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42

第42章 肝硬化 (3)

第10章 肝硬化 (3)

【处方】当归12g,赤芍9g,丹参12g,牡丹皮12g,延胡索9g,川楝子12g,枳壳6g,青皮6g,生薏苡仁24g,生白术12g,茯苓12g,青木香9g。

经2个多月的治疗,腹水全消,腹围复常,肝脾显著缩小,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硬化症基本治愈,二便自调,食纳增加。1976年3月8日出院。

【解析】患者腹胀腹大,疲困乏力,小便不利,食纳减少,此为肝郁脾虚;又见面色苍黯,色绛,舌两边瘀黯呈紫色,掌心发红而有瘀点此血瘀之象也。水停、瘀阻之证非一日而成,故治当缓缓调治。肝脾生化之机恢复,相生相制而行则肝硬化可愈。初诊时,刑氏方中多为疏理肝脾气机之品,概气机调畅,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运,水停、血瘀之证可解。二诊时方中加丹参、牡丹皮以增强消瘀之力。三诊时腹部憋闷减轻,瘀象有所改善,惟汗多,头晕乏力,原方去大队行气之品,加入茯神、龙骨、牡蛎以养心止汗。经上述治疗,腹水大消,面色不苍黯,汗止,精神好转,继以初诊时疏肝理气、行气活血、利水渗湿之品调治而获愈。

(九)胡建华治疗肝硬化验案(《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下)》)

秦某,女,39岁,1976年12月12日初诊。

发现肝病已有3年,去年11月水肿加剧,并出现腹水,在山东省某县医院诊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当时曾用氢氯噻嗪等西药治疗,腹水一度消退。现胸脘痞塞不舒,腹胀满疼痛,胁痛,嗳气,纳食甚少,烦躁,下肢水肿,按之凹陷,小便短赤,大便干燥,月经量多,晚上肌肤灼热,脉沉细带弦,舌麻痛,质清紫。昨日在某医院做超声波检查:腹部侧卧位见液平面,最宽25格。病由情志怫逆,以致肝失条达,气血郁滞,络脉瘀阻,水气停聚。治宜化瘀利尿,清热通腑。

【处方】防己9g,椒目6g,葶苈子15g,制川大黄9g,莪术9g,枳实9g,失笑散15g(包煎),丹参12g。6剂。

二诊:服上方后腹泻2天,腹部松动,胀痛减轻,尿量增多,水肿渐退。仍有轻度胸闷,晚上直觉发热,舌质紫已减,脉沉细,再守原法治疗。

三诊:每天排出两次黑色大便,颇觉舒适,水肿续减,胸胁偏右隐痛,月经来临且量多,精神较前振作。守上方加郁金9g,7剂。

四诊:尿量续增,水肿全消,大便每天1次,色黄不黑,胸胁仍觉隐痛,嗳气则舒。胃纳明显增加,初诊时每日仅食3两,近日每日食1斤2两,脉沉细,舌质青紫,苔根腻。今日本院做超声波检查:肝肋下及剑突下均25 cm,脾肋下刚触及,肝较密微小波,无腹水。单用中药治疗20余天,气血流行渐畅,水气得以下行,病势已有起色,再予疏肝理气化瘀法。

【处方】防己9g,葶苈子15g,制川大黄9g,延胡索12g,川楝子9g,丹参9g,煅瓦楞30g,失笑散12g(包煎),7剂。

医嘱:胃纳虽增,但需控制食量,每天以不超过9两为宜。

【解析】肝硬化的发生可由于六淫外感,病毒侵袭,或七情内伤,酗酒无度,嗜食肥甘,致肝脾不和,气血阻滞,脉络不通而成。本案患者再度出血腹水,以胸脘痞塞不舒,腹胀满疼痛,下肢水肿,按之凹陷,舌质清紫等为主要表现,乃气血郁滞、脉络瘀阻、水气停聚证。胡氏治以《金匮要略》之己椒苈黄丸加味,方中防己、椒目、葶苈子利水,制川大黄通腑逐瘀,如此则邪从二便而走。合用莪术、失笑散、丹参化瘀消痞。诸药合用,共奏化瘀利尿,清热通腑之功。药后患者尿量增多,泻后腹部得舒,胃纳渐增,病情向愈。

(十)顾丕荣治疗肝硬化验案[汤叔梁顾丕荣治疗肝腹水经验撮要江苏中医,1990;11(9):1]

钱某,男,54岁,农民,启东县王鲍乡人,1984年5月初诊。

腹部臌大2个月,B超示:肝硬化,肝肋下25 cm,脾大肋下3 cm。腹围105 cm。施以针药,腹臌有增无减,近来小便不利,腹部青筋毕露,状如抱瓮,舌质淡黯、苔薄腻少津,脉沉细弦。肝病既久,脾胃必虚,虚处留邪,其病则实。叶天士谓:“气分不效,宜治血络,所谓络瘀则胀”。《金匮》有云:“血不利者为水。”治以健脾疏肝,化瘀行水,佐之理气。

【处方】党参20g,焦白术40g,茯苓、石见穿各30g,炙鳖甲、地鳖虫、焙鸡内金、制香附各12g,当归、花蕊石、水红花子各15g,炒赤白芍各9g,商陆10g,木通6g。

上方加减,连服30剂,腹臌递消,胃纳日增。所谓“只要精神复得一分,便减一分病象”。遂授自定十补汤(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川芎,加山药、山茱萸)以益其虚,佐之消瘀化积,以去其根,长服善后,越年随访,旧恙未萌。

【解析】肝硬化多为虚实夹杂之候,气滞、血瘀、水湿互结腹中而成臌胀,久病则肝病及脾,顾氏治以健脾开塞之法,合疏肝理气以恢复全身气机之常,佐化瘀以消癥。方中重用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益气,为以补开塞之主药;石见穿、鳖甲软坚散结,香附疏理肝气,气行则水行,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地鳖虫、水红花子、赤芍活血行滞,商陆、木通利水。诸药合用,补而不滞,利而不伐。药后腹胀渐消,胃纳日增,又予十补汤长服善后,病情一直稳定。

(十一)姜春华治疗肝硬化验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丛书·姜春华》)

(1)曾某,男,46岁。初诊日期,1978年12月30日。

患者有肝硬化史6年,1977年底觉腹胀,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两次住院,先用利尿药,继则放腹水。现证见腹大如箕,脐眼突出,青筋暴露,畏寒肢冷,头颈胸臂等处有蜘蛛痣,低热口渴欲饮,饮后更胀,便秘,尿少而赤,每日小便量500 ml左右。舌质淡胖,舌苔黄糙腻,脉沉弦。实验室检查:锌浊度20 U,麝浊度206 U,总蛋白63g/L(63g%),白蛋白165g/L(165g%),球蛋白465g/L(465g%),γ球蛋白025,腹围106 cm。此系脾阳虚衰,水湿困聚于中,隧络阻塞,瘀势与水互壅。欲攻其壅,恐元阳暴脱,峻补其虚,虑难缓标急。治惟温阳通泄一法,攻补兼施,标本同治。

【处方】红参6g(另煎代茶),黄芪60g,白术30g,炮附片9g,干姜3g,陈葫芦30g,生大黄9g,大腹皮子各9g,枳实9g,虫笋30g,地鳖虫9g,泽泻15g,赤芍12g,茯苓皮15g,白茅根30g。

服药7剂,小便量从每天500 ml,增至1 500 ml,大便日泻3次,腹胀顿松,腹水渐退,知饥能食,又服7剂,大便每日2次,小便正常,腹围减至80 cm,诸症好转,该用补中益气活血法调理。肝功能复查锌浊度8 U,麝浊度10 U,总蛋白63g/L,球蛋白23g/L,γ球蛋白020,3年后随访良好。

【解析】本案患者为脾阳虚衰,水湿困聚于中,隧络阻塞,瘀势与水互壅之候,姜氏以红参、黄芪、白术、附子、干姜温扶脾阳,大补元气,以泽泻、茯苓皮、白茅根利水渗湿,以大黄、地鳖虫、赤芍活血化瘀,攻补兼施,取效卓著。

(2)杨某,男,42岁。患者于1981年12月13日因急性腹膜炎、胃十二指肠球部穿孔急诊住院,外科当即行急性十二指肠球部穿孔修补、腹腔清洗术。术中查见肝脏呈弥漫性结节性硬化。患者出院后请我院治疗肝硬化。回顾肝炎病史从1969年开始,已10余年,现查锌浊度16 U,其余正常。证见:面色黧黑,轻度水肿,纳食不佳,右胁胀痛刺痛,触之有块(肝肋下3 cm,质硬),时或胃痛,口干齿衄,眩晕,有蜘蛛痣,舌质红,唇深红,脉弦。证属瘀血郁肝,气阴两虚,治用活血软坚,益气养阴。

【处方】桃仁12g,大黄3g,土鳖虫9g,丹参9g,鳖甲12g,仙鹤草15g,党参9g,黄芪15g,生地黄9g,煅瓦楞15g。14剂。

二诊:右胁胀痛,前方加乳香9g,服21剂。

三诊:右胁胀痛好转,口干苦,尿赤,苔转黄,予初诊方加牡丹皮9g,连翘9g,服14剂。

四诊:胃脘部不适,胀痛,纳差,大便日行2~3次,尿黄,舌淡红,苔转白厚腻。脾胃气虚,运化不健。予初诊方加焦楂曲各9g,炙鸡内金9g,北秫米15g,服7剂。

五诊:胃痛减,纳食增,大便正常,有轻度足肿,夜少寐,苔薄腻,脉濡。予初诊方去瓦楞,加白术30g,黑大豆30g,夜交藤15g。续服28剂后胁痛已平(肝肋下15cm,质软),癌块渐消,胃纳正常,蜘蛛痣也消退,面色好转,锌浊度正常。患者遵照外科医生之嘱于1982年4月3日做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原术中发现的肝脏弥漫性结节硬化,其右叶结节已全部吸收,仅左叶小部分尚有结节。

【解析】本案患者在外科手术中发现“肝脏弥漫性结节性硬化”,术后以桃仁、大黄、土鳖虫、丹参、鳖甲、煅瓦楞等活血化瘀,软坚消癥药并随证加减治疗3个多月,在另一次外科手术中见“肝右叶结节已全部吸收,仅左叶小部分尚有结节”,从剖腹手术直接证明了活血消癥药对肝硬化的改善作用。

(十二)赵绍琴治疗肝硬化验案(《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卢某,男,46岁,1990年3月11日初诊。

自20岁时患肝炎,经治疗后,一直尚好。两年前因贫血去某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肝脾大,中等硬度,结合超声波、同位素检查确诊为肝硬化。现面色白光白,牙龈经常出血,全身乏力,头晕心烦,失眠多梦,脘腹胀满,皮肤甲错,时有低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腻且黄厚,脉沉弦细且滑数。证属湿热郁滞于肝胆。治拟先调气机、解郁结,升清降浊。

【处方】柴胡6g,黄芩6g,川楝子6g,杏仁10g,藿香10g,佩兰10g,蝉衣6g,僵蚕10g,片姜黄6g,大腹皮10g,大黄2g,焦三仙30g。

服药10剂后,诸症见轻,二便正常,食欲渐增。仍以前法,佐凉血化瘀。

【处方】柴胡10g,黄芩6g,赤芍10g,丹参10g,香附10g,郁金10g,茜草10g,杏仁10g,旋覆花10g,白头翁10g,焦三仙30g,水红花子10g。

又服10剂,饮食二便正常,精神较佳,惟肝脾大不消,继以疏调气机,凉血化瘀,佐以软坚散结。

【处方】当归10g,赤芍10g,丹参10g,川芎10g,郁金10g,旋覆花10g,益母草10g,茜草10g,炙鳖甲20g,生牡蛎30g,大腹皮10g,槟榔10g,焦三仙30g。

服药30剂后,以此方加减改制成丸药,又服药3个月,再去医院复查,生化指标均属正常范围,肝脾均有较大幅度回缩,质地变软,并可以做轻体力工作。

【解析】肝硬化的症情变化复杂多端,赵氏对本案的治疗循序渐进,初诊时患者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苔腻黄厚,脉沉弦细而滑数,湿热郁滞之象明显,故先以柴胡、黄芩、川楝子、佩兰等调气机、解郁结、升清降浊。二诊时,加赤芍、丹参、香附、郁金、茜草以凉血化瘀。三诊时,肝脾仍大不消,故方中加鳖甲、牡蛎以软坚散结,并制成丸药以缓图疗效。

