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53700000040

第40章 肝硬化 (1)

第10章 肝硬化 (1)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可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肝硬化占内科总住院人数的43%~142%,发病高峰年龄在35~48岁,男女比例约为36~8∶1。

在肝硬化的前期,此时广泛性的结节尚未形成,病理学检查以肝脏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增生为主,这一时期叫做肝纤维化期,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癥瘕,属于积聚和臌胀(包括单腹胀、水蛊或蜘蛛腹等)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外邪入侵,伤及肝胆,或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虫毒感染及其他疾病转变等。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受病,气血水瘀积在腹内,以致腹部日渐胀大,而成癥积、鼓胀。

一、辨 证 论 治

肝炎后肝硬化多由于病毒性肝炎反复发作,肝脏组织变性发展演变而来,辨证重点在于辨病因、别脏腑、分虚实。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者多为乙型肝炎所致,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者多为丙型肝炎所致。腰膝酸软或腰痛,五更泻,耳鸣耳聋,脉沉细为肾虚;口淡,气短乏力,便溏或黏滞不爽,舌体胖或有齿痕,脉细弱为脾虚;胁肋胀痛或窜痛,烦躁易怒,善太息,脉弦为肝郁;皮目黄染,舌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胁下触及痞块,痛处不移,舌质紫黯或瘀斑,脉弦涩为血瘀。治疗上综合运用温肾、健脾、疏肝、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水等多种方法,以益气活血、软坚化结为主。

酒精性肝硬化的辨证在于辨湿热,分虚实。酒精性肝硬化特别是合并有肝炎病毒感染者,湿、热、毒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即使肝肾阴虚的慢性阶段也或多或少有湿热残留。酒精性肝硬化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病程多属虚实夹杂。本病应强调戒酒预防,早期诊断、尽早治疗。注意扶正解毒、清利湿热、活血化痰法的应用,一般主张活血化痰法要贯穿治疗的全过程。

(一)肝郁脾虚

【证候】面色晦黯,精神疲惫,面色青黯或萎黄,腹胀气滞,胁间闷胀,腹部青筋暴露,蜘蛛痣,食纳少,大便稀溏或溏而不爽,舌苔薄黄略腻,脉弦缓或缓弱。

【分析】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故腹胀气滞,胁间闷胀;肝病及脾,脾失健运则食纳少,大便稀溏或溏而不爽;气血不足,肤色失养则面色晦黯,面色青黯或萎黄;舌淡有齿痕舌苔白为脾虚气血不足,脉沉主里,弦为肝病之脉。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味。

腹胀甚加木香、槟榔;泛吐清水加干姜;气郁化热加牡丹皮、栀子;阴伤加制首乌、女贞子、生地黄等。

(二)气滞血瘀

【证候】胁胀痛或刺痛,面色青黯,或见赤缕红丝;肝掌,乏力,形体消瘦,舌苔厚腻,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弦细。

【分析】肝主血,肝血瘀阻则胁痛不适,面色青黯,或可见赤缕红丝,肝掌;肝病及脾则乏力,形体消瘦;舌质黯或有瘀斑,脉细涩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瘀血化热,口干少津烦躁加石斛、酸枣仁;疼痛明显加延胡索、五灵脂、蒲黄;水湿内停加泽泻、猪苓、茯苓;胁肋有痞块,加龟板、鳖甲、牡蛎。

(三)肝肾阴虚

【证候】面色黧黑,精神疲乏,形体消瘦,青筋暴露,蜘蛛痣明显,心烦失眠,食纳差,大便黑色或溏泻灼肛,或便干,小便少,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分析】肝肾阴液亏虚,血液枯凅停滞,则面色黧黑,青筋暴露,蜘蛛痣;气血不足则精神疲乏,形体消瘦;虚阳上扰,则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阴血不足,脉道失却充盈故脉细小,虚热于内则脉弦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加减。

口干少津加石斛;腹胀甚加莱菔子、大腹皮;烦躁失眠加酸枣仁、地骨皮、夜交藤;齿鼻衄血加仙鹤草、白茅根;阴虚阳亢加生牡蛎、白芍;血瘀甚加莪术、三棱、茜草。

(四)脾肾阳虚

【证候】腹部胀满,下肢水肿,凹陷不起,形寒肢冷,蜷卧,神疲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体胖大,有齿印,苔白,脉沉紧或乏力。

【分析】肾藏元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肝病日久,病可由阳转阴,由热化寒,或素体阳虚之人,日久阳气更伤,由脾阳不足到脾肾阳虚。脾肾阳虚,机体失于温养,则形寒肢冷,蜷卧;阳气不能温养神气则神疲倦怠;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则腹胀便溏亦可见泻下清谷;脾肾均主水液之代谢,水液代谢异常,水气泛溢则小便清长或不利,下肢水肿或全身水肿,舌质淡胖有齿印;脉紧为有水,沉为主里,弱为阳气鼓动无力之故。

【治法】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方药】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阳虚水泛较甚加胡芦巴、干姜、猪苓;便溏加炒薏苡仁、炒扁豆;胁腹痛胀加郁金、青皮等。

(五)湿热蕴结

【证候】腹部痞硬有块,或胁肋胀满疼痛,面目、皮肤发黄,黄色鲜明,小便黄或短少,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肝硬化瘀血于内则腹部痞硬有块,或胁肋胀满疼痛;湿从内生 ,郁而化热,熏蒸肝胆,以致胆液外泄,透发于外而为皮肤面目发黄;湿热下注故小便黄或短少,大便不畅;舌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黄疸明显加郁金,并加重茵陈用量;痰火内闭、肝风内动,症见狂言乱语,烦躁不安等,轻者加竹茹、半夏、白芍、莲心、牡蛎,重者加犀牛角(可用水牛角代替)、生地黄、牡丹皮或用安宫牛黄丸。

