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41

第41章 肝硬化 (2)

第10章 肝硬化 (2)

【解析】本案为阳虚气滞,血瘀水停的患者,故单纯利水不能取效,刘氏取《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治之。该方在《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阳虚阴凝,水饮停聚心下之证,与本案病机相同,故用之。方中麻黄、附子、细辛助阳温经,桂枝、生姜通阳化气、温散水湿,甘草、大枣、白术补中益气,合丹参、三棱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行水湿之效,方药对证,患者服药30余剂诸症减轻,腹水消退。

(2)赵某,男,46岁。

患肝硬化腹水,腹胀如瓮,大便秘结不畅,小便点滴不利,中西医屡治无效,痛苦万分,自谓必死无救。切其脉沉弦有力,舌苔白腻而润。观其人神充气足,病虽重而体力未衰。刘老辨为肝硬化腹水之实证。邪气有余,正气不衰。治当祛邪以匡正。如果迟迟坐视不救,挽留水毒而不敢攻下之,医之所误也。处以桂枝汤减甘草和消水丹方。

【处方】消水丹:甘遂10g,沉香10g,琥珀10g,枳实5g,麝香015g。上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中,每粒中04g,每次服4粒。晨起空腹用桂枝10g,芍药10g,生姜10g,肥大枣20枚煎汤送服。

服药后,患者感觉胃肠翻腾,腹痛欲呕,心中懊憹不宁,未几则大便开始泻下,至两三次之时,小便亦增加,此时腹胀减轻,如释重负,随后能睡卧休息。

时隔两日,切脉验舌,知其腹水犹未尽,照方又进1剂,大便作泻3次,比上次药后更为畅快,腹围减少,肚胀乃安。此时患者惟觉疲乏无力,食后腹中不适,切其脉沉弦而软,舌苔白腻变薄。改用补中益气汤加砂仁、木香补脾醒胃,或五补一攻,或七补一攻,小心谨慎治疗,终于化险为夷,死里逃生。

【解析】患者来诊时腹胀如瓮,大便秘结不畅,小便点滴不利,此肝硬化腹水之实证。患者邪气有余,正气不衰,刘氏以消水丹破气逐水,以祛邪气;另合用桂枝汤以防利之过猛而伤及正气,桂枝护其阳,芍药以护其阴,且用肥大枣20枚之多,以益脾缓中,防止逐水伤及脾胃,又能缓和甘遂之毒性。甘草反甘遂故去而不用。药后,腹内实邪得以从大便而走,腹胀乃安,此时急以补中益气汤以补脾醒胃,攻补兼施,终能获效。

(四)张乔松治疗肝硬化验案(《陕西省老中医经验荟萃》)

梁某,男,42岁。

1958年患有慢性肝炎,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硬化后期,合并大量腹水,肝癌待排。因病情严重,未收住院,嘱其回家自行调治。经中西医多人治疗,病势日趋恶化,张老应邀会诊,见患者腹大如鼓,比妇女怀双胎还大,按之如囊裹水,四肢按之没指,每餐约进食半茶盅,二便均不通畅,但患者精神尚未大衰,舌体胖大,舌苔厚滑腻,脉沉细无力。遂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每天注射50%葡萄糖液2次,用量酌情而定,每早在4~5点钟时,服腹水散1次,少顷即大便,当大便泻至三四次,少进饮食,泻即自止,连续服用1个月零1天,肿胀尽消而愈。

【处方】腹水散组成:甘遂、广香、大黄、槟榔、二丑、牙皂各等份。制法:上方除甘遂依法炮制外,余均生用,共为细末,每日早晨服45g,每日1次。

【解析】患者来诊时腹大如鼓,按之如囊裹水,水臌之候盛也,患者体质尚可,故张氏予腹水散以攻逐内停水患,水从大便而走,连用1个月,肿胀尽消。然攻逐之法易伤人体正气,虽内有邪实,而水臌患者多为脾虚不运才造成水湿内停,长期攻逐必更损脾胃,故治疗时当攻补兼施,以顾护后天之本,则水停之患消除后才能使机体有复健之本。

