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43

第43章 肝癌 (1)

第11章 肝癌 (1)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45%,已成为世界上肝癌发病最集中的国家。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癌。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肝积”,亦属于“臌胀”、“癥瘕”、“积聚”、“胁痛”、“黄疸”等病范畴。本病的形成有内、外因两个方面。外因湿热毒邪熏蒸,内因脏腑内虚,气滞血瘀,终蕴结成积。肝癌早期与气滞、湿阻有关,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气滞、血瘀、湿热、热毒的表现。到后期常见阴虚、津亏的证候。腹水、黄疸的出现,使虚实夹杂的局面更为复杂。转移出现后,更可出现肺、胆、脾、肾诸脏征象。

一、辨 证 论 治

由于肝癌发展阶段的不同,辨证随之而异。主要需分清气、血、寒、热、虚、实,在气者多见两胁胀满,时而隐痛;在血者多见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舌质紫黯,有瘀斑;寒者喜暖怕凉,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热者多属肝火旺,口干而苦,烦躁易怒,便干尿赤,舌质红苔黄;实者,多见肝滞夹湿,肝区剧痛,黄疸,口苦舌干,脉滑,苔黄腻;虚者,多见阴虚,阴虚则内热,口渴咽燥,骨蒸潮热,盗汗,日渐消瘦,舌赤少苔或光红苔剥。治疗上大体分为扶正、祛邪两类。一般来说,早期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中期宜攻补兼施,晚期以扶正为主。

(一)肝血瘀阻

【证候】右胁下可以触到明显肿块,可见赤缕红丝,肝掌,两胁刺痛,舌质黯边有瘀斑,脉细涩。

【分析】肝主血,肝血瘀阻则胁下肿块,或可见赤缕红丝,肝掌,两胁刺痛;舌质黯边有瘀斑,脉细涩为肝血瘀阻之象。

【治法】行气散结,活血化瘀。

【方药】大黄虫丸(《金匮要略》)。

郁而化热出现黄疸加茵陈、黄柏、栀子;有腹水加龙葵、白英、大腹皮、猪苓;疼痛较剧加延胡索、徐长卿、白芍药、乳香、没药。

(二)肝胆湿热

【证候】胁下疼痛,身热不扬,全身发黄,黄色鲜明,腹胀,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不爽,尿深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肝癌属于肝积范畴,血瘀聚积于内,络脉瘀阻故胁下痞硬有块,胀满疼痛;瘀血日久,化为湿热,熏蒸肝胆,以致胆液外泄,透发于外而为皮肤面目发黄;湿热下注故小便黄或短少;热与宿食相结则大便秘结或不爽;舌红,舌苔黄腻,脉弦数乃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解毒。

【方药】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减。

湿热较甚加龙胆草、白花蛇舌草;肝郁气滞加柴胡、白芍;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加蒲公英、败酱草、虎杖、半枝莲;瘀血阻滞加三棱、莪术;疼痛较剧加延胡索、徐长卿、乳香、没药。

(三)肝郁脾虚

【证候】腹部痞块,胁痛隐隐,胸闷不舒,生气后加重,腹胀,食欲缺乏,舌淡苔白,脉弦无力。

【分析】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故胁痛隐隐,胸闷不舒,生气后加重;气滞血瘀,肝血瘀阻故腹部痞块;肝病及脾,脾失健运则腹胀,食欲缺乏;气血不足,舌淡苔白,脉弦无力为肝郁脾虚之象。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食欲下降明显加山楂、神曲、谷麦芽;大便溏泻加白术、芡实、炒扁豆;腹水加泽泻、猪苓、茯苓、车前子;呕吐加竹茹、半夏、旋覆花(包)、代赭石。

(四)肝肾阴虚

【证候】腹胀如鼓,青筋暴露,胁痛隐隐,烦热口干,低热盗汗,纳少消瘦,头晕目眩,或呕血便血,皮下出血,腰酸脚软,肌肉酸痛,舌红少苔或光剥有裂纹,脉细弦数或细涩。

【分析】肝癌日久,耗伤肝肾阴液,血液枯涸停滞,则腹胀如鼓,青筋暴露,胁痛隐隐;虚热上扰,则烦热口干,低热盗汗,纳少消瘦,头晕目眩;伤及血络则呕血便血,皮下出血;阴血不足,舌红少苔或光剥有裂纹,脉道失却充盈故脉细小,虚热于内则脉弦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加减。

气阴两虚加黄芪、太子参、沙参;盗汗明显加浮小麦、糯稻根、白薇;低热加银柴胡、白薇、地骨皮;出血加仙鹤草、血余炭、白及、田三七;腹胀加木香、厚朴、枳实、陈皮、莱菔子。

(五)热毒蕴积

【证候】高热烦渴,口苦口干,胁下剧痛,黄疸加深,嗜睡,甚至神志不清,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大便下血等,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洪大而数。