(六)水湿内阻

【证候】腹胀如鼓,按之坚满,四肢水肿,凹陷不起,胁肋胀痛,胸闷纳呆,恶心欲吐,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沉。

【分析】脾为水液运行之枢纽,肝病及脾,水液运行障碍,水气充满于腹部,则腹胀如鼓,按之坚满;水气泛溢则四肢水肿,凹陷不起;肝郁血瘀则胁肋胀痛,亦可见胁下肿块;脾失健运则胸闷纳呆,恶心欲吐,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沉为水湿内阻之象。

【治法】健脾行水。

【方药】实脾饮(《重订严氏济生方》)加减。

阳虚明显,形寒肢冷加附子、桂枝;水湿较重而病人体质尚可,正气不甚虚,加大戟、甘遂、芫花。

二、名家验案·妙方解析

(一)孔伯华治疗肝硬化验案(《现代名中医类案选》)

关某,男。

肝郁已久,邪气内逆,气运闭塞,使脾土受湿而不能制水,小溲极少而赤,大便溏秘不匀,皮肤黯黑,目白睛浑黄,唇紫而焦,舌苔白腻,形冷,痞满腹胀,腿肢微肿,气机不畅,俯时尤甚,右侧胸膺胁际环引腰肢均感刺痛。西医诊为“肝硬化”、“脾脏大”,治之数月未效。近呈臌胀之象,腹隆起而腰挺直不能俯偻,脉弦滑而数,亟宜柔肝化瘀,和中利水,化湿清热以建中州,而兼顾肾气治之。

【处方】荆三棱15g,蓬莪术15g,炒二丑各9g,北细辛15g,川椒目15g,生桃仁9g,赤小豆30g(布包煎),干百合15g(苏叶21g同水煨),瞿麦12g,萹蓄12g,茯苓皮9g,旋覆花12g,(布包煎),代赭石12g,川萆薢12g,生知柏各9g,汉防己9g,煨木香45g,犀黄丸9g(冲服),禹余粮丸9g(冲),金匱肾气丸3g(布包煎)。水煎温服,早、晚各1次。

共诊30余次,服药114次,所患基本痊愈,后经医院检查,脾大已消,肝脏功能恢复正常。

【解析】《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血不利则为水”,本案患者肝郁日久,气滞血瘀,故右侧胸膺胁际感刺痛;肝病及脾,脾土受湿而不能制水,则痞满腹胀,腿肢微肿,大便溏秘不匀,水湿不化久而化热则小溲极少而赤,目白睛浑黄。本案为湿、热、瘀、虚错杂,孔氏治以柔肝化瘀、和中利水、化湿清热,患者终能获愈。

(二)关幼波治疗肝硬化验案(《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史某,男,22岁。

患者3个月前发现肝脾大,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而行脾切除术。近1个月来腹部胀大,有腹水,恶心,鼻衄,牙龈溢血,胸闷,腹胀,饭后胀甚,午后低热,378~385℃,夜间烦躁不眠,大便稀,每日行4~6次,小便黄少。腹部膨隆,腹围86 cm;腹水征明显,下肢不肿。化验室检查:黄疸指数6 U,胆红素513μmol/L(03 mg%),球蛋白255g/L,舌质红,脉弦数。

中医辨证:阴虚血热,肝郁抑脾,运化无权,中焦水停,以致腹满便泄。

治法:养阴凉血,柔肝理脾,行水利湿。

【处方】银柴胡3g,青蒿45g,白薇10g,赤白芍各10g,地骨皮10g,牡丹皮10g,生知柏各10g,秦艽12g,白茅根30g,连翘15g,白僵蚕10g,蝉蜕10g,鳖甲10g,生牡蛎18g,炒枳壳6g,川厚朴45g,泽泻10g,茯苓皮20g,猪苓10g,冬瓜皮子各15g,抽葫芦18g,鲜水葱24g。

以上方为主,随证略有加减,共服药54剂,患者腹泻渐止,鼻衄明显好转,食欲正常,体温平稳,查腹水消失,腹围65 cm,肝未触及,复查黄疸指数5 U,胆红素1197μmol/L(07mg%),麝浊8 U,白蛋白289g/L,球蛋白170g/L,出院门诊继续观察。

【解析】肝硬化患者因湿热之毒久蕴,肝气不舒,肝郁抑脾,水湿运化无权故腹部胀大,腹水内停;脾虚不运则腹胀,饭后胀甚,大便稀溏。又因行脾切除术后,手术耗伤阴血,则发为阴虚血热故午后发热,夜间烦躁不眠。关氏以清骨散合青蒿鳖甲汤为基础,以养阴透泄阴分之伏热;以白芍、枳壳、川朴以疏肝理脾,以白茅根、茯苓皮、猪苓、冬瓜皮以渗利水湿。药后阴复热退,水利肿消,患者病情好转。

(三)刘渡舟治疗肝硬化验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1)丁某,男,43岁。

胁痛3年,腹膨胀而满3个月,经检查诊为“肝硬化腹水”,屡用利水诸法不效。就诊时,见:腹大如鼓,短气撑急,肠鸣漉漉,肢冷便溏,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为阳虚气滞,血瘀水停。

【处方】桂枝10g,生麻黄6g,生姜10g,甘草6g,大枣6枚,细辛6g,熟附子10g,丹参30g,白术10g,三棱6g,

服药30剂,腹水消退,诸症随之而减,后以疏肝健脾之法,做丸善后。