(十三)高辉远治疗肝硬化验案(《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1)崔某,男,56岁,干部,1991年11月13日就诊。 (1)

患者罹患肝病9年余,发现腹胀尿少4个月,曾在东北某医院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经用中西药物治疗,症状有所好转。近因过劳,症状反复加重,遂来京诊治。高师诊见:面色灰黯,形体清瘦,腹部膨隆,腹壁静脉隐隐可见,叩之有移动性浊音,腹水征阳性,神疲易倦,纳差无味,下肢轻度水肿,小便少,舌淡黯,苔白,脉沉弱。此为肝病传脾,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内停,肝脾同病,湿与瘀结之候,治宜健脾护肝,消癥化瘀。并控制钠盐摄入,饮食清淡。

【处方】太子参10g,茯苓连皮15g,白术10g,陈皮8g,薏苡仁10g,厚朴10g,车前子10g,神曲10g,枳实10g,丹参15g,莪术10g,炙甘草5g。每日1剂,早、晚空腹服用。

进药7剂,腹胀稍缓,小便较前增多,但午后下肢仍肿,神疲气短,苔薄白,脉细弱。原方去炙甘草、枳实,加川附子6g,大腹皮10g,冬瓜皮10g,再进7剂,诸症减轻。患者要求带方回家继服,前后共进46剂药,家属告知,病人腹胀已消,腹部变软,腹水征阴性,小便正常,饮食转好,体力亦有恢复。现已退休在家,停服汤药,晨练气功,病情稳定。

【解析】患者有肝病史9年,肝病传脾,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内停,湿与瘀互结,故见腹部膨隆,下肢轻度水肿,小便少,脾虚运化失司则纳差无味。高氏方中以太子参、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培土荣木,健脾以护肝;以陈皮、厚朴、枳实行气助运,以茯苓、车前子利水,以丹参、莪术活血化瘀消癥。患者腹胀渐消,诸症减轻,病情一直稳定。

(2)张某,男,64岁。患者罹肝硬化、糖尿病20余年,长期以来延请高师诊治,证情尚稳定。近因腹水,遂再度住院。证见腹胀满如箕,腹皮静脉怒张如网状,腹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下肢水肿,大便偏干,纳差,面色黧黑,舌质黯红,苔薄黄腻,脉弦涩。血糖尚在正常范围。此为脾虚肝瘀,气不化津,水湿泛滥,治拟健脾益气,温化水湿。

【处方】太子参10g,茯苓连皮20g,白术10g,陈皮8g,川附子8g,炙甘草5g,白芍15g,莪术8g,茵陈15g,车前草15g,神曲10g。

6剂药后下肢仍水肿,近日阴囊出现水肿,知水湿泛滥之势尚未遏止,重拟健脾温肾利水法。

【处方】太子参15g,川附子8g,茯苓连皮20g,泽泻10g,猪苓10g,白术10g,白芍10g,茵陈15g,姜皮10g,冬瓜皮10g。

连投20余剂后,下肢水肿退尽,腹渐柔软,阴囊肿消复原,纳谷增进,二便调和,舌苔薄白,脉势较前转和缓。惟B超复查尚有少量腹水。又守方佐入消癥破积之品,再治月余,腹水告愈,诸症稳定出院。

【解析】本案患者肝硬化20余年,肝病久则传脾,脾虚不能制水,肾阳亦衰,鼓动无力,水停为患,高氏拟健脾益气、温化水湿之法治之,方选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芍药)合四苓汤(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方药中还含有四君子汤的组成,功能健脾益气。药后患者腹水渐消,又入消癥破积之品调治月余而愈。

(十四)马松忱治疗肝硬化验案(马冠儒,马冠英马松忱治疗肝硬化与乙肝经验吉林中医药,1994;1:11)

王某,男,50岁,职员,1990年3月1日初诊。

患慢性肝炎5年,诊时腹胀如鼓,胁腹攻痛,饭后胀甚,面色黧黑,手颈胸部有血痣,呈蟹爪纹路状,手掌赤痕烦热,舌质隐青,有瘀斑,脉沉弦细数,化验肝功:黄疸指数16U,碘反应(),麝浊12U,硫浊12U,转氨酶87U/L。B超:肝区光点粗大分布不均,脾厚85 cm,肋下50 cm,腹水:阴性。食管钡餐透视:食管中下段中度静脉曲张。辨证:肝郁脾虚,气血瘀滞。治法:抑肝扶脾、活血化瘀。

【处方】变通消遥汤:当归、白芍、泽兰各20g,白术、柴胡、牡丹皮、栀子、郁金、桃仁、鳖甲各15g,三棱、莪术各10g,茯苓25g,丹参30g。每日1剂,水煎服。

以变通消遥汤为主治疗,服上方加减1个月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腹胀消失。复查肝功能均正常,复查B超:肝区光点略粗大,网络尚欠清,脾厚70 cm,肋下15 cm,腹水阴性。嘱其服大黄虫丸、乌鸡白凤丸早、晚各1丸,以善其后。3年后随访,病情稳定,可正常上班。

【解析】肝硬化属中医臌胀范畴,因腹部膨胀如鼓,四肢不肿而命名。《血证论》谓:“单腹胀者为血臌。血臌证,胁满小腹胀,身上有血丝缕,烦躁漱口,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面色萎黄,有蟹爪纹路,脉虚极而步履如故。”肝硬化的形成导致肝脾失调,甚则累及于肾,形成气、血、水互相搏结,停聚腹中而成臌胀,属本虚标实之病。本案患者为肝郁脾虚,气血瘀滞之证,马氏治以抑肝扶脾,活血化瘀。方中当归、白芍、柴胡、丹参养血疏肝;白术、茯苓健脾燥湿;郁金、桃仁、鳖甲化瘀止痛;三棱、莪术调理气血、行滞化痞;栀子、牡丹皮、泽兰活血清郁热而利水。

(十五)陆芷青治疗肝硬化验案(程志清陆芷青教授诊治肝炎后肝硬化经验述要吉林中医药,1994;3:10)

朱某,男,39岁,1992年4月4日初诊。

患乙肝病史10年。3月18日血检:GPT 68U/L,HBsAg(+),HBeAb(+),HBcAb(-),IgM(+),总蛋白77g/L,A37g/L,G40g/L,B超提示早期肝硬化。右胁疼痛,腹胀,舌红,苔黄腻,脉弦,湿热久蕴,肝气郁滞,血瘀阻络,治拟疏肝活血,清热利湿。

【处方】柴胡10g,赤芍10g,制延胡索10g,五灵脂10g,茵陈24g,焦山栀子12g,郁金12g,白花蛇舌草15g,黄毛耳草15g,丹参30g,田基黄30g,板蓝根15g,7剂。

二诊:胁痛、脘胀减轻,舌红,苔黄腻,脉弦。原方加连翘12g,桑寄生15g。

三~五诊:胁痛消,苔转薄黄,脉弦,原方再进。

六诊:右胁隐痛,下肢水肿,舌红苔黄,脉弦。治拟化瘀软坚,清热解毒,兼顾健脾养肝。

【处方】鳖甲30g(先煎),生地黄20g,赤白芍各10g,制延胡索12g,制香附10g,茵陈30g,焦山栀子15g,连翘10g,木通5g,贯众10g,茯苓15g,生黄芪20g,田基黄30g,黄毛耳草30g,白花蛇舌草30g,绞股兰30g,桑寄生15g,7剂。

七诊:胁痛消失,苔黄白,脉弦,上方去制延胡索,加霍香,7剂。

至5月26日复查GPT降至正常,总蛋白78g/L,A/G=43/34,HBcAbIgM(+),继拟原法以资巩固。

【解析】本案患者有乙肝病史10年,从血检及B超可知来诊时处于乙肝活动期,肝硬化早期。一至五诊根据胁痛、腹胀、舌红、苔黄腻等症,治拟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为主。俟黄腻苔退,六诊转拟软坚化瘀,清热解毒,兼予健脾养肝,虚实兼顾而图根本。先后服药2个月,蛋白比例明显好转,GPT降至正常。

(十六)王新华治疗肝硬化验案[王新华,徐光星人参大黄汤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18(4):11]

常某,女,43岁,干部。1981年确诊为“肝硬化”,1990年以来曾呕血数次,均经三腔管压迫及对症处理而血止。1992年10月4日住入本院欲行脾脏切除,静脉分流术,但考虑到体质虚弱,中等量腹水,血红蛋白80 g/L,血小板 30×109/L,白细胞数 14×109/L,难以承受手术而转入内科病房中药调理,经理气健脾、活血化瘀等法治疗后腹水减少,血三系提高。11月28日晚因自觉病情稳定而回家洗澡。晚11时突发呕血约1 000 ml,遂送本院急诊,以“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急予输血、补液、垂体后叶素静滴、凝血酶口服,但夜间仍解暗红色血便1 000g。

29日下午又呕血1 000 ml,于是准备三腔管压迫止血。但因患者不能合作而未能奏效,当时患者面色苍白,心率120次/分,律齐,血压70/45mmHg,舌质淡,苔黄腻,脉细数弱,立即给予人参10g煎汁100 ml,纳入生大黄15g浸泡,待汁凉后分四次饮服,服后24小时解黑便7次,总量约1 000g,没有呕血。至30日下午解黄色便1次,查大便隐血(-)。鉴于患者当时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证,继以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之法治疗半月余,大便每日1次,色黄,查大便隐血(-),舌淡,苔薄白腻。而后以健脾化湿治疗近1个月,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升至3×109/L,血小板升至50~60×109/L,而转外科手术治疗。

【解析】本案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呕血”、“便血”范围。唐容川云:“全身之血,本自潜藏,今仍大返其常,有翻天覆地之象,非实邪与之战斗,血何出而吐出哉。”其所指之“实邪”即张仲景所云之“唯火唯气”。离经之血便是瘀,唐容川又云:“经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行而吐溢矣。”生大黄具有清热泻火、祛瘀通腑、推陈致新的作用,正符合本病病机。肝硬化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常在1 000 ml以上,且肝硬化病人本身就存在着血三系减少,凝血机制障碍,具有“气血俱虚”的特征。气血互根,血为气之母,大量出血,气失依附而浮越身外,导致气脱。气能摄血,气脱又反过来导致固摄无权出血更甚。“血尽气亦尽,气脱之症也,独参汤救护其气,使气不脱,则血不奔矣。”本案经抗凝及未能行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情况下,王氏治以止血与补气同用,生大黄配人参,气血同治,一则清火祛瘀止血,一则补气摄血。且大黄之苦寒,正和人参之温热,不致有过寒过热之弊。火热得清,瘀血得除,气摄有权,则血止矣。然上消化道出血属危急重症,临床当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先止血为要,若单治以中药,尤当慎重。

(十七)石冠卿治疗肝硬化验案[石培星,崔爱竹石冠卿教授治疗肝硬化临床经验河南中医,1994;14(3):148]

赵某,男,48岁,干部。1990年4月18日初诊。自述患肝硬化3年,有时出现腹水,反复发作,至今未愈。症见面色黧黑,口唇黯青,面容憔悴,鼻衄,牙龈出血,纳谷不馨,时有头晕,触之肝脏体积缩小质硬,脾在左肋下4cm,近半年无腹水出现,二便尚可,脉沉涩,舌质黯,苔薄白。诊为肝脾两虚,气滞血瘀,络脉闭阻。

【处方】生鸡内金12g,白术12g,生白芍18g,柴胡10g,陈皮10g,鳖甲15g,丹参12g,柏子仁15g,阿胶10g,龟板12g,生姜3片为引。

经2个月的加减治疗,肝脏质硬较前变软,脾脏缩小2/5,其他症状未见起色。后改用养阴柔肝,活血通络之法为丸剂以缓治之。

【处方】生白芍60g,生白术50g,生鸡内金50g,柴胡20g,陈皮20g,柏子仁30g,鳖甲40g,生牡蛎60g,枸杞子30g,龟板30g,三七参15g,丹参4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g重,早、晚各服1丸。

