【处方】茵陈90g,金银花30g,川黄连3g,鲜藿香15g,生石膏25g,金钱草60g,赤白芍各10g,杏仁10g,当归10g,牡丹皮10g,冬葵子12g,天花粉25g,连翘12g,鲜石斛30g,延胡索10g,六一散12g(包),紫雪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