(五)米伯让治疗肝硬化验案(《中医防治十病纪实》)

魏某,27岁,女,农民,以“产后腹胀18日”之主诉于1959年10月12日收住院。入院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转中医治疗。证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头晕气短,腹胀脐外凸,两下肢水肿,双足发凉,口苦,便溏,有恶露。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中医诊断,臌胀,脾肾阳虚证。治宜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处方】济生肾气汤:熟地黄28g,山药14g,山萸肉14g,茯苓35g,牡丹皮105g,泽泻175g,肉桂105g,附片105g,牛膝105g,车前子35g。上药加水煎成600ml,每日1剂,分3次服下。

二诊:连服6剂后,腹胀减轻,尿量增多,无恶露,大便每日1次,脉舌同前,继服上方3剂。

三诊:腹胀消退,腹变平坦,面色较前红润,下肢水肿消失,饮食增加,但食后腹稍胀,舌淡苔薄白,脉象虚细。治宜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方用六君子汤加附片105g,车前子35g,6剂。

四诊:诸症消失,无不适,苔薄白,脉象缓细。痊愈出院。注意休息,内服舒肝丸调理。

【解析】本案患者产后并发臌胀,症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头晕气短,不堪再行攻逐,米氏以济生肾气汤,温肾健脾,化气行水,再以六君子汤加附片、车前子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诸症消失,内服舒肝丸以调理善后。

(六)刘惠民治疗肝硬化验案(《刘惠民医案》)

张某,男,30岁,1961年1月30日初诊。

患者2年来常有口苦、食欲缺乏、饭后腹胀、右肋胀痛等症状,大便溏稀,每日1~5次,有时午后低热,且伴有头晕,眼花,两耳失聪,失眠,乏力等。近日来,腹胀加剧,尿量减少,下肢水肿,食纳大减。到医院检查,肝大肋下3 cm,质硬,腹水征阳性,两下肢凹陷性水肿,黄疸指数12 U,诊断为肝硬化合并腹水。13年前曾患急性传染性肝炎,经住院治疗后好转,但10多年来常有肝区不适,消化不良,饭后腹胀,有时低热。3年前曾经做十二指肠引流、胆道造影及肝穿刺等检查,诊断为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现查体:身体消瘦,面色黯黄无华,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涩。

辨证:脾肾阳虚,肝气郁滞,湿热内蕴。

治法:补肾健脾,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处方】炒酸枣仁一两,生菟丝子八钱,山药六钱,青皮三钱,山茱萸三钱,生鳖甲五钱,香附三钱,仙鹤草三钱,鸡骨草三钱,田基黄三钱,砂仁三钱,生杜仲三钱,生白术四钱,龙胆草一钱,橘核三钱,补骨脂三钱,茯苓皮四钱,延胡索三钱,银柴胡三钱,水煎两遍,分二次温服。

2月5日二诊:服药4剂,小便明显增多,腹胀、水肿均减轻,食欲好转,肝区痛较前减轻,睡眠正常,大便每日1次,已不稀。舌苔薄白,脉细弱,原方加鸡内金三钱,继服。

3月1日三诊:服药10余剂,腹水已消,体温正常。惟稍感腹胀,右肋隐痛,余无不适,舌苔脉象同前。原方加郁金四钱,生黄芪四钱。煎服法同前。

12月2日来函称:服药数10剂,病情日渐好转,未再发生腹水,已恢复工作半年多。

【解析】肝硬化患者多有肝气郁滞、湿热内蕴之证,本案患者以腹水,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头晕,眼花,两耳失聪,失眠,乏力脾肾阳虚之象为主要表现,故刘氏以补肾健脾,疏肝理气,清热利湿为治法,患者病情日渐好转,腹水全消。

(七)李振华治疗肝硬化验案(《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一)》)