共服4个月,病已告愈,身体恢复正常,现已工作。

(1)崔某,男,56岁,干部,1991年11月13日就诊。 (2)

【解析】肝硬化的病程较长,肝脾质地坚硬且脾脏大,此为正气渐衰,血瘀较重,此时治疗切忌攻伐太过,石氏以养血柔肝活血法治之,方中鸡内金、白术、白芍、柴胡、陈皮、枸杞子、阿胶、鳖甲、龟板、牡蛎等滋荣养血,补其肝体,体足则自柔。此外还佐以活血之三七参,张锡纯认为“活血中尤以三七之化瘀生新者最为紧要之品”,更增疗效。肝硬化之疗效只能缓图,故制成丸剂,长期服用,疗效满意。

(十八)张海岑治疗肝硬化验案[张国泰,张玉芳张海岑老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河南中医,1994;14(3):149]

(1)杨某,男,32岁,干部。于1977年以全身发黄半年,单腹胀大2个月,诊为胆汁性肝硬化住院治疗。患者又于半年前因低热、全身及巩膜发黄在当地医院诊治,黄疸逐渐加深,大便呈白色,病情未见好转。先后在数家医院诊为:①毛细胆管炎;②胆汁性肝硬化。治疗月余,黄疸有所减退,为治疗、生活方便而转本院。诊见患者面、目、全身深度黄染,纳呆,便溏,小便黄赤,偶有鼻衄,腹部胀大。舌苔黄而腻,六脉滑数。查:肝肋下6 cm,腹水征阳性。尿三胆:胆红质(),尿胆原(±),尿胆素(±);凡登白直、间接反应(+),黄疸指数48U,碱性磷酸酶28U,血清总蛋白612 g/L,白蛋白290 g/L,球蛋白322 g/L。肝超声波检查呈密集微小波,腹水少量。此乃外感湿热之邪,壅塞于肝胆二经,致隧道壅塞为病。治宜清热利湿,软坚化瘀。

【处方】茵陈、栀子、黄柏、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柴胡、当归、鳖甲、炮山甲、郁金、茯苓、泽泻、甘草,水煎服。另以鳖甲、龟板、炮山甲、皂矾、三七,炼蜜为丸,每服6g,日3次。

依上法加减治疗2个月,黄疸消退,肝功能正常,仅右胁下有刺痛,出院。在家依法治疗20天,胁痛减轻,停汤药,继服丸药。1个月后自觉症状全部消失,继服三七粉2个月,3次肝超声波检查均为稀疏小波而停药。随访3年未复发。

【解析】《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丹溪心法·臌胀篇》进一步指出:“……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湿热壅滞,隧道郁阻,渐成臌胀。张氏在治疗本案时,不仅重视清热利湿,而且还注重理气、活血、软坚、化瘀,并把扶正祛邪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使隧道壅塞消除,气血运行通畅,脉络瘀阻症状得以改善,臌胀之病自可向愈。

(2)黄某,男,44岁,工人。患者于1977年8月患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住当地医院治疗,2个月后黄疸消退出院。在家不规则治疗2个月,因右胁下疼痛加重,腹部逐渐胀大,纳呆,大便溏薄,确诊为肝硬化。1978年1月2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面色苍黄,消瘦,腹胀大如鼓,腹围85 cm,舌质黯,舌体胖大,苔黄白而腻,脉弦无力。此肝郁脾虚,水湿泛滥之候。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利水之法。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砂仁、木香、郁金、延胡索、茵陈、栀子、当归、白芍、薏苡仁、柴胡、大腹皮、车前子、陈皮、焦三仙,水煎服。

75剂后,腹水及水肿消失,胃纳有增。依症情去栀子、大腹皮、车前子、焦三仙,加鳖甲、煅瓦楞、生牡蛎、五味子、莱菔子。服药9个月余,诸症基本消失,肝功能正常,超声检查多次,均为较密微波而停药。

【解析】肝脾有乘克关系,肝气郁遏既久,必然克制脾土。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水湿不能转输排出体外,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混,阻遏隧道,是形成臌胀的重要原因。治疗上,不可一味疏肝解郁,应注意肝病传脾的病机,故张氏在治以疏肝、活血利水的同时,合用党参、白术、茯苓、焦三仙等健脾益气药物,临床疗效明显。

(十九)李昌源治疗肝硬化验案(袁金声,周道红,徐学义,等李昌源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举隅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4;2:23)

王某,男,40岁,初诊:1992年10月7日。因腹水5个多月住入某院,西药治疗,腹水反复渐进,病情危笃,遂请李老会诊。5个月来,疲乏纳差,两胁时有刺痛,腹胀逐渐膨大,口干喜饮,小便黄少,大便干燥,日渐消瘦。肝大肋下15 cm,脾大肋下1 cm,均为中度硬而边锐,光滑,轻度触痛。肝功能检查:GPT 120U/L,II 40U,TTT 22U,TFT(),TD 70g/L,A 32g/L,G 38g/L。西医诊断为坏死后性肝硬化,失代偿期。20多年前有急性黄疸型肝炎史。刻诊见患者精神不佳,慢性病容,形体消瘦,面色晦黯,色素斑累累,目肤发黄,腹大如瓮,脐心突起,腹筋怒张,按之坚硬,肝脾触诊不满意,腹围102 cm,颈后及胸前各见蜘蛛痣1颗,肝掌红甚,小便黄如浓茶,每日约250 ml,大便二三日一行,干黑量少,坚涩难下,舌紫边有瘀斑,脉细涩。此瘀血阻滞,气结水停之证,拟活血化瘀,行气逐水法。

【处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当归10g,川芎15g,赤芍20g,红花10g,桃仁10g,猪苓10g,茯苓20g,泽泻10g,桂枝6g,丹参20g,郁金15g,莪术10g,鳖甲10g,川厚朴15g,大腹皮20g,车前仁20g,茵陈15g,田基黄20g,2剂。同时予消水丹,每日早、晚各吞2粒。

二诊:10月9日。药后腹鸣腹痛,日泻清水6~7次,小便量增,每日约1 000 ml,腹胀大减,身黄减,极为疲乏,但饮食增加,腹围减至80 cm,邪已顿挫,停服消水丹,方中加入枳实10g,黑丑10g,3剂。

三诊:尿量增加,每日约1 500 ml,腹胀诸症减轻,精神好转,腹围73 cm,饮食增加,大便调畅,方中去黑丑,加太子参20g,山药15g,6剂。

后以活血化瘀、疏肝健脾法调治2个月余,服67剂,肝功能各项检查正常。随访至今,未再复发,已投入正常工作。

【解析】本案为瘀血阻滞脉络,气机壅遏,致气滞水停,腹水盛大,幸年壮,正气尚旺,标证危急,故急以逐水活血为治。待腹水消至大半,则停用攻逐,转用调理肝脾,活血行气利水之法,效果极著。王肯堂曰:“气血不通,则水亦不通而尿少,尿少则腹中水积而为胀。”本案先以逐邪,意在使邪去,气机流畅,升降复常,后再以补泻兼施,渐消缓削而告愈。

(二十)刘仕昌治疗肝硬化验案(沈强刘仕昌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新中医,1994;3:10)

蓝某,男,60岁,1987年10月14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开始出现胁痛,逐渐出现双下肢水肿,甚至全身水肿,消瘦,纳食呆滞,神疲乏力,小便减少,便溏。在当地(新加坡华侨)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嘱家属准备后事,遂由家人陪同返国求治。检查:形体消瘦,面色晦黯,全身水肿,腹胀如鼓,舌质黯红,苔黄腻浊,脉弦,重按弱而无力。B超示:肝硬化合并大量腹水。肝功能检查:TTT 18U,TFT(),ZnTT 20U,GPT 160U/L。中医诊断:臌胀。辨证为气阴两伤,气滞血瘀。治以疏肝理气,补益气阴,化瘀排毒。

【处方】天花粉、威灵仙、丹参、太子参、土茯苓、黄精各15g,柴胡10g,白芍、川萆薢各12g,枳壳6g,半枝莲20g。每日1剂,煎服法:3碗水煎至1碗,分2次服。另嘱用乌龟1只,生土茯苓60g,经常炖服。尿少时辅以西药利尿药。

10月24日二诊:双下肢水肿消退,大便正常,小便量增,仍有中断腹胀,精神好转,纳食增多,舌质黯红,苔黄稍干,脉弦。此时湿毒瘀血渐化,阴伤气损渐复。上方去川萆薢,土茯苓、太子参各加至20g,加大腹皮、郁金各12g,生牡蛎(先煎)30g。

11月13日三诊:患者病情稳定,腹胀消除,胃纳正常,精神转佳。由于签证日期已到,将返新加坡,嘱继续上法治疗。

1988年10月4日来诊:经1年调治,形体转胖,无腹水,纳食及二便正常,肝功能检查指标均正常,仍以原方服用。

【解析】疫毒湿邪滞留是肝硬化发病的外部因素,正气亏虚则是肝硬化发病的内在因素,《素问·经脉别论篇》曰:“勇者气行则已,怯者著而为病也。”肝硬化的病机演变与正气盛衰有着密切关系,虚实夹杂贯穿本病整个过程。而肝气不畅是本病的首发病机,肝郁气滞,日久则气郁化火,火劫伤阴,则肝阴亏虚。本案患者为气阴两伤,气滞血瘀之证,刘氏治以疏肝理气,补益气阴,化瘀排毒,方中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毒,既无苦寒劫阴之虑,又有泻热存阴之意。黄精补阴血又兼补脾胃,太子参顾护正气,丹参活血化瘀,有助气血运行。土茯苓、半枝莲、萆薢解毒利湿,柴胡、枳壳、郁金疏肝解郁,生牡蛎、白芍平肝育阴又软坚散结。全方合用,补中有通,静中有动,药后患者诸症均减,病情一直稳定。

(二十一)张云鹏治疗肝硬化验案[花根才,周琴花肝硬化腹水治验张云鹏主任临床经验举隅陕西中医,1995;16(8):359]

剻某,女,53岁,1993年7月25日诊。患者曾于1992年在某医院查肝酶联: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两天前B超检查示:肝硬化、腹水。诊时患者面色黧黑,神萎乏力,步履不稳,小便量少,下肢水肿,脐腹膨隆,胀满不舒,右胁隐痛,作胀作痛。舌尖红,苔薄白,诊脉细。瘀浊蕴热阻结水邪壅聚成臌,治以清热泄浊、化瘀逐水。

【处方】丹参、郁金、白花蛇舌草、海藻、生黄芪、大腹皮、炙鸡内金、玉米须、车前草、白茅根、连翘、猪苓各30g,槟榔、地鳖虫、炙鳖甲、沉香、水蛭、黑白丑各10g,炙苏子20g,葶苈子、五加皮各15g。7剂。

药后1周,精神稍振,腹胀消减,右胁偶然隐痛,小溲渐多而肢肿欠退,苔薄白,舌稍红。邪势初退,原方加葶苈子至30g续进。以后诸症一度好转,中途因故停药3周,而觉证情反复,遂于9月12日再诊。精神萎软,腹胀又起,胁痛又作,小溲红赤,诊脉细,舌质又红。前法曾效,出入再进。

【处方】丹参、白花蛇舌草、大腹皮、牡蛎、白茅根、葶苈子、腹水草各30g,郁金、苏子、黑白丑各20g,槟榔、地鳖虫各10g,炙鳖甲、五加皮、枳壳各15g,沉香3g。

服药2周,腹胀欠减,小便仍少,方中加重槟榔、郁金、鳖甲、枳壳均至30g,另加八月扎30g。药至10月17日复诊时,患者精神已振,面色黧黑已退,腹胀好转,经B超检查腹水消失,遂以前法巩固善后。

【解析】肝硬化腹水多正气虚惫已极而邪浊壅滞日甚,邪浊壅盛既能耗伤正气,更能阻碍气机之正常运行,故当以攻逐为主。张氏治以清热泄浊、化瘀逐水。方中丹参、地鳖虫、水蛭活血化瘀;黑白丑逐水,鳖甲、海藻软坚散结;白花蛇舌草、茅根清泄蕴热;葶苈子、苏子宣肺利水;玉米须、车前草、猪苓利水泻浊;枳壳、沉香、大腹皮、槟榔行气而助水行。剂重味众,力专而效著,务求邪积得以溃动。然瘀浊之行全赖气耳,故在大队攻逐之品中以黄芪补一身之大气,又能祛邪而不伤正。