【分析】本证多见于肝癌肝昏迷阶段。邪毒内陷,深入营血,则嗜睡,甚至神志不清;邪热亢甚,高热烦渴,口苦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热伤动血则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大便下血等;癌肿于内,血脉瘀阻,湿热熏蒸,则胁下剧痛,黄疸加深;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洪大而数为热毒蕴积之象。

【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利湿。

【方药】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加减:

高热加石膏、知母、莲子心;吐血、便血加侧柏炭、仙鹤草、白及、白茅根,或云南白药冲服;有腹水加泽泻、猪苓、云茯苓、二丑。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胡安邦治疗肝癌验案[胡安邦肿瘤水肿案浙江中医杂志,1984;19(9):398]

(1)华某,男,59岁。

1976年10月8日初诊。因肝癌伴轻度黄疸、腹水而入院。

9月27日起“老慢支”发作,咳嗽气喘痰多,继而全身水肿,腹水少量,面目萎黄,体温378℃,形热恶寒,口喝喜热饮,溺少色赤,神疲,四肢酸饮,脉细,舌苔淡黄厚腻而浮,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加减。

【处方】麻黄、附子、陈皮、桑白皮、大腹皮各9g,细辛3g,茯苓皮30g,生姜3片。

3剂后体温正常,小便畅,面脚水肿已退,咳嗽减轻,仍守原方出入,至10月17日除肝区略痛外,其余良好。

【解析】本案为肝癌患者出现黄疸、腹水,因伴见神疲、四肢酸软、口渴喜热饮、脉细,此为阳虚寒湿,不可妄投茵陈蒿汤类清泄肝胆以退黄疸;患者因“老慢支”发作,肺失宣降,水道不通而出现全身水肿,胡氏方中以附子、细辛、干姜温阳散寒,以麻黄、桑白皮、大腹皮宣降肺气,以陈皮、茯苓健脾以助运化水湿,方药对证,故获效迅速。

(2)姜某,男,43岁。

1975年9月13日初诊。肝癌,肝区胀痛剧烈,腹水肿胀,腹围78 cm,两足轻度水肿,小便灼热而少,大便次数多,发热,上身烘热,下肢冷,脉弦紧而数,舌干绛,苔花剥,拟犀角地黄汤合通关丸加减。

【处方】广犀角45g,生地黄、车前子、仙鹤草、茅根、芦根各30g,牡丹皮、肉桂各6g,知母、黄柏各15g,木香、大腹皮各9g。

3剂后肝区胀痛减轻,尿量增多,两足较温,水肿减。守原方7剂,体温、大便已正常,脉转缓软,舌色赤绛渐淡,肝区胀痛大减,两足水肿消退。又4剂,小便亦正常,腹围70 cm,精神好转。

【解析】患者肝区胀痛剧烈,发热不退,舌绛,脉弦紧数,为热毒燔灼血分,随时有迫血妄行之变,胡氏予犀角地黄汤合仙鹤草、茅根以凉血解毒、清心导热。又因患者腹水肿胀、小便灼热而少,予通关丸滋肾利水;上身灼热而下肢冷,此为上下水火失济,在大队寒凉药中,倍用肉桂,使水邪得肉桂之温而蒸化上腾,浮火得水气济助而下降,则水火可济。

(二)关幼波治疗肝癌验案(《关幼波肝病医案解读》)

(1)王某,男,2岁。

其母代诉:1981年8月患儿11个月时,发现其上腹部有一包块而来就诊。当时症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食欲缺乏,二便正常,无黄疸、发热、呕吐等症状。

查体:体温367℃,脉搏90/分钟,体重9kg,轻度贫血征,巩膜、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无颈静脉怒张,心肺(-),剑突下肝体可触及一5 cm×6 cm包块,边界清质硬,表面不光滑,稍可移动,触之不哭闹,右肋下可触及肝脏1 cm,质软,叩诊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脾脏可扪及边缘,余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8 g/L,红细胞29×1012/L,白细胞635×1012/L,肝功能正常;甲胎蛋白(对流电泳法)阳性;B超探查发现肝左叶占位性病变,疑肝左叶肿瘤。1981年9月9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肝脏左外叶,7 cm×5 cm×5 cm,肝右叶正常,肝门及胃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行肝左叶切除术,病理报告:胚胎型肝母细胞瘤。

患儿术后情况良好,但于手术5个月后B型超声复查时又发现肝右叶有新的占位性病变,回声特点与1981年8月26日肝左叶特点相同,经多次定期B超复诊,根据肝母细胞瘤发病特点,结合病史考虑,诊断肝母细胞瘤复发是有根据的。患儿不适宜进行第2次手术,故进行保守治疗。虽用中西药治疗半年余,病情不见好转,1982年9月27日B超复查肝右叶锁骨中线附近可见28 cm×24 cm及16 cm×16 cm占位性病变两处。于1982年10月8日请关老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