李某,女,30岁。1974年7月8日初诊。

患者4年前患肝炎,经医院治愈。但稍劳则右胁隐痛,食欲欠佳。1973年夏天因过食冷食,腹痛腹泻,每日泻10余次,为稀水样便,伴恶心呕吐,经本地保健员按“胃肠炎”治疗好转。其后出现腹胀,每日排便2次,便中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至1974年2月,腹胀及右胁疼痛加重,小便短少色白,下肢水肿。经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肝脾大,伴有腹水。中西医治疗月余,腹水消失,惟脾大达肋下14 cm,转经数院,皆欲施脾切除术;病人畏惧,乃四方求治,经人介绍来诊;因途中劳累,腹水又起,胀难忍,午后尤甚,嗳气矢气,疲倦乏力,不思饮食,小便短小。体检:腹膨隆,皮苍黄,青筋微露,双下肢凹陷性水肿,颈胸部有少许散在蜘蛛痣,肝大肋下6 cm,脾大肋下14 cm,精神不振,言语低微,面容消瘦,面色黯黄。舌质淡红稍胖,苔白腻,脉弦缓。

辨证属肝脾失调,湿阻血瘀。诊为臌胀(晚期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治以调理肝脾,利湿化痰法。

【处方】当归12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20g,柴胡6g,香附9g,郁金9g,青皮9g,大腹皮12g,牡丹皮9g,延胡索9g,穿山甲9g,鳖甲15g,丹参15g,牡蛎15g,甘草3g。

二诊:上方药用6剂,腹胀减轻,小便仍不利,加猪苓15g,车前子24g。

继服药5剂,腹胀大减,饮食转佳,小便自如;惟脾大不减,汤剂中加桃仁9g,配服鳌甲煎丸,每次60丸(小水丸),每日服3次。病人服药20余剂,回家续服药80余剂,来郑州检查时,脾大回缩至肋下8 cm。守方守法,并视病证加减用药,经治1年余,前后服药300余剂,于1975年8月4日复查,脾仅在深吸气时于肋下触及边缘,诸症全消。1981年随访,诸症未复发。

【解析】本案患者先因肝炎而胁部隐痛,又冷食损伤脾胃而腹痛腹泻,肝气不舒,脾虚失运而成臌胀之候。李氏经调理肝脾,利湿化瘀之法治之,腹胀大消,惟脾大不减,故以鳖甲煎丸消痞散结缓图疗效。患者坚持服药,脾脏逐渐回缩,诸症全消,未再复发,疗效稳定。

(八)邢子亨治疗肝硬化验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邢子亨》)

赵某,男,54岁,干部。入院日期:1975年11月28日。

1年前因头晕恶心纳差,去市某医院就诊,发现肝功能不正常,经治疗,效果不显著。10天前感冒,发冷发热,腹胀腹大,市某医院诊为“肝硬化腹水”,转入我院。证见面色苍黯,色绛,舌两边瘀黯呈紫色,腹大,自觉憋胀甚,掌心发红而有瘀点,疲困乏力,小便不利,食纳减少,脉象弱弦稍数。拟疏肝理脾、行气活血、利水渗湿之剂。活血柔肝汤加减。

【处方】当归尾15g,赤芍9g,枳壳9g,青皮6g,陈皮12g,厚朴9g,炒槟榔9g,大腹皮12g,莱菔子12g,生薏苡仁24g,延胡索9g,川楝子12g,炙甘草6g。

12月18日二诊:腹胀稍减,小便增多。上方加丹参12g,牡丹皮12g,以加强消瘀之力,兼清血分瘀热。

12月23日三诊:面色稍华,舌黯紫有减退,腹憋见轻,小溲已利,食欲增进,精神好转。肝功能化验较前有好转,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6 U,麝香草酚絮状试验()。但头晕乏力,出汗多,乃心气不足,肝阳上逆热越之故。又拟清肝理脾、养心止汗之剂。

【处方】当归12g,炒白芍12g,茯神12g,龙骨24g,牡蛎20g,丹参12g,牡丹皮12g,茜草12g,黄精18g,生白术12g,陈皮12g,炙甘草6g。

12月30日四诊:出汗已止,精神亦振,二便通调,腹水大消,面色已不苍黯,头晕减轻。再从病本上治疗,以初诊时方加减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