(二十二)程谦山治疗肝硬化验案(程栽芝程谦山治疗肝硬化的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95;10:434)

(1)崔某,男,56岁,干部,1991年11月13日就诊。 (3)

(1)徐某,男,38岁,农民。1993年6月3日诊。患乙肝已有七八年之久,病情反复,久治不愈。近日病情加重,肝区痛,而至某医院治疗。化验:GPT 56U/L,HBsAg阳性。B超检查示:早期肝硬化改变。症见:肝区胀痛,急躁易怒,神疲乏力,纳谷不馨,大便或干或溏,小溲短赤,寐差,舌红,苔薄腻,脉弦数。证属肝郁脾滞,湿热内阻。治拟疏肝健脾,清化湿热。

【处方】柴胡5g,炒白芍、赤芍、生白术、辰茯苓、广郁金、山楂肉各12g,藿苏梗各9g,半边莲、半枝莲各20g,白毛藤15g,白茅根30g,7剂。

6月10日二诊:药后肝区胀痛已减,精神略振,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再拟益气健脾、疏肝化瘀为法。

【处方】太子参、怀山药、茯苓各15g,焦苍术、焦白术、炒白芍、赤芍、生谷芽、生麦芽各12g,防风6g,紫丹参30g,川楝子10g,制延胡索9g,半边莲、半枝莲各20g。

前后服用本方3个月余,诸症悉除。肝功能复查已转正常,B超复查示:肝脏高密度阴影消失,纹络清晰。病已告愈。

【解析】早期肝硬化多表现为肝郁脾滞,以致湿热之毒内聚不化。故当治以疏肝理脾为主,兼以化湿解毒。只要能使肝气得疏,脾气得和,血脉通畅,则湿热之毒自易化解。治疗时应重在调理,切勿急功近利而妄攻。因为用药过于攻伐则有伤气耗阴之弊,不利于病体康复。

(2)许某,男,43岁,1983年4月2日初诊。患肝炎已有5年余,多次住院治疗未能好转,而转为肝硬化。证见:腹胀绷紧,脐眼高突,腹壁青筋暴露,下肢水肿,面色白光白,尿少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细。化检:HBsAg阳性,血清总蛋白65g/L,白蛋白22g/L,球蛋白43g/L。腹围105cm。治拟益气温阳,化瘀利水。

【处方】茯苓皮、紫丹参、马鞭草、猫人参各30g,炒苍术10g,党参12g,五加皮15g,生鸡内金6g,车前子(布包)20g,川桂枝5g,10剂。

4月12日二诊:药后小便增多,腹胀渐舒,腹围缩至86cm,下肢肿退,纳谷稍增,大便溏,舌淡红,脉细数。再拟上方加减。

【处方】党参12g,北沙参、全当归各15g,茯苓皮、丹参、马鞭草各30g,苍术10g,制川厚朴、桂枝各6g,半边莲、车前子(布包)各20g,10剂。

药后腹水大减,它症也见减轻。再拟基本方加减治疗,共达150余剂。至9月18日化验检查,肝功能未见异常,HBsAg阴性,血清总蛋白72g/L,白蛋白41g/L,球蛋白31g/L。腹胀消除,腹壁青筋也消失,营养状况明显好转,大便成形,食欲转佳,嘱继续观察治疗一段时间,注意调适情志,慎饮食,勿劳倦。3年后随访,已恢复正常工作,病情稳定,未再复发。

【解析】本案患者来诊时腹胀绷紧,脐眼高突,腹壁青筋暴露,腹水已成;且下肢水肿,面色白光白,为肾阳不足。程氏治以益气温阳,化瘀利水。方中人参、党参益气;五加皮、桂枝补肾温阳,助水湿之运化;丹参活血化瘀;苍术、车前子、茯苓皮利水化湿。药后小便增加,腹围渐减,疗效满意。

(二十三)周信有治疗肝硬化验案(何建成周信有教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经验介绍新中医,1996;12:2)

李某,男,33岁,职工,1988年4月25日来诊。

患者2年前诊断为乙肝,早期肝硬化。曾2次因病情恶化,出现腹水及吐血住院抢救。1988年1月又因大量吐血和腹水住兰州某医院治疗3个月,不见好转,病人精神负担沉重,遂要求出院。出院时化验,HBsAg 1∶128,TTT 214 U,ALT 325U/L,血清总蛋白(TP)62 g/L,白蛋白26 g/L,球蛋白36 g/L,血小板(PLT) 38×109/L。证见:两胁疼痛,胁下癥块(脾脏大),触痛明显,腹大如鼓,小便不利,舌质黯淡,脉弦涩。西药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辨证属虚瘀交错,血瘀肝硬,脾肾两虚,水津不化。治以培补脾肾,祛瘀化癥,利水消肿。

【处方】白茅根、鳖甲各30g,淫羊藿、仙茅、女贞子、黄芪、丹参、大腹皮、猪苓、茯苓、泽泻各20g,莪术9g。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舒肝消积丸,每日用3次,每次1丸。

连续服药3个月,腹胀腹水消失,诸症悉减,肝功能已接近正常。后以上方加减持续半年,于1989年3月6日化验,除HBsAg为弱阳性外,皆恢复正常,肝脾回缩,诸症悉除,患者亦无任何不适,并能坚持上班。随访两年,患者仍断续服用中药,病情稳定。

【解析】肝硬化在失代偿期可见腹水形成。腹水之成,一由脾肾两虚,肾虚不化,脾虚不运而致水液潴留,此因虚而致; 一由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血不归经,津液外渗而成,即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此又由瘀所致。辨证亦属虚、瘀、癥积互结。其治周氏乃遵“全面兼顾,整体调节”的宗旨,采取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予培补脾肾、祛瘀化癥、利尿消肿之品。

(二十四)梁乃津治疗肝硬化验案(黄穗平梁乃津辨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经验新中医,1996;4:10)

李某,男,58岁,退休干部,于1995年9月13日以“腹胀反复出现5年,加重1周”就诊。患者于1983年患乙型肝炎,1990年始出现腹胀,多次住院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10天前曾排暗红色大便,呕吐咖啡样物而急诊留观,经治疗已止血,但现腹胀加重,腹大如鼓,腹络显露,下肢水肿,阴囊肿大,精神疲惫,肢体瘦削,不能下床,腰骶褥疮,面色晦黯,口干咽燥,小便短少,舌红干,无苔,脉细数。体查见腹水征,腹围101 cm。化验:血清A 25 g/L,G 50 g/L,HBsAg阳性,腹水常规示:漏出液。腹部B超示:肝硬化声像,脾厚58 cm,腹腔液性暗区109 cm。腹CT示:肝体积缩小,腹腔大量积液。中医诊断为臌胀。以水湿内停,气滞血瘀为标,肝肾阴虚为本。治以利水消胀、行气活血、滋养肝肾。

【处方】生地黄、鳖甲、太子参各30g,玄参、麦冬、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赤芍、茜草根、丹参、大腹皮、枳壳各15g。另冲服三七末3g,配合大黄虫丸、六味地黄丸等成药。

治疗1个月后腹水消尽,腹围减为74cm,精神佳,可步行,继以上方去利水药,加山萸肉15g,女贞子20g调治,以加强补虚扶正。

【解析】本案肝硬化患者以腹大如鼓,腹络显露为特征,属中医“臌胀”范畴。梁氏辨为水湿内停,气滞血瘀,肝肾阴虚之证,故治疗的关键在于利水湿以消腹水,臌胀除则气畅脉通,正伤得救,病有转机。水湿内停与气滞血瘀密切相关,故在利水祛湿之时应结合行气活血、软坚散结。行气可宣畅滞气,疏通水道,气行则水运。活血可消散肝脾血瘀,恢复肝脾藏血运湿功能。阴虚腹水乃属逆候,治颇棘手。养阴易助湿增水,利湿又易伤阴耗液,且阴虚易生内热,虚阳容易浮动,阴虚血脉枯涩,营络运血不畅,易动风出血。所以治当利水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湿。梁氏方中以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胀,以茜草根、丹参、三七、大腹皮、枳壳行气活血,以生地黄、玄参、麦冬滋阴生津。臌胀的治疗正气旺盛是祛除水湿的前提,故同时配合太子参以补虚扶正。梁氏还予祛瘀生新,缓中补虚之大黄虫丸,丸剂以缓图疗效,又以六味地黄丸合山萸肉、女贞子补益肝肾之阴。对于本案的治疗,梁氏考虑周全,故疗效明显,临证值得借鉴。

(二十五)刘启庭治疗肝硬化验案[高阳,李琪刘启庭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江西中医药,1996;27(5):11]

张某,男,48岁。患者1983年4月2日因肝硬化腹水住院,经输液、输血、补充白蛋白及保肝、利尿药治疗,腹水不消,后采取腹腔穿刺放腹水,而穿刺孔不愈合,终日腹水外渗,机体极度衰竭,于1984年7月19日邀刘师会诊。刻诊:形体消瘦,独腹胀大,呼吸气促,终日卧床,小便少,大便干,无食欲,舌质绛,苔稍黄欠润,脉沉稍滑。肝功能检查正常,B超多次检查提示肝硬化腹水。据其素有酒癖,乃热毒内郁,气血瘀阻,气化功能失调,水血气遏阻所致。先用化气行水汤宣肺泻热,通腑排毒;再用益气活血化瘀消积汤以助气化生津,消瘀化积,两方隔日交替使用。

【处方】益气活血化瘀消积汤:生黄芪30g,生白术20g,当归15g,人参10g,丹参、泽兰、鳖甲各30g,三七参3g,茯苓30g,猪苓15g,鸡内金30g,焦三仙各20g,砂仁6g。

【处方】化气行水汤:椒目、葶苈子各30g,大黄15g,防己10g。

二诊:上两方各服3剂,大便通畅,小便增多,腹胀减轻,食欲稍增,再前方各服10剂。

三诊:腹水基本消失,穿刺针眼愈合,能下床活动,大便每日2~3次,小便多,食欲好,舌红苔白润,脉沉缓,治疗改为三补一泻法治之。

3个月后,上方改成丸剂巩固疗效。至1985年3月身体基本恢复健康,精神、食欲好,大便每日1~2次,小便多,脉舌正常,肝功能检查正常,B超提示慢性肝硬化。已恢复工作至今。

【解析】本案为热毒内郁,气血瘀阻,气化功能失调,水血气遏阻所致之肝硬化腹水,刘氏根据该病本虚标实的特点,采用补、消、化、行协调交替使用,创益气活血化瘀消积汤(补)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化气行水汤(攻) 以开上通下,分清水饮,通腑疏肝,腑通水消。益气活血化瘀消积汤方中重用生黄芪、当归、人参、白术以益气扶正,气旺血生,气帅血行,水液畅通。丹参、泽兰、鳖甲、三七参既能活血化瘀利水,又能滋阴养血,达到祛瘀生新,恢复脏腑功能之目的。茯苓、猪苓、鸡内金、焦三仙、砂仁健脾化滞消积,利水渗湿,尤以鸡内金系鸡之脾胃,善化经络之瘀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瘀、健脾消积利水之功。化气行水汤方中椒目利气行水;葶苈子泻肺之闭,治水之上源,有提壶揭盖之义,使气下水行;防己能渗透胸膜孔窍,旋转中焦水气,对肝腹水有专效;再以破积导滞、逐瘀通络、通利水道的大黄,使上通下达,津生液行。诸药合用,气行水消,积去滞通。三诊时,患者病情明显改善,刘氏再以此两方作“三补一泻法”治之,后改为丸剂继续巩固疗效,患者病情稳定,肝功能正常。

(二十六)陈昆山治疗肝硬化验案[李邦华陈昆山治肝硬化腹水经验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2):9]

喻某,男,34岁,农民。患者因腹大胀满伴右胁刺痛反复发作2年,于1994年7月住入我院肝胆病区。入院症见:腹大坚满,腹络怒张,胁部刺痛,颈胸部可散见蟹爪赤缕,朱砂掌,颜面黧黑,大便调,每日小便量约1800 ml,色淡黄,舌质瘀黯,舌底青筋粗大,脉涩。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查体:心肺无异常,腹大膨隆,腹围86 cm,腹壁静脉怒张。肝功能示:TB 51 g/L,A/G=06,ALT 50U/L,DBIL 10μmol/L,其余正常。蛋白电泳示:白蛋白036,γ球蛋白022,AFP定性阴性。食管吞钡提示:食管下静脉曲张。B超提示:肝脾大,大量腹水。中医诊断为水鼓,西医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陈师看过病人,辨证为肝脾血瘀证,法宜活血利水,调理肝脾。

【处方】化瘀汤加味: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5g,当归10g,白芍10g,郁金15g,白术30g,茯苓15g,大腹皮10g,青皮10g,鳖甲15g,牡蛎15g,牵牛子10g。

(1)崔某,男,56岁,干部,1991年11月13日就诊。 (4)

上方连续服用1个月,腹围76 cm,胁痛消失,复查肝功能:TP 55 g/L,A/G=1,ALT及TBIL、DBIL均转为正常。再续服1个半月,腹水全消,再查肝功能各项均恢复正常,显效出院。半年后,患者复诊,诉半年来病情稳定,腹水未再起。

【解析】患者以腹大坚满、腹络怒张、胁腹刺痛、蟹爪赤缕、朱砂掌、舌质瘀黯、舌底脉络粗大、脉涩为特点,当辨证为肝脾血瘀,故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佐以利水。陈氏方中以桃仁、红花、牡丹皮、当归活血化瘀,以郁金、青皮、大腹皮行气,重用白术实脾,配以白芍柔肝,以牡蛎、鳖甲软坚散结,佐以牵牛子利水,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之效。气行则水行,血行则水消,药后患者腹水渐消,且疗效稳定,腹水未再起。

(二十七)韩其龙治疗肝硬化验案[韩猛祥,杨贵志,韩冬梅,等韩其龙应用四二利水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陕西中医,1998;19(10):455]

尚某,女,65岁,1983年6月5日初诊。上腹满闷,不欲饮食数年。诊前2个月,又出现腹胀尿少,五心烦热,倦怠懒言。查体:形体消瘦,面色晦滞,肝大质硬,叩痛,腹部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水肿,舌质红,苔黄腻。肝功能示:TBIL 130μmol/L,TTT 12U,T 56 g/L,A 22 g/L,G 34 g/L,A/G=065。B超示:肝硬化,大量腹水。诊断为肝硬化,腹水,辨证为肝肾阴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加疏肝解郁,滋阴补肾,逐水消肿。

【处方】四二利水汤加减:柴胡、防己各12g,白芍、葶苈子、滑石各15g,枳实、桃仁、红花、佩兰各10g,女贞子、旱莲草、白术、黄芪各20g,车前子30g,大黄、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

7剂后尿量增多,腹部胀满减轻,腻苔渐退。守方继服3个月,药86剂后,自觉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正常,B超示腹水消失,随访8年未复发。

【解析】“肝为将军之官”,又为“罢极之本”,其子为火,其母为水,居水火之中。故肝病易虚易实,寒热错杂,病久可累及他脏。肝硬化为气、血、水壅结于腹中,治疗上若单用逐水易伤正,纯用扶正易助邪。韩氏自拟之四二利水汤,方中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疏肝理脾,通阳解郁。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益阴养肝,有助肾水之充,肝阳之复。葶苈子泻肺强心,以治水气上凌;大黄泻热导滞,活血止血;黄芪、白术益气健脾,车前子利水存精且不伤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该方既救急治标,又顾体扶正,临床疗效明显。

(二十八)刘学勤治疗肝硬化验案[刘静宇,庞国明刘学勤治疗肝硬化腹水临证经验中国医药学报,1998;13(6):57]

周某,男,33岁,农民。症见腹大膨胀,青筋暴露,鼓之如鼓,腹围110 cm,步履艰难,短气喘息,动则更甚,纳少便溏,日2~3次,溺短而黄,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B超提示:肝硬化腹水。刘师认为此乃正气虚衰,阴霾四布,清浊混淆,膨胀匝月遂成。治当太阴以走水邪。

【处方】野党参20g,苍术、白术各30g,猪苓、茯苓各30g,大腹皮30g,葶苈子9(布包)20g,怀牛膝30g,汉防己30g,上肉桂(后下)2g,沉香(后下)7g,路路通12g。浓煎,分2次温服。

连进9剂,膨胀渐消,腹围92 cm,纳食增加,虽获初捷,未足全恃,原方加生黄芪15g以助参、苓,续服5剂,膨胀已消,精神大振,步履轻快,仍守上方续服5剂,复查B超示:腹水(-),腹围82 cm,移动性浊音消失。

【解析】水邪为患,当“开鬼门,洁净府,去苑陈莝”,疏凿开闭,以祛水邪,此其治也。本案水热泛滥,浩浩莫御,乍看非攻不足以折其势,然其正气难支,堤防非固,终属不济。故刘氏选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斡旋中枢,鼓舞清阳为御水之本;更投肉桂、沉香助肾化气,俾离火高照则阴翳自散;葶苈子泻肺行水,使水行气行,气化水化。综观全方,寓攻于补之中,寄导于制之内,药中肯絮,应手而效。

(二十九)张俊富治疗肝硬化验案[崔丽安张俊富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天津中医,2000;7(4):6]

程某,35岁。间断乏力,纳差10年,腹胀,尿少2个月余,加重伴便溏20天,于1998年12月11日收入院。患者患慢性乙型肝炎10余年,肝硬化2年。于2个月前腹胀,尿少,脘腹满闷,纳差,乏力,下肢水肿,在外院住院治疗给予口服保肝药,静点氨基酸、补液、间断补充人白蛋白等治疗40余天,症状不减,反而加重,腹胀甚,不敢饮水,尿少,两胁撑胀,便溏2~3次/日,遂来诊。查体:神志清楚,面色萎黄,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正常,腹胀大,腹皮绷急,如九个月怀胎,肝脾不能触及,全腹部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腹水征(),双下肢水肿(+)。舌质淡红胖大,边齿痕,苔薄,脉沉缓略滑。B超检查:肝硬化,大量腹水,脾大,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化验:转氨酶升高145U/L,谷草转氨酶678U,胆红素8417μmol /L,A/G=270/384,TTT 135U,HBsAg 阳性,西医诊断:乙肝后活动性肝硬化,腹水形成。中医辨证:肾阳虚。治疗拟益气健脾利水,佐以温阳,配合西药双氢克尿塞、安体舒通。

【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仙灵脾15g,附子10g,泽泻30g,泽兰30g,车前草30g,车前子10g (包),丹参15g,赤芍15g,郁金10g,鸡内金10g,木香10g,砂仁10g,大腹皮10g,茵陈30g,甘草10g。

服药1周,尿量增多,24小时尿量2 000 ml,腹泻止。原方去木香、砂仁以防辛香药劫耗阴液,服药2周尿量仍较多,西药利尿剂改每日1次,服药第4周,腹水消失,停西药利尿药,中药去温热药附子加三七粉3g(冲),当归10g,增加活血养血之功,并能提高白蛋白。以后又服中药4周。化验肝功能:白蛋白升至35 g/L,DBIL下降,ALT正常。改服院制剂乙肝1号,2袋,每日2次,以益气软坚,活血利水。随访1年,未见复发,其间并行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预防出血。

【解析】本案之肝硬化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湿热疫毒是其病因,湿热久羁,既可耗伤阴血,造成肝肾阴虚,肝木失于滋荣;又可阻遏脾阳,脾失健运,形成脾虚,脾虚则水湿不运,肾虚则膀胱气化不利。而肝气郁滞,致隧道壅塞终成臌胀。在治疗肝硬化腹水上,医家多处以峻烈攻下逐水之法,虽能取得一时之快,然峻下逐水药多为有毒之品,不仅损伤脾胃,且亦损害肝功能,使用不当则可使病情恶化。张氏治以滋补肝肾,健运中阳以扶正培本,活血逐水以治其标。标本兼顾,同时合用利尿之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

(三十)王馨然治疗肝硬化验案(陈维铭,王馨然王馨然治疗肝硬化腹水医案二则中医文献杂志,2000;2:32)

郑某,男,41岁,农民,仪征香沟人。1994年5月3日初诊。主诉:腹胀伴下肢水肿1个月余,头昏乏力,饮食欠香。体检:舌淡苔白腻,脉缓滑,面色萎黄,巩膜无黄染,腹部膨隆如蛙腹,青筋微露,肝未满意扪及,脾于左胁下可及2~3横指,腹水征阳性,腹围79 cm,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示:HbsAg(+),HBcAg(+),抗HBc(+),ALT 98 U/L,总蛋白(PRO) 58 g/L,ALB 34 g/L,甲胎蛋白(AFP)>400μg/L。B超示:①早期肝硬化伴腹水;②门脉高压,脾大;③慢性胆囊炎。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伴腹水,证属肝脾亏虚,水气瘀结。治拟健脾柔肝,利水通络。

【处方】白术、潞党参、炙绵黄芪、猪苓、茯苓、薏苡仁、赤白芍、五加皮、冬葵子、白茅根各10g,广木香、黄芩、牡丹皮各5g,砂仁3g(后下)。

14剂后腹胀大减,下肢水肿渐除。1994年12月20日复诊,因时过冬至,气温骤冷,加之劳作失宜,腹胀又起,时感脘腹隐痛,大便溏,每日1次,尿少,腹围81 cm。治从前法,原方酌加陈瓢、淡竹叶各15g,配合氢氯噻嗪25 mg及10%氯化钾10 ml,每日2次,隔日口服。1周后复诊,腹胀消,饮食转佳,腹围72 cm,脾于左胁下仅触及1横指,肝功能正常。原方加减继服,随访半年,未复发。

【解析】本案患者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演变成肝硬化,其合并腹水乃肝功能失代偿的严重表现。本病正虚邪实,正虚以肝脾亏虚为主,邪实以水气血瘀为要。治拟健脾柔肝,利水通络,方中党参、茯苓、白术、黄芪、薏苡仁、五加皮健脾利水,赤白芍、牡丹皮柔肝通络,冬葵子、陈瓢、淡竹叶、白茅根等利水通络。陈瓢一味倍受陈氏推崇,因其含葫芦素,为健脾利水消胀之首药。肝硬化的临证治疗,在虚实错杂中应抓住主要矛盾,治当“扶正兼祛邪,驱邪勿忘扶正”。

(三十一)谢兆丰治疗肝硬化验案[季炳琦谢兆丰运用化瘀消癥汤治疗肝硬化经验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3):32]

陈某,男,42岁,1995年3月27日诊。两胁疼痛,按有肿块3个月余,夙患慢性乙型肝炎,性情急躁忧虑,刻下两胁疼痛,有时刺痛,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嗳气时作,有时恶心,纳食减少,小便短赤。查肝肋下2 cm,质硬,脾肋下4 cm。舌淡红边紫,脉弦有力。B超示肝硬化,肝功能:ALT 68U/L,余项正常。此由肝气郁久,气滞血瘀,瘀血停聚成癥。治以化瘀消癥汤,行气祛瘀,消癥散结。

【处方】炙鳖甲、生牡蛎各30g(先煎),丹参、赤白芍各20g,蛰虫15g,红花、炮穿山甲、三棱、莪术、炒延胡索、佛手各10g,垂盆草20g,焦楂曲(山楂、神曲)各15g。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

守方加减,先后服药60余剂,患者胁痛、癥块消失,复查B超、肝功能均正常,病情向愈,随访未复发。

【解析】谢氏以化瘀消癥汤治疗本案患者,该方力专效宏,以善效疟母之鳖甲,化痰软坚之牡蛎为主,入肝以散结消癥,配伍三棱、莪术、炮穿山甲、蛰虫、红花、丹参、赤白芍、延胡索行气破血,祛瘀通络,佐以佛手调气以助血运,共奏疏肝行气,破血祛瘀,软缩肝脾,消癥散结之功。陈士铎《石室秘录》云:“血鼓之证,其由来渐矣。……饮食入胃,不变精血,反去助邪,久则胀,胀则成鼓矣,倘以治气法治之,而证犯非气,徒增饱满,是愈治而愈胀矣,宜消瘀荡秽汤,……故血去而病即安也。”故治疗臌胀之患,当行气、化瘀并行定能获效。

(三十二)罗克聪治疗肝硬化验案[项楠罗克聪老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23(3):8]

(1)崔某,男,56岁,干部,1991年11月13日就诊。 (5)

胡某,男,42岁,已婚,贵州省某剧团干部,1989年11月初诊。患者诉患肝硬化腹水已2年,曾经住院治疗及内服中药未见好转。症见腹大如鼓,行走不便,活动时自觉腹内有水液震动,站立时有向下、外后坠感。口干不欲饮,纳可,眠欠佳,小便黄少,大便稀溏,每日1次。体检:慢性病容,扶入医院,面色晦黯无华。其腹部大如鼓,平卧时膈肌高举至第4肋间,腹壁静脉怒张不明显。腹围88 cm,移动性浊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心界不大,位置上移,无杂音,克匿征阳性,颈软,全身淋巴结无肿大,舌质淡有瘀点,苔白少津,脉细弦而涩。肝功能检查:血浆总蛋白668 g/L,白蛋白236 g/L,球蛋白432 g/L,HBsAg 阴性。B超检查为腹水征。证属气滞血瘀,结于腹部,治以疏肝理气、活血逐瘀。

【处方】行气活血逐瘀汤:五灵脂15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0g,枳壳12g,乌药20g,柴胡15g,制香附15g,延胡索12g,川楝子12g,水蛭4g(研粉冲服)。

投行气活血逐瘀汤5剂后,复诊时述行走已无后坠感,查见腹围消至84 cm。双下肢仍有轻度凹陷性水肿,已能平卧。再继续用前方20剂,腹围82 cm,双下肢水肿消失。精神渐好,前方加党参、补骨脂扶正固本,以善其后。肝功能查A/ G恢复正常。B超示腹水已消失。追踪观察5年,患者腹水未出现,精神状态较好,整日奔波于工作岗位。

【解析】肝硬化之为病多虚实错杂,本虚而标实。肝脾肾三脏受损为本虚,气血水互结为标实。腹水是水停之标,气滞血瘀是本,气滞血瘀又以气滞为先,气水血三者互为因果,久则正气日衰,腹水渐甚。故治疗应以先治气滞血瘀,待腹水消退后扶正固本, 健脾以筑堤防,补肾以疏下源,调肝以利气机,使“水精四布,五津并行”。罗氏认为本病病所在肝,取王清任创行气祛瘀的“膈下逐瘀汤”之意,拟定了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基本方“行气活血逐瘀汤”。方中五灵脂、延胡索、川楝子疏理肝气、活血止痛,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当归补血活血;柴胡疏肝解郁而升清, 枳壳行气散结而降浊,二药合用达升清降浊之功;乌药、制香附理气止痛。水蛭一味,是罗氏用药之妙,经与鳖甲、阿魏等活血祛瘀之品比较,认为水蛭疗效较为满意。水蛭主破血逐瘀,通经消癥,使诸药直达病所,瘀血得除则气行血畅,气行则水行,而腹水自消,实乃治疗本病之要药。

(三十三)陈瑞春治疗肝硬化验案[李慎勤陈瑞春治肝硬化经验江西中医药,2001;32(3):3]

陈某,女,26岁,2000年8月15日初诊。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深度黄疸,经某市人民医院检查:总胆红素818μmol/L,直接胆红素28μmol/L,乙肝5项1、3项阳性,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经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诊前1个月,病情复发,总胆红素465μmol/L,直接胆红素21μmol/L,ALT 正常,乙肝HBsAg、抗HBe、HBcAb阳性。B超示:肝硬化伴腹水,肝脏体积缩小(102 cm×64 cm),回声致密,腹前及液性暗区3~4 cm,脾大。诊见:脘腹胀满,疼痛,面色灰黯,纳可,但食后腹胀甚,小便黄少,大便水样,5~6 次/日。否认血吸虫病史,腹水征阳性,未见肝掌及蜘蛛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伴腹水。证属肝木乘脾,水湿泛滥。治以疏肝健脾,行气利水。

【处方】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6g,党参15g,枳壳10g,白芍10g,炙甘草6g,郁金10g,川楝子10g,香附10g,大腹皮10g,海桐皮15g,生牡蛎15g,泽泻10g,茯苓皮15g,莱菔子10g,焦山楂20g,鸡内金10g,炒谷、麦芽各10g,每日1剂。

嘱其隔日以泥鳅100~150g炖汤服下,并以淮山药、大枣、莲子、花生米、大米各等量,微火熬成浓粥,每日早晨吃一小碗。

服药40 剂后,腹胀减轻,小便量可,大便2~3次/日。B超示:肝脏形态尚可,回声增粗,腹水消失,脾脏缩小为1145 cm×47 cm。守上方,去海桐皮、茯苓皮,加白花蛇舌草15g,蒲公英15g。30剂后,患者无明显症状,饮食较佳,精神好,但眼睛稍黄,小便时黄时白,大便每日1次,质软。HBsAg、抗HBe、HBcAb阳性。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降至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数。守上方,去大腹皮、生牡蛎、莱菔子,加赤芍10g,田三七粉3g,金银花15g。60剂后,患者精神、体力均较佳,面色有光泽,能从事家务活动,上方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解析】本案患者乃肝木乘脾,陈氏在治疗中,既疏肝解郁,又以党参、鸡内金、山楂、谷麦芽等健脾和胃。待患者胃气恢复后,再加入少量的三七粉、赤芍等活血凉血药。另外, 对于肝硬化患者的补益问题,陈氏主张以清补平补为是,同时患者的饮食调养亦尤重要,本案以淮山药、大枣、莲子、花生米等熬粥,取前人“药补不如食补”之意,取得较好疗效。

(三十四)林鹤和治疗肝硬化验案[杨建辉林鹤和治肝硬化腹水经验江西中医药,2001;32(5):8]

姚某,男,60岁,教师,1997年3月8日初诊。患者1988年患乙型肝炎,1994 年8月在市某医院做CT检查,诊断为肝硬化。经常服护肝片、维生素C等药治疗。去年11月开始,自觉腹部高起,腹胀难忍,两胁胀痛,即到市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胆囊水肿、脾大、中度腹水。在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3个多月无效,故来找林老诊治。刻下:腹部胀大,胃脘部胀满,两胁胀痛,精神疲乏,食欲缺乏,鼻衄,齿衄,尿少,下肢水肿。检查:面色晦黯,肝掌(+),腹围86 cm,腹部静脉轻度曲张,肝肋缘下2 cm,质硬,脾肋下3 cm,质硬,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血清胆红素204μmol/L,TTT 12 U,ALT 136U(Kat)/L,血浆总蛋白7377 g/L,A 3673 g/L,G 3704 g/L,A/G 099。B超提示腹水。舌质红,边有瘀点,舌苔白,脉沉弦。诊断:肝硬化腹水。证属湿热未尽,肝络血瘀,气血两伤,脾失健运。拟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软坚,健脾助运。

【处方】鲜白参、鳖甲、龟板、枳实、水灯心、冬葵子、乌韭、蛇舌草、大腹皮、泽兰、丹参、赤芍、云茯苓皮、薏苡仁、黄芪、白术、淮山药各15g,郁金、垂盆草、延胡索各10g,广木香9g。

加减治疗4个月,症状消失,1997年7月6日复查:肝功能正常,A 4572 g/L,G 3534 g/L,A/G 129。B超提示:腹水(-)。随访1年未见异常。

【解析】臌胀症的治疗肝郁血瘀、气血不畅是水湿停聚的主要环节,故活血化瘀以疏通气血,使凝血化散,血脉流畅则痞块、腹水自消。由于肝失疏泄条达而脏腑气机不利,气不仅为血之帅,凡饮食之精微,转化之糟粕都非气不能输布,非气不能排泄。因此,化瘀是利水的关键,而行气又是化瘀的关键。肝硬化长期反复不愈,病人既有肝脾血瘀、腹水等邪实的一面,又有气血大亏、脾失运化等正虚的一面,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林老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认为肝硬化腹水不能单以治疗腹水为目的,而应以扶正为主,注重调理脾肾。本案的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软坚,健脾助运为治则,治疗4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疗效明显。

(三十五)朱良春治疗肝硬化验案[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朱良春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经验和用药特色辽宁中医杂志,2001;28(8):468]

张某,女,32岁。肝硬化腹水已久,曾有慢性肝炎史,面色晦滞如蒙尘,因妊娠后期发现两下肢水肿,未于觉察,分娩后6日,腹仍臌大如箕,两下肢高度水肿,呼吸短促,纳呆腹胀,小溲赤少,形体消瘦,两颧鼻准部显见血缕,舌红少苔,舌边有瘀斑,脉细弦。查肝功能:麝浊11 U,麝絮(+),锌浊28 U,谷丙转氨酶100U/L。B超检查:肝内光点回声增强增粗,血管网络欠清,诊为肝硬化腹水。朱师辨为血臌隐伏已久,证属肝肾阴虚,肝脾血瘀癖积,水湿凝聚,运化失司。正虚邪实,补正则壅中,攻邪则伤正。法拟攻补兼施,补中去水,徐图效机。

【处方】庵闾子、楮实子、淮山药各15g,生黄芪、党参、茯苓、炒白术各12g,干蟾皮3g,赤小豆、葫芦瓢各30g。

另嘱每日鲤鱼500g,或鲫鱼500g(去肠杂),赤小豆100g,清炖(少放盐)佐膳。

药服8剂,复诊询知,药后尿量增多,腹水逐日消退,胃纳亦增,精神较振。效不更方,原方再进5剂,腹水全消,自觉颇安,嘱服复肝胶囊合二至丸气阴双调,而收全功。

【解析】本案患者血臌已久,又值产后,气血肝肾亏虚更甚,纯补无益,峻攻不耐,此方为攻补兼施,补中去水之典范。方中庵闾子能化五脏瘀血,行腹中水气,且微辛微开,微苦微降,行水散血。楮实子益气利水,甘寒养阴,补虚养肾,得庵闾子有温平和调,散结消肿,补中去水之特点,虽有久服滑肠之说,但有淮山药为伍,久服何惧其滑乎! 淮山药甘平,为气阴两补之品,有补脾益肺,固肾涩精,敛带止泻之功,合参苓术补脾健中以助运化。生黄芪、茯苓、赤小豆、葫芦瓢均健脾利水消胀。朱氏以蟾皮治疗肝硬化腹水,蟾皮辛凉,颇能消积散毒,利水消胀,其特殊成分和蟾酥相似,通行十二经脉并臓腑、膜原、溪谷、关节诸处,《本草汇言》谓“能化解一切瘀郁壅滞诸疾,疗疳积,消臌胀”。又妙以《千金》鲤鱼赤小豆汤佐膳,既可补正利水,又能健脾醒胃。腹水消失后,续以复肝胶囊合二至丸调理巩固,寓攻于补,保肝治本,温养疏导,直至痊愈。

(三十六)王灵台治疗肝硬化验案[张有祥,张佳发王灵台教授诊治肝硬化腹水经验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1):29]

(1)唐某,女,56岁,2000年9月25日初诊。患慢性乙型肝炎20余年,肝功能反复波动,1995年4月外院B超诊断:早期肝硬化。2个月前发现腹水。目前腹膨胀大,头晕乏力,肝区隐痛,纳差,口干不欲饮,便溏,小便量少。查体:形瘦,慢性肝病面容,肝掌(+),腹膨隆,肝于右肋缘下约4cm,质中硬,压痛明显,脾于肋缘下约5 cm,质软,无压痛,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双下肢微肿,舌红有瘀点,苔薄腻,脉滑。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1g/L,白细胞39×109/L,血小板79×109/L,肝功能:ALT95U/L,TBIL 253μmol/L,白蛋白29 g/L,A/G=093,HBsAg(+)。B超提示:肝硬化,脾大,腹水。中医诊断:臌胀(肝郁脾虚,血瘀水停)。西医诊断: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伴有腹水。治以活血化瘀利水,兼以疏肝健脾扶正。

【处方】党参15g,白术12g,半夏9g,车前子(包)30g,制大黄15g,鸡内金12g,当归15g,桃仁12g,鳖甲10g,黄芪30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大腹皮15g,陈葫芦30g,泽兰15g。

服5剂后,小便量多,大便溏软,腹胀减轻。继进7剂,诸症渐轻,又加减调治近月余。后复查肝功能等有关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最后改成丸剂久服,患者病情得以控制并稳定至今。

(1)崔某,男,56岁,干部,1991年11月13日就诊。 (6)

【解析】本案患者慢性乙型肝炎20余年,且肝功能反复波动,肝病日久,气机郁滞故肝区隐痛;肝病传脾,脾失健运则乏力、纳差、便溏;气机不畅,血行郁滞,脾不运水,气、血、水互结于腹内发为臌胀,水停不运,津不上承故口干不欲饮。王氏治以活血化瘀利水,兼以疏肝健脾扶正,服药后诸症渐轻,然臌胀为顽证,不能速愈,以丸剂久服,使病情控制稳定。

(2)许某,男性,59岁,美籍华人,2001年7月25日初诊。患者原有慢性乙型肝炎30余年,肝功能指标反复波动,1995年B超诊断:肝硬化,脾大,伴腹水。并曾于2000年4月及2001年6月两次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美国医生建议其肝移植,在等待供肝期间求诊于王教授。入院时患者诉腹胀、纳差、便溏、尿少、怕冷。面色黧黑,身目黄染,肝掌(+),肝于肋缘下未及,叩痛(+),脾于肋缘下约5 cm,质中,压痛不明显,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水肿,阴囊水肿。舌淡质胖,苔白腻,脉沉细而迟。肝病久延,精血暗耗,肝体失柔致硬,初则脾土受克,水湿留恋;久则命门火衰,水泛无制,清浊混淆,隧道阻滞,拟三阴同治,益精血,煦真火,健脾土,以补开塞而消其肿。

【处方】黄芪30g,汉防己15g,党参15g,炒白术30g,茯苓20g,干姜10g,肉桂6g,熟附片3g,炒白芍15g,当归12g,枸杞子15g,怀牛膝12g,莱菔子30g,大腹皮15g,陈葫芦30g,泽兰15g。

服药15剂,腹水明显减少,仍以前方加减续服20剂,B超复查未见腹水。后改为香砂六君子汤及济生肾气丸为基本方调理,共住院治疗2个月余,复查肝功能基本稳定,出院回美国疗养。

【解析】肝硬化既有痰血瘀阻、腹水邪实,又有肝脾肾三脏虚损。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实夹杂;其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因此其治疗在于审证攻补兼施,以扶正为本,逐水为标。以扶正为常法,逐水为权变。《沈氏尊生书》有“臌胀病根在脾”的记载,《四圣心源》亦云:“脾升肝也升,故水木不郁”。因此,健运脾胃,以无形之气而胜有形之水、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本案的治疗,王氏没有用大剂活血利水药,而是通过补法以开塞消肿,通过健脾以培土筑堤,补肾以疏通下源,调肝以疏利气机,使“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莱菔子健运脾土,干姜、肉桂、附片温肾阳,当归、枸杞子填精血,汉防己合茯苓利水,大腹皮、陈葫芦理气化滞,合泽兰活血利水。综观全方,以补为主,攻伐之品较少,肝、脾、肾功能逐渐改善则水自消。后再以香砂六君子汤及济生肾气丸为基本方调理,进一步巩固疗效,使肝功能稳定。

(三十七)许鑫梅治疗肝硬化验案[邝卫红,杨晓军许鑫梅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介绍新中医,2003;35(9):5]

李某,男,48岁,农民,2000年5月10日入院。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20多年,未系统检查治疗。入院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大,纳差,口干欲饮,神疲乏力,尿少,大便烂,每天2~3次,无发热及腹痛。查体:慢性肝病面容,胸壁见蜘蛛痣,腹部膨隆,脐突出,腹壁静脉显露,肝脾触诊欠满意,肝脾区叩击痛(+),腹部移动性浊音(+),肝掌(+),双下肢重度水肿,舌质淡黯有瘀斑,苔腻,脉滑。实验室检查:白细胞38×109/L,血小板(BPC)801×109/L,ALT 76U/L,AST 92U/L,TBIL 316μmol/L,A 266 g/L,A/G 092。HBsAg,HBeAg、HBcAb均阳性。B超示:肝硬化、脾大、大量腹水。中医诊断为臌胀(脾虚血瘀,兼夹湿热),西医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治宜健脾益气,兼活血化瘀,清利湿热。

【处方】陈皮、甘草各6g,茯苓12g,三七9g,木香(后下)10g,薏苡仁30g,白术、泽泻、丹参、大腹皮、猪苓各15g,益母草、党参、赤芍各20g。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病人低盐饮食,以芡实、白术煲瘦肉或鱼汤。

服5剂后,小便量渐多,腹胀及水肿减轻。继服7剂,诸症渐轻。又以上方加减调治1个月余,双下肢水肿消失,腹部移动性浊音(-),复查肝功能正常,出院后门诊调理。

【解析】湿热蕴结不仅是肝硬化腹水的始动因素,且贯穿于肝硬化的全过程,《格致余论》云:“湿热相升,遂成胀满,经曰臌胀是也。”《医学发明》亦云:“血者,皆肝之所生,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胁下,善主血故也。”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符合《内经》“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治疗原则。《脾胃论》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未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本弱,……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气亏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许氏以健脾益气,兼活血化瘀,清利湿热治之,可谓湿热、血瘀、脾虚三者兼顾。许氏认为健脾药中必不能少白术,清代《本经逢源》云:“盖白术得中宫冲和之气,补脾胃药以之为君,脾土旺则清气升而精微上,浊气降而糟粕输。”

(三十八)曹月英治疗肝硬化验案[李怀长曹月英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34 (3):242]

毕某,男,60岁,于2001年4月10日初诊。因腹胀大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伴双下肢水肿2个月来诊。诊时患者腹部胀大不适,按之坚满,双下肢水肿明显,口干苦,纳呆,大便干,尿少,乏力,舌质红,苔黄厚,脉细。查体:肝掌蜘蛛痣均有,腹隆,有轻度压痛,反跳痛不明显,肝脾触诊不满意,腹水征(),双下肢中度水肿,腹围94 cm。查肝功能:ALT 609 U/L,AST 840 U/L,TP 56 g/L,ALB 30g/L。B超示:肝硬化腹水,脾大。中医诊断:臌胀(气滞血瘀、湿热内盛),西医诊断:肝硬化腹水。治法:活血软坚,行气利水,清热利湿。

【处方】当归6g,赤芍30g,丹参30g,郁金12g,茵陈40g,龙胆草6g,金银花20g,栀子9g,白茅根30g,半边莲40g,冬瓜皮40g,茯苓皮30g,桂枝6g,香橼皮12g,薏苡仁24g,砂仁6g(后下),鳖甲20g(先煎),甲珠10g(先煎),鸡内金12g。每日1剂,水煎服,嘱清淡饮食。

4月20日患者腹胀大及双下肢水肿消退,舌脉同前,余证悉减。查体:腹隆,腹部压痛不明显,移动性浊音(+),腹围86 cm,继守前法,上方加枳实10g,白术20g,生黄芪30g,厚朴10g,以增益气行气之功。

5月18日患者腹胀大不明显,双下肢水肿不明显,纳眠可,二便调,舌质黯,苔白,脉弦。腹平质软,无压痛,腹围79 cm,移动性浊音(-)。复查肝功:ALT 30 U/L,ALT 51 U/ L,TP 58 g/L,ALB 33 g/L,B超示:肝硬化,腹水不明显,脾大。遵前法,上方加泽兰15g,继服30余剂,随访半年无复发。

【解析】肝硬化腹水为肝病久羁而成,病机在于肝脾癥积内结,血瘀络痹,“血不利则为水”,水源不能下注膀胱,停于中焦而成。血瘀阻滞,气机失畅,气行则水行,气机不畅则使水湿更盛。因此,只有解决了瘀血因素,才能使隧道通利,气机调畅,水无阻滞,下注膀胱而腹水消退。而肝硬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而成,故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亦非短期内可取效。新瘀宜急散,久瘀宜缓攻。曹氏弃峻猛破血之品而选用当归、丹参、赤芍、郁金等平和之品,活血而不伤正,养血而不滞血。以鳖甲、甲珠软坚散结,以行气利水之冬瓜皮、香橼皮,使气机调达而水湿易退,且利水之后不易反复。以龙胆草、金银花、栀子、半边莲、薏苡仁清热解毒利湿。

本案用药的特色为在方中加以少量桂枝。桂枝之品,其性辛甘温,善能温经通阳,化气行水。《本经疏注》载:“桂枝其用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补中。一药多功。”桂枝可通达阳气,蒸化三焦,振奋脾肾阳气,能温阳以助化饮,化气以助利水。从而使阳气通达,水气得化,瘀血得通,有助于腹水的消退。用量虽轻,却可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三十九)顾瑞麟治疗肝硬化验案[顾伟民顾瑞麟诊治肝硬化腹水的经验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2):163]

叶某,男,69岁,2002年8月15日初诊。患者10年前出现颈、胸部红缕成片,当地医院诊断为肝硬化,间断治疗中曾反复出现腹水6次。7月18日因泄泻,在当地治疗泻止,并有腹胀,纳呆,下肢水肿,腹部脉络暴露,形体消瘦,舌苔厚腻,脉弦。B超检查提示:肝前探及23 cm液性暗区,腹腔内探及中等量液性暗区,诊断:肝硬化伴腹水,脾大。肝功能检查:A/ G比例倒置,HbsAg阳性;血常规:血红蛋白70g/L,白细胞 32×109/L,PLT 85×109/L,中性粒细胞0 8 ,淋巴细胞0 2。证属:气滞血瘀,隧道不通,水湿停留。治拟:行气活血,利水消胀。

【处方】制厚朴、青皮、陈皮、广木香、地枯萝、制香附、生鸡内金、炒川芎各10g,陈苍术、大腹皮各15g,沉香曲、炒赤芍各12g,砂仁4g(后下),5剂。

二诊:患者诉药后诸症若失,故停药。1个月后又出现腹胀,腹部脉络显露,下肢水肿,伴口干咽燥,大便紧,苔薄少津,脉细弦。证属:肝脾不调,气滞血瘀,病久伤阴。治拟:调和肝脾,理气通络,顾护阴液。

【处方】生白术18g,杭白芍、生鸡内金、香橼皮各10g,生茜草、地枯萝、葶苈子各12g,沉香片3g(后下),路路通、泽兰叶、紫丹参各15g,楮实子30g。

药后下肢水肿明显好转,腹胀减轻,口干咽燥已除,大便偏烂,苔薄舌嫩,脉小弦。继拟:疏肝通络,健脾行水。

【处方】炒柴胡、川郁金、赤芍、白芍、青皮、陈皮、生鸡内金各10g,炒白术20g,沉香片3g(后下),紫丹参、猪苓、茯苓、炒泽泻各15g。

再诊时,下肢水肿、腹胀已除,纳启,便调,苔薄舌嫩,脉缓。上方炒白术用30g,续服1个月,病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解析】本病为虚实夹杂,一般而论,本病外有余,而内常不足,标实而本虚。虚实之变,始终贯穿整个病程。标实可以急治,本虚乃需缓图。故在治疗的过程中尤应注重辨证施治,正如《素问》所云:“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即若臌胀由于正虚而导致以“腹胀”为主要表现,则先治其本,补虚以利水;若因水湿停滞而加重本虚,则应先治其标,利水以促进正气恢复。

对肝硬化的治疗,顾氏尤注重药物的选择。顾氏认为,补益脾气,首推白术,其既可补益脾气,又可利水消肿,补脾不滞邪,利水不伤阴。近代药理研究证实,白术有增加白蛋白、纠正白球蛋白比例,并还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可促进钠的排出,为治疗肝硬化的要药。若脾虚便溏者,宜炒用;脾虚湿滞者,宜生用;偏阴虚者,宜炙用。顾氏方中还选用香橼、青皮、陈皮、地枯萝、大腹皮、厚朴、木香、砂仁以行气消胀,消不伤脾;以柴胡、郁金、赤芍疏肝养肝,疏不伤肝;以丹参、鸡内金活血化瘀,化不破血;以猪苓、茯苓、泽泻、葶苈子、楮实子利水消肿,利不伤阴。

(四十)罗本清治疗肝硬化验案[陈新瑜罗本清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2):822]

(1)崔某,男,56岁,干部,1991年11月13日就诊。 (7)

尹某,男性,30岁,2003年6月25日初诊。患者述有乙肝(大三阳)病史10年,肝功能时有异常。2年来因腹胀、尿黄少而入住某医院,确诊为肝炎肝硬化,脾大,脾功能亢进。现腹胀,尿黄少,双下肢水肿,乏力,纳少,眠可,大便溏,舌红苔黄,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弦有力。体查:形体消瘦,慢性肝病面容,见肝掌和蜘蛛痣,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膨隆,未见腹壁静脉显露,肝大于右锁骨中线肋下2 cm,剑突下4 cm,扪及、质软、压痛、边缘光滑,脾于左肋下1 cm处扪及、质软、表面光滑,有移动性浊音。1周前在某医院做腹部B超检查提示:肝大,实质回声不均质,门静脉增宽;肝病胆囊;脾大,脾静脉增宽;腹水中等量。AST 590U/L,TBIL 303μmol/L,DBIL 839μmol/L,白蛋白32 g/L。中医诊为臌胀,为湿热毒邪日久不去,瘀滞于肝,致肝失条达,湿热、气滞、血瘀互结而成。治以疏肝健脾,清热化湿,软坚散结化瘀,养血柔肝。

【处方】柴胡12g,当归12g,茯苓30g,制鳖甲15g(先煎),赤芍15g,太子参30g,苍术10g,炮甲珠10g(先煎),沉香10g(后下),槟榔30g,乌药12g,牡丹皮10g,猪苓30g,垂盆草30g,茵陈蒿30g,甘草10g,丹参30g,郁金15g。水煎服,每日1剂。

7天后复诊,患者腹胀减轻,大便渐实,舌红苔白黄,脉沉弦。原方去栀子、茵陈蒿,加白蔻仁20g。12天后三诊时已无不适感,饮食、二便如常,舌红苔薄,脉沉弦。上方去牡丹皮、猪苓,加黄芪20g,山药15g益气健脾。随证加减,继续服药3个月后诸症消失,肝功能复查正常,腹部B超示:腹水已消。其后酌用中成药以巩固疗效。

【解析】罗氏认为本案臌胀主要是湿热、气滞、血瘀互结而成,而虚、毒、瘀为其主要病机。“实脾则肝自愈”,故既需治肝,又需实脾,疏肝解郁,益气健脾以治其本。同时合清热解毒化湿,软坚散结化瘀之品,终获满意疗效。

(四十一)徐富业治疗肝硬化验案[黄彬徐富业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撷要四川中医,2005;23(8):3]

黄某,男,46岁,慢性乙肝病史12年,腹水反复发作半年,近1个月腹水又出现。刻诊:面色稍灰黯,巩膜无黄染,腹胀如鼓,腹壁静脉轻度显露,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稍黯淡,边有瘀点,脉细稍弦。肝功能示:TBIL 19μmol/L,ALT 123 U/L,AST 176 U/L,ALB 26 g/L,G 39 g/L。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FP (-)。B超提示:肝光点增粗,欠均匀,门静脉直径15 mm,脾大,腹部大量液性暗区。西医诊断: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诊断:臌胀。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治法:益气健脾,化瘀利水。

【处方】自拟“芪莪饮”加味:黄芪60g,党参15g,白术12g,莪术15g,泽兰15g,丹参15g,猪苓15g,车前子20g,首乌20g,鸡血藤25g,山楂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西药口服螺内酯40 mg,每日3次。

10天后腹水明显减少,30天后腹水完全消失。减螺内酯为20 mg,每日2次;继续用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正常。上方去车前子再服3个月后停药,随访2年未复发。

【解析】肝硬化腹水属中医学“臌胀”范畴,为临床常见难治病症,治疗颇为棘手,我国古代医学就将其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中医学对臌胀的成因很早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如《内经》认为是“浊气”所致,《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感染“水毒”有关,《景岳全书》明确指出其病因是“纵酒无节”。古人的认识与当今感染“病毒”、酗酒无度、肝脏受损迁延日久而致的认识基本一致。肝硬化腹水的发生发展,虽然与湿热邪毒久羁肝脾,或长期酗酒对肝脏的损伤等外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内因,即病人本身的脾气虚弱,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因此,徐氏认为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改善肝血循环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关键,自拟“芪莪饮”方中重用黄芪以大补其气,使之气足血行而水化,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能明显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促进细胞增殖,促进血液循环,并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选用白术健脾益气,既增强黄芪的益气作用,同时顾护脾胃,防止肝木进一步乘侮脾土,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肝硬化乃病程迁延日久之病,肝络受损严重,肝血循环障碍,肝血瘀阻明显,故选用莪术、泽兰、丹参活血化瘀,疏通血脉,并能抗肝纤维化;猪苓淡渗利湿,利水消肿,同时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车前子温阳化气利水,两药均利水而不伤阴,且车前子含钾量高,不易出现低钾血症。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化瘀利水之效。

徐氏自拟之“芪莪饮”,药虽几味,但其组方应用充分体现了徐氏自创的“动静并治法”。肝以血为体,主静,以气为用,主动,故用黄芪、白术益气生血,顾其肝体,用莪术、泽兰、丹参、猪苓、车前子等活血、渗湿之品伴气而行,使水气、血瘀渐消。如此动静相合,相得益彰,用药之精当,足见其独具匠心。同时,徐氏主张要慎用攻逐,因“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肝以血为体,宜藏宜养,攻逐太过易耗伤肝血肝体,造成阴伤。

(四十二)冀爱英治疗肝硬化验案[赵英红冀爱英主任医师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经验陕西中医,2005;26(1):50]

患者刘某,男,44岁。因身目黄染,腹泻10余日于2003年3月10日初诊。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年,肝硬化病史2年。10余日前因劳累出现身目黄染,腹泻,呈进行性加重,遂来求诊。当时症见:胃脘不适,腹泻,每日3~4次,纳可,无乏力。查体:身目黄染,其色鲜明,面色晦黯,口唇发绀,肝掌,肝区无叩击痛,腹水征阴性,舌质黯红,苔黄厚腻,脉象沉弦滑。辅助检查:乙肝5项呈“大三阳”,肝功能:TBIL 190μmol/L,DBIL 97μmol/L,ALT 527 U/L,AST 555 U/L,TP 66 g/L,ALB 32 g/L,凝血酶原时间(PT) 182秒。四诊合参,辨证当属湿热内蕴,脾虚挟瘀。治当清热利湿,补脾祛瘀。

【处方】茵陈60g,金钱草、赤芍、薏苡仁各30g,连翘20g,蒲公英、炒白术各15g,牡丹皮、黄芩各12g,黄连、广木香各10g,甘草5g。

服7剂后黄疸,腹泻减轻。服药1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TBIL降至56μmol/L,转氨酶复常,继续以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后症状消失,查肝功能:TBIL 20μmol/L,DBIL 88μmol/L,ALT 34 U/L,AST 35 U/L,TP70 g/L,ALB 38 g/L,PT 142秒。乙肝5项:HBsAg(+),HBcAb(+)。

【解析】湿热疫毒之邪,阻滞气血,损伤肝脾,化瘀生痰,结为积聚。本案患者之肝硬化以黄疸为主要表现,冀氏方中以茵陈、金钱草、连翘、蒲公英、黄芩、黄连清热利湿,以薏苡仁、白术健脾助运,以牡丹皮、木香行气祛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补脾祛瘀之效。

(四十三)周信有治疗肝硬化验案[吴全学周信有教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经验介绍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3):3]

(1)王某,女,34岁,2004年2月14日初诊。患慢性乙型肝炎10 余年,因其症状不显,故未坚持正规治疗。2003年10月初症状渐突出,出现肝区痛、疲乏、腹胀、尿少色黄,时有下肢水肿和鼻衄现象。检查乙肝三系统:HBsAg (+),抗HBc (+),肝功化验:谷丙转氨酶51 U/L,总胆红素4079μmol/L。B超检查示:①肝脏弥漫性病变(早期肝硬化);②胆囊慢性炎症;③脾脏轻度大。就诊时症见巩膜黄染,肝区轻微压痛,舌质黯,苔薄白略腻,脉沉弦。西医诊断: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断:积证,证属肝郁血瘀。治宜祛瘀消癥,健脾益气;辅以清解祛邪,疏肝理气。

【处方】虎杖、茵陈、板蓝根、半枝莲、仙茅、仙鹤草、淫羊藿、党参、白术、黄芪、赤芍、丹参、莪术、鳖甲、枳实各20g,制附片、砂仁各9g。水煎2次和匀分3次口服,每日1剂。另以三七粉5g,早晚分吞。

患者守方服药近1年,其间随症略有加减,至2004年10月18日及2005年1月12日2次复查B超及肝功,除慢性胆囊炎外均恢复正常。

【解析】本案患者证属肝郁血瘀,血瘀肝硬,肝木乘脾,脾虚气弱,治当祛瘀削坚,健脾益气;辅以疏肝理气、清解祛邪。方中党参、白术、黄芪健脾益气;制附片、仙茅、淫羊藿、仙鹤草(三仙) 补益脾肾,先天后天并重,扶正培本。血瘀肝硬是本病的症结所在,故方中赤芍、丹参、莪术、三七等活血祛瘀、消坚破积;鳖甲一味,软坚散结,回缩肝脾;枳实、砂仁疏肝理气、消滞除胀;虎杖、茵陈、板蓝根、半枝莲等清解祛邪,内外合治。

(2)白某,男,38岁,2002年11月28日初诊。患慢性乙型肝炎12年,1999年4月诊断为早期肝硬化,2001年6月及2002年9月曾两度病情恶化,出现腹水及吐血、黑便而入院抢救。末次出院实验室检查:表面抗原滴度1∶128,谷丙转氨酶111 U/L,总胆红素32μmol/L,总蛋白6594 g/L,白蛋白2739 g/L,球蛋白3855 g/L,A/G倒置。血常规示:血小板52×109/L。B超检查示:①肝弥漫性病变;②肝病胆囊;③脾大(中度);④腹水(中量)。就诊时症见两胁疼痛,胁下癥积(脾大),触痛明显,腹大,全身水肿,巩膜黄染,牙龈出血,饮食不进,小便短少,舌质黯淡,边有齿痕,脉弦细沉涩。西医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诊断:臌胀。证属脾肾阳虚,水津不化,虚瘀交错,血瘀肝硬。治宜培补脾肾,祛瘀化癥,利水消肿。

【处方】仙茅、淫羊藿、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各20g,制附片15g,赤芍、丹参、莪术、延胡索各20g,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大腹皮、益母草、枳实各20g,制鳖甲30g。水煎2次和匀分3次口服,每日1剂。另配以生水蛭粉、三七粉各5g,早晚分吞。

患者守方服药1年零2个月,肝功及生化检查、B超检查均恢复正常,表面抗原滴度亦降为弱阳性,血小板计数正常,脾脏回缩,诸症悉平,并已正常工作。随访1年,病情稳定,仍以上药为丸剂继续巩固治疗。

【解析】本案患者所表现的邪实正虚、血瘀肝硬、腹水潴留,乃脾土衰败、脾虚不运、肾阳虚微、阳虚不化的结果,故方以二仙(仙茅、淫羊霍) 、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制附片等扶正培本,补益脾肾,温阳化水。肝硬化病变主要表现为门静脉循环障碍,结缔组织增生,此属气滞血瘀,只有通过活血祛瘀,才能减轻或降低门脉高压引起的血脉瘀滞状态,回缩肝脾消除腹水,达到止血的目的。故以赤芍、丹参、莪术、延胡索、水蛭、益母草等活血祛瘀,消坚破积,进一步达到利水之功。周氏认为水蛭的化瘀通络、利水消肿作用远胜他药,有较好的软化回缩肝脾、利胆退黄之功;鳖甲软坚散结,回缩肝脾;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大腹皮等利水消肿之品,配合水蛭、益母草及理气导滞之枳实,以达消除腹水之目的。患者曾有消化道出血史,现有牙龈出血,故破血祛瘀重品不宜多用,以散瘀止血之三七则最为适宜。

参考文献

1余瀛鏊现代名中医类案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210

2北京中医医院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42

3陈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75

4戴岐刘惠民医案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1978:104

5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一)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0:36

6单书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下)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245

7彭建中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6:156

8王发渭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